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选择原则以及PCI
- 格式:ppt
- 大小:28.34 MB
- 文档页数:121
pci术指引导管的选择原则以PCI术指引导管的选择原则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在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导管。
PC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介入手术,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导管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导管类型、长度、直径以及材料等方面介绍导管的选择原则。
在进行PCI手术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导管可供选择,即径向导管和股动脉导管。
径向导管通过桡动脉插入体内,而股动脉导管则通过股动脉插入体内。
选择哪种导管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股动脉导管适用于大多数情况,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血管通路,操作相对简单。
而径向导管适用于特殊情况,例如对股动脉有风险的患者或需要同时进行其他手术的患者。
导管的长度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导管的长度应根据手术所需的血管达到的位置来选择。
一般来说,导管的长度应超过血管阻塞部位1-2厘米,以确保导管能够到达病变部位。
如果导管过长,则容易造成扭曲和搅动,增加手术风险。
因此,在选择导管长度时,需要综合考虑病变血管的长度和形态。
导管的直径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导管的直径应根据血管的大小来选择,以确保导管能够顺利通过血管并达到病变部位。
通常情况下,导管的直径应适中,既不过粗也不过细。
过粗的导管会增加血管损伤的风险,而过细的导管会限制介入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选择导管直径时,需要根据血管的大小和病变的程度来决定。
导管的材料也是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导管材料有不锈钢、合金和聚合物等。
不锈钢导管具有较好的硬度和弹性,适合用于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合金导管具有较好的导航性和可视性,适合用于狭窄血管的介入治疗。
聚合物导管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适合用于复杂血管的介入治疗。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需求以及医生的经验。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导管的操作性和安全性也是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导管的操作性包括导管的弯曲性、可操纵性和可视性等。
分叉病变Provisional术式介绍及支架选择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冠状动脉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中冠状动脉血管分叉处存在狭窄或闭塞。
治疗分叉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利用支架植入来扩张狭窄的血管。
分叉病变的治疗较为复杂,所以对术式选择和支架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在处理分叉病变时,有几种不同的PCI术式可供选择,包括Provisional术式、2叶术式和Provisional 分屈支架术式等。
其中Provisional术式是最常用的一种。
Provisional术式的操作步骤如下:1. 首先,导丝(guide wire)通过冠状动脉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进入较大的主动脉血管。
2. 随后,一根扩张球囊导管(balloon catheter)通过导丝进入分叉处的狭窄或闭塞段,将球囊扩张,扩张血管。
3.接下来,扩张球囊导管被撤回,测量它的直径,以便选择合适尺寸的支架。
4. 此时,选择一根合适尺寸的支架导管(stent catheter)放置在主动脉血管的主干或较大分支内。
然后,支架释放,使之植入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分支。
5.最后,撤回支架导管,完成手术。
在选择支架时应当根据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病变类型以及患者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目前,常见的支架类型有药物洗脱支架和自膨胀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是一种涂有药物的金属支架,通过药物释放来抑制新生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几率。
DES通常是首选的支架类型,因为它能够减少后续再狭窄可能性,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自膨胀支架(self-expanding stent)是一种金属支架,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自行膨胀支撑起血管,不需要球囊扩张。
自膨胀支架适用于分叉病变中较小的支架通道,因为它可以更好地顺应分叉处的形状。
PCI基本流程及规范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了CAG以及其他对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病变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证据以及合并的疾病等情况决定介入治疗的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手术相关的风险,包括手术并发症以及合并用药所带来的风险(如对比剂肾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价风险/获益比。
最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介入治疗。
在此过程中,应将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指南与术者经验、患者的意愿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PCI 的规范更多体现在严格掌握指征、仔细评价手术相关风险并合理应用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面。
一、PCI基本流程(一)PCI适应症对于稳定型心绞痛,PCI的价值主要在于缓解症状。
尽管Courage研究的结果提示:起始介入治疗和起始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强化药物治疗而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仍然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合理选择。
而对于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有证据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患者,问题的关键主要是两点:第一,对于改善生活症状这一适应症,优化药物治疗是前提;第二,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这一适应症,准确合理的危险分层是关键。
