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苗造林技术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方法造林整地是指在选定的造林地区进行土地整理以适应树木和其他植物的正常生长。
植树造林则是指在整地完成后,根据一定的计划和方法将树木种植到整地好的土壤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造林整地和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1.土壤修整土壤修整包括土地平整、石头清除以及土壤翻耕等。
土地平整是为了保持坡度适度,使雨水能够顺利排水,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
石头清除可以清除地面上堆积的石头和其他杂物,使土地表面平整。
土壤翻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2.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对造林地的影响。
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有梯田造林、植被覆盖和建设排水沟等。
梯田造林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减少坡度,减轻水土流失的风险。
植被覆盖可以通过种植草地或其他植物覆盖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建设排水沟可以引导雨水流向下坡方向,减少积水的影响。
3.施肥施肥是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提供养分供树木吸收。
常用的施肥方法有有机肥施用和化学肥料施用。
有机肥施用可以通过施用猪粪、鸡粪等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肥力。
化学肥料施用可以根据土壤养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化学肥料进行施用。
4.灌溉灌溉是为了提供树木所需的水分。
常用的灌溉方法有人工灌溉和自然灌溉。
人工灌溉可以通过抬水灌溉、滴灌和喷灌等方法来供水。
自然灌溉则是指利用降雨水来满足树木的水分需求。
1.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以及经济用途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柳树等。
2.苗木选择和育苗苗木选择要选择健壮、根系发达、生长良好的苗木,以提高成活率。
育苗工作包括种子收集、种子储存和苗木育苗等。
种子收集要选择健康成熟的种子,避免病虫害的传播。
种子储存要注意保湿和防虫,以确保种子的质量。
苗木育苗可以采用人工育苗和苗圃育苗两种方式。
3.种植种植要根据不同树种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和深度。
常用的种植方式有条带形、集群形、线插等。
条带形种植是指在整地好的土壤上挖一条条带状的沟槽,并在沟槽中种植苗木。
造林六项基本技术措施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在原本没有或少有植被的地方进行植树造林的活动。
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介绍造林的基本技术措施。
一、选种技术措施选种是造林的基础工作,通过合理的选种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在选种时,需要考虑土壤、水分、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经济效益好的树种。
同时,还要注意树种的纯度和优良性,选择优质种苗进行造林。
二、疏伐技术措施疏伐是指在造林过程中对幼树进行适当的修剪和疏除,以促进其生长。
疏伐的目的是保证幼树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减少幼树间的竞争,提高幼树的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疏伐的时机一般是在幼树生长后的第二年进行,要注意疏伐的力度,避免造成过度疏伐。
三、施肥技术措施施肥是保证造林树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提供树木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施肥的原则是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树木的需求进行,要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
常用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可以根据树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施肥方法。
四、灌溉技术措施灌溉是保证造林树木生长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灌溉可以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提高其生长速度和抗逆能力。
灌溉的时机和量要根据树木的需水量和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行,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和缺水的情况。
常用的灌溉方法有滴灌、喷灌和地面灌溉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灌溉方法。
五、防治病虫害技术措施病虫害是造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可以根据具体的病虫害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
六、抚育管理技术措施抚育管理是指通过对造林树木进行适当的管理和护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抚育管理的内容包括松土、修剪、整形、支撑等,可以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和需求进行。
植苗造林技术措施作者:张军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9期摘要:种植技术的好坏,同幼树成活和生长关系很大。
造林时,要正确掌握种植技术,切实保证造林质量。
关键词:植苗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植苗造林也叫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就是将苗木种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植苗造林的优点是苗木能保留完整的根系,生长势好,恢复生长快,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幼林可提前郁闭,抚育年限少。
1 苗木的准备1.1 苗木种类苗木一般有2类,实生苗和营养繁殖苗。
植苗造林使用的苗木有播种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等,因需要的造林种不同,所以选择的苗木种类也不同,3种苗木都适用于用材林,而播种苗或移植苗通常适用于山地造林,移植大苗通常适用于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
1.2 苗木标准苗木标准包括苗木年龄和苗木品质等几方面,苗木年龄大小对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有直接影响。
植苗造林所用苗龄的大小,取决于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造林地立地条件和苗木的生长状况等。
山地大面积造林一般多用1~2a生小苗,因小苗的育苗、起苗、运苗、栽植都比较省工,在起苗过程中对根系的损伤较轻,栽植过程中根系能得到舒展,可平衡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高,生长状况也比较好。
但小苗很难抵抗杂草及干旱的环境,栽后需要加强抚育保护工作。
对那些生长缓慢的针叶树木或立地条件差的地区造林,用较大的苗木比较适宜。
