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沉迷于寒光闪闪的金属色泽。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执着于传统机械工艺的铿锵质感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迷恋人类光学工业波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因为它们是Leica、Zeiss、

V oigtlander、Rollei、Steinheil、Schneider、Rodenstock、Enna、Agfa、ISCO………….

第一组:Leica M/L39系统

如果按照平均价格计算,这可能是白银家族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系列,当然,也是整体工艺和光学素质最高的一组,只要一沾上Leica这个魔咒,即使是同款镜,材质和工艺也比起其他卡口的讲究许多,比方说Nokton,L39口的就比至尊口的外观材质要好很多……这组俺只有8个,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费银了~~

Leica M 50/1.4 ASPH Summilux 一哥里的一哥,也是俺的第一颗白银,没啥说的,无可挑剔,无论哪方面,可能就是实在没啥缺点,所以用的很少

Leica M 50/2 Rigid 经典的老家伙,工艺标杆,色彩很电影,玩的多用的少

Leica M 50/2.8 Elmar 2ver 好玩的缩头,廉价但不失可乐标本色,图体积小纯粹是借口,就是买来伸缩伸缩搓着玩的Leica M 35/2 Summicron 7E 比ASPH版小巧好看,不过做工麻麻,买了4年从来没用过,有点对不起它….

Leica M 40/2.4 Summarit 严格来说这是个钛头,来自于俺第一台相机Minilux,机身报废后拆了镜头漂洋过海让宫崎桑给改了M口,直到今天仍然是我最信赖的一颗头,老兵不死,灵魂永在,我相信

Rollei L39 40/2.8 Sonnar 作为一颗传奇复刻头,好看,便宜,大牌,经典,为什么不买,尽管没空用,反正我还有堆Rollei 35

Steinheil L39 35/4.5 Orthostigmat 米奇头,知道的人估计不多,但说起大画幅里的寇丽尼亚,估计心里会有数Steinheil L39 50/2 Quinon 产量只有三位数的老家伙,作为海尔控,不拥有个是说不过去的,当然了,成像也是海尔家族中的翘楚

第二组:DKL系统

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白银系统,想当初就是着了便宜的道,一个Leica的钱可以买上一桌子DKL,简直白菜价~看着便宜大碗大牌量又足想一口气收齐,没想到还真是费了不少精力,差点消化不良,还熬死不少脑细胞,因为上了岁数的老镜,想完美很难很难…….除了福伦达两款长焦与一款变焦

头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没收,几支施耐德不同距离版本懒得收,麾下一共32只(福伦达12只,罗顿斯德6只,施耐德9只,斯坦海尔3只,Enna一只,Branu一只),至于实拍效果嘛,可能因为太大众了,还没打算好好拍~~

V 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0.4m

V 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1m

V 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5m

V 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9m

V 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0.6m

V 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1m

V oigtlander 50/2.8 Color-Lanthar

V oigtlander 50/2 Septon 0.6m

V oigtlander 50/2 Septon 0.9m

V oigtlander 90/3.4 Dynarex

V oigtlander 100/4.8 Dynarex

V oigtlander 135/4 Super-Dynarex

Rodenstock 30/2.8 Eurygon

Rodenstock 35/4 Eurygon

Rodenstock 50/2.8 Ysarex

Rodenstock 50/1.9 Heligon

Rodenstock 85/4 Rotelar

Rodenstock 135/4 Rotelar

Schneider 28/4 Curtagon 1m

Schneider 35/2.8 Curtagon 1m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2.8 Xenar 0.9m

Schneider 50/1.9 Xenon 0.6m

Schneider 85/4 Tele-Arton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Schneider 200/4.8 Tele-Xenar

Steinheil 50/2.8 Culminar

Steinheil 50/1.9 Quinon Edixa

Steinheil 50/1.9 Quinon Braun

Enna 35/3.5 Lithagon

Braun 50/2.8 Ultralit

第三组:Agfa系统

同样镜间快门单反系列,算是DKL表亲,但是做工堪称豪华直追Leica,但价格堪比白菜,当然了,收全两种版本11只也小费了点工夫,这个系列,光凭做工和手感就值得回票了,当然光学也丝毫不逊色,总之,外观好看精美的一定是好头。

Agfa 50/2.8 Color Solinar四片三组类Tessar设计,特性也近似天塞,高反差,边缘素质下降较快,但收光圈后表现也不

错,几乎是所有同时期AGFA产品都会标配的一颗普及头Agfa 55/2 Color Solagon六片四组双高斯设计,算是AGFA

的王牌头,性能均衡,反差适中,从人像到风光都能胜任,也可以说是万金油,没什么短板,只是手上这个头出片有点轻微偏黄偏暖,有关这个镜头的神话很多,但更多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产量比较少

Agfa 35/3.4 Color Ambion五片反望远设计,短小精悍,定位为风光镜,因此反差比较高,色彩比较鲜明

Agfa 90/3.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人像头,反差较小,大光圈散景比较奇异梦幻,层次细腻,色彩表现独特,个性产品,现代的镜头中很难找出类似的玩意了Agfa 135/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但与90头不一样的是反差比较大,应该是定义为风光头,散景也比较生硬,其他方面中规中矩

Agfa 180/4.5 Color Telinear 产量非常少的一颗头,相关结构也没查到资料,厂家资料早期款也有生产,但我只收集到一颗后期版的,外观比较霸道,除此之外一概不知…….

