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摩擦学基础知识(润滑)
- 格式:ppt
- 大小:609.50 KB
- 文档页数:32
润滑基础知识润滑基础常识一、设备在运转时是怎么产生磨损的?答:相对运动中的两物体接触表面材料的逐步损失或转移,即形成磨损。
是随同摩擦而产生的现象,是摩擦的成果。
一个机体的磨损进程大抵可分为:(1)跑合磨损阶段(2)稳固磨损阶段(3)剧烈磨损阶段。
产生磨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粘着磨损:当摩擦表面的微凸体在彼此作用的各点处发生"冷焊"后,在相对滑动时,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
2、磨料磨损:硬的颗粒或硬的崛起物,引起摩擦面材料脱落。
3、疲劳磨损:摩擦面受周期性载荷的作用,使表面材料疲劳而引起材料微颗粒脱落。
4、冲蚀磨损:当一束含有硬质微颗粒的流体冲击到固体表面上时就会造成冲蚀磨损。
5、腐蚀磨损:摩擦表面受到空气中的酸或润滑油、燃油中残存的少量无机酸及水份的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
二、设备在运转时,是怎样润滑的?答:摩擦表面间,由于润滑油的存在而大大转变了摩擦的特征。
润滑油能在金属摩擦表面形成油膜,这种油膜能将两金属摩擦表面一直隔开,使其摩擦表面发生的粘着磨损、磨料磨损变得很小,同时润滑油还能起均化载荷作用,能下降两金属摩擦表面的疲劳磨损。
详细润滑机理可分为:(一)边界润滑:当两个受润滑油润滑的表面在重载作用下靠的无比紧(两表面间可能只有一微米,甚至只有一两个分子那样厚的油膜存在,以至有相称多的摩擦表面微凸体发生接触),而润滑油的体积性质(即粘度)还不能起作用时,其摩擦特性便主要取决于润滑油和金属表面的化学性质。
这种能掩护金属不致粘着的薄膜,叫边界膜。
其形成原理如下:1、物理吸附作用:当润滑油与金属接触时,润滑油就在两者的分子吸力的作用下紧贴到金属表面上,形成物理吸附膜。
2、化学吸附作用:当润滑油分子受化学键力的作用而贴附到金属表面上时,就形成化学吸附膜。
3、化学反映:当润滑油分子中含有以原子情势存在的硫、氯、磷时,在较高的温度(通常在150℃~200℃)下这些元素能与金属起化学反响,形成硫、氯、磷的化合物。
摩擦与润滑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摩擦学:摩擦学(Tribology)一词是1966年才开始使用的,是研究相互作用表面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有关科学、技术和实践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其基本内容就是研究机械中的摩擦、磨损和润滑问题。
摩擦: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阻碍运动的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现象称之为“摩擦”。
磨损:摩擦副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引起接触表面上材料的迁移或脱落过程称之为磨损。
润滑:在两物体相对运动表面之间施加润滑剂,以减少接触表面间的摩擦和磨损。
2、基本原理:摩擦原理的早期认识及基本观点:答:凹凸说:1、认为摩擦的起因是一个凸凹不平的表面沿另一‘表面上的微凸物体上升所作的功,也就是说摩擦是由于表面凸凹不平而引起,即摩擦的凹凸学说。
2、库仑在解释摩擦起因时,他认为首先是接触表面凹凸不平的机械啮合力,其次是分子之间的粘附力。
虽然,他已认识到粘附在摩擦于可能起一定作用.但是次要的,粗糙表面的微凸体才是主要的。
粘附说:1、摩擦粘附说:认为摩擦力的真正原因在于接触摩擦区两表面之间的分子粘附作用。
2、表面分子吸引力理论:认为摩擦是接触表面分子间相互排斥力与相互吸引力的作用结果。
3、分子机械摩擦理论:认为机械与分子吸附是摩擦之源。
摩擦与接触面微凸体的弹塑性变形、微凸体相遇时的剪切、犁沟以及接触面分子吸引有关。
4、近代被公认的摩擦粘附理论:认为表观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差别很大,而且真实接触面积还会随摩擦条件而变化,两微凸体之间因存在吸附力而形成接点。
摩擦力应为剪断金属之间接点所需的力与硬金属表面微凸体在软金属表面犁沟所需力之和。
这一理论最初应用于两种金属之间的摩擦,现在,已深入到非金属等许多其他材料。
第一章表面性质与表面接触1、为什么在选择润滑剂时希望其表面张力越低越好?答:液体的表面张力越小,接触角越小,固体表面就越容易被液体表面浸润。
一般认为,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固体的表面张力即可润湿固体表面,所以在选择润滑剂时希望其表面张力越低越好。
金属加工润滑基础知识之一摩擦学金属加工润滑基础知识之一摩擦学摩擦学的三个方面:摩擦、磨损、润滑摩擦: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接触面间发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称为摩擦。
所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的阻力称之为摩擦力。
特征:摩擦阻力、摩擦热量、材料磨损摩擦种类:(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1、干摩擦:在没有任何润滑剂的条件下,两物体表面间的摩擦。
2、液体摩擦:又称流体摩擦。