四旁植树和营造风景林、经济林时,为了在短时间内见到效果,通常也用大苗。
1.3 苗木的保护和处理苗木体内水分的平衡是植苗造林成活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苗木失水过多,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栽植后成活困难。
因此,必须从起苗到栽植的过程中使苗木保持完好,尤其是对根系的保护要到位,要保证根系免损伤害和失水,所以这就要求把起苗到栽植的时间缩短,使起苗与造林紧密衔接,尽量是边起边栽,当天起的苗要栽完。
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根系湿润,不受风吹日晒。
运到造林地后,要尽早栽植或假植。
一、造林方法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
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
但是这种方法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
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
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
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
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
2、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
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
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
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
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
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
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3、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
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林业工程造林的方法及措施林业工程造林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利用自然或人工资源进行植树造林,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林木产量和品质、保护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林业工程造林的方法及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改良、栽植技术、灌溉措施、防火防病措施等,下面将就这些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土壤改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林业工程造林时,首先要考虑土壤的改良。
一方面可以通过添加有机物质、矿物质和微生物等,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还可以进行水土保持工程,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确保植物的生长需求。
二、栽植技术栽植技术是林业工程造林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
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确保树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
其次要注意树木的整齐度和间距,避免出现过密或过稀的现象。
还要注意树苗的处理和栽植季节,选择适当的栽植工具和方法,确保树木的良好成活。
三、灌溉措施灌溉是林业工程造林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干旱或水分不足的地区更加重要。
通过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保证林木的生长需求。
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喷灌、滴灌、渗灌等,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灌溉方式。
四、防火防病措施林业工程造林后的林木也需要进行良好的管理和保护,防火和防病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在干燥季节或易燃地区,要加强火灾防范工作,进行定期巡查、设立防火设施等;同时要关注林木的病害防治,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确保林木的生长健康。
五、科学的管理和保护除了上述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外,林业工程造林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这包括制定科学的经营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和调查,及时了解森林的动态和变化,做出合理的调整和措施;同时还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林业工程造林的方法及措施包括了土壤改良、栽植技术、灌溉措施、防火防病措施、科学管理和保护等多个方面。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及管理措施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林业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不仅可通过经济林种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可在大面积种植下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环境质量、避免水土流失的功效。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空气净化、风沙治理等方面意义重大。
基于此,本文针对植树造林技术要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要点;管护引言森林资源属于重要资源,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策的实施,我国林业系统的建设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在植树造林技术管理与养护方面处于不断完善状态。
植树造林工作是我国林业政策的重要举措,需在政府政策、资金、资源、技术等支持下展开植树造林及管理养护,以确保苗木达到预期成活率,并真正实现植树造林的最终目标。
1植树造林概念植树造林是新造或更新森林的生产活动,它是培育森林的基本环节。
若种植面积较大且将来能形成森林环境的,则称为造林。
若面积很小,将来不能形成森林环境的,则称为植树。
造林的基本措施是: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适当密植、抚育保护、工具改革及灌水施肥[1]。
2植树造林技术要点随着植树造林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植树造林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优化,可概括为以下4个部分:2.1选种需要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或造林需求等,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保证树种适宜在当地种植,并提高造林效果。