第四组:M42系统

白银家族中最庞大人气最高种类最多的系统,没有之一,搜罗全会吐血,因此我只下手Steinheil系统

Steinheil 40/3.5 Csaaaron VL 白银小饼干,脸都是银面的,工艺造型迷死人

Steinheil 50/2.8 Cassar S 廉价普及头,工艺一般,但风格还是很犀利,总之海尔无狗头

Steinheil 55/1.9 Quinon 海尔标杆头,性能很均衡,不过别和现代头比什么大光圈和锐度,耐看就够了

Steinheil 85/2.8 Cuiminar 小巧可爱,够了

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我个人最喜欢的135焦段头,没有之一,色调与散景无出其右,比Rollei QBM上那支Sonnar HFT更好,外观配上遮光罩更是神作,空前绝后的白银造型典范,所以M42的藏防潮箱里,另外囤了只EXA的日常用Steinheil 135/3.5 Tele-Quinar 应该是Cost Down产品,但工艺也不马虎

第五组:EXA系统

曾经声名显赫来头很大的白银系统,可惜后期被DDR不思进取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坑了,当然也是好头无数,我还是专拣Steinheil

Steinheil 35/2.8 Auto-Quinaron

Steinheil 55/1.9 Quinon

Steinheil 100/3.5 Auto-Quinar

绿圈三剑客,好看,无它

Steinheil 105/3.8 Cassar VL 短小精悍,三片头,廉价不廉质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心头好,藏M42,用EXA Steinheil 200/4.5 Tele-Quinar 外观和135那支完全一样,风格

应该也近似

Schneider 50/2 Xenon 唯一的一支施耐德,全铜,小巧精致,实力已经在同时期一大票旁轴上领教过了

第六组:M39系统

Steinheil M39 50/2 Quinon 这组我有且只有一只,和L39那只很像,但价格天差地别,不过常看到有装糊涂的冒充L39的卖…..严格来说M39系统很杂而且没几个好头,档次普遍比较低,海尔这只还算不错的了。

第七组:CONTAREX系列

这个系列前两年价格还是挺白菜,今年突然飞飙,其实也算正常,查查资料,每款都只有几千只而已,当年ZEISS的倾力之作,也算是价值回归,其实自打微单这玩意出来以后,所有稀奇古怪被人遗忘许久的老头都搭上了转接的顺风车,所以还是庆幸自己下手早,这系列白银款我有6只,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镜身外层处理有点太软了,很容易划伤很可惜。

Zeiss 25/2.8 Distagon

Zeiss 50/2.8 Tessar

Zeiss 50/2 Planar

Zeiss 55/1.4 Planar

Zeiss 85/2 Sonnar

Zeiss 135/4 Sonnar

这系列还没好好用,日后再评价吧,那种随便在数码上掐上几张的点评有点糟蹋这种老家伙,老头所谓玩味,只有耐心的一张张掐胶片方能胜任,转接数码嘛,……

第八组:Royal Robot系列

军用背景的Royal Robot素来有“机皇”的绰号,原因不解释,拿到手上就知道了,这系列镜头的坚固与密度感更是超过Leica,做工之精美也是施耐德代工家族中的NO1,尽管规格没什么太出彩的,但胜在小巧实用,这系列的白银收全共10只。

Zeiss 50/2 Sonnar 做工最好用料最狠的ZEISS镜之一Schneider 30/3.5 Xenagon

Schneider 35/2.8 Xenogon 罕见的七片五组反望远设计,专供Royal

Schneider 38/2.8 Xenar

Schneider 40/1.9 Xenon 唯一实拍过的一只小方格标头,很均衡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1.9 Xenon 做工比EXA和DKL版强太多了Schneider 75/3.8 Tele-Xenar

Schneider 75/4 Tele-Xenar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第九组:Diax 与Akarex系列

Diax机身是个异类,内置三组取景器,而Akarex更是异想天开,一体的联动测距取景器绝对是雷人之作,作为50年代德系旁轴代表用头,本身是寻常货色寻常规格,但这几款头被同时期的西德系旁轴也都用泛滥了,算是挺有代表性Diax Schneider 50/2.8 Xenar

Diax ISCO 50/3.5 ISCONAR

Diax Schneider 50/2 Xenon 非常均衡表现的典型施耐德头,出片很耐看,其实施耐德风格都这样,清新但是绝不清淡Dia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做工极好

Diax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Akarex Schneider 50/2 Xenon

Akare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第十组:福伦达Prominent系列

Prominent系列对于福伦达以及用户来说都是件杯具,既不好卖,也不好用,不过这系列有那么一只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它并且甘愿忍受糟糕的人机工程学设计——Nokton 50/1.5,如果有一天我只能拥有一颗镜头,那么一定是它,至于为什么,拍上几卷就知道了,至尊口的Nokton收留了两只,L39原口的总是失之交臂,也算是留点想头

V oigtlander 35/3.5 Skoparon

V oigtlander 50/1.5 Nokton

V oigtlander 50/1.5 Nokton Silver

V oigtlander 50/2 Ultron

V oigtlander 50/3.5 Color Skopar

V oigtlander 100/4.5 Dynaron

第十一组:HASSELBLAD 500系列

120规格可交换镜头中白银头不算多,Linhof 69上的那组林选是好东西,不过看到实物那霸气的外表和骇人的重量我就打消了念头,HASSELBLAD 500系列就可人的多了,写这篇东西的时候这三个头还在路上,图片后补吧

Zeiss 50/4 Distagon

Zeiss 80/2.8 Planar

Zeiss 150/4 Sonnar第十二组:福伦达大画幅系列

终极白银系列,也就是它们了,不管是炒作也好,神话也好,Apo Lanthar与Heliar,总是无可替代与模仿的,更不是东施效颦所能抹杀的,如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既然是收藏,那么还是只挑林选版

V oigtlander 105/4.5 Apo Lanthar

V oigtlander 150/4.5 Apo Lanthar

V oigtlander 150/4.5 Heliar

穷极无聊的时候,可以抚摸它们

信马游缰的时候,可以信赖它们

孤单落寞的时候,可以欣赏它们

闲庭信步的时候,可以期待它们

尽管玩白银镜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但也算记录了一路走来的玩物丧志轨迹,林林总总摆在一起也是很有成就感,总体而言,西德镜的总体水准是凌驾于同时期其他镜群之上,白银系列更是如此,这点毋庸置疑,闪亮冰冷的Chrom镜身代表着一个工艺至上,追求完美,个性纷呈的时代,而并非仅仅追求市场占有率或数据上的指标,它们是否拥有辉煌的身世,傲人的素质,传奇的味道或者不凡的身价已不再重要,在我看来更是一颗颗可以把玩,可以实用,并且承载着历史的金属与玻璃工艺品,能够记载下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足够了,当然啦,生活不仅仅只有白银…..

