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 格式:rtf
- 大小:52.84 KB
- 文档页数:5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公文写作常用古诗词句(50组)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韩愈《增广贤文》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讲学解》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左传•宣公二十年》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6.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警世恒言》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1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王充《论衡》1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14.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1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16.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17.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
——荀子《儒效》1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1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20.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语类》21.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2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23. 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题赠中学生》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金缕衣》25.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论语心得】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论语心得】孔夫子告诉我们: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1、谋者善计古人有句格言: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工作,则成事会更有保障。
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历览古今中外之事,成功不外乎是人谋加计策。
西周早期的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替国家除去祸患;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书里极尽谋略战事,曹操煮酒论英雄、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七擒孟获、三气周公瑾、苦肉计等等。
三国里把古人的计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这便是古今无数文官武将喜读三国的一个原因。
但是,谋略不是万能的,我们有句话说得很好,叫做难得糊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往往是预料不到的,譬如人心、情感。
《论语》上说:三思而后行,《孙子》里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我们做事要多思考,考虑周全了,这样更容易成功。
但做事有时也要看天时地利,也就是看天意。
谋略好似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利用它的时候,切不可贪得无厌,要懂得过犹不及,太过了就会把不住度,会得到相反的结果,终究害了自己。
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因此,我们既要精于谋划,又要惮于谋划,知道什么情况使用,什么情况不碰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游刃有余。
2、勇者善胆孔子说:勇者无惧。
勇气之人,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做常人不敢做的事。
《三国演义》中,张飞勇武过人,他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刘备长柏坡战败,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一声怒吼竟将曹将夏侯杰吓死马上。
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同样在热播电视剧《亮剑》中,亮剑精神,就是敢于面对困难,有勇气和胆魄与劲敌亮剑。
领导形象与领导魅力试题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第 1 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某一域”出自柯劭忞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A. 正确B. 错误标准答案: B第 2 题. 无论是信息时代还是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特点都是以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出发点。
A. 正确B. 错误标准答案:A第 3 题. 用心讲话就是要饱含感情。
