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分层
- 格式:docx
- 大小:463.50 KB
- 文档页数:4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目前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成为首位死亡原因[1]。
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2]。
美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其中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贡献最大[3];而近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占77%[4]。
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血脂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5]。
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non-HDL)=总胆固醇(TC)-HDL-C。
(二)分类简单的分类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1.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
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一)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见表1。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
家族性高TG血症是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解酶、或Apo C2、或Apo 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 10 mmol/L)。
(二)临床分类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少见。
主要包括: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角膜弓以FH患者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强。
脂血症眼底改变常是严重的高TG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
此外,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FH(HoFH)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罕见但多为自限性。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血脂异常基层健康管理规范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血脂异常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基层血脂异常健康管理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实施相对复杂,在基层转化应用困难,本规范综合基层高血压管理实践经验,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在《浙江省血脂异常社区综合防治规范》试点实施基础上,经优化整合,形成基层血脂异常健康管理规范,用于个体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服务。
1概要1.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血脂异常健康管理的术语和定义、管理流程、管理内容、随访管理和效果评价。
本规范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相关基层单位等对个体开展血脂异常的健康管理服务。
1.2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指南(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2)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3)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 年);(4)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5)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年);(6)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7)临床营养操作规程(2016 年);(8)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2016 年);(9)浙江省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规范(2016 年)。
1.3术语与定义1.3.1血脂异常(1)在未服用调脂药物情况下,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升高的患者,即符合下列一项或以上者:TC ≥ 6.2 mmol/L;LDL-C ≥ 3.4 mmol/L;TG ≥2.3 mmol/L;(2) 既往有血脂异常史,目前正在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
高脂血症诊疗常规一、血脂异常的分型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TG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高脂蛋白血症分型,共分为6型,如Ⅰ、Ⅱa、Ⅱb、Ⅲ、Ⅳ和V 型。
这种分型方法对指导临床上诊断和治疗高脂血症有很大的帮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其最明显的缺点是过于繁杂。
从实用角度出发,血脂异常可进行简易的临床分型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二、血脂异常的检出及分层标准1、血脂异常的检出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
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
(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3)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
(4)有皮肤黄色瘤者。
(5)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
2、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三、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
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压、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进行危险性高低分类,此种分类也可用于指导临床开展血脂异常的干预。
注: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低HDL-C、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1.冠心病等危症是指非冠心病者10年内发生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与已患冠心病者同等,新发和复发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15%,以下情况属于冠心病等危症:(1)有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以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腹主动脉瘤和症状性颈动脉病(如短暂性脑缺血)等。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一、概述目前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成为首位死亡原因[1]。
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2]。
美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其中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贡献最大[3];而近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占77%[4]。
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血脂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5]。
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non-HDL)=总胆固醇(TC)-HDL-C。
(二)分类简单的分类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1.病因分类:(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
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例如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的防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血脂异常主要是以胆固醇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
基于中国流行病调查资料和临床研究结果,中国仅在2007年讨论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导了目前临床的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方案,之后并未进行更新,而欧美则分别在今年内更新了血脂防治指南。