优化的药物治疗应该包括足量的硝酸酯和beta受体阻滞剂,如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仍达到CCS3级以及以上,则需进行PCI。
有较大范围心肌放血的客观证据I A自体冠状动脉的原发病变常规置入支架I A静脉旁路血管的原发病变常规置人支架I A慢性完全闭塞病变IIa C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IIa B多支血管病变无糖尿病,病变适合PCIIIa B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IIb C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IIb CNSTE-ACS的PCI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更为复杂。
其治疗策略取决于危险分层。
根据目前的证据,高危患者倾向于选择早期介入治疗,而低危患者优先考虑早期保守治疗。
介绍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心内科PCI(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进行的治疗性介入手术,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
它具有微创、高效、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心内科PCI的基本原理心内科腔内介入治疗(PCI)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将血管内的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恢复血管的通畅性,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两个步骤。
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利用X线透视和血管造影技术观察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确定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狭窄或闭塞部位。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支架等介入器械送至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扩张和固定,以恢复血管通畅。
PCI手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PCI手术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适用。
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开胸手术。
此外,PCI手术后需要进行一定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
心内科PCI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体表穿刺点进入血管内进行治疗的介入手术,通过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这一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2心内科PCI的流程心内科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如冠心病和心肌梗塞。
PCI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评估:在进行PCI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这些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PCI治疗,并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2)血管造影:PCI的第一步是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pci医学术语一、PCI简介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心脏介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冠状动脉疾病。
该技术通过在患者手臂或腿部的动脉穿刺,将特殊的导管、支架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扩张、疏通,以改善血流,缓解心肌缺氧。
二、PCI的分类与含义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通过导管进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A):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以恢复血流。
3.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在扩张后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4.逆行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通过移植患者自身的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实现血流重建。
三、PC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PCI技术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PCI技术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PCI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
2.局限性: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
五、我国PCI发展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我国PCI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病例数量和手术质量逐年提高。
但在器械研发、技术创新、术后康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PCI领域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PCI作为一种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在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冠心病的支架手术你了解多少是救命手术冠状动脉(下称:冠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力武器。
不过有不少患者对此存在疑惑:什么是PCI介入手术?支架在血管中可靠吗?安装了支架就可以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吗?手术后还可以吃肉喝酒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冠心病支架手术后,您必须知道的那些事儿。
什么是冠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又称PCI手术,也被称为心脏支架手术,指采用微创的方法,经皮从腕部或腿部血管插入一根细小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射在X光下能显影的造影剂后,就能看到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了。
如果发现有血管狭窄或堵塞时,需在病变处扩张球囊并置入支架,使因斑块而狭窄了的血管腔扩大,从而改善心脏血流。
为什么要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打个比方:我们的血管就好比自来水管,由于水中矿物质的不断沉淀和腐蚀,时间一长,管道内壁就容易结垢、生锈,导致管道供水受阻。