由《白银帝国》看中国家族企业管理

由《白银帝国》看中国家族企业管理 近20年,家族企业在我国大批兴起和发展。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家族企业生生不息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国内知名的希望集团(刘永好家族)、太太药业(朱保国家族)用友软件(王文京家族)均成为企业界及经济界的关注焦点。在国有企业总体低效运行的对照之下,民营的家族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而备受瞩目。 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家族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都会遇到瓶颈,在经历快速成长的初期过后都会滞留在某一阶段,甚至跨越不过瓶颈而惨遭淘汰。归根结蒂是由于家族式管理而来的结构形态和模式带来的弊端。家族式管理模式早在我国清朝时期就曾出现,其典型代表就是由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从晋商的经营模式和企业管理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迪和借鉴。 一部耗资破亿,历时五年的电影《白银帝国》就描写了一个家族企业的成长历程。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了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作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代表康家,不仅仅创造了清代的家族创富奇迹,更为日后的中国式商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1、以“天成元”为代表的晋商,创新了经营体制,设立了两权分立,掌柜负责制,设立人身股等,并传承了晋商文化。康老太爷在刘掌柜畏责自杀后埋怨总号孙掌柜没管好用好人,并导致他只得坏了祖上留下的“财东不管事”的规矩。“天成元”的所有掌柜为终身责任制,除了能力需要获得东家的肯定,还必须是山西人,一定要有钱的、与自己有生意关联的商家来做推荐担保人,一旦掌柜(经理人)做出有害于东家(股东)利益的事情,东家可追究其担保人责任。在缺乏信誉记录的旧社会,这种担保制有效地激励了职业经理人工作的长期性,杜绝由于两权分立造成的管理短视。即使在信息畅通的今天,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信任问题同样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公司在对决策层的选拔中,往往需要聘请外部背景调查公司,不但要对候选者以往工作绩效进行第三方认证,还将对其在以往的工作中的“犯罪记录”进行调查,确保聘请方对候选高层管理人员建立足够的信任。另外,为了确保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行为具有长期性,现代企业亦可借鉴晋商的经理人“担保”制,并结合长期激励、绩效回报等多种中长期激励举措,对代理人进行综合的约束与激励。 2、当康老爷有意收戴掌柜为义子时,戴掌柜叩头婉拒康老爷。这其实是晋商“管理”票号的第一要则,财东和管理者要截然分开,沾亲带故的,做股东可以,管理票号却是绝对不行。裙带关系在企业的创业初期,具有使成员之间较高的认同感,减少公司管理过程中的内耗,降低控制难度和管理成本等,但公司进入发展阶段,逐步走上正规,裙带关系对管理者的负面作用就显露出来,具体表现为: (1)难以得到最优秀的人才。公司要做大,要发展,仅靠在亲朋密友中选择关键人才是不行的,近亲繁殖,排斥外部的新鲜血液,使管理者对人才的选择面越来越窄,有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少。 (2)专制的管理风格。管理者选择亲朋密友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下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愿意顺从自己的意愿,不轻易与自己唱反调,这有利于形成快速、有效的决策反应体系。然而没有了反面意见的制约,长此以往,会助长专制的管理作风,管理者会变得封闭、自负,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而这种自负的心态又反过来使管理者更加喜欢那些听自己话的人,排斥异己。 (3)重人治,轻法治,忽视公司制度建设。重用亲朋好友的另一个后果是:往往以亲情替代公司规章,私交了先于原则。无法用公司的制度来约束那些与管理者关系亲密的人,公司的制度失去了效力。当公司规模发展壮大,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无暇顾全局的时候,公司的管

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 第一次听到《白银帝国》是因为朋友告诉我我的偶像演了新片。第二次听到的时候是中央六台在放《白银帝国》的首映典礼。我只记得上头说了,《白银帝国》的导演是个女的,那个女的说,资方是郭台铭。由于之前的工作和富士康打交道比较多,对于郭台铭其人有些听闻,故觉得这个电影应当有得一看。 午时和女友去了中心城的金逸电影院,电影在十几分钟的广告中开始了,没有征兆,可是开场就让人觉得制作很精良。上次看国产片时这样的感觉是在《非诚勿扰》的开场。从制作的工艺上看,这确实是巧工慢火煨出来的一道菜,如果再配上壶“悠悠岁月酒”,回味则更显绵长,毕竟从影片幕后制作阵容来看,的确是很豪华,苏聪、奚仲文、张叔平、陶经…… 故事讲的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晋商的故事,充满了沧桑,甚至显得有点落寞,好像在满桌子的汉堡和烤串中间,突然上了一道凤尾鱼翅,觥筹交错间食客们难免有点踌躇。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白银谷》,可是故事的重心好像有点点乱,故事从康家老四去天津,媳妇被绑架开始,康家家难不断,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骑马摔