是发生在液体内部的一种摩擦现象,包括纯液体流动时的摩擦和液体将金属表面隔开时的摩擦。
一般来讲,这层液体的厚度在2微米以上。
3、边界摩擦:当固体表面不是被一层液体隔开,而是被一层很薄的吸附油膜隔开,或是被一层具有分层结构和润滑性能的边界膜隔开时的摩擦,称为边界摩擦。
这层膜的厚度一般在0.1-1微米以下。
4、混合摩擦: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它的表面粗糙度不同,当凸起较高的部分发生边界摩擦时,凸起较低的部分处于液体摩擦状态或半液体摩擦中,当凸起较低的部分处于边界摩擦时,凸起较高的部分因挤压较剧烈会导致边界膜破烈,其表面直接接触发生局部干摩擦、半干摩擦。
磨损: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表层材料不断发生的损耗的过程,或者产生残余变形的现象。
磨损的三个阶段:磨合、稳定磨损、急剧磨损磨损的类型:1、粘附磨损: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由于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而产生粘附连接,致使材料从表面脱掉的磨损。
2、磨料磨损:接触表面相对运动时,由于硬质颗粒或较硬表面上的微凸体,在摩擦过程中的“梨削”“切削”“磨削”作用引起表面擦伤,表层材料脱落或分离出碎屑和其他磨粒。
3、疲劳磨损:两个相互作用的摩擦表面,由于表层材料疲劳,产生微观裂纹并分离出磨粒和碎片剥落,形成凹坑,造成磨损。
4、腐蚀磨损:摩擦副在第三介质的作用下发生的腐蚀磨损,比如:润滑油酸化变质产生的酸性油泥;手汗;潮湿空气中的氧、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等。
磨损的影响因素:1、润滑对磨损的影响(降低摩擦系数,液体润滑时能防止粘附磨损,洁净润滑能减少磨料磨损;有防锈性能的润滑剂能减少腐蚀磨损)2、材料性能对磨损的影响(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硬度决定表面抵抗能力,过高硬度易产生碎屑,产生磨料磨损。
摩擦与润滑基本知识1.摩擦产生的原因: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大时,接触表面凹凸不平处相互啮合,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机械啮合;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小时,两接触面的分子相互吸引,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表面分子的吸引力。
2.根据物体的表面润滑程度,滑动摩擦可分为干摩擦、液体摩擦、界限摩擦、半液体和半干摩擦等。
2.1干摩擦:在摩擦表面之间,完全没有润滑油和其他杂质,摩擦表面之间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干摩擦。
例如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作相对运动时即产生干摩擦。
2.2液体摩擦:在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充满润滑剂,因而表面不发生直接接触,摩擦发生在润滑剂的内部,叫液体摩擦。
例如空气压缩机的主轴瓦。
2.3界限摩擦: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润滑剂供应不足,无法建立液体摩擦,只能依靠润滑剂中的极性油分子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属于液体摩擦过渡到干摩擦的最后界限。
3.零件磨损的主要形式:3.1磨粒磨损:有硬质微粒进入摩擦表面间时,摩擦表面被硬粒切下或擦下切屑而形成的刮伤。
3.2刮研磨损:由摩擦表面的微观不平度而发生的磨损,主要是较硬的一面对较软的一面形成切削。
3.3点蚀磨损:表面上有重复的接触应力,在表面上引起微观裂痕,这些裂痕逐渐扩大,形成麻斑式的剥落。
3.4胶合磨损:摩擦表面润滑油不足,当滑动速度较高、压强过大时,局部的摩擦变形热量和塑性变形热量,使较软的材料局部熔化,粘在另一表面上而被撕下来的磨损。
3.5塑性变型:表面发生了塑性变形的一种摩擦。
3.6金属表面的腐蚀:金属表面层氧化,变成松软多孔,易于脱落,丢失耐磨强度的状态。
实例一,摩擦的规律:同类纯金属间的摩擦因数比异类纯金属间和同类合金间的摩擦因数大得多。
4.影响磨损的因素和减小磨损的途径4.1润滑:轴径与轴瓦建立液体摩擦的必要条件是a、合适的间隙配合,确保油膜形成;b、润滑油充足,具备必要的压力和速度;c、轴径要有足够的转速;d、轴径与轴承配合表面的加工精度要适当;e、注油孔和油槽要设计在轴承承载区以外。
Chap 11.外摩擦:发生在工件和工具接触面之间,阻碍金属流动的摩擦,称外摩擦,是影响材料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
2.研究摩擦的意义:全世界工业能源的1/3被摩擦损耗掉,失效零件的80%是由于磨损造成的。
因此,发展摩擦学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
Chap21.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摩擦的特点和作用如何?特点:(1)在高压下产生的摩擦;(2)较高温度下的摩擦;(3)伴随着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摩擦;(4)摩擦副(金属与工具)的性质相差大。
