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
- 格式:doc
- 大小:713.00 KB
- 文档页数:70
摘要:文章总结了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供以后研究之借鉴。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综述一.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最早正式将“利益相关者”一词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
20世纪7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逐步被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接受.随后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于1977年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课程.旨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之中.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此后.有关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表述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定义得到普遍赞同”(多纳德逊、邓非,2001)。
米切尔和伍德总结了自1963年以来的27种代表性概念后认为.作为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影响力。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法律和道义上赋有对企业拥有的索取权:紧迫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基于这3个特征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显然这一界定对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大小进行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7种代表性概念可大体归纳为两类:一是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以弗里曼为代表.他认为“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公司目标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
然而,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涵义的界定相当宽泛.很难进行实证研究和实际运用。
二是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以克拉克森(Clarkson)为代表.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并由此而承担了某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他f『J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险”(Clarkson.1994)。
这一定义缩小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强调专用性投资.并将一些无关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于利益相关者界定之列。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esearch | 财会研究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58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综述贾艳琴 陈晓园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基于近十年国内针对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财务绩效研究的文献,大致可以将研究成果分为四大类:即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方法、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
对国内企业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下将从国内方面阐述研究现状及评述。
关键词:财务绩效评价;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一、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关系鄢贝贝,张凯明,程玉(2015)以69家食品加工类上市公司为例,首先分析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其次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从消费者、供应商、员工、股东、债权人、政府、社区、环境八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评价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消费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对供应商、股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较弱的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
余峰(2016)从行业资产组合、经营能力、获利能力、所有权性质四个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评价的关系,通过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利益相关者成本增加与相关利润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关传导机制结论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张桠楠(2018)通过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六个方面结合回归分析法研究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的结论。
陈刚,董笛(2018)通过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股东、员工、供应商、政府四个方面的影响,进而从财务绩效、人力资源绩效、经营绩效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绩效对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从而得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并给出了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良性互动的对策。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一、引言企业绩效评价一直是管理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如何进行全面评价和监测自身运营状况,成为管理者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常常以财务指标为主,忽视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伦理学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要研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相关利益和风险存在某种关系的各方,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及社会大众等。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的绩效不仅与财务表现相关,也与企业在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实现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框架1.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与分类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中,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一般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映射图等方法,将相关者进行识别和分类。
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涉及到企业活动的影响范围以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要性等问题。
2. 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测量和评价企业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测量和评价。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诉求,因此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估。
例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来测量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对于员工来说,可以通过回访或问卷调查来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的看法。
3. 利益相关者权益和风险的平衡企业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利益相关者诉求的满足程度,还需要考虑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
企业应当平衡地处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和风险,避免某一方的权益被侵害。
例如,在企业经营中,既要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也要重视员工的福利,避免长期以来忽视员工权益的问题。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探讨1. 多指标绩效评价方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指标绩效评价的思路。
ACCOUNTING LEARNING16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沈建 浙江嘉兴港口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成为了企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将使企业更加客观的对经营活动进行绩效评价。
基于此,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调查,探讨以该理论为基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分析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研究该理论下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评价;股东引言在市场竞争程度越发激烈的背景下,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生存的主要方法。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将员工、债权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对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对比,适时作出精准的综合评判,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相关概述所谓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是指企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进行综合平衡进而展开的管理活动。
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交易伙伴、压力集团以及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客体,交易伙伴主要包括债权人、供应商、员工以及股东等,压力集团主要包括媒体、政府部门、当地居民等。
企业生存和经营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极为密切,部分分担了企业经营风险,部分为企业经营活动付出代价,部分制约并监督管理企业。
为此,企业在做出经营战略决策时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要求进行考虑,从这个方面来看,无论是企业的生产还是经营发展,都与相关利益者利益要求的回应质量有关,不单纯取决于股东。
简单来说,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相较于股东至上主义,该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是整体利益,而不是部分主体利益。