A. 正确B. 错误标准答案:A第 4 题. 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褒义词。
A. 正确B. 错误标准答案: B第 5 题. 行为可以传递70%以上信息。
A. 正确B. 错误标准答案:A单选题部分(每小题12.0分,共60.0分)第 1 题. ()有一句著名论断:一个错误的决策,100个行动也无法挽救。
A. 管理学B. 经济学C. 社会学D. 政治学标准答案:A第 2 题. ()是由员工、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
A. 团队B. 领导C. 企业D. 组织标准答案:A第 3 题. 巴尼维克曾指出:“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因此,提高()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A. 执行力B. 个人能力C. 领导力D. 管理力标准答案:A第 4 题. 据调查,不善展示外表魅力者首次面试遭拒占()。
A. 97%B. 93%C. 92%D. 80%标准答案: B第 5 题. ()是影响群体组织的综合能力,等于影响力。
A. 团队B. 领导C. 执行D. 领导力标准答案: D多选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第 1 题. 举止强化魅力,主要因为其()等。
A. 赢得人心B. 获得信任C. 具有象征意义D. 改善形象标准答案:ACD第 2 题. 表情强化魅力包括:()。
A. “脸”要肃B. “目”要定C. “眉”要展D. “脸”要笑标准答案:BCD第 3 题. 在决策前做好()何处等问答,可有效减少失误。
A. 何事B. 为何C. 何人D. 何时标准答案:ABCD第 4 题. 团队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体现包容的诗句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释义: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比喻:人要胸怀宽广,善于包容。
2.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释义: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如果牢骚太多,会有碍身心健康;对于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代领袖的宽广胸怀和无限气魄。
3.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弟子《墨子·兼爱中》释义:强大者不控制弱小者,人多的不占人少的便宜,富人不欺侮穷人。
比喻:各种各样的人都要做到和平共处。
4.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叔齐《采薇歌》释义:用凶暴取代凶暴,那是分不清是和非。
形容以暴制暴的方式不可取。
5.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姚永朴《旧闻随笔》释义:你写信给我就为了墙的事情,你让他三尺地方对你又有什么妨碍呢?比喻:些许小事,不值得斤斤计较。
6.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仲《管子·形势解》释义:海不拒绝点滴的水,因而能使自己这样浩瀚;山不拒绝一土一石,因而能使自己这样崇高。
比喻:人只有胸怀宽广、兼采众长,才能做成大事业。
7.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释义:对众人的指责怒目而视、冷眼相对,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
比喻: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8.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毛泽东《送纵宇一郎东行》释义:大丈夫岂能为区区小事萦怀,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
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的巨大襟怀。
9.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释义:那高傲的气概使豪杰之士佩服,放荡不羁从不肯落在他人身后。
展现了一种风华正茂、豪气干云的情怀。
1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释义:君子心胸开阔,神安气定。
小人则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2025年公务员考试用典敬民篇01.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0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0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04.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四顺》05.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明〕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0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07.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战国至秦〕《姜子春秋·内篇·问下》08.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北宋〕苏辙《上皇帝书》0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0.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清〕万斯大《周官辩非·天官》为政篇11.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2.