作用:(1)不利的方面:(a)改变物体应力状态,使变形力和能耗增加;(b)引起工件变形与应力分布不均匀;(c)恶化工件表面质量,加速模具磨损,降低工具寿命,而且降低制品的表面质与尺寸精度;(2)利用:(a)增大摩擦改善咬入条件,强化轧制过程;(b)增大冲头与板片间的摩擦,强化工艺,减少起皱和撕裂等造成的废品。
2.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摩擦的类型及各自的特征是什么?(1)干摩擦:完全没有润滑,金属与工具之间直接接触。
(2)流体摩擦:较厚的润滑层将金属与工具隔开,摩擦发生在流体内部的分子之间,与接触表面的状态无关,与流体的粘度,速度梯度等。
(3)边界摩擦:介于干摩擦和流体摩擦的一种摩擦类型。
(4)混合摩擦:摩擦表面上既存在干摩擦状态,也存在边界摩擦状态和流体润滑状态的一种摩擦类型。
Chap31.金属表层的结构组成如何?金属材料的表面层结构注意:加工硬化层也叫冷硬层和贝氏体层;氧化层又称污染层。
2.何谓表面粗糙度及表示方法有哪些?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特性,称为表面粗糙度。
表征材料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征,表面微凸体的高度与分布。
表示方法有:(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该方法能够充分反映表面微观几何特征但对于测量过于粗糙或光滑的表面不适用。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该方法测量简便,但只反映峰高,不反映峰的几何特征,受测量者主观影响较大,无周期性的宏观误差。
(3)轮廓最大高度Ry 对控制深加工痕迹有重要意义,保证小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如Rz反映的几何特征准确。
摩擦与润滑基础知识目录一、摩擦学概述 (3)1. 摩擦定义及分类 (4)2. 摩擦现象产生原因 (5)3. 摩擦学研究内容 (6)二、润滑基础 (7)1. 润滑概念及作用 (8)2. 润滑剂的种类与选择 (9)3. 润滑剂的性能指标 (11)三、摩擦与润滑原理 (13)1. 摩擦原理 (14)(1)干摩擦与湿摩擦 (15)(2)静摩擦与动摩擦 (16)(3)摩擦系数 (17)2. 润滑原理 (17)(1)液体润滑理论 (18)(2)边界润滑理论 (19)(3)混合润滑理论 (20)四、摩擦与润滑影响因素 (21)1. 材料性质影响 (22)2. 载荷影响 (23)3. 速度影响 (24)4. 温度影响 (24)5. 环境影响 (25)五、摩擦与润滑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26)1. 机械设备中的摩擦现象分析 (28)2. 润滑系统在机械设备中的作用 (29)3. 典型机械设备的润滑设计实例 (30)六、摩擦与润滑的试验方法及设备 (31)1. 摩擦试验方法及设备 (32)2. 润滑试验方法及设备 (3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34)七、摩擦与润滑的故障诊断及维护保养 (35)1. 摩擦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 (36)2. 润滑系统故障分析及处理 (38)3. 设备维护保养策略与建议 (39)八、摩擦与润滑的未来发展趋势 (41)1. 新材料在摩擦与润滑领域的应用 (42)2. 智能润滑技术的发展趋势 (43)3. 绿色环保理念在摩擦与润滑领域的应用前景 (44)一、摩擦学概述摩擦学是研究摩擦现象及其产生机理、摩擦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摩擦性能和润滑技术的一门科学。
它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摩擦学对于提高机械效率和可靠性、节约能源、减少磨损和延长设备寿命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摩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任何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都会产生摩擦。
润滑基础知识简介机械设备是生产的物质基础,管理好、使用好、维修好设备,对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生产率、保证生产、降低成本和能耗都省不可估量的经济意义,而设备的润滑,则是设备维护保养和使用的重要工作内容。
任何一种设备都是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无数部件或零件组合而成,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运动的零部件都在规定的接触表面,各自做相对运动,有运动就有摩擦,有摩擦就有能量的消耗,就有各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的摩擦。
一.摩擦1 基本概念:f=F/p2 摩擦的分类⑴按摩擦时的运动形式分: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⑵按摩擦时的运动状态分:①静摩擦②动摩擦⑶按接触面的润滑状态分:①干摩擦(0.1-0.5)②流体摩擦(0.001-0.01)③边界摩擦(0.01-0.1)二.磨损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综合的物理—化学—机械现象,即一物体沿另一物体作相对运动时,由于摩擦使接触面产生微粒脱落、变形。
