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局势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2
近来东北亚形势出现了既往罕见的紧张升级与对抗加剧。
但与此同时,停滞许久的对话与合作也呈现探路重启迹象。
形势发展走向扑朔迷离,但能使各方均避损获益的出路仍是和解合作。
美韩新政府先后上台,将给东北亚大国博弈和朝韩关系带来何种契机,取决于域内各国的互动方向。
焦点问题的升级与转机并现多年来,半岛无核化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形势的导向性焦点。
特别是2006年朝鲜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地区形势一直围绕朝鲜核试和导弹试射问题,呈现出周期性的紧张与缓和的交替。
但近一年多来地区形势持续紧张,时间长度和危机严峻度均超过以往。
一方面,朝鲜在2016年年中进行两次核试验和二十多次导弹试射,不断搅扰地区稳定。
进入2017年,美国等国家监测显示朝鲜进行新一轮核试验的准备工作时断时续,虽然第六次核试未在舆论猜测的时间节点进形势迷离 出路清晰——东北亚形势的变化与前景东北亚形势正处在空前复杂节点,多种动向并现,走势又多不确定。
围绕朝核导计划的武力解决舆论和军事准备均超出历史强度。
虽然形势的变化方向扑朔迷离,但解决问题的出路清晰,本地区现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应该最终通过协商谈判解决。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对抗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虞少华/文DOI: 10.19422/ki.ddsj.2017.06.005行,但在2月12日和5月14日,朝鲜又先后成功发射“北极星-2”中程弹道导弹和“火星-12”远程弹道导弹,按外界分析和朝鲜自称,前者表明朝鲜已具备“攻击驻冲绳和关岛美军基地的能力”,而后者标志朝鲜“已有能力攻击美国本土”。
与此同时,朝鲜不断强调将拥核确定为“永久战略路线”,致使其同有关国家在无核化问题上的分歧对抗性加大。
特别令外界不安的是,在承受史上最严厉联合国制裁同时,朝鲜“以超强硬对强硬”的举措言辞亦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美、日、韩等国以朝鲜核导威胁为由不断升级相关军事部署和应对准备,也使东北亚火药桶离燃点越来越近。
3月13日起,“关键决断”和“鹞鹰”美韩联合军事演习先后启动,规模和烈度均为史上之最。
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探析【摘要】东北亚作为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探讨了当前东北亚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更多变化,各国需要在地缘政治竞争中找到平衡,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展望未来,东北亚地区有望实现更加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关键词】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经济发展、趋势、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北亚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地缘政治节点,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化,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激烈,中美关系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
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和竞争也在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
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选取东北亚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新变化趋势,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深入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揭示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力变化;2. 探讨中日韩三国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趋势;3. 研究中美关系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两国在该地区的角色和利益冲突;4. 调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现状,评估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5. 探讨东北亚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趋势,分析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和影响因素。
甲午海战之后的东北亚局势何金来内容摘要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土崩瓦解。
甲午战争不仅与中、日、朝等当事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也调动了英、俄、美、德、法等主在西方强国的神经、配置着这一地区政治、军事力量的组合,给20世纪东亚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以直接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中朝日关系东亚格局甲午战争以前,在东亚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主要有四个,即:中国、日本、俄国和英国。
而甲午战争的结局,导致了这四股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因而直接影响着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最古老的国家。
16世纪以前,它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后来开始衰落下去,到19世纪时,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进入19世纪后半期。