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北宋〕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1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殷周至秦汉〕《周易·系辞下》14.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北宋〕苏轼《晁错论》15.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16.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清〕唐甄《潜书.权实》17.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六回》1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春秋〕老子《老子·第六十四章》19.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20.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作文描写心胸格局常用诗词佳句汇总1.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原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释义: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轻松自如。
形容一种超然物外的风神气度。
用法提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之后便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游泳》。
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当时即将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尤其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句,更是广为传唱。
在公文写作中,这一联可以侧重一个“稳”字,体现一种无所畏惧、满怀信心的豪迈气概。
比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转型困难等难题,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与定力。
2.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出处:俗语,出处不详,较早见于现当代·浩然(梁金广)《艳阳天》。
原文:“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拿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劲儿,不能露出一点马脚来。
”“稳坐钓鱼台”也作“稳坐钓鱼船”。
释义:任凭风浪迭起,都稳稳地坐在钓鱼台上。
比喻:无论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用法提示:浩然是我国著名的农村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有126万字,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
在公文写作中,虽然这句话的出处不知,但是并不影响它的广泛使用。
这句话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作排比句的一部分。
比如,“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出处:清·林则徐两广总督府对联之上联。
“海纳百川”出自唐·李周翰注《三国名臣序赞》:“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
”“有容乃大”出自《尚书·周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
体制内常用古诗词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韩愈《增广贤文》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讲学解》3.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左传•宣公二十年》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6.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冯梦龙《警世恒言》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1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稼说送张琥》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1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王充《论衡》1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14.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1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16.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章句下》17.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止矣。