在实际植树造林过程中,技术人员应对植树区域的土地参数、环境参数展开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既能适应区域环境,同时具备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以此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
同时,在选择树种后,技术人员还需对树种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树种没有感染病虫害,从而为后续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2]。
2.2栽种区域规划在选种后,技术人员需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特点选择相应的种植区域,保证种植区域适合树种生长,以此提高植树成活率,实现造林目标。
比如,根据不同树苗栽种需求,为树苗选择土壤条件优良、阳光充沛且没有杂草的区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成林概率。
四旁植树造林技术方案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植树造林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旁植树造林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植树方法,能够利用四旁空地资源,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介绍四旁植树造林技术方案的原理、步骤和效果。
一、原理四旁植树造林技术方案是指在城市、农村或工矿区的四旁空地上进行植树造林的一种技术方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四旁空地资源:城市、农村或工矿区的四旁空地往往被忽视或浪费,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利用这些空地资源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选择适宜树种:根据四旁空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
要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抗逆性和生态效益等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植树效果。
3. 种植方式和密度:根据四旁空地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种植方式和密度进行植树造林。
可以选择直接种植、移植苗木或利用种子进行繁殖,根据树种的生长特点确定合适的栽植密度,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二、步骤四旁植树造林技术方案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 调研和规划:首先需要对目标四旁空地的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估,包括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空地面积和周边环境等。
然后制定植树造林的规划方案,确定栽植树种和种植密度。
2. 土壤改良和准备:根据四旁空地的土壤质量和树种的要求,进行土壤改良和准备工作。
可以采用施肥、翻耕、排水等措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3. 栽植和养护:根据规划方案,选择适宜的栽植方式和密度进行树木的种植。
在栽植过程中,要注意树苗的选择和处理,合理安排栽植的间距和深度,确保树木的成活率。
同时,还需要进行养护工作,包括浇水、施肥、修剪和防虫等,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健康发展。
4. 监测和评估:在树木种植后,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工作,了解树木的生长状况和生态效益。
可以采用定期测量树高、胸径和叶面积等指标,评估植树造林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简析植树造林的技术与管理措施植树造林是指将适宜树种的树苗种植在尚未被开垦的土地上,以恢复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人工活动。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森林资源的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植树造林并非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对植树造林进行简析。
技术方面:1. 树种选择植树造林的第一步就是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土地的条件和气候环境来确定。
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适宜的树种也不同。
比如在水土保持的区域,就应该选择一些耐旱的树种;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则应该选择一些抗旱性强的树种。
还要考虑到树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一些对当地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的树种。
2. 树苗质量选择适宜的树种之后,就需要选用质量良好的树苗。
树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
一般来说,健壮、生长良好、无病无虫的树苗质量较好,可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 植树技术植树的技术是植树造林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
植树前应该对土壤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合树木的生长。
植树时要注意控制植树深度和角度,保证根系不受伤害,促进树木的生长。
还要注意密植和稀植的选择,以及植株的排布方式,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和资源。
4. 养护管理树木植根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养护管理。
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地区,浇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施肥可以提供树木所需的养分,促进生长;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对树木的危害,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管理措施方面:1. 规划设计植树造林前应该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包括树种选择、树木密度、栽植方式等。
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类型、土壤的特点、气候条件等因素,保证植树造林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树苗的购买、土地的改良、植树的施工、后期的养护管理等。
提高荒山植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提高荒山植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引言:荒山植苗造林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荒山地质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荒山植苗造林成活率较低,成为影响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土壤改良、水源保护、植物选材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探讨提高荒山植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1. 土壤改良1.1. 措施一:合理施肥。