清王圾正在搞洋务运动(或叫“同光新政”),这是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力图赶上世界的一次尝试,但由于本身不易克服的弊病失败了,从而失去了一次机遇。
在标榜“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中,确实兴办了一些工厂,修了一些铁路,造了一些轮船,开设了电报,又创建了海军,引进了西放手科学技术,在经济上、军事上、文化教育上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可是洋务运动存在着一个致使的弱点,那就是在政治领域里依然是一潭死水,政治改革遥遥无期。
在腐朽的封建主义体制下,生产力是很难冲破牢笼,迅速向前发展的。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一个衰朽的、暮气沉沉的政权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会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富裕和强盛。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是这场富强梦的破灭。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打击最大,真是创痛深巨,割地之多,赔款之巨,条约之苛;屈辱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虽说还是东亚最大的国家,但已被挤出东亚重要政治、军事力量的圈子之外。
政治学研究Ξ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栺局的变化与特点[ 韩] 李 炳 镇一、广义国际格局的涵义于一定的国际体制的形成, 制约各种力量的对比, 而延缓或加速其变化。
因此, 两者密切 联系和重叠, 都具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
”栺局或星座是客观形势収展演化的产 物, 体制是人的主观创造物。
但事者又相互 联系, 相互重合, 密不可分, 形成统一物。
这 也许就是人们将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等 相互混用而不加区分的原因所在。
栺局论, 是国际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具体的国际政治栺局, 则是世界形势的 基本内容。
把栺局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领 域, 在中国只是 80 年代的亊。
中国过去观察 世界形势和研究国际政治, 一般使用“力量 对比”、“力量配备”和“力量组合”等词汇, 强 调的是阶级关系, 立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 以革命和反动划线。
② 如果说学习和研究国际政治有宏观 ( 世界体系) 和微观 ( 行为体) 两种基本方法, 那 么从国际政治栺局入手, 则是把上述两种基 本方法统一起来, 吸取双方的长处, 避免局 限性。
国际政治栺局, 指的是活跃于世界舞台 的主要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国际栺局或世界栺局, 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 而且我们习惯上常常把栺局与体制、 体系相混用。
大概是由于近年来经常谈论国 际栺局的缘敀, 在论述国际关系的文章中,栺局、体制、体系、秩序等概念时有所见。
① 《世界历史》杂志 1989 年第 1 期刊载潘人杰、李巨廉的《时代、栺局和人》一文中有 一段论述:“人们具体地活动在特定的世界 栺局和国际体制乊中。
⋯⋯所谓世界栺局, 主要是客观性的。
它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斗争所形成的一种 战略性态势, 西方有人称乊为‘星座’——Co h s te l la t i o n 。
人们的一切决策、活动甚至思 维方式, 都受这种既定局势的影响与制约。
所谓国际体制 ( In te r n a t i o n a l Sy s tem : 国际 体系) , 主要是主观性的, 它是由人们尤其是 拥有巨大实力的主要大国的当权者们, 根据 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和判断, 通过一系列重大 的决策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美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周边某些小国在美国支持下牟取暴利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绵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使我国成为地缘环境最不乐观的国家之一。
今天的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现在我将做简要的分析。
一、东北亚“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之后,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本本走向“正常国家”的努力,再加上在该地区有着广泛利益的美国,使东北亚地区的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
这里有广泛的地缘利益,激起了大国的觊觎和争夺,今后东北亚局势的演变,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就当前形势来看,整个东北亚局势以和平为主,但随时存在爆发武装冲突的危险,中、日、美、俄四大国在此博弈。
1.朝韩矛盾:穿插韩国朝鲜的南北冷战,南北方在统一问题上仍然存在消除不了的分歧。
两国之间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差异使两国一直处在冷战的阴云下。
没有结果的六方会谈,延坪岛的炮击事件都显示出复杂的南北关系。
南北方虽然同是一个民族,但是还有很大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2.中日矛盾: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之间的矛盾存在了上百年,不管官方怎么说中日友好,在民间仇恨仍然占据了主流。
中日之间的东海海域争端,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日本右翼的教科书和参拜靖国神社都动摇着中日之间的关系。
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两国存在爆发小规模武装冲突的危险。
两国关系无论再怎么发展,也不会走向一个长久的和平与友好。