——荀子《儒效》1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1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20.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语类》21.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2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23. 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题赠中学生》2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金缕衣》25.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领导干部应熟记的53个古语名言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原文: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释义: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
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释义: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出处:《周易·系辞下》原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4.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2014年7月14日)出处:《诗经·大雅·文王》原文: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释义: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5.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出处: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原文: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释义: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功。
6.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出处:宋·苏轼《代侯公说项羽辞》原文: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做事先做计划的名言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2.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孙子兵法·计篇》3. 凡谋之道,要周密;审时度势,定策无疑。
——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4.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5.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6.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败。
——《礼记·学记》7. 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8. 深思熟虑计周全,行动之前需筹谋。
——《警世贤文·勤奋篇》9.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1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11.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曾国藩家书》12. 虑事贵详,行事贵果;谋必素定,行必力坚。
——明·张居正《答中丞孙槐溪》13. 凡事皆需有始有卒,不可半途而废。
——明·吕坤《呻吟语》14. 欲事之无备,则祸至恐而难支;欲事之有备,则患生不忧而易持。
——《韩非子·说难》15.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南朝·梁·萧绎《纂要》16. 临事而思,则无进事;临难而悔,则无及已。
——《韩非子·说难》17.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左传·隐公元年》1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19.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
——《六韬·三略》20.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楚州营田表》21.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22. 欲行千里,先立其志;欲为大事,先谋其始。
抬头看路而非低头干活经典句子
以下是关于“抬头看路而非低头干活”的经典句子:
1. “抬头看路”是指要有长远眼光,思考未来的方向和目标,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工作。
2. “低头干活”是指埋头苦干,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不抬头看路则可能会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4.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
5.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民谚
6. “看得远才能走得远。
”——民谚
7. “眼中有路,心中有光。
”——网络热句
8.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9. “只有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只有看的高,才能做得高。
”——网络热句
10.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网络热句
希望这些句子能够给您一些启示。
关于用兵的句子1、上等的用兵之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才是下下策,只有万不得已之时才使用。
