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溶液 (共62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6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1)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KMnO4溶液为紫红色;②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两种液体混合而成的溶液,没有水时,量多的是溶剂,有水时,水是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③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④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⑤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⑥许多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命名:一般先读溶质的名称,再读溶剂的名称,后再加“溶液”二字,若溶液中溶剂为水,“水”字常省略,读成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CuSO4的水溶液——CuSO4溶液。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1)溶解吸热,会造成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溶于水;(2)溶解放热,会造成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溶于水,浓H2SO4的稀释;(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NaCl溶于水。
4.乳化现象:在含有植物油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水流走,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去油污的三种方法:(1)洗洁精:乳化油污;(2)汽油,酒精:溶解油污;(3)氢氧化钠:与油污反应。
课题2 溶解度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注意,有意义的条件是:“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3)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种溶质,看能否溶解;(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注意: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因为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或蒸发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