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中国文化史复习思考题

题型:名词3个,列举2个,(简答、问答、论述)各1~2个

第二讲忠君观念

一、忠君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夏商西周时期:

以宗法制和天命论维护君主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

(1)忠,最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忠诚。

(2)忠,开始有条件地指向君臣关系。(孔子: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孟子:对等的君臣关系,“仁义”为最高原则)

(3)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忠君观念。(荀子:强调臣对君单方面的顺从。

韩非子:君主树立无上权威,臣子无条件忠君)

3汉代,忠君观念的确立

(1)董仲舒君权神授(君主是“天”在人间的最高代表、以阴阳学解释君臣之间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2)《白虎通义》三纲学说

4宋以后的忠君观念

(1)突出了皇权的无上意义与臣属的绝对服从

(2)不忠于君不仅违反了最高道德标准、而且是最大的罪恶

(3)忠君的范围扩大到了生产经济方面

(4)君主专制符合“理”

二、孔孟与韩非子对于忠君观念的不同观点

孔孟1忠君是有条件的韩非子1君权至高无上2君臣对等、相互利用2君尊臣卑

3臣对君并非从一而终3臣对君无二心

三、谈谈你对历史上忠君人物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提纲:比如说关羽、杨家将、岳飞。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答

一方面忠君有部分爱国,忠义,另一方面死忠,愚昧,封建毒瘤

1忠君观念存在原因

(1)地主阶级需要权威来处理其内部矛盾和冲突、并代表其整体的、共同的、长远的利益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民需要保护者和仲裁者(①寄希望于皇帝②寄希望于清官)

(3)忠君包含一定的爱国内容

四、忠君观念的影响

1忠君观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

2春秋战国时期,忠君观念的提出有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3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桎梏,成为专制君主维护统治的杀手锏。

4现实影响(向往专权(帝、权、宫)、善于服从)

第三讲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创立了以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

缺点:没有客观标准、纠缠人际关系

优点:(1)指定了考试必读书目

(2)规定了考试文体

(3)回避制度(籍贯、亲属)、保密制度(锁院,封弥,誊录)

2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基本合格的官吏

(1)考试内容、以礼仪、道德管理天下的管理学

(2)前有陈规、上有上司、下有属吏和幕僚(刑名、钱谷师爷)

(3)长期心理和见识的准备

3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

(1)官员的选拔权和任用权收归中央

(2)统一了考试标准,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3)向广大平民广开官路,调和了阶级矛盾

a平民入仕

b科举成为政府与士人联系的纽带

c打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等制度

4儒学传承、精神秩序

二、为什么说科举制度的产生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见上边的小3)

三、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

1维护了官本位主义

(1)制定了看似平等的游戏规则,现实中有成功后的诱惑(读书——考试——做官——特权)

(2)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少,但是人们还是充满希望(出路只有一条、特权)2对教育的影响

(1)考试内容单一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引向做官)

(2)片面强调知识的记忆、极大束缚了读书人的创造力

(3)强化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科举考试需要经济后盾)

第四讲谋略观念

一、①列举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②就其中一条谈谈认识(8分)

1战争观:

①不可避免(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崇尚和平)

②以战止战(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重战、慎战,师必有名,未雨绸缪、备战)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何谓“知己”,知胜有五,对自身条件的严格审查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好客观的分析,才能知道我方的军事优势何在,以此进行谋略和战术安排。何谓“知彼”,知彼即对敌方的力量能进行深入的

了解,分析敌人的优势和劣势,以做到避强击弱,因敌谋略,采取不同的应战方案。所谓“知己知彼”即为了“运筹于帷幄之中”,以“决胜于千里之外”。

政治斗争中,进行的双方必定都各有优缺点。要赢得竞争对手,特别是集中争取选票的过程,必定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也在任何一个时候是可表现。对于对手,要充分了解他的缺点,以进行目的性的攻击,或者制造机会让对手出错,以此战胜。