而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就如同水中的矿物质一般,也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阻碍血液正常流动。
长此以往,胸闷、胸痛、疲劳乏力等冠心病的症状就出现了,严重者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冠脉支架植入术,是将球囊植入血管,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的一个手术。
要知道,这种堵塞通常都是突发的——堵在脑部,叫「脑卒中」;堵在心脏,叫「心肌梗死」;堵在肺部,叫「肺栓塞」;都是要命的病!支架是否会出现生锈移位脱落?支架通常采用不锈钢合金材料制成,具有很强的支撑、塑型记忆和耐腐蚀功能,所以不会生锈和塌陷。
一般情况下,支架植入1个月后即可融入血管,作为血管壁的一部分存在。
因此,只要支架植入术操作顺利,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都不会使支架移位和脱落。
术后还需要服药么?由于现代人生活饮食无规律、工作压力大、运动少,不仅加速了血管的衰老和损害,也不利于冠心病的治疗和恢复。
因此,冠脉支架植入术并不是“根治性”手术,术后还需进行规律的生活管理和合理的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抗血小板药初期需要同时服用两种药物,一般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一段时间后可改为单个药物。
支架的选择原则以及PCI1.病变特征:不同类型的病变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支架。
例如,冠状动脉狭窄可选择金属支架,而复发性狭窄可选择药物洗脱支架。
2.功能特点:支架的功能特点包括弹性、摩擦系数、可视性等。
弹性较好的支架可以适应血管的膨胀和收缩,减少血管损伤。
摩擦系数低的支架可以减少支架和导丝之间的摩擦,降低操作难度。
可视性好的支架可以提高放置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3.材料选择:支架的主要材料有金属和生物降解材料。
金属支架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和持久性,适用于长期承受血管的力学负荷。
生物降解支架可以降解并完全吸收,减少支架对血管的刺激和潜在的并发症。
4.药物涂层:药物涂层支架可以释放抗增生药物,防止支架再狭窄。
选择药物涂层支架时,需考虑药物的种类、释放速度和药物与支架的黏附性。
5.长期效果:支架的长期效果包括抗血栓、避免再狭窄和生物降解。
不同类型的支架在长期效果上表现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是一种通过血管穿刺和导管引入给药和治疗设备,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治疗的介入性方法。
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
PCI的步骤包括:1.导管插入:在手腕或腹股沟处进行局部麻醉,然后插入导管,导管被引入冠状动脉。
2.底物注射:通过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药物,使血栓溶解或改善血液流变性能。
3.血管成形术:引入导丝,通过导管抵达狭窄部位,然后引入扩张球囊,扩张狭窄的血管。
4.支架植入术:在扩张期间,将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支撑血管,避免再次狭窄。
5.结束治疗:拔除导丝和导管,进行血管压迫止血,结束手术。
PCI的适应症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等。
PCI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PCI也有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血栓形成、支架再狭窄等。
因此,在进行PCI操作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术前检查结果,选择适合的支架类型,并提前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和药物,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有效。
ESC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指南解读(全文)2005年3月22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了首部欧洲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指南。
该文件就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PCI 相关问题的最新共识和观点:(1)PCI 指证;(2)PCI 辅助用药;(3)PCI 辅助装置;(4)药物洗脱支架。
指南的目的是提供所有PCI的相关证据,帮助医师在其日常临床决策中权衡治疗操作的风险与获益。
一.PCI 指证(一)稳定冠状动脉疾病(CAD)的PCI已有多个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所有有客观大面积缺血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除不能通过的慢性完全性闭塞以外,PCI可被视为几乎所有病变亚组中重要的最初再血管化方式(I A 类指证)。
对于无或轻微症状的患者,PCI 似乎并不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尤指他汀类)。
但AVERT 和RITA-2 试验的PCI 组支架使用率很低(30%和7.6%),也未提及噻氯吡啶、氯吡格雷或GPⅡb/Ⅲa 抑制剂。
有必要在支架时代以及药物洗脱支架时代,重新评价PCI、他汀以及联合PCI 和他汀的效果。
在单纯球囊扩张时代,CABG 优于PCI。
随着支架的大量使用,这种优势正在逐步消失。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仍是成功率较低、再狭窄率较高的PCI 病变,药物洗脱支架(DES)在这方面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该指南将CTO病变的PCI 定为Ⅱa C 类指证。
根据AWESOME 试验和注册研究的结果,对外科高危病人行PCI被定为Ⅱa B 类指证。
既往有CABG 史的患者,PCI 可能优于重复CABG。
左室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似乎可以从PCI 受益,尤其对于有存活心肌证据的患者。
已有的多数临床试验资料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和/或糖尿病的PCI 效果逊于CABG。
这类患者的PCI 指证依旧为Ⅱb C类。
即将得到的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资料可能改变这类指证。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仍应首选CABG。
仅在CABG 的围术期风险非常高的情况下才考虑PCI(Ⅱb C 类指证)。
P C I及冠造术前术后宣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PCI及冠造术前术后宣教心内科陈虹廷冠脉术前宣教●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请您或您的亲人不要太紧张。
●我们将向您介绍有关手术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您顺利地渡过手术期,愿您早日康复。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手术小常识●冠脉造影及支架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冠状动脉造影是心血管微创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手术中一般只需要在穿刺部位局部麻醉,患者可以保持神志清醒。