成残废,天津掌柜因为此事上吊自杀而银号遭到挤兑,老四获知媳妇被杀而疯癫……这些都只是一个激发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饰演的康三承担大业。 故事还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郝蕾和郭富城是母子关系,可是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郝蕾性格刚烈,康父在家难连连的情景下必须要郝蕾为康家留后,郝蕾节育,康父和郝蕾导演了一场溺水死亡的闹剧,八国联军来了,康父委托大业,死去的郝蕾出来与郭见面,……导演费尽心机,就是为了塑造郭临危受命,解除心结,一心商道的过程,但总觉得郭与郝蕾的故事过于长了。而到最终故事结束总有种故事未尽的感觉。 而贯穿故事的商道和道理仁义是故事的点睛之笔,也不愧是郭台铭作为资方的这样一部片子。总有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可是也深深感激郭总,心系天下啊。 虽然因篇幅有限而浅尝辄止,《白银帝国》还是相对完整地再现了晋商渐渐式微到最终没落的过程,所以《白银帝国》还是具备了必须的恢弘的史诗气质的。康老爷关于驭人之术的阐述不能说不厚黑,但最终还是让自以为被自我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邱掌柜摆了一道,尽管窖藏了天文数字的白银,但到头来还是千金散尽。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固步自封的小农意识、官办银行的冲击,这些导致晋商退出历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从片头三爷(郭富城)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 到的“仁义”二字。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 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如股份制,掌柜制等。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著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意大受损失,郭富城锐意求变,但亦不过是一大票号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一元开户,看上去让人不知所谓。后半段郭富城高举仁义大旗,并想借此营造出一商业人才形像,却不料后半段之所以剧情单薄正因如此,仁义先行,剧情为辅,显得处处束手束脚,张力不足。本来当时社会,革命党起义不断,政局动荡。正是出英雄的好时机。这样的背景剧情方面可雕琢之处甚多,偏偏编剧置之不顾,让主角自说自话,显示不出一种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观。或者导演应该改下宣传“中国仁爱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传”。 影片开场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黄沙。郭富城饰演的康三爷独立于天地之间。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处?”颇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度,也为电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和思想主线,康三爷的一生其实都是在

观看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观看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郭台铭首次投资电影,取材清末晋地金融界,取名《白银帝国》,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白银帝国观后感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观看白银帝国观后感600字 第一次听到《白银帝国》是因为女友告诉我我的偶像演了新片。第二次听到的时候是中央六台在放《白银帝国》的首映典礼。我只记得上头说了,《白银帝国》的导演是个女的,那个女的说,资方是郭台铭。由于之前的工作和富士康打交道比较多,对于郭台铭其人有些听闻,故觉得这个电影应当有得一看。 午时和女友去了中心城的金逸电影院,电影在十几分钟的广告中开始了,没有征兆,可是开场就让人觉得制作很精良。上次看国产片时这样的感觉是在《非诚勿扰》的开场。从制作的工艺上看,这确实是巧工慢火煨出来的一道菜,如果再配上壶“悠悠岁月酒”,回味则更显绵长,毕竟从影片幕后制作阵容来看,的确是很豪华,苏聪、奚仲文、张叔平、陶经…… 故事讲的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晋商的故事,充满了沧桑,甚至显得有点落寞,好像在满桌子的汉堡和烤串中间,突然上了一道凤尾鱼翅,觥筹交错间食客们难免有点踌躇。[由https://www.doczj.com/doc/282983723.html,整理] 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白银谷》,可是故事的重心好像有点点乱,故事从康家老四去天津,媳妇被绑架开始,康家家难不断,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骑马摔成残废,天津掌柜因为此事上吊自杀而银号遭到挤兑,老四获知媳妇被杀而疯癫……这些都只是一个激发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饰演的康三承担大业。故事还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郝蕾和郭富城是母子关系,可是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郝蕾性格刚烈,康父在家难连连的情景下必须要郝蕾为康家留后,郝蕾节育,康父和郝蕾导演了一场溺水死亡的闹剧,八国联军来了,康父委托大业,死去的郝蕾出来与郭见面,……导演费尽心机,就是为了塑造郭临危受命,解除心结,一心商道的过程,但总觉得郭与郝蕾的故事过于长了。而到最终故事结束总有种故事未尽的感觉。 而贯穿故事的商道和道理仁义是故事的点睛之笔,也不愧是郭台铭作为资方的这样一部片子。总有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可是也深深感激

金融学 看《白银帝国》有感

《白银帝国》观后感 《白银帝国》描写的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本片的主轴正是“天成元”这一商业帝国两代之间的传承故事。除了纠缠父子二人与一奇女子的三角恋情之外,更是借此传承过程表现中国两大思想体系--法家与儒家的义理之争。在影片中,又通过对绑匪横行、八国联军、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背景展示,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的仁义精神。--------------------------------------------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观看这部影片,可以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有关于金融学的知识。天成元作为晋商四十六家票号商会之一,在清末就发行了期票,并且存款人可以在日本国取钱,从中可以看出在清末的时候早期的异国存取业务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电影中关于清政府发行的纸钞,在清政府垮台之后它就变成了废纸,这也间接的揭露了纸币的一个弊端,在纸钞变成废纸的同时,白银最为一种有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仍然存在,而且还出现了抢兑银子的情况。说明了一国政府发行的纸币是具有局限性的,但面临政府垮台或者政局不稳的时候,该国的纸币会面临贬值或者一文不值。对于银子等本身就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是等价物,在货币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投资金银等一般等价物。 在电影中天成元的前总掌柜因为借高利贷而被康老爷辞退,作为票号商会中重要的一员,天成元对于自己的名号相当的在意,在那个时代,高利贷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并且会被同行业的人所耻笑,所以康老爷严惩前掌柜。这说明了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高利贷的危害。但是在康老爷惩治了前掌柜的同时,康老爷自己也囤积食盐,打算在在适当的机会出售以牟取利润,食盐作为人类所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在现代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康老爷的做法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贴现了商人的本性,尽可能的牟取利润,并且不顾道德。 天成元票号是一个家族制的企业,在影片的开始,康老爷由于有四个孩子,虽然大儿子有一些残疾,但是还有两个儿子可以继承家族事业,所以康老爷并不是很在乎三儿子,但是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的意外之后,只剩下康三爷可以继承家族事业时,康老爷就只剩下大力培养三儿子这一条路可以选着,并且在三儿子不愿意生育继承人时,把自己的小儿子教给三儿子抚养,这也体现了大家族制企业的一些特点,并且延传到现在。 天成元是一家票号,对于自身的信誉是非常看重的,在影片中康老爷的四媳妇被绑架羞辱之后自尽,四儿子疯癫,对于票号的名声有所损害,所以在天津出现抢兑风波,这说明信誉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一家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损害时,它所面临的威胁是非常之大的。这也间接的告诉我们,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要重视对企业的形象以及信誉的培养,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影片的背景发现在社会动乱,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个家族要维持发展,所需要经受的不仅仅来自于政府的压力(影片中清政府欠天成元银子不还),还要面临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邱掌柜联合抢匪盗取银子、英法联军的侵略等),天成元坚持自己的口号“至诚至信,大义参天”,在战乱之时动用最后的资本去完成对顾客的承诺,体现晋商的一种仁义精神,作为商人,应该在不损害广大人

