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76388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27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保障实验室生物材料安全的基础。
本手册旨在规范实验室内生物实验操作,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保障实验室生物材料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1. 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内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生物安全培训、监督实验室内生物实验操作等。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应当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生物实验操作规范、生物废弃物处理规定、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确保实验室内生物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规范。
3.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生物安全培训,了解生物实验操作规范、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措施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实验室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1. 生物实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前,应当对实验室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准备好所需的生物实验材料和器具,并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2. 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生物实验材料的飞溅和污染,确保实验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 生物实验操作后的清理工作,在生物实验操作结束后,应当对实验室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妥善处理生物废弃物,防止生物材料的交叉污染和传播。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
1. 生物安全事故的定义,生物安全事故是指在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生物材料泄漏、污染或伤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情况。
2. 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包括隔离污染区域、紧急处理受伤人员、报告相关部门等,确保生物安全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
3. 生物安全事故的事后处理和总结,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后,实验室应当进行事后处理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提出改进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手册一、引言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是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免受生物危害的关键步骤。
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的详细指导,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划分根据生物危害的程度和易感性,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划分为四个不同级别,分别为BSL-1、BSL-2、BSL-3和BSL-4.每个级别都有特定的要求和措施,以保证实验室工作的安全。
BSL-1:适用于对人体健康或环境的风险较低的微生物;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进行即可。
BSL-2:适用于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的微生物;需要控制实验室进出口、设备和废物处理等环节。
BSL-3:适用于致病性高、易于传播的微生物;需要在高级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并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
BSL-4:适用于高致病性、无治疗或预防措施的微生物;需要在密闭的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室的进出口和人员。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1.实验前准备: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理措施。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具备所需实验材料和试剂,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2.实验操作:根据实验要求选取适当的操作台,并保持其清洁和整洁。
按照实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实验,并遵守相关安全注意事项。
避免直接接触生物样本,使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废物处理:将实验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具有感染风险的废物,采用适当的消毒方法,确保其安全处置。
4.个人卫生:经常洗手,特别是在实验结束后和接触生物样本后,使用适当的洗手液进行洗手。
避免触摸面部、眼睛和口鼻等易受感染的部位。
随时保持个人卫生,包括修剪指甲、穿戴干净的实验服等。
5.紧急情况处理:在实验室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向实验室主管或负责人报告,并按照应急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遇到个人生物安全事故时,立即对受伤部位进行处理,如清洗伤口并寻求医疗帮助。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目录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1)目录 (2)第一部分基本规范 (3)进入规定 (3)人员防护 (3)实验室工作区 (4)生物安全管理 (4)第二部分实验室技术 (5)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5)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5)血清的分离 (5)离心机的使用 (5)冰箱与冰柜的维护和使用 (6)装有冻干物质安瓿的开启 (6)第三部分消毒和灭菌 (7)一、定义 (7)二、化学杀菌剂 (7)氯(次氯酸钠) (7)二氯异氰尿酸钠 (8)氯胺 (8)甲醛 (8)戊二醛 (8)酚类化合物 (9)季铵盐类化合物 (9)乙醇 (9)碘和碘伏 (9)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 (10)三、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0)四、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10)五、高压灭菌 (10)高压灭菌参数 (10)高压灭菌器的装载 (11)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11)附录1 (12)设备的安全性 (12)表A1-1 可能产生危害的仪器设备及其操作 (12)表A1—2 仪器设备相关事故的原因 (13)表A1-3 生物安全设备 (14)表A1—4 个体防护装备 (15)附录2 (16)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标准管理规程 (16)第一部分基本规范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危险度2级,病原体能够对人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本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进入规定1、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图1张贴于实验室门上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科左后旗妇幼保健所检验科目录一、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的评估二、实验室设备与设施 ----------一)实验室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1、 常规微生物操作规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 65二)、保障人员的安全准则 1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1、防水灾、防火灾、防电害、防盗程序2、有毒品、强酸、强碱等安全管理程序三、实验室与仪器设备危害相关的危害 65 四、微生物操作规程和规范 652、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 五、健康和医学监测 ------ 68 六、安全组织和培训 68 一)、生物安全委员会 66 682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程序 69三)人员培训计划 71七、废弃物处理 --------------- 八、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对程序7172九、化学试剂、火和电的安全78 64 65656868临床实验室危害性评估科左后旗妇幼保健所临床实验室危害性评估小组组长:秦岭副组长:张春玲孟玉莲李永山白那顺组员:李媛媛苏高原包晓华东智生物危害评估是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室分级管理的重要前提。