4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5因情用兵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也。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6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

孙子:凡战者,以正合(合力攻击),以奇胜(奇兵制胜)。

7注重谋略(“诡道”制胜论)

三、谈谈你对社会生活中谋略思想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1 趁火打劫、无中生有、笑里藏刀、顺手牵羊、混水摸鱼、指桑骂槐

《功夫》

免费续杯的饮料

2 各种“假”,假食品、假商品、地沟油。

陷阱、潜规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 中国人享誉世界的是:不守规则、不讲诚信、勾心斗角。

第五讲三从四德

一、谈谈你对三从四德的看法(开放性试题)

何为“三从四德”

为了维护父权制家庭的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及修养。

1未嫁从父

(1)日常生活照顾周到

(2)在父亲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

(3)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原因结婚太早、人均寿命短)

(4)生死权掌握在父亲手里

2既嫁从夫

(1)跟从丈夫辈分姓氏

(2)顺从丈夫(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

(3)侍奉公婆

(4)忠贞不贰

3夫死从子

守节不嫁、抚养儿子、遵从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由儿子决定重大事情

4妇德(贞、顺)

5妇言(善于应对、说话得体)

6妇容(重质朴、去修饰、掩饰女性美)

7妇功(治家之道)

(1)采桑养蚕、纺纱织布、饮食烹饪

(2)奉养公婆、丈夫

(3)生养子女

(4)招待宾客

(5)准备祭祀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二、三从四德的影响

1强化了男尊女卑和女性对男性的依赖(女教、家法、国法、语言文字)

2限制了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男女授受不亲,牝鸡司晨、红颜祸水)

三、对比三从四德对女性的要求,列举现代女性解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家:婚姻自主、生命受到尊重、继承权、受教育权。

2出嫁:不从夫姓、婆媳关系倒置、一夫一妻、张扬女性美、离婚主动性、丧偶再嫁、家庭财产权。

3社会:政治权利、法律意义上男女平等、垄断部分工作(护士等)

四、列举三从四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1出嫁前:生育上重男轻女、受教育权

2结婚后:家庭暴力、家庭责任

3社会:招聘、就业、酬劳、参政、自杀(唯一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非正常的男女关系被指责、日常用语(女强人、吃软饭、妇孺皆知)。

五、三从四德(名词解释)(见本章第一题)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第六讲礼仪之邦

一、谈谈你对礼仪概念的理解:

1何为礼仪?

(1)礼

1.1 礼的本义(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①礼是行动的准则

②礼与祭祀鬼神有关

1.2 敬意的通称(敬礼、礼貌)

1.3 礼物(送礼、礼单)

1.4 为了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婚礼、丧礼)

(2)仪

①法度、准则②礼节、规矩③仪式④容貌、举止⑤礼物

(3)礼仪:

广义: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礼节仪式。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及军事的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

养、行为准则规范。(政治生活类、日常生活类)

狭义:人际交往中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二、列举古代礼仪的功能

1强调“等级区分”维护宗法制度和专制统治。

2维系国家、社会、人际、家庭等各种秩序。

3调节人们的分配、协调人际关系。

三、举例说明礼仪观念(等级观念)在官服、丧葬制度、建筑上的体现(任选

一个)

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生活用品,诸如衣冠服饰、房舍家具、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其种类、形制、质料、样式、色彩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一定的规格,贵贱不能混淆。

等级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城的周长、城门多少大门:间、铺首质地、门的色泽、门钉的多寡台基、间架、梁枋彩绘、屋顶、瓦兽

《礼记·曲礼》:吃瓜的方式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为天子切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细葛布覆盖