荒山土壤营养贫瘠,需要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合理施肥,补充缺失的养分,提高植物生长的营养状况。
应选择有机肥和矿质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
1.2. 措施二:土壤改良剂的使用。
荒山土壤结构疏松、蓄水能力差,可以添加土壤改良剂,如腐熟有机物、生物炭、石灰等,改善土壤结构,并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水源保护2.1. 措施一:防止水土流失。
荒山地势陡峭,易发生水土流失,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成活。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种植防护林带、建设梯田、修筑沟渠等措施,减缓坡面径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2.2. 措施二:合理水源调配。
在荒山植苗造林时,要合理选择供水方案,确保植物在生长初期能够得到足够的水源供应。
可以利用雨水收集装置、引水系统等手段,将荒山的雨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提高成活率。
3. 植物选材3.1. 措施一:选用具有适应性的树种。
荒山地质条件复杂,对植物的适应性要求较高。
在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其耐寒、抗旱、抗逆等特性,选择能适应荒山环境的树种,提高植物生存能力。
3.2. 措施二:合理配置植物种类。
不同植物种类对于不同的土壤、湿度和光照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荒山植苗造林中,要根据各种条件的差异,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发育的协同效应。
4. 科学管理4.1. 措施一:定期修剪和疏伐。
荒山地势复杂,植被容易交错生长,影响植物的光照和空气流通。
定期修剪和疏伐可以保持植物的适当生长空间,避免植物间的竞争,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成活。
植苗造林技术措施
作者:张军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9期
摘要:种植技术的好坏,同幼树成活和生长关系很大。
造林时,要正确掌握种植技术,切实保证造林质量。
关键词:植苗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植苗造林也叫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就是将苗木种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植苗造林的优点是苗木能保留完整的根系,生长势好,恢复生长快,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幼林可提前郁闭,抚育年限少。
1 苗木的准备
1.1 苗木种类
苗木一般有2类,实生苗和营养繁殖苗。
植苗造林使用的苗木有播种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等,因需要的造林种不同,所以选择的苗木种类也不同,3种苗木都适用于用材林,而播种苗或移植苗通常适用于山地造林,移植大苗通常适用于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
1.2 苗木标准
苗木标准包括苗木年龄和苗木品质等几方面,苗木年龄大小对苗木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有直接影响。
植苗造林所用苗龄的大小,取决于树种自身的生理特性,造林地立地条件和苗木的生长状况等。
山地大面积造林一般多用1~2a生小苗,因小苗的育苗、起苗、运苗、栽植都比较省工,在起苗过程中对根系的损伤较轻,栽植过程中根系能得到舒展,可平衡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高,生长状况也比较好。
但小苗很难抵抗杂草及干旱的环境,栽后需要加强抚育保护工作。
对那些生长缓慢的针叶树木或立地条件差的地区造林,用较大的苗木比较适宜。
四旁植树和营造风景林、经济林时,为了在短时间内见到效果,通常也用大苗。
1.3 苗木的保护和处理
苗木体内水分的平衡是植苗造林成活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苗木失水过多,生理机能就会遭到破坏,栽植后成活困难。
因此,必须从起苗到栽植的过程中使苗木保持完好,尤其是对根系的保护要到位,要保证根系免损伤害和失水,所以这就要求把起苗到栽植的时间缩短,使起苗与造林紧密衔接,尽量是边起边栽,当天起的苗要栽完。
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根系湿润,
不受风吹日晒。
运到造林地后,要尽早栽植或假植。
在假植前如遇土壤干燥缺水,要进行喷水措施。
从假植沟中取出的苗木,应放到有湿润草的盛苗器中,并加以覆盖,及时栽植。
2 造林季节
春季是主要的造林季节。
春季,气温回升、土温升高、土壤湿润,有利于苗木生根发芽,造林成活率高。
春季造林易早,通常,北方只要土壤化冻后就应开始造林(即顶浆造林)。
早春,苗木地上部分还未生长,而根系已开始活动,所以早栽的苗木早扎根后发芽,蒸腾小易成活。
但早春时间短,为抓紧时机,可按先栽萌动早的树种,后栽萌动迟的树种;先轻壤土,后重壤土的顺序安排造林。
造林季节确定后,要选择合适的天气。
一般选择雨前、雨后、毛毛雨天或阴雨天植苗造林。
避免在西北大风、南风天气造林,晴天栽植也应不要在阳光照射强烈、气温高的中午造林。
3 栽植方法
植苗造林可分为2大类,分别是裸根苗栽植和带土苗栽植。
裸根苗栽植较适用于大面积营造林木。
3.1 裸根苗栽植
此法是苗木根部不带土的栽植方法。
目前,部分平原地区、草原和沙地可使用机械化植苗,而其他大部分地区一般采取人工栽植。
人工栽植常用的3种方法:穴植、靠壁植和逢植。
3.1.1 穴植法
即在造林地上挖穴栽植,栽植造林之前要整地,穴植法在生产上应用最为普遍,侧根发达的苗木适用此法栽植。
需在栽植前将栽植穴仔细挖好,把表土和心土分开来放置,栽植时根系放入穴中,使苗根舒展,苗茎挺直,然后填入肥沃表土、细土,当填到2/3时,将苗木稍向上轻提,使苗根伸直,防止窝根和栽植过深。
然后踩实,再用剩下的土将坑填满,再踩实。
覆盖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这个过程叫“三埋二踩一提苗”。
栽时要注意栽植深度适当,太深或太浅都不,一般适宜的深度应比苗木在苗圃时的根颈处深2~3cm,具体栽植深度因树种、苗木大小、造林季节、土壤质地而异。
穴植法栽苗成活的技术关键是穴大根舒、深浅适当、根土密接。
3.1.2 缝植法
指在植苗点上开缝栽植苗木的方法。
栽植时先用锄头或植苗锹开一条缝穴。
并前后推挖,将苗木根系放入窄缝中,使苗根紧贴于土壤,根苗稍低于缝穴边缘,防止上紧下松和根系弯曲
损伤。
缝植法栽植效率高,如按操作技术认真栽植,便能保证质量。
但此法只适合在疏松的沙质土和栽植侧根不多的直根系树种的小苗。
3.2 带土苗栽植
带土苗栽植是指起苗时将根系和土一起带出,也将连着土团的苗木一同栽植的方法。
由于土团包裹着根系,根系能维持原来的分布状态,免受损伤,且栽植后根系不易变形,吸水吸肥等生理机能恢复速度快,所以,苗木的成活率高,成林时间短,能最短时间内达到绿化的目的,但此法起运苗木困难,栽植费工,不适合大面积造林。
带土苗栽植常用于容器苗造林、城市绿化、四旁植树或珍贵树种大苗栽植。
容器苗造林具有栽植技术简单、受造林季节限制小、可延长造林时限、调配人力方便、造林成活率高等优点。
容器苗造林方法,要求从起苗到栽植全部过程都要小心谨慎,并且保持营养土的完整。
栽植时如遇苗根不能穿透,应及时撤除。
栽植时,应注意覆土时,要将容器苗周围的土分层压实,而使原带土团受到破坏,覆土厚度一般应在容器2cm以上左右即可,并在苗木根部周围盖草,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损失的几率。
以上介绍的各种植苗造林方法,都是人工栽植。
在宜林地集中,面积广大,地形平坦的地区,如东北的一些地方,目前已采用机械造林。
使开沟、植苗、培土、镇压连续进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了栽苗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了成本。
作者简介:张军(1961-),浙江临安人,中级工程师,从事森林经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