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5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3篇)作者简介篇一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等。
获“总统自由勋章”,被誉为“美国英雄偶像”。
安妮·莎莉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
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
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公开课《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案篇二1、知识与能力:了解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概括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1)理清心理活动变化的轨迹,感知莎莉文老师的教学过程。
(2)品味相关心理描写的句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学会感恩1、重点:通过揣摩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题目的内涵一、导入新课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建立起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打开求知之门(一)不幸的童年五官三残,19个月时(一岁零七个月)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音了。
从一岁零七个月到六岁零九个月,五年多来海伦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二)幸运地遇到了莎莉文老师1、启示真理、给予深爱2、布娃娃见证了我最初打开求知之门的心路历程A(朗读)激动B(朗读)烦躁C(朗读)愧疚井水唤醒了我的灵魂A井房散步B水流手上C拼写水字理解句子: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三、感恩老师(一)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此前:渴望光明、愤怒苦恼、疲倦不堪参考语句:雾中行船的比喻此后:光明、希望、快乐、自由理解语句:1、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小心翼翼、不求甚解、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等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阅读中让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和词语的意思,体会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作为残疾人的特殊心理,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那份特殊情感。
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方法一、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二、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
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
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紧闭双眼,体验黑暗,谈感受。
二、预习检测1、疏解下列词语:(学生讲解)企盼:盼望。
迁徙(xǐ): 迁移。
繁衍(yǎn): 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 形容口吃。
2、安妮.莎莉文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资料链接安妮·莎莉文,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
由于沙眼使她双目近乎失明,但在一连串手术之后得以重见光明,并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学习。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
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作者整理了6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基础知识认识本文作者,了解其生平。
b、基本技能学习本文优作文吧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c、学法指导自学兼指导d、思想教育1、学习作者坚韧不拔的的精神。
2、培养自己在学习上的意志品质。
3、理解体会老师热爱学生的感情。
4、激励学生发奋图强。
e、能力培养1、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老师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和对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抒情性的文字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法选择指导学生提高独立阅读水平。
教学用具投影仪或者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美国有一个小女孩,她出生19个月即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
她十岁时才一次学会说话,生活的磨难迫使她不断的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在小读书期间,她的成绩优秀,从1904年他24岁开始,从事写作与演讲的职业,她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有名的有《海伦。
凯勒日记》《我的生活故事》等。
她就是美国杰出的女作家和教育家——海伦。
凯勒。
在海伦。
凯勒的成长历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对她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就是海伦。
凯勒的启蒙教师——再塑海伦。
凯勒生命的莎莉文老师。
莎莉文老师老师在海伦。
凯勒7岁时开始教她,莎莉文老师原来也是盲目,经过治疗恢复了部分视力,是美国一所盲人学校的毕业生。
她用独特的方式教海伦。
凯勒听话、写字,为海伦。
凯勒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个改变作者命运的人,这也是作者以“再塑生命”为本文题目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海伦。
凯勒和她的老师。
二、自读要求: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中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与背景介绍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1.2 作品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动机。
介绍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章:人物与环境的关系2.1 人物介绍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经历和动机。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2.2 环境描绘分析作品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绘,与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对人物成长和命运的塑造作用。
第三章:生命的重塑与成长3.1 生命的重塑分析作品中人物在困境中的自我反思和生命重塑的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在困境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3.2 成长与变化分析作品中人物在经历挑战和困境后的成长和变化。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命和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变化。
第四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4.1 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作品中人物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
4.2 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作品中人物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展现出生命的价值。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的重塑与成长,以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总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5.2 课程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程中的参与和表现,以及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认知的提升。
鼓励学生将课程中的思考和感悟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价值。
第六章:主题探讨与环境象征6.1 主题分析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生命的顽强、自我救赎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阳光、河流等,它们如何体现主题。
6.2 环境象征分析作品中环境象征的意义,如自然环境的变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象征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人物心理与情感变化7.1 人物心理分析分析作品中人物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如焦虑、绝望、希望等。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9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
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
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
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绽开(zhàn)争执(zhí)惭愧(kuì)譬如(pì)激荡(dàng)奥秘(ào)拼凑(còu)花团锦簇(cù)混为一谈(hù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和从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及其对海伦的爱。
2.体会海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难点:品味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能欣赏到红花绿草,能够聆听鸟兽虫鸣。
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去见证这个奇迹,去认识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海伦·凯勒,学习她写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3-4段,读后思考:在见到莎莉文老师以前的六年时间里,我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以前的生命状态:黑暗、迷茫、愤怒苦恼、疲惫不堪、渴望光明2、思考:写这些文字有何作用?层层铺垫,烘托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
与后文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影响。
3、学生朗读11-13段,读后思考: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我现在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现在的生命:拥有光明、希望、快乐、自由和幸福。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对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的表现方式。
2.分析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塑造对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2.理解并传达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材《再塑生命的人》、黑板、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个人物在经历了什么事情后变得这样?这个人物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二、学习和理解(25分钟)1.教师通过扫读《再塑生命的人》,了解其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什么是散文,以及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孟子、秀窑主人等),并解释人物形象对整个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4.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b.孟子为什么会收集破碗?c.秀窑主人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感悟和思考(2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对生命的珍惜、对他人的关爱等。