诸侯,中剖为二,横切为四,粗葛布

大夫,如君王,但不用葛布

士人,横断两半,去掉瓜蒂

庶人,去掉瓜蒂,啃

2等级观念在丧葬制度(埋葬、丧礼)上的体现

丧礼:饭含、袭、小敛、灵车

埋葬:墓地大小、坟的高低、墓碑大小、神道石雕群、随葬品

天子,崩/ 诸侯,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庶人,死

四、列举礼仪观念的影响

1等级观念:小灶、住房面积、配备小汽车的价格,排气量、干部与群众、事业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衙门化、科研基金的等级规定、期刊等级、

人轻言微。

2循礼蹈规、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拘谨、守成、简约、古朴的民俗风情。3遏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礼仪(名词解释)(见本章第一题)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六、礼治(名词解释)

所谓“礼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贵贱、上下、尊卑、亲疏都有严格的区别。

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张根据“礼”的原则治理国家的一种统治方式。“礼”在殷商即已出现。《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殷人“尊神”,认为只有履行这样的仪式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保佑。

可见“礼”一开始就和神权、族权紧密联系并含有行为规范的意义。

以礼治国:

①它以祭祀等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达到规范人们

星门的目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专政机关的强制保障实施。(礼高于一切,是天、地、人统一的规律和秩序,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

②它将社会风俗、民间习惯转变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为官方意识形

态,而不是纯粹的民间规约(邻里聚会→乡饮酒礼)

礼治与法制的区别:①范围广、非强制性②人性论基础,人性善

③强调义务④厌诉心理

第七讲血缘观念

一、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主要特点

1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嫡长子早夭、嫡子按排行继承,无嫡子则立庶长子)

2在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均以嫡长子为宗子。

3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利,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1)有权主持祭祀。目的:感念祖先创业艰难、祈求祖先保佑、凝聚宗人的团结互助、区别尊卑贵贱。

(2)有权掌管本宗的财产

(3)掌管宗族成员的婚表等事物

(4)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

二、丧服制度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哪些特点?(服丧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

功、腮麻五个等级)

1父系亲属地位重于母系、妻系亲属

2服制的轻重与血缘的亲疏有关

3男子地位重于女子

4嫡庶不同

三、家族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1强调血缘及其亲疏关系(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炫耀家庭而不是个人)2为搞好人际关系,将非血缘关系转换为血缘关系(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

的方式结成“兄弟”、亲属称谓的泛化)

3禁锢,抹煞了个性与人性(依赖懒惰、对人亲疏有别)

4家族与专制主义互为影响(为专制主义提供滋生的土壤、专制主义强化个人与

家族的关联)

四、宗法(名词解释)

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并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五、五服(名词解释)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是一种丧服制度

按照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关系

服丧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 称为五服

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第八讲中国文化的特质

一、列举中国文化的特质,举例说明之(注意一定要举例)

1、人文传统

2、群体认同(个人是群体的一分子,是其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①个人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家族(朋友之间——以兄弟相称、

师徒之间、学友之间)

②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北确定

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舍生取义的自我奉献被视作道德的最高境界。人是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而存在,而非为自己而存在。孔繁森、焦裕禄)

3、中庸和平(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①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老成持重、世故圆滑、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妥协折中、适可而止、谦退隐忍)

②和平文弱,不尚征伐,不喜穷兵牍武(修文德以来之、和抚四夷。怀柔、绥靖、和亲、长城)

4、内向

①大一统思想(地理环境,以农立国,儒家思想和士阶层,科举制度)

②崇古守常,重传承因袭而轻权变恶革新(民间生活生产方式:重守恶变,不违祖制,唯古是法。医家祖传秘方。商家百年老号)

二、人文传统(名词解释)

1文化的核心价值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

1.1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

制(重民轻神)

1.2它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

1.3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宗族、家族、孝道、三从四

德)

可能列举题:

一科举制度考试的阶段:

童试:入门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生员(秀才)

乡试(乡闱、秋闱),贡院,举人,解元

会试(礼闱、春闱),贡士,会元

殿试,皇帝,进士,状元,金榜题名

二七出(七去、七弃)、三不去

七出:不事舅姑、无子、嫉妒、淫僻、恶疾、多口舌、盗窃

三不去: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有所娶无所归

三五礼:

1吉礼2嘉礼3宾礼4军礼5凶礼

四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四海:东、南、西、北

四渎:江、淮、济、河

五古时人才选拔方法

①世袭夏商王朝的世卿世禄制②推荐③养士④血缘关系⑤战功

六五服服丧等级

服丧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腮麻五个等级

可能名词:三从四德、礼仪、礼治、宗族、宗法、五服、人文传统

中国文化史考试题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从空间上来看,宋代商业街成批涌现,如在开封忭河两岸,皇城东华门外,一度从宣德门向南到朱雀门的御街两旁都准许行人进行买卖;南宋的临安,有3个商业区位于御街上。不仅临安城内如此,就是城外郊区也极其繁华,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居民集中的镇市。另外,出现了周期性的市场,有庙会集市和专项商品交易会,也都是宋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宋代大都市的夜市能够持续到四更,距离早市开市仅仅一个时辰,还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寒冬大雨雪中,也有夜市盘卖。 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是与市民的生活相适应的。市民阶层的主体,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因此,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个人来说,市民不须像农民那样一年遵守严格的农时,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因而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从整体来说,市民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不想农民那样有整齐明确的农忙与农闲的区分。这样,在时间上,无论是在一天中还是一年中,市民都要求城市的工商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几乎是不间断的服务;在空间上,市民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要求工商业能够根据他们的分布而灵活地分布,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规定分布。市民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正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并日益重要、以至于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上) “文”的意义:甲骨文中的“文”(人胸前之花纹)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 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东周 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理性时代。敬礼重德。“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神话自然神话 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 “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反映婚姻爱情表现战争徭役咏叹农业生产表现日常生活(燕飨)抨击现实政治叙述部族历史祭祀时祈福禳灾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因此逻辑缜密。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战国策》

中国文学史试题2前三篇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①《吕氏春秋》②《吴越春秋》③《礼记》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①《山海经》②《淮南子》③《庄子》④《列子》 3、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①《左传》②《史记》③《汉书》④《礼记》 4、《诗经》分风、雅、颂是依据() ①乐调不同②作者不同③产生地域不同④产生时代不同 5、《毛诗传笺》的作者是() ①郑玄②朱熹③王逸④孔颖达 6、风、雅、颂的"雅"意为() ①雅观②文雅③典雅④读音同夏 7、琼瑶的《在水一方》歌词的内容、意境完全脱胎于() ①《静女》②《蒹葭》③《汉广》④《泽陂》 8、中国诗歌史上最古老的弃妇诗是() ①《汉广》②《氓》③《将仲子》④《狡童》 9、被王夫之誉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诗篇是() ①《东山》②《采薇》③《黍离》④《蒹葭》 10、控诉秦穆公以人殉葬暴行的诗篇是() ①《黄鸟》②《正月》③《小弁》④《雨无正》 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语出自() ①《离骚》②《远游》③《涉江》④《哀郢》 12、《东君》祭祀的是() ①天之尊神②云神③太阳神④主宰寿命之神 13、屈原的第二个长篇诗作是() ①《九歌》②《九章》③《天问》④《招魂》 14、清人刘熙载《艺概o赋概》说:"情人绵邈,莫如宋玉'悲秋'。"宋玉的"悲秋"之作是() ①《九辩》②《高唐赋》③《神女赋》④《风赋》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一语出自()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6、代表先秦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7、善用比喻寓言进行说理的先秦历史散文是 ①《春秋》②《左传》③《国语》④《战国策》 1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①《论语》②《孟子》③《战国策》④《墨子》 19、鲁迅誉之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著作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七)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 ,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 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 、 、 “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 著的 ,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 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 6. 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 2、宋元之际画家 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 回、 回、 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 、 、 和 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中国文化史通释 阅读答案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 《中庸》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 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却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君是无为得盛名。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②③④段紧承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