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应建立在对于特定实验室工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并由有资力人员进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影响生物危害评估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病原体的毒力、感染的后果(包括发病率)、流行性、感染发病的剂量、实验室和社区中的感染途径或传播方式、宿主范围、病原体在实验室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以及有无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等分析评估微生物相关的特定的实验室危害。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
生物危害评估不仅有助于确立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有助于实验室的合理设计与布局,有助于实验设备和安全设备的正确配置与有效使用,而且有助于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实验室设备、设施的配备是否恰当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改进。
所以,生物危害评估活动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生物安全相关制度的执行1.1严格执行《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1.2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各实验室工作制度及各类检验操作规程。
1.3处置各类检验标本及废物物品,要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强个人防护。
1.4废弃物品按照《检验科废物及废弃标本管理措施》执行。
1.5开启检验仪器工作时,严格按照仪器要求,正确使用、规范操作,禁止盲目操作或违规操作。
1.6各种消毒、灭菌设备,按照各自的操作规程或消毒液含量配制,正确使用。
1.7工作完毕,按照仪器(电脑)关机程序关闭使用的仪器及相关电源。
1.8开启各种检验试剂和质控物品,要谨慎小心,防止或破碎。
2. 生物安全基本要求2.1实验室里禁止吸烟、用餐,食物、生和用品等禁止存放在科室的冰箱或其它地方。
在实验室工作区域禁止使用化妆品。
2.2禁止佩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会吸附一些溶剂,如果有害物质溅入眼睛或撒在眼角,它可使有害物质残留在镜片角落从而使眼泪不易把它冲掉。
2.3佩戴口罩和眼罩,在处理有害物质时需戴上眼罩和口罩。
2.4着装,工作人员应根据员工手册要求,穿着和举止具有职业化,头发和胡须适当,以免触及仪器设备和在微生物操作时造成污染。
2.5清洁洗手:每日在离开实验室、接触标本后和用餐之前应清洁洗手。
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可使用70%乙醇清洁双手。
2.6吸量,在实验室里禁止用嘴进行吸量,吸量时应使用移液器或洗耳球。
2.7玻璃器皿,破碎的玻璃器皿必须被丢入贴有标签的硬器盒里,不乱扔玻璃器皿或瓶塞。
被细菌污染玻璃器皿再使用前必须用高压消毒。
2.8离心,标本或易挥发、易燃液体必须加盖子离心。
在没有加试管盖的情况下,禁止进行离心。
在离心机还未完全停下的时候不能打开离心机盖。
3.防火注意事项3.1防护措施,工作人员应了解可燃源如火、热的元件、火花(电动机,灯的开关,摩擦和静电)。
3.2易燃液体不能用在可燃源的地方,不能翻转,易燃液体必须运离可燃源区使用或贮存。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目录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1)目录 (2)第一部分基本规范 (3)进入规定 (3)人员防护 (3)实验室工作区 (4)生物安全管理 (4)第二部分实验室技术 (5)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5)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5)血清的分离 (5)离心机的使用 (5)冰箱与冰柜的维护和使用 (6)装有冻干物质安瓿的开启 (6)第三部分消毒和灭菌 (7)一、定义 (7)二、化学杀菌剂 (7)氯(次氯酸钠) (7)二氯异氰尿酸钠 (8)氯胺 (8)甲醛 (8)戊二醛 (8)酚类化合物 (9)季铵盐类化合物 (9)乙醇 (9)碘和碘伏 (10)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 (10)三、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0)四、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10)五、高压灭菌 (10)高压灭菌参数 (11)高压灭菌器的装载 (11)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11)附录1 (12)设备的安全性 (12)表A1-1 可能产生危害的仪器设备及其操作 (12)表A1-2 仪器设备相关事故的原因 (13)表A1-3 生物安全设备 (14)表A1-4 个体防护装备 (15)附录2 (16)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标准管理规程 (16)第一部分基本规范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危险度2级,病原体能够对人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本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进入规定1、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图1张贴于实验室门上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目录第一部分基本规范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危险度2级,病原体能够对人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本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进入规定1、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图1张贴于实验室门上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工作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实验室工作区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生物安全管理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定义: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也称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通过防护屏障和管理措施,能够避免或控制被操作的有害生物因子危害,达到生物安全要求的生物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
二级。
二级实验室较能处理较多种的病菌适,且该病菌仅造成轻微的疾病给人类,或者是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中的气溶胶中生存。
适合它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但仅造成轻微的疾病给人类,或者是难以余实验室环境中的气溶胶存活。
实验室要求:实验人员与处理病原体人员需为特定培训和高级培训的人员,实验时限制非工作人员的出入,采取极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预防措施,在可能造成传染性气融胶或喷雾被制造时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柜进行。
二级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要求:1、满足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要求。
2、门应带锁并可以自动关闭,带可视窗。
3、有足够空间摆放物品以便使用。
4、工作区外有存放个人衣物的条件(更衣室)。
5、实验室所在建筑内有高压消毒设备(定期检查和验证)。
6、实验室内配生物安全柜。
7、有应急洗眼或应急喷淋装置。
8、应通风,(如使用自然通风,设防虫纱窗)。
9、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