并且,对钓鱼岛的争端还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估计到时候到动用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简述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和中国形势摘要: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利益交汇、角力之地,快速发展的中国,日渐有崛起之势,尝试冲击亚太地区现有秩序;“世界警察”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一直将此作为战略前沿;二战战败国日本,仍保留强大的国家实力,并向往走向“正常国家”;朝鲜半岛,两国历史上的纠葛,现实上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除此之外,俄罗斯、蒙古等国家,虽然此时的他们无力顾及此地,但是也对该地利益的重要一环。
由此可见,这里聚集着众多的国家的地缘利益,大国之间以各种方式相互博弈,国家战略关系非常复杂,难以把握。
特别是在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朝鲜开启核试验之后,这里成为了世界安全格局中极为脆弱一点。
所以当今东北亚局势的势变,都可能导致亚洲甚至整个世界格局的重塑。
关键词:东北亚中国周边环境国家博弈东北亚作为亚洲与太平洋相连的咽喉地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极力争夺的战略高点。
目前东北亚的地缘争端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
几乎所有的东北亚国家都无一幸免的卷入了这场地缘争端。
(2)长期性,历史性。
历史问题是国家间正常交往的沉重包袱,国民情绪对立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各国发展军备的借口。
如今的东北亚问题还是历史问题的长期堆积,其中包括:中朝韩与日本间的侵略关系,朝韩之间的国家分裂问题,朝鲜战争问题等,这些都导致该地区安全形势堪忧。
(3)利益纠葛复杂。
各个国家在此地区的博弈的目的、期待结果基本都不相同,并且因为利益纠纷,国家间存在的政治互信有限,导致很多问题不能达到共识。
本文便首先从相关国家的战略利益说起,由此再谈谈如今的东北亚安全态势的种种表象和根源及其未来可能态势。
一各个国家在此的战略部署在此部分主要就东北亚利益相关国家:朝鲜、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的战略利益说起。
1.朝鲜朝鲜,是东北亚局势的最大一个变量。
朝鲜自2006年开启核试验以来,一直抱着“一条路走到黑”的坚决态度研制核武器,这都是挑起目前东北亚局势的关键诱因,这也是首先谈朝鲜的原因。
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事实上是由于两国对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产生冲突而引发的。
战争结束后,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包括领土变动、民族问题和地缘政治影响等方面。
一、领土变动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领土发生了重大变动。
根据《朴茨茅斯和约》,俄罗斯放弃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将南满洲铁路租借给中国。
而日本则获得了辽东半岛南部和中国旅顺、大连的租借权。
这些领土变动使得日本成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势力国之一,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对该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民族问题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民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战争期间,日本曾对朝鲜半岛实施殖民统治,并试图同化朝鲜人。
而俄罗斯在战争中失去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这导致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移民问题。
随着战后局势的变化,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问题逐渐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焦点之一。
三、地缘政治影响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前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东北亚地区,战后转变为以日本为主导的局面。
日本通过战争获得的领土和影响力使其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势力。
而俄罗斯在战后的失败使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这种地缘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东北亚地区的发展走向。
四、经济合作与竞争日俄战争后,东北亚地区的国家积极展开了经济合作与竞争。
日本在战后通过租借权的获得,加强了对南满洲铁路的控制,并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强国。
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了日本的重要经济合作伙伴。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通过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寻求恢复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日俄战争后的东北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领土变动使得日本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势力之一,而俄罗斯的影响力减弱。
民族问题和地缘政治影响也成为该地区的关注焦点。
从“天安号”事件看大国在东北亚的搏奕以及中国的朝鲜半岛战略一、“天安号事件”经过2010年3月26日,排水量1200吨的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西海(黄海)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巡逻,于当地时间21时45分许因发生爆炸而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中仅有58人生还。