白银帝国观后感

1 / 4 xx帝国观后感 从片头三爷(郭富城)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 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到的“仁义”二字。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如股份制,掌柜制等。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

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 2 / 4 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著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意大受损失,郭富城锐意求变,但亦不过是一大票号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一元开

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康笏南人物简评影片中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一角,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封建大家长。四个儿子性格各不相同,老大虽是天生聋哑却仁慈善良,老二冲动易怒崇尚武力,老三略有纨绔但心有慈悲,老四未经风霜天真明亮。手下的掌柜们相处和谐欢乐,兼且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能力,票号天成元也名声在外。原本过几年就该把生意交给儿子和掌柜们,自己过闲云野鹤的恬适日子,未成想,人到老年却大大折了本。先是最被重用的总号掌柜邱泰基老帮趁乡亲春荒时放高利贷,见利忘义犯了晋商大忌,康老爷只能忍痛将其逐出票号,让他去乡下种地重学做人。再是康家老四带着新媳妇去天津看海度蜜月,夫人被绑架,康家老二带着两个从人去天津,路上意外,老二颈椎受伤从此瘫痪。此时传来消息,四夫人已死,天津分号刘掌柜畏罪自尽,康四爷发疯。康家接连遭受打击,康老爷让老三去把四弟接回,身心俱疲的康笏南跪在祖宗祠堂诉问:笏南到底做错了什么! 康家四个儿子,老大天生聋哑又性格绵软无法担当大任,老二瘫痪在床,老四已然疯癫,老三虽以前不受重视又玩闹成性,此时却不得不挑起全家重担。但天成元票号最有能力的三个掌柜已折了两员,又赶上时局动乱,老三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康笏南一面囤盐牟利,一面培育老三。他带着老三去把乡下种地的邱掌柜接回天成元,传他用人之道,老三心下却不以为然。老三的做法虽然与康老爷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全然不同,却暗合了康老爷心中的澄明世界,因此他反对老三做法的同时,却也放任老三行为。他所能做的,只是将假死的夫人

送出国后再娶,给康家留后,因为他知道三子心中所想所念。影片的讲述人便是新夫人所生的老五。康三经营下的天成元,重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父亲那一套用能压得住的人,事实证明,老三重用的戴膺掌柜成为了在危难中与他并肩奋斗的人,而康老爷看重的康家两代人都施恩的邱掌柜却在康家危急时背叛了天成元背叛了恩人。战火四起,票号生意不景气,老三决定发扬晋商人弃我取积少成多的风格,走百姓的路子,采用“一两开户”。这办法虽是良策,解一时之危,却给未来埋下隐患,政局难测,大清倒台,天成元再逢大难。 老三决定动用祖宗留下的保底秘银,给百姓一个交代,康老爷明白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但他觉得如此做法愧对祖先,将小儿子交给老三抚育,也把决定权交给老三,老三怀中抱着弟弟,看向父亲,眼中满是温情和欣喜,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看着父亲。第二天全家集会开窖,康老爷一骑飘零江湖,自此踪影全无。在银窖中起出的银子中夹着祖训,上书“仁义”二字,老三在康氏祖先和全家面前泪流满面:“爸,我们没有背叛祖宗,不管你在哪,你都会安慰的,我们做对了,我们都做对了。”画面中的康老爷在戈壁落日中只身扬鞭,马蹄扬起的沙尘在身后滚成一条黄带。 影片结局虽淡,却可以想见,“面有凶气”的老三与戴掌柜凭借康家祖宗的秘银和在百姓中的声誉重建了康家的白银帝国。 康老爷的一生以影片开始为界,前半生生意场上叱咤风云洋洋得意,后半生却饱经伤痛垂然无奈。影片中康老爷与康夫人的感情纠葛也颇耐人寻味,一个一脚落入俗套的故事,此处不再赘述。