零件重量减轻等表层损坏现象,叫做磨损,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1 由于物体表面有粗糙不平的沟纹,凸峰当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互相咬合、干涉,产生剪切和压溃,使物体接触面的凸峰破坏、扭曲以致剥落。
2 由于摩擦及表面边形,使接触面温度升高,甚至使金属软化成熔融状态而产生表面粘着转移.3 由于物体接触面间分子引力作用,使接触点粘接,当物体相对运动时接触点的分子不断受到剪切分离而产生剥落4 两接触面做滚动或滚动滑动复合摩擦时,在交变接触压力作用下,时材料表面疲劳或接触面在摩擦过程中受周围介质影响,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产生物质损失.三. 润滑1 润滑的概念将具有减小摩擦性能的物质,加到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膜,使摩擦面脱离直接接触,达到控制摩擦减少磨损的目的称润滑,能减少摩擦时摩擦性能的物质称润滑剂.2 润滑的作用①润滑的作用②减少磨损③散热降温④冲洗作用⑤密封作用⑥防锈⑦动力传递⑧缓冲减震作用⑨绝缘作用3 润滑的分类根据摩擦面上形成的润滑膜的状态可分三类:①流体的摩擦形成条件:a一定的斜度 b足够的滑动程度 c负荷要适当d润滑剂的粘度 e润滑剂要充足 f保持正常温度②边界润滑产生原因:a滑动速度低 b负荷过高 c温度过高或过低③半流体润滑产生原因:负荷过发,速度负荷变化频繁,选用油液粘度不当,以及摩擦面粗糙等原因第二润滑剂一润滑剂的分类根据润滑剂的物理状态分为:①固体②半固体③液体按用途分,汽轮机油、柴油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精密机床油、防锈油、金属加工油、机械油。
第八章摩擦和润滑第一节摩擦与润滑机理当两个紧密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作相对运动时,会产生一个阻碍这种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叫摩擦,这个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与垂直载荷的比值叫做摩擦系数。
摩擦定律可描述如下:(1)摩擦力与法向载荷成正比:F∝P(2)摩擦力与表面接触无关,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3)摩擦力与表面滑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静摩擦力(有运动趋向时)F S大于动摩擦力F K,即Fs>F K。
摩擦定律公式:F=f·P或f=F/P式中F——摩擦力f——摩擦系数;P——法向载荷,即接触表面所受的载荷;载荷机器中凡是互相接触和相互之间有相对运动的两个构件组成的联接称为“运动副”(也可称为“摩擦副”),如滚动轴承里的滚珠与套环;滑动轴承的轴瓦与轴径等等。
任何机器的运转都是靠各种运动副的相对运动来实现,而相对运动时必然伴随着摩擦的发生。
摩擦首先是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其次是使摩擦副相互作用的表面发热、磨损乃至失效。
磨损是运动副表面材料不断损失的现象,它引起了运动副的尺寸和形状的变化,从而导致损坏。
例如油在轴承内运转,轴承孔表面和轴径逐渐磨损,间隙逐渐扩大、发热,使得机器精度和效率下降,伴随着产生冲击载荷,摩擦损失加大,磨损速度加剧,最后使机器失效。
润滑是在相对运动部件相互作用表面上涂有润滑物质,把两个相对运动表面隔开,使运动副表面不直接发生磨擦,而只是润滑物质内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摩擦。
所以,摩擦是运动副作相对运动时的物理现象,磨损是伴随摩擦而发生的事实,润滑则是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摩擦分类摩擦有许多分类法。
1. 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分静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
这种摩接力叫做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随作用于物体上的外力变化而变化。
当外力克服了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开始宏观运动。
动磨擦:一个物体沿着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动摩擦。
摩擦与润滑基本知识1.摩擦产生的原因: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大时,接触表面凹凸不平处相互啮合,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机械啮合;当接触表面粗糙度较小时,两接触面的分子相互吸引,摩擦力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表面分子的吸引力。
2.根据物体的表面润滑程度,滑动摩擦可分为干摩擦、液体摩擦、界限摩擦、半液体和半干摩擦等。
2.1干摩擦:在摩擦表面之间,完全没有润滑油和其他杂质,摩擦表面之间作相对运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做干摩擦。
