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 《观测云》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5
新教科版2023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第6课《观测
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简单分辨云的形状、颜色及高度;
2.能记录云的变化;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云朵的变化和特征。
教学重难点:
•鉴别不同云朵形状、颜色及高度;
•让学生记录云的变化,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云朵的变化和特征。
教学内容:
1.云的形成和分类;
2.观察云朵的方法及如何记录云的变化;
3.靠近云,寻找云间的变化与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10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不同云朵的图片,并帮助学生发现不同云朵的形状、颜色以及高度。
主体环节(30分钟)
•学生观察天空中不同的云朵,并记录云朵变化。
•学生将云朵形态、颜色以及高度分类并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让学生靠近云朵观察云朵的变化,并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云朵的变化与特征。
拓展环节(10分钟)
•学生在拓展环节中,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云的信息,并通过比较得出云的特征,加深对云朵的认识。
总结环节(10分钟)
•学生分享他们今天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帮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云朵的认识。
课堂评价:
•学生通过观察云朵,记录云朵的变化,加深其对云朵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6《观测云》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测云》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六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云的观测和记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教会他们如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云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观察和描述。
2.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观察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云的观测记录表。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云的观测记录表,引导学生了解观测云的方法和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云的观测,要求他们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描述不当之处。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观测结果,讨论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规律。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云会变化?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观测云,并用语言描述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用黑板和粉笔板书云的形状、颜色和变化的关键词,方便学生记忆和回顾。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时长:45分钟教学情境分析:在进行《观测云》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我采用了图片和视频资料作为导入。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6《云的观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云的观测》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云的分类、形成以及观测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云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观测云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和观测技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的分类、形成和观测方法,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观测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云的分类、形成和观测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工具观测云,并准确记录观测结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践、合作和讨论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实地观测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云的观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云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云的观测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云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让学生初步了解云。
3.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望远镜等工具观测云,并记录观测结果。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测心得,总结云的观测方法。
5.知识拓展:介绍更多关于云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测云的方法和技巧。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测并记录一周内的云变化。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云的分类、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观测云过程中的态度、合作能力和观测技能;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云的分类、形成和观测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观察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天气章节的第6课,名为《观察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云朵的形状和颜色,并了解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观察和认知能力的重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理解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云朵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观察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理解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云朵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但对于云朵的形状、颜色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观察实例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云朵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引入本课主题,与学生分享云朵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对云朵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示例回答: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曾经看到的云朵,比如有的同学可能看到过像棉花糖一样蓬松的云朵,有的同学可能见过像长条形的云朵,还有的同学可能看到过灰色的乌云等。
第二环节:观察云朵-出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引导问题:-这些云朵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示例回答:有的云朵像棉花糖一样蓬松,有的像长条形,还有的像羽毛一样轻盈。
-你们觉得这些云朵的颜色是怎样的?-示例回答:云朵的颜色可以是白色、灰色、乳白色等。
-你们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这些云朵吗?-示例回答:柔软、蓬松、轻盈、漂浮等。
第三环节:讨论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提问:-在晴天时,你们见过什么样的云朵?-示例回答:在晴天时,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白色的云朵,它们很蓬松,像棉花糖一样飘浮在天空中。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云》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观察云》一课需要到室外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活动,因此教师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时间,最好选择晴天或云团清晰的多云天气。
观察云的活动是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在观察天空中的云时,应按照这个标准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对云进行分类的活动,是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思考气象学家是按什么来给云分类的。
判断当天天空中出现了哪几种云,并提醒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天气日历”上记录观察到的云的类型。
【学情分析】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千姿百态。
云的形状和多少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从第1课开始,学生每天在收集天气数据完成“天气日历”的同时,其实已经在观察云。
他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描述并记录对云的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一定对天空中云的多少、形状等产生兴趣,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不同的云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气。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观察对云的形状和云量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 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教学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共设计了8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这是单元起始课,目的是明确学习的主题,在研讨中测查学生的前概念。
第2~6课为第二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对某一项天气特征进行观测研究,并能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描述天气。
本阶段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
第7~8课为第三阶段,是对记录了一个月左右的天气日历进行整理,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并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制作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是有生活经验的,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上。
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产生好奇心和热情。