白银帝国观后感_心得体会

白银帝国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白银帝国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白银帝国观后感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一部老电影《白银帝国》,感觉还不是不错的,特别是老郭的演技,越来越了得了。然后,突然想写点什么,暂且就定义为观后感吧。 对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里面的两句古语:“知易行难”和“无欲则刚”。先说说“知易行难”吧,这个我想大家经常会体验得到吧。那么多道理,我们多少都知道,说起来也会说,可是真正碰到了,要去做的时候,就困难了。就拿“贵在坚持”来说,我也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能一直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的,可很多时候,自己选择了放弃,不可不说“知易行难”啦。 再说“无欲则刚”吧,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欲望: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一旦被自己的欲望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反过来,如果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够达到无欲的境界,就能成就自己伟大的人生。可终究,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原来祖宗留下来的人生哲理,都是那么的经典,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真理永远都是真理。知易行难,虽然很多东西暂时还做不到,但至少要知道,然后再一步步往那个方向走。相信终究有天,自己知道的都会做到。 篇二:白银帝国观后感 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 《白银帝国》观后感:偏爱看美人迟暮,英雄气短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品才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着差异太大,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沉迷于寒光闪闪的金属色泽。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执着于传统机械工艺的铿锵质感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迷恋人类光学工业波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因为它们是Leica、Zeiss、 V oigtlander、Rollei、Steinheil、Schneider、Rodenstock、Enna、Agfa、ISCO…………. 第一组:Leica M/L39系统 如果按照平均价格计算,这可能是白银家族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系列,当然,也是整体工艺和光学素质最高的一组,只要一沾上Leica这个魔咒,即使是同款镜,材质和工艺也比起其他卡口的讲究许多,比方说Nokton,L39口的就比至尊口的外观材质要好很多……这组俺只有8个,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费银了~~ Leica M 50/1.4 ASPH Summilux 一哥里的一哥,也是俺的第一颗白银,没啥说的,无可挑剔,无论哪方面,可能就是实在没啥缺点,所以用的很少 Leica M 50/2 Rigid 经典的老家伙,工艺标杆,色彩很电影,玩的多用的少

Leica M 50/2.8 Elmar 2ver 好玩的缩头,廉价但不失可乐标本色,图体积小纯粹是借口,就是买来伸缩伸缩搓着玩的Leica M 35/2 Summicron 7E 比ASPH版小巧好看,不过做工麻麻,买了4年从来没用过,有点对不起它…. Leica M 40/2.4 Summarit 严格来说这是个钛头,来自于俺第一台相机Minilux,机身报废后拆了镜头漂洋过海让宫崎桑给改了M口,直到今天仍然是我最信赖的一颗头,老兵不死,灵魂永在,我相信 Rollei L39 40/2.8 Sonnar 作为一颗传奇复刻头,好看,便宜,大牌,经典,为什么不买,尽管没空用,反正我还有堆Rollei 35 Steinheil L39 35/4.5 Orthostigmat 米奇头,知道的人估计不多,但说起大画幅里的寇丽尼亚,估计心里会有数Steinheil L39 50/2 Quinon 产量只有三位数的老家伙,作为海尔控,不拥有个是说不过去的,当然了,成像也是海尔家族中的翘楚 第二组:DKL系统 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白银系统,想当初就是着了便宜的道,一个Leica的钱可以买上一桌子DKL,简直白菜价~看着便宜大碗大牌量又足想一口气收齐,没想到还真是费了不少精力,差点消化不良,还熬死不少脑细胞,因为上了岁数的老镜,想完美很难很难…….除了福伦达两款长焦与一款变焦

《白银帝国》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白银帝国》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 大家有没有观看过电影白银帝国,会不会写关于电影白银帝国的观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能够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一 郭台铭首次投资电影,取材清末晋地金融界,取名《白银帝国》,在历史事件(清末平遥晋商如何舍财取义度过金融危机)中关照现实(时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传续中国历史特有的商业寓言。 影片前半部分,逐一展示了清末金融大鳄“天成号”掌门人的几个儿子或疯或伤,大业只能由二子执掌的微妙关系,家庭内的矛盾冲突与悬念推演缓慢。直至经过闪回交代出:二子(郭富城饰演)与继母(郝蕾饰演)暧昧关系,才将家庭伦理这条叙事线索交代出来——父、子、妾三角恋关系。 影片近半,才开始入“戏”,进入冲突。 另一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天成号”事业主线——家族生意的香火传系。编导在家庭三角关系的“内患”,经济大背景不梦想“天成号”屡出祸端的“外患”上花费太多篇幅,没能造成“天成号”足够的危机。 影片置景、服装、饰物、珠宝等运用了很多的真古董,十分抢眼。但这些道具之真却被影片支离破碎的叙事与表演的虚假所淹没,成为一系列民俗、服饰、生活方式的编码。所谓中国历史商业寓言与家族伦理的文化特性仅存于上述符号的堆砌中。 《白银帝国》更很多同类历史题材影片一样,开始都有一个深远、高大的立意,可是到头来,影片带给人的却是浮泛、空洞的历史想象。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二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处”——《白银帝国》核心台词;望着开篇荒漠场景…… 在19世纪的山西,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金融大鳄”,他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天成元”票号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号酒色的三爷必须担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传授“驭人之术”。但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元改为纸钞的金融风暴,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一样于其它仁义精神。 尤其是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仁”、“义”演化为商道,给现代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以义制利,崇尚信誉”,这大概是晋商的一个共有特点。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信守勤劳,淳厚信义,甚至在经营活动中“重廉耻而不失体面”,康家老爷及康三爷身上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贾”、“良贾”为祖训,将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义利思想演变成经营处事的准则,不愧为妙哉! 纵观整个影片,清末晋商风云传奇大片,潇彧认为还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能够重温那段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晋商故事而不被历史遗忘;至少我们能读懂拿祖宗的银子最终换得的“仁”与“义”正是康家祖训的信誉,并没有违背自我的良心。“用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从不张扬自我的个性,并把商业经营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5篇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5篇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白银帝国观后感 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白银帝国》讲述了一家票号的故事。票号可谓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前身。正如在《白银帝国》中的商人一样,票号掌控着全国的金融命脉,同时垄断了汇兑,借贷以及储蓄管理等业务。在《白银帝国》中,这个虚构的商家反映了当时票号的状况:他们在全中国以及包括俄罗斯、蒙古和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都拥有大量的分号。山西省被斯特林·西格威福在他所著的《宋家王朝》一书中称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以他们的博学以及高效率的商业体系闻名,这也使他们在明清两代能够在财政上挑战朝廷。正如今日的华尔街控制着美国金融系统一样,票号也掌控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世界。做为借贷的机构,票号的支柱是汇款业务。他们发明了一套有安全密码的汇兑(类似于现代银行所出的现金支票)系统,使得商家和朝廷可以不用运送大量的银子也达到交易的目的。分红制也始于晋商的发明。投资者和经营者从起始就一同拥有股份,这种做法在当时很独特,也保证了管理层的连贯性以及员工的忠诚度。员工们都会努力工作,争取获得股权,就像现在资浅的律师争取在事务所中升级成合伙人一样。所有的票号都是总经理中心制。投资人不得干涉银行的运营和业务。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不得踏入银行一步。这保证了体系内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也避免了家族企业中常见的裙带关系。 康家的先人将活命的最后一口粥让给了陌生人,借到30两银子,百年后连本带利有五窖银子,占家产的三分之一。还依然在为恩公计算着,这就体现了一种对信义的坚持的力量。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投资嘛”但是我相信康家先人在让出最后一口粥的时候不会想那么多,心里一定是仁义怜悯的观念超越了生死,正如孟子所说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陌生人,带来了家族第一笔投资;而这种对于仁义的坚定信念,也确保了康家创业的成功,我相信当时有30两银子的票行商人应该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发展成为“天成元”票号的规模也不多见,“天成元”票号堪称清代的全国“金融大鳄”,它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以及俄国、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个