作者:玄色出处:哑舍·零2、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作者:陈澹然出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3、用药如用兵作者:民谚4、“小君……”秦守的声音在电话线那头响起,木文君眼前开始条件反射的出现隐隐的血丝……“你一个星期没在公司露脸了。
”男人的声音用电波传过来,听不出喜怒,更让人不安。
“是,老总……最近没有我的活儿,所以我在家待命,时刻准备着。
”“那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你该为我抛头颅洒热血了。
”“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话你自己记好,你也知道我治军严谨,临阵逃脱者斩立决。
”“皇天后土,我心可表。
”作者:妖舟出处:弟弟都是狼5、胜事如用兵,愈多愈难作者:袁枚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7、取舍之际如用兵,应用之妙,存乎一心8、田兰芳《云南楚雄府通判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公(袁赋诚)历陈开荒投献之由,且言两山用兵之后,村落成墟,虽西山有数家存,皆朝不保夕。
9、很久以前,师傅就跟我说过:‘兵者,凶器也;争者,逆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孙子》开篇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的所有用兵之能,都来自这些先贤,我不能违背这一行的宗旨。
对战争来说,没有比目的更重要的了。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是止戈为武,是用少量的伤亡制止更多的伤亡,而不是反过来。
你明白吗?作者:钱莉芳出处:天意: 星云特刊10、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
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
作者:黄石公11、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向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与玄明通,莫知其门,是谓至神.出处:淮南子·兵略训12、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编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寤言二*迁都建藩议》陈澹然[清]:"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作品名称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作品别名迁都建藩议创作年代清代作品出处寤言二* 文学体裁古文作者陈澹然方今天下所尤患苦者,非英俄德法日诸国乎?日本僻处东海,灭琉球、乱朝鲜、割台湾,以窥闽越。
然俄窥其北而拊其背,其势殆难远图。
法兰西东来踞越南为根本,伺吾滇粤以逞其谋。
然英逼腾越通西江,实足阴制其肘腋。
德意志狡焉后起一发,而据我胶州。
然法瞰其隙思复其仇,而威海已属诸英,且将持动静以乘其后。
惟俄罗斯虎视三洲括囊回部,寖寻及于印度以蚕食蒙疆,而铁路之兴已达吾东三省,今且据旅顺以扼吾吭,此其势非尽噬吾东西北土疆不止。
英吉利据五印度以擅南洋,故取缅邦兵不血刃,今且开铁路以达藏滇,将合长江为率然之势。
此其势必将东迁印度以经略吾西南。
是二国者固已并峙环球荐食上国,故日本联英而德法联俄,各附强大以争雄。
长然英疆辽漫,主后就衰,猝有变端其势且难自保。
而俄君锐少,地势足以雄制诸邦。
中国且方自昵于俄而归其掌握,此其胜负固已了然自见于区合之间。
且夫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陇西、秦晋,而和林、巴尔、朱海、库车、石堡城不建亲藩。
关外矿屯未广,布隆吉、塔里木两河不通,蒙疆水师不设,则廸化、库伦呼应不继,而蒙疆危。
东三省内蒙古根本在两京,而兴京、多伦诺不建亲藩。
混同江水师不立,索伦金匪马贼不抚,其渠帅而重其权,则寖久必为俄用,而东三省内蒙古危。
二者危而京师无安枕之日矣。
藏滇根本在巴蜀,卫藏地方六千里无亲藩驻扎。
什伦布无大臣驻宗喀薄宗二城以练番兵,则印缅皆易为患而藏危。
西蜀、宁远不建亲藩,巴塘打箭炉不驻提镇,则藏危而蜀亦危。
永昌不移抚部,黑江不设水师,则腾越临江易动而滇危。
两粤不建亲藩,西江水师不立,粤西抚部不驻浔州,则镇南孤远。
粤东抚部不驻雷州,则琼崖易觊。
而粤东西危,蜀藏滇粤危,则西南大势去矣。
夫自东三省绕内外蒙古达新疆卫藏滇粤。
国家所恃为藩篱者如此,又况沿海万里无藩篱之限。
喜人怒兽之伦飙忽电迈于房栊卧榻之内,搤吾喉舌而踞吾腹心,顾可几幸万一于旦夕间哉?方今国势无复雍乾财富之盛,骤语建置微特黎民滋惧,即殊识之士亦徘徊瞻顾而不敢为。
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诚欲延国命于累卵之崩,举危疆以图自保,则因势制地之术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纲维,而徐措其节目之细,则迁都之说尚焉。
国家定都燕蓟,戴山履海,其势实足鞭棰埏合。
独自东西列邦恣雎海表,京师辄有旷然无蔽之忧。
庚申之危可为前鉴,然当此之时盛京、朝鲜、旅顺、威海之雄固赫然当京师指臂。
虏虽内犯,势不能久处以蹑危机,故踵息之间成盟而退。
今朝鲜既失,威旅已亡,海军荡然,宁复能御虏于堂奥之外。
重以豺狼守户,熊虎当关,怀愍前车岂堪覆蹈。
盲者不察,方且陋亶父之遗规,蹑澶渊之孤注,坐使万骑徘徊,百僚蒙惑。
乌乎!此岂可不为之寒心哉?盖尝综揽中国大势,关中沃野千里,号称陆海。
险塞之重,形势之雄,甲于函夏,然考其险塞大抵在东西南三面,而北道漫焉。
故虽汉文之强匈奴辄绝黄河,入上郡,烽火达于甘泉。
至乃遣将军壁灞上,以防其变今。
俄罗斯百倍匈奴,国家之力去汉文悬绝。
虏自库伦绝瀚海以袭榆延,且有呼翕飙荡之势,而群回蟠结尤为腹心症结之忧。
今议者辄谓徙都关中,是震古往之陈迹而遗眉睫之巨患也。
且王者都会,所以系一国之人心而通万国之声气者也,故其地足以亲天下,而后天下群起而亲我。
而其利害,则尤莫大于漕。
自汉都关中,漕辄入黄河,涉砥柱三门之险以达渭,败亡烦费不可胜穷。
至乃凿褒斜径,南阳通沔,开井渠引洛水以达商颜,其地辄视中州为关键。
阅世既久卒不得善道以图万世之安。