10、出口有在黑暗中明辨的标示。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完整版)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目的:本手册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
本手册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制定。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生物安全组织结构:医院成立XXX,全面负责医院生物安全工作,XXX法人担任责任人。
检验科成立生物安全三级管理组织。
一级生物安全管理:由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内生物安全管理文件的制定,督促、检查各个专业组遵守、落实生物安全情况,设立生物安全监督员一名,组织全科定期、不定期的研究生物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二级生物安全管理:由专业组长负责本专业组生物安全工作,全面落实生物安全管理有关本组的相关制度,对本组的生物安全工作要有管理、有检查、有落实记录,组内监督员由本专业组长兼任本专业组的生物安全监督员。
全面传达相关会议内容,在本组内要达到知晓率100%。
三级生物安全管理:每一位工作人员均是行为监督员,要认真执行有关生物安全的各项法规、制度,服从本组长的工作安排,具有规范、遵守生物安全管理规范的责任和义务,不但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具有随时纠正不符合规范的行为的义务。
相关文件:本手册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试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和《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制定。
在国家及卫生部门涉及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发生修订更改时,本手册应相应作出修订。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一、前言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公共卫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制定本。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管理1. 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实验室应当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政策的制定、生物安全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等工作。
生物安全委员会由实验室负责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
2. 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实验室应当指定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实。
3. 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接受生物安全培训,了解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具备相应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应当根据生物安全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1.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等级,将实验室分为BSL-1、BSL-2、BSL-3和BSL-4等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应当遵守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2.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步骤,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3. 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应当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应对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与设备1.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实验室应当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安全设施,包括生物安全柜、实验室通风系统、消毒设备、废物处理设施等。
2.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室应当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
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详尽版)1. 引言本手册旨在为医院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提供准确、详尽的生物安全指南,以确保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和实验操作能够安全进行,减少潜在的风险和事故发生。
2. 生物安全级别根据实验室中所处理的生物材料的危险程度和传播风险,将实验室分为以下生物安全级别:- 生物安全级别1 (BSL-1)- 生物安全级别2 (BSL-2)- 生物安全级别3 (BSL-3)- 生物安全级别4 (BSL-4)不同生物安全级别对应着不同的防护措施和操作要求,请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应级别的要求进行操作。
3. 实验室入口和出口控制为了防止生物材料的非授权进出实验室,需要实施以下措施:- 实验室出入口设立严格的身份认证系统,只允许授权人员进入。
- 建立实验室物品管理制度,确保所有进出的生物材料都能够得到准确记录和追溯。
4. 生物材料管理与储存- 所有生物材料应按照其安全级别进行分类储存,并标注清晰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管理。
- 定期检查实验室内的储存条件,确保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符合要求。
- 严格控制生物材料的取用,并建立相应的记录系统,确保取用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5. 实验操作规范- 所有实验操作前,必须先经过相应的培训和授权,确保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 在操作生物材料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防护眼镜等。
- 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吸烟等不安全行为。
6. 废物处理- 将实验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并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理,确保生物材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传播风险。
- 废物处理过程中,同样需要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
7. 应急处理与报告- 定期进行实验室应急演练,培训相关人员对紧急情况的正确应对和处理。
- 任何事故、泄露或其他安全问题必须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和控制。
8. 审查和修订本生物安全手册将定期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实验室工作环境和相关法规的变化,并确保其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前言为了贯彻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精神,适应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生物安全素质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我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特编制了这本《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以供我中心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的人员和相关人员学习使用并遵照执行。
1.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目的和意义: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明确定义已知和潜在的危害,严格规定操作规范和专门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危害。
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