以下结合近年来的主要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一血脂和血脂检测1.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
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循环中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 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
超速离心技术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1)乳糜微粒(CM):由小肠合成,富含TG(占90%);(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脏合成,TG含量占55%,与CM一起统称富含TG的脂蛋白(TRL);(3)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转化而来,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向肝外组织(包括脉壁内)输送胆固醇;(4)高密度脂蛋白(HDL):由肝脏和小肠合成,能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5)脂蛋白(a)[Lp(a)]类似于LDL,但多含载脂蛋白(a)。
2.血脂检测目前临床上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1)总胆固醇(TC):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2)TG: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的总和;(3)HDL-C:通过检测HDL颗粒中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HDL的水平;(4)LDL-C:因胆固醇占LDL重量的50%作用,一般情况下LDL-C与TC平行,但最好采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漫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其他血脂检查项目的意义尚在研究中,暂不推荐临床常规检测。
二.血脂异常分类: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遵循指南分层管理发表者:任文林(访问人次:1497)血脂异常:遵循指南分层管理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血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防治脂质代谢紊乱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它们是生命细胞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一般说来,血脂中的主要成份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而胆固醇则主要用于合成细胞膜、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和胆汁酸。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
由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是疏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同时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它们必须与血液中的特殊蛋白质和极性类脂一起组成一个亲水性的球状巨分子复合物,即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并进入组织细胞,因此,高脂血症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甘油三酯(TG升高。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除了这些成分的升高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下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建议采用脂质异常血症或脂质代谢紊乱,但是由于高脂血症的概念使用时间长而且简明通俗,所以仍然被广泛沿用。
另外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龄、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和脑卒中家族史也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明确相关,也属于其危险因素,后四者是不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LP-a)增高以及高半胱氨酸血症等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高脂血症的分类:1、从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四类: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
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因此,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
血脂异常少数为全身性疾病所致(继发性),多数是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性)。
血脂异常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明显升高。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报道,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患病人数1.6亿。
防治血脂异常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和脂蛋白概述】(一)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血浆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
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这5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
此外,还有脂蛋白(a)[Lp(a)]。
各类脂蛋白上述4种成分的组成及其比例不同,因而其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也各有差异(表8-4-1)。
载脂蛋白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因其与脂质结合在血浆中转运脂类的功能而命名。
已发现有20多种Apo。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类是根据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进行分类[6]。
根据非HDL-C水平的不同,可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类:1)理想状态:非HDL-C<2.6mmol/L;2)轻度升高:2.6mmol/L≤非HDL-C<3.1mmol/L;3)中度升高:3.1mmol/L≤非HDL-C<3.8mmol/L;4)重度升高:非HDL-C≥3.8mmol/L。
二、诊断一)筛查对象1.成人1)所有40岁及以上人群;2)18~40岁人群中,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2.儿童1)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2)肥胖;3)糖尿病;4)高血压;5)其他代谢性疾病。
二)诊断标准1.成人1)理想状态:TC<5.18mmol/L,非HDL-C<2.6mmol/L,LDL-C<3.37mmol/L,TG<1.7mmol/L;2)轻度升高:XXX<6.22mmol/L,2.6mmol/L≤非HDL-C <3.1mmol/L,3.37mm ol/L≤LDL-C<4.14mmol/L,1.7mmol/L≤TG<2.3mmol/L;3)中度升高:6.22mmolXXX<7.76mmol/L,3.1mmol/L≤非HDL-C<3.8mmol/L,4.14mmol/L≤LDL-C<4.92mmol/L,2.3mmol/L≤TG<5.6mmol/L;4)重度升高:TC≥7.76mmol/L,非HDL-C≥3.8mmol/L,LDL-C≥4.92mmol/L,TG≥5.6mmol/L。
2.儿童1)理想状态:TC<4.4mmol/L,非HDL-C<2.8mmol/L,LDL-C<2.8mmol/L,TG<1.5mmol/L;2)轻度升高:XXX<5.2mmol/L,2.8mmol/L≤非HDL-C<3.3mmol/L,2.8mmol/L≤LDL-C<3.4mmol/L,1.5mmol/L≤TG<2.3mmol/L;3)中度升高:5.2mmoXXX<6.2mmol/L,3.3mmol/L≤非HDL-C<3.8mmol/L,3.4mmol/L≤LDL-C<4.1mmol/L,2.3mmol/L≤TG<4.4mmol/L;4)重度升高:TC≥6.2m mol/L,非HDL-C≥3.8mmol/L,LDL-C≥4.1mmol/L,TG≥4.4mmol/L。
血脂检测项目及临床应用(下)来源:检验医学网1、血脂异常的临床评估1.1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高脂血症根据升高的脂质成分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混合性高脂血症。
脂蛋白a Lp(a)水平升高也可归为高脂血症。
1.2血脂异常的异常分层标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定义:中国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理想水平为<2.6 mmol/L(100 mg/dl)、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理想水平为<3.4 mmol/L(130 mg/dl)。