中国文学史专题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测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社会思想的演变,文学日益改变了为宣扬儒家政教而强寓训勉的面貌,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表现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美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说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2. 文学家族:魏晋时期政治上采取官位世袭和“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观念不断加强。加之两汉时期,当权者重视经学,世族为迎合政治需要,逐渐垄断了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经学的传播由师传变成了家传,平民基本接触到这些,也没有门路。长此以往,世家大族在文化上形成了极高的声望,文化素养成为门第高低的评判标准,世族顺应时代潮流,迎合社会价值取向,大力提高族中子弟素养,形成良好家风,维持家族声誉和影响,经过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一个个文学家族。如:“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东晋谢氏家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

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如干宝《搜神记》等。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独立的艺术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 2、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3、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 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4、“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___《蒿里行》__中的名句。 5、.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_。 6、“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中有大量记载。 7、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_____《西洲曲》______。 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 _不为五斗米折腰__。 9、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志怪小说和_志人小说___两大类。 10、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 三、简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就是劳动说,另一种就是( ) A、宗教说 B、游戏说 C、模仿说 D、宣泄说 2、《诗经》的传统分类就是( ) A、南、风、雅 B、风、雅、颂 C、雅、颂、南 D、颂、南、风 3、《尚书》内容所属的类别就是( ) A、哲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C、文学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 4、《左传》内容反映的历史时期就是( ) A、先秦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就是( ) A、重言 B、卮言 C、寓言 D、杂言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全式就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的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就是( ) A、流畅谐偶 B、铺陈排比 C、质实无华 D、诙谐反讽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就是( ) A、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B、发于天籁,本乎人情 C、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9、《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就是( ) A、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与状况 10、《汉书》所属的历史编自体例就是( ) A、编年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国别史 11、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就是( ) A、骚体赋的终结 B、抒情小赋的开端 C、骈赋的开端 D、大赋文体的形成 12、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就是( ) A、西汉中期 B、西汉末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期 13、代表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就是( ) A、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B、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D、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 14、刘桢诗歌的风格就是( ) A、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B、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C、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D、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15、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的描述就是( )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心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A 2、B 3、B 4、C 5、C 6、D 7、B 8、C 9、D 10、C 11、D 12、C 13、B 14、C 15、A 1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就是( ) A、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B、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整理版本 先秦 1、围绕着文学创作文学史研究的内容有几个层面一是时代背景 二是作家第三个层面为核心内容即。 2、传说时期的文学包括和它们 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3、《诗经》、《楚辞》、《左传》、《穆天子传》、《庄子》等著作都保留 了一些神话但保留神话最宏富的还要 数和。 4、《鲧禹治水》属于洪水神话《黄帝擒蚩尤》属于战争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仓颉造字》属于发明创造神话。那么《盘古开天地》属于《女娲补天》属于始祖神话。 5、古代神话中那些风神、雨神属于自然神类那些长得奇形怪状如 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的神话属于异人异物类那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等等属 于。 6、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和 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7、被称为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的作品分别 是、。 8、《诗经》按音乐与地域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十五国风是

指雅是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的 乐曲。 9、《诗经·大雅》中有五篇反映西周历史的史诗它们 是、《公刘》、《绵》、《皇矣》和《大明》。 10、相传《左传》是左丘明为传述《春秋》而作。《左传》按鲁国君 在位的顺序编年记事起于鲁公元年迄于鲁公二十七年。 11、《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八国史事。 12、《战国策》纪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战国后 期纵横家、谋臣策士的谋略。西汉末由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13、《战国策》凡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纪事时代上 接下迄秦并六国。 14、先秦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创立了语录体《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已是对话式论辩文《庄子》文章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而和中的专题论文论点明确长篇大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5、"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含蓄隽永"分 别概括、的风格而"长于辩论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