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与取材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131
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取材的制度、流程与操作标准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2.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
3.对于核对无误的标本应按以下程序取材:3.1.小标本和不完整的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
3.1.1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数量〔少量时精确计算,多量时进行估计〕、大小〔假设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和质地等。
3.1.2少量的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制片。
3.1.3多量的小标本,原那么上全部取材制片;数量过多时,可尽量多地取材制片,剩余的标本应置于4%的中兴甲醛中妥善保存备用。
“立埋〞,即将黏膜面与包埋盒的底面垂直。
3.1.5使用镊子夹取标本时须严防挤压组织。
3.2大标本通常为手术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3.2.1记录切除标本的手术类型。
3.2.2应描述和记录送检标本的大小〔三维长度,mm或cm〕、形状、色泽、外表、质地等,球形或接近球形的标本可测其直径〔mm或cm〕。
必要时称重〔g或kg〕。
3.2.3检查切面:通常沿标本长径切开或剪开〔囊性标本时〕,描述和记录其形状特点,例如囊性和实性及其所占比例、色泽、质地、纹理、坏死;囊肿壁的厚度及其内外外表、囊腔内容物及其性状等,有的脏器,例如前列腺、胰腺、甲状腺等,应间隔一定距离〔甚至间距2mm左右〕做多个平行切面,检查有无微小肿物。
3.2.4带有脏器的标本,应描述和记录病变处与有无脏器的毗邻关系特点。
3.2.5必要时,绘简图说明巨检病变的特点和解剖学关系,病注明取材部位的编号,以便镜检时定位。
3.2.6切取有代表性病变区域的组织制片,适量包括与病变区域毗邻的“正常〞结构和坏死组织等。
3.2.7完整切除的肿瘤标本,切取的组织块应包括其包膜,较大的肿瘤应酌情多处包膜取材。
3.2.8切取组织块的刀具必须锋利,严防挤压组织。
3.2.9切取组织块的数量,依巨检病变的具体情况酌定,一般以满足诊断需要为准。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操作规范1.肉眼观察与记录一般要注意标本的大小(以mm、cm记录,有时可用拟物化比较,如花生米大、鸽蛋大)、形状、表面和切面的颜色、质地以及病变部位、形态特点和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描述应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
现将常见器官组织的观察与描述举例如下:(1)胃、肠及肝、胆①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块数及体积大小;标本的色泽、质地以及有无水肿、坏死;如同时送检不同部位的几件标本,应分别编写小序号。
②胃溃疡沿大弯剪开标本,如病变在大弯,则沿小弯剪开;识别并记录切除标本的手术类型,大弯及小弯的长度以及十二指肠长度、直径或周径;观察溃疡的数目、位置、大小、外形以及其边缘粘膜皱襞是否集中,切面溃疡深度,溃疡底部有无瘢痕,溃疡边缘的粘膜肌层和肌层是否粘合以及浆膜情况;如影像学诊断为胃溃疡,但肉眼检查未发现溃疡,应与外科联系了解是否为溃疡旷置术;非溃疡区,尤其是边缘粘膜形态,有无萎缩、肥大、水肿、糜烂和出血。
③胃癌记录切除标本手术类型,大小弯长度及十二指肠长度直径或周径;沿大弯剪开标本,解剖胃区淋巴结并移开大网膜,如同时行脾切除,应测量脾大小并解剖脾门淋巴结;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外形及边缘粘膜形态,切面浸润深度、浆膜及大网膜有无累及,十二指肠、食管是否累及,两端切缘与肿瘤的距离,有无累及邻近器官;非肿瘤区粘膜形态,有无糜烂、溃疡、疣状突起、息肉等病变。
(2)结肠①非肿瘤性病变识别并记录切除标本的解剖部位,肠管长度,扩张和狭窄肠管的直径及肠系膜体积;肠粘膜的病变、范围,有无溃疡、溃疡形态及其深度,有无息肉样增生、出血;肠壁有无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萎缩,有无纤维化、坏死、穿孔及瘘管;浆膜有无纤维素性渗出、脓苔及与肠系膜等粘连及可疑结节状病灶;憩室部位,数量、大小、与结肠带的部位关系,内容物及其性状,有无炎症、出血或穿孔。
②息肉及腺瘤息肉或腺瘤的部位及数目;息肉或腺瘤的体积,其头部的直径和蒂的长度(多个息肉或腺瘤,至少应测量最大及最小者);息肉或腺瘤有无蒂、溃疡,表面形状,切面有无囊肿及蒂基底部情况。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Ⅰ 目的
为规范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取材,特制定此制度。
Ⅰ 范围
适用于病理科。
Ⅰ 制度
一、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均由病理医师承担。