2.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回答:a.故事中的哪一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b.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一位令你感动的人?c.你从这篇散文中学到了什么?四、辅助练习(20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照《再塑生命的人》的结构和风格,写一篇自己的散文作品。
2.学生相互交流,互相评价,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五、总结和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进行小结,回答教师的总结问题。
教学扩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散文作品,进一步理解散文的表现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表演课文里的关键场景,以增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再塑生命的人》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如何用爱心和坚持帮助盲聋学生重获新生的故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意义,体会教师和学生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特殊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过程。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章:人物介绍2.1 主人公介绍简要介绍主人公的经历、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在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2.2 主要配角介绍介绍故事中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主要配角,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主人公的影响。
第三章:故事情节分析3.1 开端分析故事的开端部分,让学生了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3.2 发展分析故事的发展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3 高潮分析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学生感受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
3.4 结局分析故事的结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成长意义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特殊教育的意义讨论特殊教育对于像主人公这样的盲聋学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价值。
4.2 教师角色的理解探讨主人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认同。
第五章:拓展活动5.1 观影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5.2 写作活动布置一篇以“我眼中的主人公”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对主人公的看法和感受。
5.3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特殊教育学校,了解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攫取"绽放”“吞噬"等。
(3)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体会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海伦·凯勒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的情感。
(2)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对海伦·凯勒的重要影响。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3.体会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 感悟生命的意义,理解“再塑生命"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从海伦·凯勒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这些能力,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失去了视觉和听觉,从此生活在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里。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在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她重新获得了“生命”,她就是海伦·凯勒。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再塑生命的人》。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投影出示: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第1篇】再塑生命的人【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作为健康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春天能看到鲜花遍地,夏天能看到绿树成荫,秋天能看到草木枯黄,冬天能看到雪花飞舞。
我们也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能听到清脆的鸟叫、美妙的音乐,抑或是父母的唠叨。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从有意识开始,我们的眼睛就只能看到一片黑暗,耳朵听不到任何声音,我们的世界是黑暗又寂静的,那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这个世界呢?今天,让我们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了解作为盲聋哑人的女作家海伦·凯勒的童年生活吧!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借助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2.分析题目所指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本文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说一说,谁再塑了谁的生命?预设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3.概括事件师: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做出概括。
预设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②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
③老师教我理解“水”的含义。
4.梳理脉络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预设第一部分(第1—4段):概述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第5—13段):写莎莉文老师走入“我”的生活,“我”初步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人物形象形成初步印象。
三、再读课文,学习旁批阅读法师:默读课文,学习并参考课文旁批,批注出自己的疑问或看法。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精选7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字词,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体会朴实感人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经历“导──读──悟──赏──结”的学习过程,在“观看视频材料、自我研读文本、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中,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
2、感受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理解“爱能创造奇迹”。
教学难点:结合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体会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爱”之伟大,陶冶情操,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⑴通读课文不少于两遍,写出感受,扫清字词障碍。
⑵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⑶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目标。
拓展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的精彩画面,老师介绍: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亮点。
生动地表现了千手观音圣母般的美丽、温馨、祥和,华丽的金色盛装,美仑美奂的舞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视觉天堂,给人与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第【1】篇〗《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美好积累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绽开(zhàn)小心 yì yì(翼)(翼)惭kuì(愧)感kǎi(慨)搓niǎn (捻) pì(譬)如 jié(截)然相反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①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不求甚解②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美不胜收③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花团锦簇④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恍然大悟3、解题“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她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4、走近作者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
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
她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
但是她凭着自己的坚毅和努力,不但活了下来,甚至成为一个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人。
她,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她,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她,被誉为“美国英雄”!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美好目标1、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把握情感变化,体会残疾人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3、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一、美好开课师: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
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
《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作为一个初中语文老师,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总是想给我的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和帮助。
本次教学,我们讲解的是《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领学生去了解人生的道理,去探索人类的情感以及感悟一个人的成长。