例如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作相对运动时即产生干摩擦。
2.2液体摩擦:在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充满润滑剂,因而表面不发生直接接触,摩擦发生在润滑剂的内部,叫液体摩擦。
例如空气压缩机的主轴瓦。
2.3界限摩擦:两个滑动摩擦表面之间由于润滑剂供应不足,无法建立液体摩擦,只能依靠润滑剂中的极性油分子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油膜,属于液体摩擦过渡到干摩擦的最后界限。
3.零件磨损的主要形式:3.1磨粒磨损:有硬质微粒进入摩擦表面间时,摩擦表面被硬粒切下或擦下切屑而形成的刮伤。
3.2刮研磨损:由摩擦表面的微观不平度而发生的磨损,主要是较硬的一面对较软的一面形成切削。
3.3点蚀磨损:表面上有重复的接触应力,在表面上引起微观裂痕,这些裂痕逐渐扩大,形成麻斑式的剥落。
3.4胶合磨损:摩擦表面润滑油不足,当滑动速度较高、压强过大时,局部的摩擦变形热量和塑性变形热量,使较软的材料局部熔化,粘在另一表面上而被撕下来的磨损。
3.5塑性变型:表面发生了塑性变形的一种摩擦。
3.6金属表面的腐蚀:金属表面层氧化,变成松软多孔,易于脱落,丢失耐磨强度的状态。
实例一,摩擦的规律:同类纯金属间的摩擦因数比异类纯金属间和同类合金间的摩擦因数大得多。
4.影响磨损的因素和减小磨损的途径4.1润滑:轴径与轴瓦建立液体摩擦的必要条件是a、合适的间隙配合,确保油膜形成;b、润滑油充足,具备必要的压力和速度;c、轴径要有足够的转速;d、轴径与轴承配合表面的加工精度要适当;e、注油孔和油槽要设计在轴承承载区以外。
第一章摩擦、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一、摩擦和摩擦的种类1.什么是摩擦?相互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作相对运动时,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
这种阻力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摩擦的种类很多,因为研究的依据不同,摩擦的分类也不同。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按摩擦副运动形式分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自旋摩擦;按摩擦发生的部位分类分为内摩擦和外摩擦;按摩擦副表面润滑状况分类分为纯净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本文重点介绍纯净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1)纯净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没有任何吸附膜或化合物存在时的摩擦。
纯净金属的摩擦会产生表面粘着。
(2)干摩擦是指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没有任何润滑剂存在的摩擦。
严格说干摩擦是在接触表面上无任何其他介质,如自然污染膜、润滑膜以及湿气等。
干摩擦是消耗动力最多、磨损最严重的一种摩擦。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有一层极薄的润滑膜存在时的摩擦。
这层膜称为边界油膜。
(4)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完全被润滑油膜隔开时的摩擦。
这种摩擦发生在界面的润滑剂膜内,摩擦阻力最小,磨损最小。
(5)混合摩擦一是指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包括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
半干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干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混合摩擦。
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或干摩擦)的混合摩擦。
二、磨损和磨损的种类1.什么是磨损?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表面的物质不断地转移和损失。
磨损的结果使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不断的有微粒脱落,表面性质、几何尺寸均发生改变。
2.磨损的三个阶段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急剧磨损阶段。
3.磨损的种类按磨损的破坏机理.通常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等五种。
(1)粘着磨损由于摩擦表面存在着一定的粗糙度,在压力的作用下,当摩擦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在真空接触点上产生瞬时高温,使其表面软化、熔化,甚至相互粘着,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这种现象就叫做粘着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