韩国于5月20日正式发表了有关事件原因的调查结论,宣称“天安”号是受到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而沉没,一时间对半岛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爆炸原因朝韩各有说辞韩国方面于5月19日向中、俄、日、英、法等30多个国家先后通报了“天安”舰沉没事件调查结果,认定是朝鲜所为。
证据一:火药成分透玄机。
调查团在爆炸残留物中检测出了TNT,这种炸药以硫磺和硝酸制造,每个鱼雷制造国使用的TNT 成分都有差别,如同指纹一样,而在天安舰中检测出的TNT与朝鲜及前苏东集团等国家的鱼雷相一致。
证据二:鱼雷碎片编号。
调查团在天安舰沉没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鱼雷螺旋桨,并对螺旋桨上面刻有的序列号进行解读,结果显示,这是朝鲜的字体和刻印样式。
其他间接证据和情报。
韩美情报部门发现,3月26日事发前后,一艘朝鲜325吨鲨鱼级潜艇离开距离白翎岛80多公里的琵琶岬潜艇基地并一度下落不明,此外,玉桂级潜艇(85吨级)等的行迹也比较可疑。
情报部门认为,很有可能是朝鲜的潜艇或小型潜艇绕过西海公海,到达白翎岛西侧,在距离天安舰左侧2至3公里的水下实施鱼雷攻击。
此外韩情报部门还通过监听及间谍情报等发现,此次事件由去年成立的朝鲜对韩间谍负责机构侦察总局某局某处策划。
朝鲜方面:朝鲜社会科学院博士金明哲在香港《亚洲时报》上发文称有四大证据表明,击沉“天安”舰对朝鲜潜艇而言是“不可能的任务”:①朝鲜潜艇的隐身性能,还不能穿越重重防御而不被美韩反潜部队发现;②朝鲜潜艇行动缓慢,不具备先进的“不依赖空气动力装置”(AIP)技术,无法在韩国水域秘密行动并安全撤离;③当时美韩正在进行“关键决心/鹞鹰”演习,参加演习的美韩两国海军至少有4艘“宙斯盾”舰艇,演习中可能还有两国海军潜艇的参与,“自摆乌龙”的可能性很大;④美国副国务卿斯坦伯格和驻韩美军司令夏普在内的高级官员,都说未发现朝鲜涉入“天安”舰事件的证据。
第18卷第2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2 2017年3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Mar.2017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及应对策略杨竹[摘要]东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大国利益纵横交织,形势纷繁复杂,热点问题频发的一个区域。
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地区战略位置凸显,合作机制缺乏。
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与东北亚地区局势密切相关。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由于受历史原因、战争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大国关系交织博弈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局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
目前,解决朝核危机是当前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解决东北亚安全问题的努力方向,而中国应在东北亚区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重塑区域国际关系,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朝着更加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安全局势;冷战;朝核问题;大国关系;领土问题[中图分类号]D8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7)02-0115-05[收稿日期]2017-01-01[作者简介]杨竹,长春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研究。
(长春130103)一、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局势演变1.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基本概况东北亚地区,地理上广义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及中国的东北、华北和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地域辽阔,人口密集。
区域内的国家虽然不多,但既有军事强国俄罗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较落后国家朝鲜,蒙古作为只和中俄接壤的内陆国家,也较为落后,可以看出这一区域内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很大,加上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核扩散问题,特别是半岛核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首要问题,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复杂而多变。
由于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及美国战略调整,奥巴马政府高调提出重返亚洲战略之后,俄罗斯、日本、韩国军费均有明显提升,可见东北亚区域安全局势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仍处于深刻调整中。
不管各方争斗如何,最重要的是国家利益。
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什么都可以让步,什么都可以用外交手段来交涉。
即使有时国家之间有一些小的摩擦,那都是大国之间在各地区利用自己的附属国寻找利益平衡点。
事件的结果大都是以外交手段、以对话的形式和解,签署协议了事。
地理位置上,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涉及到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甚至俄罗斯。
东北亚局势主要是指这些国家互相之间的国家关系和矛盾冲突(比如领土争端、朝鲜核问题等)。
朝鲜和韩国是一对有着“血海深仇”的“亲兄弟”。
几十年来,在时好时坏的关系中度过。
不过最近几年来,随着“天安号事件”的爆发,延坪岛炮击事件,双方关系愈演愈烈。
天安号事件,又称天安舰事件,事发于2010年3月26日,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黄海朝韩两国争议海域白翎岛和大青岛之间巡逻,在船尾发生不明原因爆炸后于21点45分沉没,造成46名船员遇难,仅有58名船员获救。