二、探讨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发展机制下,企业竞争愈发激烈突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本价值日益凸显,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支持。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导言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业绩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受到企业决策、活动和成果影响的各方,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社会大众等。
在进行企业的业绩评价时,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利益应该被充分考虑。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应该成为企业管理和社会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含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是指通过对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和成果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评价,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为目的的活动。
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充分照顾到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业绩评价,是以各项社会责任为依据,评价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二、影响企业业绩的利益相关者1.股东股东是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其最主要的利益是获取企业稳定的经济回报。
企业业绩评价要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回报率、股票价格和分红等因素。
2.员工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他们的满意度和稳定性对企业的运营和业绩具有重要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需要考虑员工工资、工作环境、晋升机会等因素。
3.顾客顾客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信誉。
企业业绩评价应该关注顾客满意度、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4.供应商供应商是企业供应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企业业绩评价需要关注供应商的交货及时性、产品质量和合作关系等方面。
5.社会大众和环境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企业业绩评价需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行为,包括公益活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等方面。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1.多维度评价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业绩评价需要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利益,因此评价指标需要是多维度的。
不仅包括了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要包括社会责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一个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一个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管理和企业绩效评价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
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核心观点。
然后,分析了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
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展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有关策略和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评价、分析框架、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在管理学和商业实践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组织的运营绩效进行评估和衡量的过程。
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和改进管理效能的参考。
然而,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大多基于财务指标和股东利益,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影响。
为了弥补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并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由R.E.弗里曼在1984年提出,强调了企业不仅要满足股东的利益,还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和应用研究。
第二章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和核心观点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以组织管理和企业绩效评价为基础的一种重要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需要兼顾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影响,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等。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观点:1)企业不仅要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要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影响;2)企业应积极关注和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并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他们的需求和期望;3)企业的长期成功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与利益相关者的良好合作关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摘要】笔者认为,在评价企业绩效时,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因素。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简称,系指关注商业实体与那些影响企业决策或被企业决策影响的机构或组织(Jones, Wicks,1999)。
如何理解利益相关者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关键。
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有案可查的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有近30多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定义,但是,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大类。
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实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狭义上的概念强调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性,仅包括“实际的”相关利益者。
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连接点,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者如果不处理好与客户、员工、债权人、股东、供应商、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创造价值。
利益相关者理论涵盖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要求企业以“社会公民”的角色,“平衡各类相关利益者相互冲突的要求”。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所有权的分散,管理者逐步开始控制了公司。
“哪里出现所有权分散,哪里正是控制权丧失的地方”。
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基于公司的这种发展趋势提出的。
它通过对股东在公司中地位的“弱化”以及“强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再以单一利润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企业追求多重价值最大化。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在评价企业绩效时,也就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同时考虑其他因素。
从目前来看,由于对企业绩效的界定不同,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衍生出了三种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其一,企业绩效就是企业社会绩效,应从企业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评价其绩效的优劣;其二,企业绩效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必须将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结合起来考虑;其三,企业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者分别受到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的影响,只有将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企业绩效。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协同机制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作者:杨超,徐天伟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8年第2期杨超a,徐天伟b(云南师范大学a.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b.研究生处,昆明 650500)收稿日期:2017-12-26作者简介:杨超(1980-),男,云南景东人,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徐天伟(1971-),男,云南文山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云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问题及路径研究”摘要:“双导师制”建设是推进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政府、高校、企业行业部门、校内外导师和硕士生等首要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
“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首要利益相关主体利益诉求不同以及之间相互博弈,导致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教育内部发展规律与外部发展环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矛盾的普遍存在并产生一系列现实问题。
基于此,需各首要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双导师制”建设,明确各自侧重点以及之间的关系,在交流合作、激励考核、聘任培训等方面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从而为双导师提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提供机制保障。
关键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协同机制;利益相关者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该目的实现离不开既彰显时代特征又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性的高素质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也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企业绩效是衡量一家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只注重财务指标的衡量,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影响。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企业绩效,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分析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为股东利益服务,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关注点从单一股东利益转移到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平衡。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如利润、收入、市值等。