2.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主要依据:⑴、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⑵、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⑶、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⑷、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⑸、国务院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⑹、《生物安全试验室建筑技术规范》⑺、《人间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名录》3.《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的适用范围:根据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中心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本手册适用于我中心从事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及相关职能科室(质管科、总务科)等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4.《生物安全手册》的发布、修订和更新:本中心《生物安全手册》由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批准发布,根据运行和评审情况,必要时由生物安全委员会审议修订。
若国家法规、标准改版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变化情况较多时,本《手册》应相应做出改版更新。
第一章组织1.1实验室概况1.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成员1.3 实验室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专家组成员1.4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职责分工1.4.1 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负责人,副主任负责分管范围的生物安全工作。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一、前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实验室活动中,对病原微生物、生物制品、毒素等生物因子进行安全操作和管理,防止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明确定义已知和潜在的危害,严格规定操作规范和专门设备,避免和尽量减少危害,我们特编制这本。
二、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目的和意义1. 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2. 明确定义已知和潜在的危害。
3. 严格规定操作规范和专门设备。
4. 避免和尽量减少危害。
5. 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素质,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三、编制生物安全手册的主要依据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 国务院第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3. 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4. 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5. 国务院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6. 生物安全试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为四级,根据实验室生物因子危害程度、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的不同,分别为:1. 生物安全一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对人体具有较低致病性、传播途径明确、易于控制的病原微生物。
2.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对人体具有中等致病性、传播途径较为明确、有一定控制难度的病原微生物。
3.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对人体具有较高致病性、传播途径不明确、控制难度较大的病原微生物。
4. 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对人体具有极高致病性、传播途径复杂、难以控制的病原微生物。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要求1.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1)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设施和设备,满足实验需求。
(2)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实验室空气质量。
(3)实验室应具备有效的消毒和灭菌设备。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 引言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免受实验室内生物物质的潜在危害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手册旨在提供实验室工作者遵循的一系列生物安全准则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的生物物质使用和处理过程安全可靠。
2.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2.1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根据实验室中使用的生物物质的危险程度和传播途径,实验室生物安全分为不同级别。
根据国家生物安全法规定,实验室生物安全共分为四级:一级为最低级别,四级为最高级别。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需根据实验室内生物物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2 生物安全级别分级标准3. 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3.1 实验室进入和离开规定-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室服、手套、安全眼镜等,确保个人安全。
- 离开实验室前,必须彻底清洗双手,并放置使用过的实验器具、生物物质等于指定存放位置。
3.2 实验室内生物物质处理规程- 操作生物物质时,应将其放置于生物安全柜内,确保防止生物物质外泄。
- 实验室内禁止吃喝、吸烟等与生物物质无关的行为。
- 实验室内禁止将生物物质带出实验室,确保生物物质的安全性和传播控制。
3.3 废弃物处理规程- 废弃物应按照生物安全级别分类,采用专用垃圾袋和进行封装和处理。
- 废弃物必须密闭,防止无控制状态下的传播污染。
- 废弃物必须由专门从事生物废弃物处理的部门负责处理。
4. 应急措施4.1 生物事故应急处理- 发生生物事故时,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遏制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 确保事故现场的人员紧急撤离,并通知实验室主管和安全人员。
- 在实验室主管和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事故的紧急处理和隔离。
4.2 生物泄漏事故处理- 发生生物泄漏事故时,立即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并采取遏制措施。
- 将泄漏区域隔离,并通知实验室主管和安全人员。
- 实验室主管和安全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5. 结论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提供了一套规范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保护环境和公众免受实验室生物物质可能引发的危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目录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1)目录 (2)第一部分基本规范 (3)进入规定 (3)人员防护 (3)实验室工作区 (4)生物安全管理 (4)第二部分实验室技术 (5)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5)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5)血清的分离 (5)离心机的使用 (6)冰箱与冰柜的维护和使用 (6)装有冻干物质安瓿的开启 (6)第三部分消毒和灭菌 (7)一、定义 (7)二、化学杀菌剂 (7)氯(次氯酸钠) (7)二氯异氰尿酸钠 (8)氯胺 (8)甲醛 (8)戊二醛 (9)酚类化合物 (9)季铵盐类化合物 (9)乙醇 (9)碘和碘伏 (10)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 (10)三、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0)四、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11)五、高压灭菌 (11)高压灭菌参数 (11)高压灭菌器的装载 (11)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11)附录1 (13)设备的安全性 (13)表A1-1 可能产生危害的仪器设备及其操作 (13)表A1-2 仪器设备相关事故的原因 (14)表A1-3 生物安全设备 (15)表A1-4 个体防护装备 (16)附录2 (17)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标准管理规程 (17)第一部分基本规范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危险度2级,病原体能够对人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本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进入规定1、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图1张贴于实验室门上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目录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 (1)目录 (2)第一部分基本规范 (3)进入规定 (3)人员防护 (3)实验室工作区 (4)生物安全管理 (4)第二部分实验室技术 (5)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5)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5)血清的分离 (5)离心机的使用 (5)冰箱与冰柜的维护和使用 (6)装有冻干物质安瓿的开启 (6)第三部分消毒和灭菌 (7)一、定义 (7)二、化学杀菌剂 (7)氯(次氯酸钠) (7)二氯异氰尿酸钠 (8)氯胺 (8)甲醛 (8)戊二醛 (8)酚类化合物 (9)季铵盐类化合物 (9)乙醇 (9)碘和碘伏 (10)过氧化氢和过氧乙酸 (10)三、清除局部环境的污染 (10)四、洗手/清除手部污染 (10)五、高压灭菌 (10)高压灭菌参数 (11)高压灭菌器的装载 (11)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11)附录1 (12)设备的安全性 (12)表A1-1 可能产生危害的仪器设备及其操作 (12)表A1-2 仪器设备相关事故的原因 (13)表A1-3 生物安全设备 (14)表A1-4 个体防护装备 (15)附录2 (16)实验室有毒、有害物品标准管理规程 (16)第一部分基本规范根据感染性微生物的相对危害程度(危险度2级,病原体能够对人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本实验室为基础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进入规定1、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1)。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图1张贴于实验室门上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生物安全手册1.目的预防各种感染因素对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2.适用范围整个微生物实验室。
3.岗位承担人员职责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督促执行,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执行。
4.具体工作程序4.1.微生物危害评估4.1。
1.感染性微生物危险度等级分类4。
1。
1。
1.危险度1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
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4.1。
1.2.危险度2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
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
4。
1.1。
3.危险度3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4。
1。
1。
4.危险度4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4。
1.2.实验室分级:4。
1。
2。
1.根据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将实验室各分为四级.各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依次为: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4。
1。
2。
2.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4。
1。
2。
3.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4。
1.2。
4.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4.1.2。
5.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不明微生物,也必须在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通辽京九医院检验科目录一、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的评估-------------------1二、实验室设备1、生物安全柜---------------------------------32、与仪器设备相关的危害-----------------------3三、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一)实验室安全技术操作规程1、常规微生物操作规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42、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5(二)感染性物质运输---------------------------6(三)意外事故处理方案和应急程序1、疑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处理程序-----------92、预防紧急意外事件的预案与流程(附流程图)---9四、化学试剂、火和电的安全1、防水灾、防火灾、防电害、防盗程序----------172、有毒品、强酸、强碱等安全管理程序----------17五、安全组织和培训(一)、生物安全委员会-------------------------18(二)、保障人员的安全准则---------------------181、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82、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程序----------------------19(三)培训程序1、上岗培训程序------------------------------212、上岗培训的基本内容------------------------223、人员录用、培训(继教)考核程序------------22通辽京九医院临床实验室危害性评估小组组长:刘德荣组员:田文艺付玉兰一、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的评估生物危害评估是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室分级管理的重要前提。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应建立在对于特定实验室工作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并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进行。
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影响生物危害评估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根据病原体的毒力、感染的后果(包括发病率)、流行性、感染发病的剂量、实验室和社区中的感染途径或传播方式、宿主范围、病原体在实验室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以及有无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等分析评估微生物相关的特定的实验室危害。
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应进行危害程度评估。
生物危害评估不仅有助于确立实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有助于实验室的合理设计与布局,有助于实验设备和安全设备的正确配置与有效使用,而且有助于在工作过程中对于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实验室设备、设施的配备是否恰当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与改进。
所以,生物危害评估活动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1、生物因子种类:对有传染性标本的检查可能含有如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
2、来源:临床实验室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造成实验室环境的污染,如离心、混匀、接种、制片、移液、加样等可产生气溶胶污染,标本喷溅等可直接污染皮肤黏膜及实验台面和地面等。
另外,由于室内环境空间的限制,设备、人员拥挤以及通风换气不充分等都可能使实验室内病原体的浓度增加,使人群在室内被污染的机会明显大于室外。
另外,啮齿动物、昆虫等也都可携带传播微生物病原体,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带来威胁。