“理想水平”的提出对医学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均有警示意义,即“合适水平”仅用于诊断,然而,即使不能诊断为“高脂血症”的个体也有其血脂“目标值”,即理想的LDL-C 和non-HDL-C 水平,若能维持“理想水平”则能有效控制自身的心血管危险。
(如表1)表1 中国ASCVD一级预防人群血脂适合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mmol/L(mg/dl)]1.3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中指出,全面评价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总体危险是处理个体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有助于临床医生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患者ASCVD 总体危险。
评估流程第一步确立可直接定义为高危、极高危的三类人群;评估流程第二步则依据胆固醇水平分层,结合有无高血压、其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低HDL-C)进行危险评估,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人群,这是识别大多数ASCVD 一级预防人群的重要步骤。
评估流程第三步对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小于55岁者,评估余生危险(如表2)。
表2 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ASCVD 发病总体危险的评估方法和危险分层的标准1.4血脂异常干预靶点及目标值临床根据个体ASCVD 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
血脂异常及其药物治疗1、血浆脂蛋白分类✓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包含血中全部胆固醇的15-20%以及总TG中的绝大部分。
✓低密度脂蛋白(LDL):包含血中全部胆固醇的60-70%。
✓高密度脂蛋白(HDL):将胆固醇从外周细胞运送至肝脏,称为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2、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最主要目的是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3.1、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分层TC LDL-C HDL-C 非HDL-C TG理想水平<2.6(100)<3.4(130)合适水平<5.2(200)<3.4(130)<4.1(160)<1.7(150)边缘升高≥5.2(200)且≥3.4(130)且≥4.1(160)且≥1.7(150)且<6.2(240)<4.1(160)<4.9(190)<2.3(200)升高≥6.2(240)≥4.1(160)≥4.9(190)≥2.3(200)降低<1.0(40)3.2、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低HDL-C、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3.3、血脂异常治疗目标值6、血脂异常的治疗措施:改变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药物调脂治疗;其它(外科手术、血浆净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②选择能够促进胆固醇减少的食物(如植物甾醇,可溶性纤维);③减轻体重;④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⑤针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戒烟,降低血压。
7、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胆酸隔置剂:考来烯胺考来替哌✧烟酸:烟酸(Niacin)阿西莫司(Acipimox)✧贝特类(纤维酸衍生物):非诺贝特(力平脂)✧他汀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其它类及中草药:血脂康、潘特生、鱼油、首乌调脂药物的选择✓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非HDL-C水平)✓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及其治疗需要达到目的选择合适的调脂药物✓需要定期地进行调脂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适时调整药物(1)胆酸隔置剂➢调脂作用机制:胆酸螯合物阻断胆酸肠肝循环/LDL受体增高➢考来烯胺•目标:LDL-C↓15-30%,HDL-C↑3-5%,TG不变或升高•适应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混合性异常脂蛋白血症•副反应:便秘,胃肠道不适,肠道吸收药物减少;禁忌症:TG过高(2)烟酸:属B族维生素•作用机制:抑制游离脂肪酸从外周脂肪组织中动员出来到达肝脏,从而导致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颗粒减少。
血脂异常分类、分层、处理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ASCVD防控具有重大意义。
基层医生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
近日,《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及相应的实践版正式发布,对提高基层医院ASCVD防治水平意义显著。
我们一起来通过11个问题,迅速掌握这部指南的核心内容。
血脂异常的切点和分层标准是什么?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有哪些?血脂异常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前者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
后者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哪些人群需要筛查血脂异常?1.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3.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4.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 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1.有ASCVD病史者;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如何诊断血脂异常?图1 血脂异常的诊断流程应如何进行生活方式改变?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Ⅰ类推荐,A级证据)。
❖在满足每日必需营养的基础上控制总能量,建议摄入胆固醇<300 mg/d,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脂肪摄入优先选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植物油;❖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5%,碳水化合物以谷类、薯类和全谷物为主;❖控制体重,维持健康体重(BMI 20.0~23.9 kg/m2);❖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建议每周5~7 d、每次30 min。
血脂危险分层
总胆固醇(TC):2.8~5.7mmol/L(110~220mg/dl)
甘油三酯(TG):0.56~1.70mmol/L(50~150mg/d1)
低密度脂蛋白(LDL):1.68~4.53mmol/L(64~174mg/d1)
高密度脂蛋白(HDL):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胆固醇脂:2.8~5.17mmol/L(110~200mg/dl)
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
注:*指脑力劳动或轻体力劳动,体重正常者
小结血脂异常饮食治疗的要点:
1.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只吃“八分饱”;
2.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不少于60克,以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为主,如鱼肉、瘦肉、兔肉、牛奶、蛋清等;
3.每日脂肪摄入小于40克,以植物性脂肪为主,如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等;
4.少吃高糖类食品,禁食高糖糕点、冰淇淋、糖果等;
5.增加可溶性纤维素食品,多吃玉米面、粗麦粉、糙米、硬果、豆类、香菇、海带、木耳、魔芋等;
6.增加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西红柿、黄瓜、苹果等;
7.多饮水,成人每日需饮水2000ml以上,可选白开水、矿泉水、菊花茶及清淡绿茶等。
TC240mg/dl或
LDL-C 160mg/dl
高血压,或其他危
险因素数3
高血压且其他危
险因素*数 1
TC<120
LDL -C<80
TC >160
LDL -C >10
TC>160 LDL -C>10
极高危:CHD 加
下列任一种情况
TC<160 LDL -C<100 TC > 160 LDL -C > 100
TC > 160 LDL -C >
100
高危: CHD 或
CHD 等危症,
或10
年危险性10-15%
TC<200 LDL -C<130 TC > 240 LDL -C > TC>200 LDL -C>13中危:(10年危
险性5%-10%)
TC<240 LDL -C<160 TC>270 LDL -C>19TC>240 LDL -C>16低危:(10年危
险性<5%)
治疗目标值 (mg)
药物治疗开始(mg)
TLC
开始(mg ) 危险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