白银帝国影片最新观后感5篇

白银帝国影片最新观后感5篇 姚树华导演的电影《白银帝国》,以昏黄苍茫的色调,低沉舒缓的语调,仿佛一卷厚重积年、落满灰尘的画卷,将百年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沉浮、及个人命运的跌宕流离,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缓缓道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银帝国影片最新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白银帝国影片最新观后感(1) 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姓是名的附庸;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一辈子顶着祖宗过活。西方人更注重自我,中国人更注重家族职责。然而,每个自由自我的个人都来自于家族,每个家族的细胞都是性格迥异的个人。看似不可调和矛盾的背后,本身是统一的。文化传统没有优劣之分,决定社会提高的并不是表面的不一样,而是内在的相同,即,仁义的人性。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发现不一样中蕴藏的相同,努力在残酷的生活中保有仁义的自我,这便是对得起自我,也同样是对得起祖宗。 但是,电影《白银帝国》里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的财东康老爷并不这样认为。 创业容易守业难。康老爷精通御人之术,他深知祖宗打下江山的不易,几十年以保护、发展祖宗留下的产业为己任,克己复

礼,一日不敢懈怠。他的人性也在这样的生活中一点点失去了光彩:他残忍,控制欲强,女人在他眼中只是生孩子的工具;他奖罚分明,懂得囤积居奇,是个经商能手和管理人才。偏膝下三个儿子接连丧失了继承家业的本事,偌大家业,只能交由康老爷最不疼爱的三少爷负责。 康三爷从小听多了祖宗的创业史,本想开创一番事业,怎奈相恋多年的女友杜筠清,竟一夜之间成了自我的继母。从此倍受打击,一蹶不振。他流连于花街柳巷,荒废了自我的梦想,掩藏着自我的本心,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偏因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而接下了继承家业的重任。 于是父子二人开始了寻找自我的征途。 杜筠清为了不做生孩子的工具,宁可做手术摘除子宫,康老爷被震动了,答应放她走。康老爷依然要对家规负责,离婚是绝对不可的,可是能够诈死。杜筠清死而复生,是有象征意义的。随之复活的也有康老爷。康老爷必须要生下老来子继承家业的,一旦生下了,任务也最终完成了。康老爷不需要再作为康家一个细胞而活着,最终能够作为自我策马飞奔了。年事已高的他,或许一去不回,可是迎着太阳出城的那一刻,他呼吸到的空气,必须是不一样的。 康三爷的心结也同样是被杜筠清解开的。多年的误会一朝化解,爱便成为了康三爷重建人生的力量。生命是自我的,必须要

银本位与近代中国的衰落_陈思进

中国上溯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自改铸成法定银币后,一直沿用到近代中国。 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中西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国外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用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其他精美消费品。如此这般,外国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明朝银库收入暴增。到了1577年,银库收入高达16.3478万公斤。直到明朝终结,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始终在10万公斤以上。 当时,黄金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匮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决定了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而欧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相对充足。所以中国明朝以后选择的是银本位,而不是金本位制度。据统计,在1644年,全国有当铺两万多家,而1744年仅北京当铺就有六七百家,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白银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虽然当铺、钱庄、票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当时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从而导致经济动荡。而美洲产量近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中国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然而由于中国不具有白银的开采权,实行银本位就迫使人们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中国百姓辛苦赚来的财富逐渐流向了欧洲。美洲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不仅失去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面值和成本的差额)。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的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 当然,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白银帝国”的衰落史提醒我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做好准备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 当中国银本位渐渐衰落之时,大洋彼岸的欧洲,使用的是金银复本位制,也就是把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货币。当时的殖民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从美洲和非洲掠夺了大量黄金,其中大部分最终却辗转流入了英国。

《白银帝国》观后感:晋商文化,虎头蛇尾的历史大片

《白银帝国》观后感:晋商文化,虎头蛇尾的历史大 片 首先,作为半个山西人,对所有的有关于山西的电影,从一开始都是有比一般人和一般电影更浓厚的兴趣和期待的。而这部白银帝国,从一开始是没有让我失望的,那种历史背景,还有山西的那种独特的韵味,都表现得很好,是自己印象中山西的感觉。虽然自己的祖辈不是电影中的晋商的一员,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西农民,但是对整个山西的感觉,个人还是有一点体会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听说的晋商之名,只是大家都说有几个地方的人最会做生意,晋商也就是其中最出名的几种之一。很遗憾的是,作为半个山西人,却应该是没有能够遗传到这种商业天赋,至今仍然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电影中,主要表现的倒也没有说晋商具体是怎么做生意的,只是从大体结构上展现了晋商的团体构造,地位,还有其中的精神等等。虽然对晋商没有进行过特别的了解,但