比如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处理时产生的高浓度气溶胶。
3、传染性:由于临床实验室的标本来自不同的患者,其传染性和致病性也是未知的。
如结核分支杆菌为BLS-3;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乙肝病毒、甲肝病毒等微生物属高致病性,应当为BLS-2。
4、致病性:临床实验室由于其规模、建筑布局、周围环境、内部分割及通风条件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室内小气候。
室内小气候的好坏、优劣,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临床实验室也由于处理和检测的标本不同、检测项目和方法不同,其藏匿的具有潜在感染能力的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存在形式亦不同,再加上实验室工作人员免疫状态的不同,均可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的感染。
5、传播途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与在工作中直接接触、使用含有传染性病原体的标本或生物材料等有关。
最常见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由上呼吸道吸入、经口食入、尖锐物品刺伤接种及皮肤黏膜污染等形式的职业暴露所致。
PIKE对3921例报告的实验室感染分析表明,其中59%源自研究性实验室,17%发生在临床诊断性实验室。
大多数实验室感染由细菌、病毒和立克次体引起。
在这些实验室感染中气溶胶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实验室以外引起的感染中70%是由喷溅、针刺或切割伤所致。
6、致病因子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病源微生物在环境中有一定抵抗力比较稳定,比如结核杆菌在干燥空气中可存活1年以上。
7、预防: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鞋套,做好安全防护;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标志;采集血液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一片;工作流程必须合理,严格管理人流、物流、标本流,禁止反复流动;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划分明确;所有报告单消毒后发放;每天对室内空气、操作台、地面进行常规消毒;所有检验科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之初应检测乙肝、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并保留血清,并应注射乙肝疫苗,以后应定期每半年复检一次。
评估结果:××医院检验科能够设置临检、生化、免疫等科室,能够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以及甲肝、丙肝等项目,有传染各型肝炎的危险性,为Ⅱ级实验室。
二、实验室设备1、生物安全柜:BSC-1360ⅡA2型。
为垂直层流负压机型,气幕式垂直设计,防止内外交叉感染70%气体循环,30%排气的层流方式,符合CLASSⅡTYPEA2标准。
2与仪器设备相关的危害如:离心机在处理标本时易产生气溶胶;尖锐物品刺伤接种等。
三、微生物操作技术规范(一)实验室安全技术操作规程A、常规微生物操作规程中的安全操作要点1、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
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
2、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3、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4、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5、尖锐器具的操作使用有锐器盒禁止盖帽。
6、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8、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菌,如高压灭菌。
需运出实验室灭菌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容器内。
9、制定有效的防鼠防虫措施。
10、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内部显著位置须贴上有关的生物危险信息,包括使用传染性材料的名称,负责人姓名和电话号码。
B、特殊的安全操作规程1、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或动物房内工作。
2、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需要的免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3、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
4、必要时收集从事危险性工作人员的基本血清留底,并根据需要定期收集血清样本,应有检测报告,如有问题及时处理。
5、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规范要求操作。
6、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性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
7、严格遵守下列规定,防止利器损伤:(1)除特殊情况(肠道外注射和静脉切开等)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其他利器。
尽可能使用朔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2)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用手直接操作。
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殊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3)尽可能使用无针注射器和其他安全装置。
(4)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
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消毒。
8、培养基、组织、体液及其他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废弃物须放在防漏的容器中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
9、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10、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
(二)感染性物质运输程序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运输中安全保证措施及发生意外的处理程序1.目的:明确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木运输中的保证措施及发生意外如何处理,确保实验室及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
2.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肘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运输及发生意外的处理。
3.职责:各室质量负责人负责书写程序性文件;各室组长负责审核程序性文件;检验科主任负责批准程序性文件;4.程序:①运输前应将标本进行可靠包装。
禁止使用皮氏细菌培养皿邮寄标本;禁止将干冰放入密闭的容器。
②严格遵守运输部门和国际空运协会的有关规定.③运输用于诊断的标本时应根据需要标记上“易腐坏”、“干冰保存”、“冷冻生物制品”或“易碎”等标志。
④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运输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或者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生物危害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2)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标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3)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标本,应当不少于两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露事件。
⑤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发生意外的处理1)泄漏事故:(1)立即消毒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
通知主管和主任。
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至少十分钟的消毒清洗,直至气溶胶或飞沫已经沉降。
(2)吸净漏出的液体。
(3)清洗发生泄漏的区域。
(4)尽可能使用漂白剂、酒精或苯酚对工作台进行消毒,并与安全员商议。
(5)每个实验室都应制定有关处理含微生物的物品泄漏事故的书面措施。
2)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露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