二、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三、认真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申请单与标本有双标志和双核对(病理编号和姓名)。
四、严格按照检查和取材的操作规范进行(详见病理标本取材操作规范)
五、要对标本进行大体照相。
六、由专人对取材工作进行记录并有底单,取材结束后认真核对组织块。
七、对每个组织块分别编号。
八、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在标本柜中妥善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
2周。
废弃标本按“医疗废物”的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九、所用的器械要定期用戊二醛消毒溶液浸泡消毒(或定期高温消毒),工作台面和取材板用紫外线对取材室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室内用紫外线消毒时应清洁、干燥,温度不低于20℃,相对湿度不超过50%。
照射剂量不应低于90000微瓦秒/cm2,一般照射20~30分钟。
Ⅰ 参考依据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WS/T 640—2018)
2.《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8号)
3.《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
4.《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5.《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病理标本检查与取材规范制度病理标本巨检是对送检病理标本进行肉眼观察并记录,切取-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块(即取材)制作切片,是进行正确的病理诊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有时甚至对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例如甲状腺腺瘤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腺瘤样增生结节、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的鉴别,完全根据肿瘤的包膜是否完整。
支气管是否扩张等病变也大多需要依靠肉眼观察,有些微小的病变则更有赖于取材观察是否仔细、全面。
所以,正确的取材是做出正确病理诊断的前提。
(一)取材室的基本设施和人员1.取材室(1)取材室必须独立设置并附设标本存放室。
(2)取材室应设有专用的取材工作台、标本放置台、取材器材及更衣存放处。
(3)取材器材包括取材刀、不同规格的镊子、医用剪刀、钢尺、探针、钢锯、手套、器械消毒及放置容器、紫外线杀菌灯等。
(4)标本存放室可采用密闭的桶或冰柜,其设计要求是:密闭,以减少福尔马林扩散:便于复查标本。
2.取材人员(1)取材时一人取材,一人记录。
记录人员一般由技术员承担。
(2)取材必须由经过培训的病理医师操作,复杂的标本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取材。
一般情况下,阅片医师均应亲自取材。
(二)巨检标本的接收程序及操作工作规范1.巨检标本的签收(1)接收标本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查对签收制度,如申请单与标本不符合、申请单重要项目填写不全或漏填、标本袋(瓶)未写名字或只有标本没有送检单等,应律退回或暂不取材。
接收活检小标本时,应仔细查对容器内有无组织块,如无组织块,应拒收该标本,以避免事后发生纠纷。
(2)送检标本应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固定(特别要求者除外)。
如果送检标本内未放置固定液,接收者应及时加入固定液并在申请单上注明。
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的标本,影响制片和诊断,应拒收退回。
固定液量至少应为标本体积的3-5倍,大的实体标本应剖开,空腔脏器如胃肠等应剪开后展平固定,以便取材前标本得以充分固定。
病理送检标本应为手术标本的全部。
病理医师标本的检查和取材的制度与流程
1.认真查对标本及送检单(标本单姓名与标本瓶是否一致)。
2.认真做好划价工作,不多收、不漏收。
3.及时编号、登记,认真填写登记本,并查对是否合乎要求。
4.配合医生记录取材者,应将病理标本单上的内容告知取材医生。
5.病理医生,在取材时应对所取标本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标本大小、颜色、形状,各个不同切面的改变,必要时应称重。
对于微小标本应用滤纸包好,或做特殊说明。
6.清点标本例数,取材后组织也应立即固定。
7.技术员每天应按规定时间将切片及病理单送交活检值班医生(对其切片质量及数量做详细的核对)。
8.对活检中的问题,应及时同上级医师及临床医师联系,避免延误诊断。
9.低年医生,应在每天规定时间内将当天外检进行初诊,并作镜下检查记录,配合高年医师进行最后诊断。
10. 病理诊断报告需及时发出。
11. 病理切片应及时分类、归档。
对于需要进一步工作的病例,应及时做出处理(包括特染、免疫组化)。
12. 病理报告单、申请单、切片、蜡块及时清点,整理完毕、归档。
13. 保留标本须经常添加固定液,防止干涸、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