然而,企业的绩效不仅仅表现在这些经济指标上,还包括社会责任履行、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方面。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应考虑并回应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提高企业绩效。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1. 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利益识别: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如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等,识别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和影响力。
2. 利益相关者利益导向指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
例如,对于股东,利润、回报率等是关键指标;对于员工,薪酬、工作满意度等是重要指标;对于客户,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是关键指标。
3. 利益相关者参与度指标:以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为重点,指标体系应考虑并评估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程度。
如员工对决策的参与度、股东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交流等。
4. 利益相关者影响力指标:由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不同,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权重,确保管理决策符合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申请学位级别:管理学硕士学科、专业:会计学所在单位:经济学院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Classified Index: F276.44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ManagementThe Study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Evaluation Based on StakeholderCandidate:Yue YeSupervisor:Liu Ping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ManagementSpecialty:Accounting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rch, 2012University: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系本人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哈尔滨理工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哈尔滨理工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提交论文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哈尔滨理工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已经由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逐渐转变为多边共同治理模式,即企业更多体现的是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政府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整体有机组合。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不同,存在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以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股东利益已经不再是评价的唯一重点。
企业要为包括股东在内的更多利益相关者服务,只有实现了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的均衡,各相关者才能持续参与配合,企业也才能更加繁荣的发展。
所以,构建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绩效评价系统,显得十分必要,也更加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本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总体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参考了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现有绩效评价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并以其作为参考依据,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模型的设计,并以具体制造业企业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
根据实证应用结果,提出了提升企业绩效的策略。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模糊评价-II-The Study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Evaluation Based on Stakeholder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enterprise has from the traditional unilateral governance mode gradually into multilateral common governance mode.That is to say, the enterprise more reflects the shareholder, creditor, employees, customers, government and many other stakeholders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Because of all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and different interests demand, so in an enterpris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shareholders' interests is no longer the only key evaluation. Enterprise must of service for more stakeholders, including shareholders. Only realize the stakeholders of the equilibrium interest demand, the stakeholders can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coordination, enterprise can also more prosperous development.So,construct a set of stakeholders based on poin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very necessary, and also more in line with the enterprise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th the maximization of enterprise value for the overall goal, with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s the guiding ideology,in the basis of many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with its as references, put forward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At the same time, design an index system model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with specific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and model.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Keywords stakeholde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uzzy evaluation-II--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1 研究目的 (1)1.2.2 研究意义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4)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5)1.4.1 研究内容 (5)1.4.2 研究方法 (5)1.4.3 技术路线 (6)第2章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7)2.1 利益相关者分类及其目标分析 (7)2.1.1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7)2.1.2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分析 (9)2.2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程度分析 (11)2.2.1 相关者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11)2.2.2 关系程度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 (12)2.2.3 关系程度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分析 (13)2.3 本章小节 (14)第3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5)3.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15)3.1.1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15)3.1.2 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16)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设计 (16)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16)3.2.2 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7)3.2.3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8)-II-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9)3.3.1 财务维度指标 (20)3.3.2 顾客维度指标 (21)3.3.3 内部管理维度指标 (21)3.3.4 外部效率维度指标 (21)3.3.5 社会维度指标 (22)3.4 本章小结 (22)第4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23)4.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23)4.1.1 现有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23)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中的适应性 (24)4.2 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绩效的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 (24)4.2.1 评价因素及评价等级的建立 (24)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6)4.2.3 模糊综合评价 (28)4.3 本章小结 (29)第5章实证分析 (30)5.1 SMC公司简介 (30)5.2 SMC公司绩效评价 (31)5.2.1 绩效评价过程 (31)5.2.2 绩效评价结果 (34)5.3 提升企业绩效的改进措施 (35)5.3.1 建立股东与企业的密切依存关系 (35)5.3.2 通过激励发掘员工潜能 (35)5.3.3 维持良好的顾客关系 (36)5.4 本章小结 (38)结论 (39)参考文献 (4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4)致谢 (45)-II-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资本流动和相互竞争。
全球的经济化、经济的知识化,使得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日益突出,新产品生产周期急剧缩短,所有权和经营权迅速分化,各方需求急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