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本单元以天气日历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3年级学生对户外的教学和观察非常感兴趣,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录任务存在畏难情绪,难以坚持,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变通。
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需要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
本册教科书“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介绍了竺可桢先生的故事,期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
当然,也要在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每天关注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的变化。
教师可以在每日广播出操等户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在使用观察工具上可以对材料进行改进,以方便携带,如“观测风”一课可以用纸巾代替小风旗。
第六课观察云的教案第一节,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方式。
通过这个活动,引发学生对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节,认识云。
1. 云的形成。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形成原理,包括水蒸气升华成云、气温下降导致水蒸气凝结成云等。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云的形成过程。
2. 云的分类。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分类,包括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等。
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云,让学生学会区分和识别不同的云类型。
第三节,观察云。
1. 云的观察方法。
教师向学生介绍观察云的方法,包括裸眼观察、使用望远镜观察和拍摄云照片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观察云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 云的记录与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和云的变化,包括云的类型、数量、高度和颜色等。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云情况,让学生分析云的特点和规律。
第四节,云的创作。
1. 云的艺术。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艺术价值,包括云的造型、云的意境和云的表现手法等。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和摄影等方式,表现自己对云的理解和感受。
2. 云的诗歌。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的诗歌创作,包括描写云的意境、抒发对云的情感和表达对云的赞美等。
鼓励学生通过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云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第五节,总结。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云的形成原理、云的分类、云的观察方法和云的创作方式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观察力、记录能力和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云的变化,发现美丽的云景,并将自己对云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观察云的过程,学会用心感受自然,热爱大自然,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
小学科学教案三年级《观测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云的形状和颜色多样性。
2. 能够观察并描述云的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云朵图片、PPT、投影仪。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云朵图片,引发学生对云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你看到过哪些形状和颜色的云?”2. 激发兴趣(10分钟):- 打开PPT,给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云朵图片,并简单介绍每种云的名称和特点。
-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张云朵图片,描述云的特征并分享给全班。
-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3. 观察云朵(15分钟):-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或露天区域观察云朵。
- 学生们观察云朵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 学生们与同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4. 归纳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到教室,组织全班讨论云的特征和观察结果。
- 教师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梳理归纳出云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多样性。
5. 深化研究(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形成原因,并进行简单解释。
- 让学生想象云朵的形状和颜色为什么会不同,并鼓励他们主动提出问题。
- 教师提供简单的科学解释,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结束(5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并进行小结。
- 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鼓励他们观察云朵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 下次课时可以继续讨论和探索云朵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在观察云朵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描述云朵特征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云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2024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根据新课标编写)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
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一学期共需30课时左右。
1.“水”单元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第1课到第4课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从观察常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融化现象,比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第5课引导学生探究一定数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第6课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物质的认识。
2.“空气”单元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在本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首先用感官观察空气,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用竖直倒扣的杯子、注射器、简单天平、热气球、风的成因盒子来探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实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同发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天气)教案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天气第1课时我们关心天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要: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度:天气是一个地方的大气在短时间内的温度、雨雪和风。
【教学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关于大气的视频,还有一本天气日历。
小组:天气现象分类表,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各位在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出示24小时天气预报背景图)。
(预设:天气)1初三上册教案2。
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旅行中会关心天气?(预设:天冷多穿点衣服,下雨带把伞.)提问:平时研究生活中需要关心天气吗?为什么?3.提问:那么,关心天气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默认:非常重要。
)4.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
二。
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材料准备: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各一张,12月黑龙江和12月海南的照片各一张;天气现象分类单每组一份]1.提问:上上学期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
)提问:生活在杭州,你还遇到过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
)2.出示照片:晴天的长城,雪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12月的海南。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一、教学内容本学期共20课,涵盖了《走进科学》、《生物与生活》、《物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四个单元。
具体内容如下:1. 《走进科学》单元:第1课: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第2课: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与生活》单元:第3课:植物的生长第4课:动物的特点与分类第5课:人体的奥秘3. 《物质与变化》单元:第6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7课:溶解与溶液第8课:力的作用与形状4. 《地球与宇宙》单元:第9课:地球的结构与特征第10课:天气与气候第11课:太阳与太阳系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涵盖了《走进科学》、《生物与生活》、《物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四个单元,共计20课。
这些内容都是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探索自然的奥秘。
其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的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难点通常是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而重点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教具和学具、设计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第三单元天气第6课时观测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2. 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3. 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1. 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
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
(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3. 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 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