韩国打捞人员4月15日和24日先后将“天安”号舰尾和舰首打捞出水,并在舰内发现40具船员遗体。
事件发生后,韩国政府表示,将客观、科学、彻底地查明“天安”号事故的真相,追究相关责任。
韩国于5月20日正式发表有关事件原因的调查结论显示,综合各种证据来看,“天安”号是受到朝鲜小型潜水艇发射的鱼雷攻击而沉没的。
事发当晚,李明博紧急召集国防部长官、国家情报院长、外交通商部长官等相关人员召开紧急安保会议。
韩国警察厅于3月26日命令首尔市、京畿道、仁川市和江原道各地警察厅进入“二级紧急状态”。
3月27日上午7时30分,李明博再次召开紧急安保会议,要求“在考虑到所有可能性的情况下,实施迅速且彻底的调查”并要求军方尽全力搜救。
第二次紧急安保会议会址在青瓦台的地下掩体内。
随后,韩国政府要求全体公务员进入“非常待命”状态。
这是韩国自2004年卢武铉总统遭弹劾事件以来,首次启动全体公务员“非常待命”机制。
为查明“天安”号沉没原因,韩国成立了军民联合调查团,除韩方人员外,调查团还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的24名专家。
浅谈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摘要:东北亚政治格局是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朝鲜半岛问题已成为当今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同时牵动着东北亚政治结构的的变化走向。
笔者从东北亚的政治格局的定义及现状入手,概括阐述其范围、含义及其现状,并探讨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加强和加深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解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政治格局;东北亚;朝鲜半岛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status quo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in Northeast Asia, summarized elaborated its scope and meaning of the status quo, and to explore the main reason for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Northeast Asia. Strengthen and deepen the study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issue, we are more in-depth de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ortheast Asia.Key words: political pattern; Northeast Asia; the Korean Peninsula1、前言东北亚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国家,包括西北边的俄罗斯,蒙古,还有中国,其次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东北亚地区具有多样性。
由于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对各种事务的插手,使得美国反而成为这地区格局的主角之一。
2、东北亚政治格局的现状东北亚政治格局是东亚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也是其现存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总得来说东北亚政治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紧张局势不容乐观。
专题—三大战场风云变幻当今时代,和平发展是潮流。
然而新的亚太战场、欧洲战场和中东战场已经相继形成。
2017年必将是世界继续发生巨变的一年。
维护世界和平,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军事安全,不能不密切关注并深入思考已经形成的全球新的三大战场及其风云变幻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来国际形势发展与三大战场密切相关,三大战场升温则国际形势更加紧张,三大战场降温或变形,则国际形势缓和或另有重大变化。
本期《军事文摘》特组织专题“三大战场风云变幻”,以飨读者。
特朗普上台后,东北亚局势走向?2017年2月12日,朝鲜试射一枚地对地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紧张局势升级。
具体表现在,一是相互威慑升级。
朝鲜两次核试后,朝鲜和美韩之间均加大了针对对方的威胁力度,半岛安全形势激化。
双方以“核打击”和“打击核”相互威胁;以实施“先发制人打击”以及“斩首行动”相互恐吓。
二是朝鲜和美韩均有备战行动,致战因素有所增长。
首先是朝鲜多次进行导弹发射,并展示其核导实力;其次是美国出动核动力航母、B-52战略轰炸机等战略武器,6次进入朝鲜半岛海空域炫耀武力;再次是美韩频繁进行联合军演,对朝鲜保持高强度的军事威慑;最后是韩国还开发了“单独”应对朝鲜项。
这些因素决定了短期内半岛形势有惊无险,有对抗而无战事。
问题是,半岛相关对话渠道已全部关闭,冷战对峙气氛回归。
朝鲜两次核试后,其拥核自保的立场固化。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核武装论”再度抬头,为半岛无核化平添了干扰。
对朝鲜政策方面,韩国以压朝弃核之名行压垮朝鲜政权之实,制定了对朝心理战攻势、借人权问题施压、军事威慑、外交孤立和单边制裁等一系列促朝生变、生乱的措施,全方位展开对朝攻势。
在此背景下,朝鲜半岛谋略战的攻防空前激烈。
比如,韩国对朝鲜将发动“局部挑衅”和“朝鲜崩溃论”的宣传贯穿始终,美韩对朝鲜“动乱”和“挑衅”可能性的炒作,并非出于判断上的失误,而是有意识的谋略战攻势。
从内政扩延到外交、国防和南北关系领域。
美国是否会从“担忧”转为“施加影响”或“幕后操控”,值得关注。
东北亚局势视域下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汇报人:目录•引言•东北亚局势概述•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调整措施及效果•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引言东北亚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分析其影响因素、现状和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02东北亚局势概述朝鲜与韩国的紧张关系是东北亚政治局势的一个关键因素。
朝鲜半岛局势中俄关系美韩关系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东北亚的政治局势具有重要影响。