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2.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生探讨人的生命意义,理解自我成长和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细节,通过细节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学生要了解人的生命意义,理解自我成长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一张图片:“活着,是为了什么?”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由讨论。
2.阅读文章请学生在课前预习这篇文章,预习时要注意文章的大意、情感和细节。
在课堂上讲解时,老师要注意文本翻译、注释和解释。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文章的感受、细节及自身的经验,探讨自己对“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答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文学鉴赏通过学生分组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来评价文章,评价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探讨文章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5.总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成果1. 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学生能够通过分组讨论探讨自己对“活着是为了什么”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生能够将文章的主题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发现自己的成长与价值。
五、结语这是一节精彩的课程,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和拓展,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创造,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人生远景,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了活着的意义以及追求幸福和成长的重要性。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7篇)教学方法:篇一启发式教法公开课《再塑生命的人》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探究作者成功原因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与困难做斗争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体味文章语言的清新朴实,感悟莎利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以及她的老师的有关材料,课外能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开阔视野,增加课外积累。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语:一个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的孩子,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2、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
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
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
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
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4.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研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设计一、介绍海伦凯勒,引起阅读兴趣,导入新课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海伦凯勒,设问:是什么原因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二、朗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分读课文,余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下列词语:企盼迁徙繁衍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3.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
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
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二《再塑生命的人》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
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
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记叙文,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了一定学习基础,而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小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老师》。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共3篇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1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能成功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应该教授学生如何成为这种具有创造力的人。
究竟怎样才能教授学生创造能力?答案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本篇文章就将介绍一个教学设计,它可以帮助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
I. 课程介绍本篇教学设计将重点介绍“再塑生命的人”,这是一门专门针对高中生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并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学生也将学习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
II.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潜能和能力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技巧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4.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III. 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1. 推动学生思考和探索学生将获得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是关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方法。
教师将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刺激性的短片,让学生观察短片中的人物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
学生需要回答展示出来问题的问题。
2. 进行个人价值观研究学生将分成小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同时,也需要学生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个步骤,学生需要想出一个新的创意来应对这个新的环境。
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画图、写作、表演和讨论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习如何接受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如何批判性思考。
4. 区域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分组去他们所选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学生可以进行采访、测量、观察等,来进一步了解这个新的环境。
5. 课程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与学生一起讨论课程所涉及的问题和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征求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以便将来更好地开展类似的课程。
IV. 教学成果学生将会在本课程中获得以下成果:1. 培养自我意识和价值观2. 掌握创意和创意过程3. 培养批判性思维4. 学习如何沟通,如何有效实现团队协作5. 了解社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V. 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评价可进行如下方式:1. 对学生自评所提供的学习日志进行评价。
语文公开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编号
科目
语文
课题
《再塑生命的人》
授课地点
授课方式
阅读分析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通过课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品读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莎莉文老师对他人深切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力
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在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能力。
素养
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知识分析
目标
解决方法
学习
重点
1、整体感知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分析讨论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深刻领悟: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教学
引入
人类的奇迹——海伦
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
检查预习
分享预习收获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
任务
任务一:
指导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整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
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完成筛选、整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课文内容,整理主要信息。
整体感知
通过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归纳: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教学
任务
任务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筛选信息,归纳、整理,并能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学作品,并能理解、分析。
阅读分析
结合课后练习二、四,深刻领会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艺术地解释了爱,让我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教学
任务
任务三:
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后进行归纳,分享人生经历中与爱有关的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主旨。
师生共同分享有关爱的故事。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归纳、拓展
主旨:热爱每一个生命,即使是身体残缺的生命,也必须得到尊重、热爱和赞美。
分享: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会有许多与爱有关的故事,师生都说出来,共同分享。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深情地写道:“假如我能获得三天视力,在第一天,我将看看那些以他们的慈祥、温情和友谊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
”
作业
回顾自己生命中与爱有关的故事,写下来,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