●常规我们选择的手术入路是上肢挠动脉或下肢股动脉。
●一般在手术24小时后即可下床,术后3-7天即可出院。
签署手术同意书手术的前一天,负责您的医生会向您和您的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手术的过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然后签署手术同意书。
术前准备(一)●术前配合主管医生完成术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感染性疾病筛查、胸片及心脏彩超等常规术前检查。
●检查双侧桡动脉及股动脉有无异常。
●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前准备(二)1、备皮:双侧腹股沟备皮或双上肢备皮,术前要清洗手术部位的皮肤(有条件的可以洗澡)。
2、术前可以照常吃饭,但应该是易消化饮食。
注意不要吃的太饱,避免术中恶心、呕吐,引起窒息。
术前准备(三)●术前保证夜间睡眠,必要时给予安定口服或静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恢复。
●术前按时服用常规药物,不应临时暂停或漏服(降糖药例外),应保证适当的血压。
●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波立维手术当天●肌注术前镇静针,用药后不要起床,以免晕倒。
●手术医生会协同您的家人送您去介入手术室在介入室前的准备●病房护士给您打留置针输液,作好手术前的一切准备。
●在术前,介入室的护士会向您交代一些注意事项我的家属怎么办●病人送介入室后,家属请到介入室外面等待区等待,术中如有需要,会联系您,请家属不要离开。
●手术完毕后,会通知家属一起推病人回病房。
pci医学术语摘要:一、前言二、PCI的基本概念1.定义2.发展历程三、PCI的分类1.根据病变位置2.根据治疗方式四、PCI的适用范围1.冠心病患者2.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五、PCI的手术过程1.术前准备2.导管操作3.球囊扩张4.支架植入5.术后护理六、PCI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1.出血2.血管损伤3.支架内再狭窄4.支架血栓形成七、PCI的展望1.新技术的发展2.适应症的扩大3.我国PCI的现状及未来正文:一、前言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是一种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冠状动脉进行治疗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PCI已经成为冠心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本文将对PCI的基本概念、分类、适用范围、手术过程、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PCI的基本概念1.定义:PCI是指在X线透视下,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冠状动脉,对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的方法。
2.发展历程:自1977年首例PCI成功实施以来,PCI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球囊扩张,到后来的支架植入,再到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等,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三、PCI的分类1.根据病变位置:分为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肌桥等。
2.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斑块旋磨、激光治疗等。
四、PCI的适用范围1.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五、PCI的手术过程1.术前准备:患者需禁食、禁水,进行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
2.导管操作:医生在患者股动脉或桡动脉处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冠状动脉。
3.球囊扩张:将球囊送至病变部位,通过高压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
4.支架植入:在球囊扩张后,将支架释放至病变部位,支撑狭窄的冠状动脉,保持血流畅通。
PCI基本流程及规范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了CAG以及其他对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病变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证据以及合并的疾病等情况决定介入治疗的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手术相关的风险,包括手术并发症以及合并用药所带来的风险(如对比剂肾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价风险/获益比。
最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介入治疗。
在此过程中,应将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指南与术者经验、患者的意愿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PCI的规范更多体现在严格掌握指征、仔细评价手术相关风险并合理应用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面。
一、PCI基本流程(一)PCI适应症对于稳定型心绞痛,PCI的价值主要在于缓解症状。
尽管Courage研究的结果提示:起始介入治疗和起始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强化药物治疗而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仍然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合理选择。
而对于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有证据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患者,问题的关键主要是两点:第一,对于改善生活症状这一适应症,优化药物治疗是前提;第二,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这一适应症,准确合理的危险分层是关键。
优化的药物治疗应该包括足量的硝酸酯和beta受体阻滞剂,如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仍达到CCS3级以及以上,则需进行PCI。
有较大范围心肌放血的客观证据I A自体冠状动脉的原发病变常规置入支架I A静脉旁路血管的原发病变常规置人支架I A慢性完全闭塞病变IIa C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IIa B多支血管病变无糖尿病,病变适合PCI IIa B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IIb C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IIb CNSTE-ACS的PCI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更为复杂。
其治疗策略取决于危险分层。
根据目前的证据,高危患者倾向于选择早期介入治疗,而低危患者优先考虑早期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