美国与韩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对东北亚的政治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030201政治局势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合作是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合作各国之间的投资合作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投资合作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源合作经济合作朝鲜核试验引发的安全问题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朝鲜核问题包括南海争端在内的海上安全问题也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海上安全恐怖主义活动也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安全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打击。
恐怖主义安全问题03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适应新形势面对东北亚局势的新变化,新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统筹兼顾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体规划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科技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东北亚局势分析
通过举行美日韩联合军演和构建三边军事同盟,强化在东北亚的安全主导权,一直是美国的战略考虑。
此次日本若参加韩美军演,不论形式如何,都标志着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
韩美联合司令部2月28日表示,韩美“关键决心”年度例行联合军演当天开始在韩国举行;就在同一天,日美联合军演也在日本的横须贺基地展开。
美韩、美日军演同时举行加剧了朝韩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东北亚的安全环境,不利于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韩美联合司令部说,“关键决心”演习是韩美两国“旨在加强防御准备”的年度例行指挥所演习,包括驻韩美军在内的2300名美军人员,以及韩国部分师团级以上的部队将参加演习。
美国将再度派遣航空母舰参加演习。
据报道,美国考虑派出“里根”号航母参加军演。
韩美两国随后还将继续举行代号为“秃鹫”的联合军演,该军演是野外机动演习,将一直进行到4月底。
美军将派出2万多名官兵,韩国将动员包括预备军在内的20万名官兵。
韩美联合司令部还表示,演习属于“防御性质”的例行军演,“两国早在几月前就制定了演习计划,和目前局势没有任何关系”。
针对朝鲜剧变和核武成“靶心”
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演习将不仅针对朝鲜发生“剧变事态”,还包括清除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威胁。
此外,报道还援引韩国军方人士的消息说,美国航空母舰计划参加今年的演习,但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演习期间,韩国军方将密切监视朝鲜动向,对“北方界线”和军事分界线附近地区保持高度警戒。
日美军演朝鲜导弹是“眼中钉”
这次日美联合军演基于美国海军制成的模拟程序,目的是提高应对弹道导弹的战术水平,演练日美两国部队之间的协调要领。
朝鲜导弹威胁一直是日美联合军演的重要目标。
今年以来,日本媒体多次提及朝鲜新建成的导弹发射架。
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日前表示,朝鲜的核弹道导弹对日本来说是极大威胁。
以防万一是日本政府的责任,必须与美国、韩国等国际社会合作应对,这是安全保障的重要课题。
朝韩工会联合发表《和平宣言》
朝韩两国工会组织2月28日发表《北南工人和平宣言》,反对韩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呼吁朝韩双方通过广泛对话和协商解决所有问题。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28日报道,发表这一《宣言》的是朝鲜职业总同盟(相当于总工会)中央委员会和“韩国劳动组合总联盟”及“韩国全国民主劳动组合总联盟”。
朝中社援引这一《宣言》报道说,双方工会组织对当前朝鲜半岛出现的紧张局势表示忧虑,并认为韩美举行联合军演是把半岛局势引向“一触即发状态”的“有意识的挑衅”,是韩国当局顽固坚持对抗政策的表现。
《宣言》认为韩美应该立即停止军演。
《宣言》说,朝鲜半岛当前的局势要求全民族进行广泛的对话和协商。
韩国当局应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立场出发,立即参与朝韩之间的对话和协商,同时不要阻止朝韩民间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接触和来往。
韩朝局势可以说从新年伊始有了缓和的迹象,包括朝鲜不断向韩国发出了对话信号和以中美为首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有关各方为重开六方会谈做出了积极地斡旋努力等等。
但本月初举行的韩朝军事工作会谈破裂后,此次韩美将要举行的联合军演可以说是再次将韩朝局势拖入紧张局面。
特别是此次军演包括了针对朝鲜发生剧变事态等让朝鲜反感的内容,因此朝方的强硬表态也是预想中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朝鲜半岛局势正处于敏感期,这个时期举行军演不利于朝鲜半岛安全局势的稳定。
美国一直想把美韩军演和美日军演合在一起,希望通过这些军演为未来美日韩三边军演奠定基础,这个想法自去年年底就提出来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成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张文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韩、美日军演同时举行加剧了朝韩紧张局势,进一步恶化了东北亚的安全环境,不利于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举行美日韩联合军演和构建三边军事同盟,强化在东北亚的安全主导权,一直是美国的战略考虑。
去年年底,韩国首度派观察员参加了美日军演,韩日还签订了旨在加强后勤支援和情报合作的协定。
此次日本若参加韩美军演,不论形式如何,都标志着东北亚安全格局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