矧自李唐以来至于今,关中无帝王之业而漕渠辄废,猝而谋之劳费亡等。
即远图铁道而中原变起毁塞尤不胜防,此其利害为何如哉!泰西之为国也,自天子达诸庶氓类莫不精地利、工形势。
独其都会若伦敦、若彼得罗、若华盛顿,大都建置海濒。
盖其意主于联万国以通有无,绝无深闭幽藏自处艰阻之地。
国家势当积弱,慕而蹑此害,且莫可胜穷。
顾中国形势在西北而人物财富实赖东南,据西北可以鞭挞东南,绝东南则西北且将坐匮。
故都西北者必亲东南,而后可以运天下而无敝阏之患。
且夫关中之势,视国家强弱为盛衰。
周秦汉唐之初席卷囊括,故尝用关中一出荡天下而无劳,及其衰也胡亥举,强秦之烈不能遏梁涉之萌芽,王莽挟全汉之威不能制崇元之乌合,唐之末造,安史乱而河北不庭,黄巢作而东南皆帝。
是岂关中之异势哉?国盛则根卓气举,海[1] 内莫敢迎其锋;国衰则形格地艰,举百二重关莫能制天下于百步之外。
兹其成败得失不且皎然天壤间哉?昔者苏轼尝忾平王东迁为周室败亡之始,后世君子与人,家国虽至危亡辄相率举迁为戒,而宋徽钦明庄烈之祸烈焉。
夫周至宣王已不能复成康之盛,孰幽褒昏虐、衰乱益章。
平王躬闇弱之姿,逼犬戎之焰,守而不去必速于亡,而其所以绵亘数百年而不绝者,实赖东迁之举。
何则秦自庄公拓地,襄列藩侯,代缵武功,纵横汧渭。
文宁武宣之世遂乃括岐东,剪荡社、伐彭戏、灭小虢,县邽、冀、杜、郑,战晋人于河阳之墟,用集缪公遂成霸业。
而周自平桓以降,羸蔽相仍。
宋人饲弱虎于亡羊之野,子狎甚。
母怒之其父咍然曰:“若毋患此也虎,且弱子幼而狎之,长且缒虎穴不畏,独奈何为是葸葸者为哉?”比长,子见啮其父,枕而哭。
母睨而视之唶曰:“嗟乎!是累累者君欲也,长而不迁,不死何待?求死而得又何哭焉?”不顾而去。
今周之于秦,毋乃类是,使其不迁则九鼎宝器之归不待昭襄之世矣。
惟其东迁而依齐晋,故桓文得率诸侯攘夷狄而尊共主,虽楚庄雄略不敢北向以瞰中原,而暴秦方且闭关谢客,不敢出崤函以窥洛室,彼其所以不振者,独其主伥乎?若婴儿耄叟不克自树于斗室之中,而非东迁之过也。
不然秦之与楚夫岂不足并区区之洛,而顾逡巡避缩为哉?其地与东诸侯接,则其情益亲,是耽耽者固不得而遽攫之也。
今中国之衰不啻西周末造,而俄人立国绝类强秦,昵而近之祸且不知所届。
况当英德争衡威胶并峙,而天子以万乘之重孤注羣虎之间,势非迁都以避其锋,虽伊葛复生不足以图自保。
今关中既逼羣回,更忧俄患而胶为德据,其势不难骤进中原,则虽伊洛名邦亦不足以安帝业。
纵揽神州全局,南绝越裳,北横瀚海,十八行省之内实以荆襄千里为中权枢管之都。
盖巴蜀者中国之首,滇桂秦陇则肩背之区,晋粤豫章中州实当臂腹,燕齐闽越则手足之邦,而湘汉皖吴则固脏腑肾肠之所在。
诸行省山川脉络靡不毕会于郢鄂之交,宅中权以制四方,实有呼吸贯通之妙,故列国通商靡不龂龂江汉。
俄主远游上国不至燕京而至武昌,而德相俾斯麦之言亦以聚军武汉,为策应四方之策。
且古圣哲英雄经营帝宅,靡不以阴阳山泽之聚会为衡。
周洛秦雍图书可按考,德安、安陆之间江汉环抱,中干山脉实荟于斯。
重以洞庭云梦之渊,涵菁华毕萃,负三关之险,面五岭之雄,天柱东环长江数千里,重关叠峙,进退战守伸缩自如此。
其中有数利焉,川湖之间膏腴饶粟,东南有变匕鬯不惊,一利也。
老林多木,大工不劳,杞梓梗楠,咄嗟可办,二利也。
地险民强,招募立至,团练成俗,战守可资,三利也。
地大物博,矿产殷饶,制厂宏开,富强易致,四利也。
发捻军兴,人材渊薮,新机鼓舞,将相必兴,五利也。
长江羣帅,霸业寖开,晋郑是依,桓文可待,六利也。
长江万里,呼吸可通,勤王之师,眴焉阙下,七利也。
川广江浙殷富名邦,上下既亲民债易集,八利也。
距武昌数百里,沙河环曲,变徙无常,番输不能出入,九利也。
燕粤万里,铁路寖开,坐镇中权,边疆易制,十利也。
据兹十利,宅为帝都,然后分建亲藩于晋粤蜀吴四大国命为元帅,而以汉大臣负材略者副之。
有事则燕秦资晋,桂闽资粤,陇滇资蜀,齐越资吴,使任便宜自当其面;无事各专屯矿,即以为军尽,起东北西南诸部族土司材武者,建子男封爵使各专其地,帅其邻以为战守,而以侯伯之赏动之。
徙沪上制局于湘上,徙闽江船局于鄱湖,而以金陵机局徙合肥。
通江湖以严根本,建燕粤铁路为大纲,而分木路于十八行省以为之辅,江河可达则广水师以达之。
夫以中国之广大,士民之众,物产之殷,繁搜豪杰,严赏罚厉,生杀以振之,可以雄制六合。
徒以新法未开,人材不出,京师根本逼处海壖交涉,偶歧辄俯首以听外夷之箝缚,偿款不已,割地因之,耻辱之蒙可为痛哭,而祸机之伏且将不知所终。
诚得大略者任天下之重而更张之,亟亟焉营建新都,与天下相更始。
一举手间固已廓然大变其气象,又何至凌夷颓堕至于此极乎哉?!或曰:燕秦之患敬闻命矣,顾当我朝建国满蒙实当根本之区。
挟满蒙以莅中原,其势必据燕都为枢筦,况发祥陵寝皆在东陲。
今虽近海之忧急于内地,一旦徙都江汉,必将弃满蒙而遗根本之区,则何如建国太原,去濒海之忧,开铁道以通漕粟,而顾满蒙之为愈也。
曰:唯唯否否,天子之建国也与诸侯异。
诸侯建国命之天子而不敢专故。
古之国君宁死社稷而不[2] 敢自弃分茅之地,天子则四海为家,惟其地之足以安国庇民,则随所处为根本之区,而不容自隘。
故黄帝定九州岛而身无定处,汤武既平方夏且有西亳东洛之谋,曾无胶执开国之区以为根本。
故乘舆所在即根本要区,宗祏所存即国命所系。
即我朝入关而后,盛京、承德虽建陪都,会盟之邦而郡县经营所视为根本者,实在京师行省之内。
不闻株守先朝旧壤泥为根本之图,譬若田家祖父垦辟山林,局限偏隅,莫恢阡陌,逮子若孙得膏腴之壤,扩祖父之模,坐拥仓庾利垂百世,承其后者从容坐理,不忘先世之艰择,良仆以保山林宜也。
一旦变故纷乘势难兼守,犹欲拘牵故壤必致坐失膏腴,终且图返山林而不可得。
况当定都伊始,方起岐丰,旧仆环卫,神京厥后,遣将驰兵靡弗繄满蒙是赖。
今则骄侈寖积,智勇胥亡,重以列圣深仁涵濡方夏,中原赤子罔弗龂龂于亲上死长之诚。
故发捻军兴兵,若将大都取给东南而满蒙盖寡乃欲执旧时根本之区,乌终古不迁之局,岂通论哉?俄罗斯之为国也,僻处西欧,其势苦无与于中国,自罗的土波强邻箝制,求黑海印洋不得,不能不鼓全力以经略亚东。
今绥芬、旅顺既入版图,西比轮车更陵肩背,满蒙万里久归囊括之中。
夫遏之愈深,泄之愈激,虽英倭防制其志俱在江海要区,而其力均莫能保吾满蒙之地,则虽太原雄国表里河山安能远驭满蒙,备其侵袭?又况河山绝险,馈餫阻艰,不能联万国以接东南,其弊乃与关中等。
孰若截瀚海以保膏腴,视吾力以为进退之为得哉?铁道之为物也,难成而易败,断其寻尺则全局皆隳,何如江汉淮湘从容自致夫?以八口之家待粮百里且有饿殍之忧,而顾以京师之重万乘之尊,需米粟于数千里之外,是尚得为本计者乎?或曰:汉明之季皆以迁都而速其亡,子奈何易言之也?不知徙都于危急则其事固不能知,然诚度其力之不足以相持,则与其死守而蹈晋愍金哀之覆辙,则毋宁弱小以为社稷之谋,固未可执于忠肃之侥幸图存而贸焉以蹈不测之祸。
若事机未至而逆测以谋万世之安,则盘庚迁殷、孝文迁洛,灵长之祚方且以经纶缔造,光被无疆,独奈何执亡国之词误人家国事哉?或曰:万乘之尊非殿阁崇闳不足壮观瞻而动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