是就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也是挺符合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具体来说,对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晋商而言,感觉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就是两点,一点就是控制了很多重要的物质,会在急缺的时候高价抛出,这可以说是可恨的没有道德的奸商行为,也可以看成是有商业眼光,而这,就取决于所作的程度,就电影中而言,比如看见路上有很多人死亡,康老爷才决定卖盐了,定价却是高得离谱,嘴里却还说着“做人不能太贪啊”,当时看到这里,感觉还真是非常复杂,既生气又悲哀。第二点就是晋商的规矩还有其中体现出的精神了,比如他对各个分地掌柜的规矩,每个人的分红方式等,体现出的一种死板但是义字当先的精神,这些都可以算作一种独特的文化了,因为在如今的时代,真的已经很难再出现那个时候的景象,如今的商业圈子,虽然也不知道在高端的商业圈子是否还有着一点类似的氛围,但是无论如何,电影中晋商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商业状况和精神,却无疑是不可替代的。 而除了对山西,对晋商文化历史的表现之外,电影对人性的表现也是很深刻的,这里也大概有两点,一点是康家的四个孩子,各有不

《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精选作文

《梦开始的地方》观后感精选作文 这部电影在我印象中,是属于“北京圈子”中最后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之一。20世纪之后就没什么这样反映年度跨度这么大的北京风味的电视剧了。或许有,但我没看过,我对北京味的电视剧的概念,只是那么几部而已,但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远。 如今,这些电视剧拍了谁看啊,而且就算有拍了,电视台播不播也是个问习题啊。 继续说方才的话习题,20世纪之后,那就是清宫戏的天下了,之后是军旅,再之后,那就是社会现状了,蜗居啊,裸婚啊,公公啊,婆婆啊,当然了,谍报也流行过,期间还因为《士兵突击》的意外黑马,直接导致了军旅戏的另外一个延伸,那就是“中国军队”的习题材开始出现,这是个好事,广电此门一开,又会有多少部经典的影视剧可以产生了。比如《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 言归正传,我所定义的北京圈子或者北京味的大跨度的电视剧,有如下几部,都是我看过的。《无雪的冬天》、《北京深秋的故事》、《一年又一年》,还有早年的《京都纪事》。其实还有,比如《轮回》,但我没看过,可惜的很,但看过梁晓声的原著。 或许有人说,这样习题材的影片被拍烂了,确实,但我相信这样的影视界作品可以给60、70年代的人很多感动和值得回味。当年随着这部戏在热播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演员的访谈,其中记忆最深的就是傅彪说的话。“这部戏是很感人的,但每个人的感动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看到这里,会感动流泪,有的人可能是那里会感动流泪。”我想说的是,只有还原了一个时代,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和感动。——有时候自己经常会想,我的梦开始的地方,是哪儿……? 丁志诚,非常喜欢的演员,不久前的《白银帝国》有他。 刘蓓、非常喜欢,或许可以称她是老艺术家,《过把瘾》就有她,一直红到现在,越看越喜欢。最近倒是没见过她了。 李雪健、演技真的好,令人敬畏的演员,但又有多少人看过他的《大侦探》,他的《渴望》 。陶虹、可能大家都记得《春光绚烂猪八戒》吧,这部的她更好,我觉得或许是因为她在《阳光绚烂的日子》中出色的表演,才会被这个剧组选中,就是个北京辣妹子。 苏岩、她塑造的温小雅楚楚可人,对她不熟悉,后来知道,她在《长恨歌》与郑秀文一起,但已经想不起这个角色了。 傅彪是不用说了,家喻户晓,但傅彪在此剧之前是没名气的。 特别推荐的是张涵予,估计没人记得他曾经演了这么一部戏,之后他出国了,回国后,也默默无名,然后演了《天下无贼》,算露脸了,之后就是让他红起来的《集结号》。 还有一个不能不能说,是虞梦,天生的娃娃脸,对她塑造的形象都非常喜欢,活泼心爱,又特别老实,最著名的应该是《马大姐》中的女儿形象了。她的宋小丽,很惹人爱。 所以说,看老的影视剧的好处是,你会发现一些演员的路程。现在来看,这个演员阵容真的很可怕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一)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 “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 ,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 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二)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

白银帝国观后感1000字

白银帝国观后感1000字 白银帝国观后感从片头三爷对着天底下空旷的戈壁自问“天地这么大,人这么小,该如何安身”到电影结束时天成元打开地底下的银窖救济灾民挖出书写着“仁义”的卷轴,“仁义”作为一条主题暗线一直埋藏在电影中,却一直被主体的电影叙事排除在外。像《白银帝国》这样一部“史诗”电影,“仁义”这样用道德挂帅的主题不要行不行?当然可以,只要电影真正倾向于“白银”和“帝国”即可。而“仁义”最终还是被从地底下生拉硬拽出来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样像郭台铭这样的新富阶层为了中和人们的仇富心理这种潜在的文化逻辑之外,电影主创们的心理逻辑是:越是仁义这样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发普通观众的情感,人们进入影院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中无法体验的东西,更何况,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对于中国的伦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绍中国文化的概要上隐约读到的“仁义”二字。于是究竟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浅还是深刻,儒家的仁爱伦理与斤斤计较的商业理性之间到底能不能调和这些问题全部弃置不顾了,就像有些商业电影无论有没有艺术性一定要冠之以“商业艺术片”一样。 导演选择以年度总结帐开始,把所有掌柜聚在一起,这方法有点借鉴教父开塲,但运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柜被罚开始一步步呈现出一个大商业机构的管理及运作模式。如股份

制,掌柜制等。尤其是大算盘那一段,使人觉得新奇趣味十足。虽然我不清楚当时记帐时否眞需要使如此大算盘,但如此安排颇具戏味。同时逐步显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柜贪利,一爷仁慈,二爷鲁莽,三爷消怠,四爷懦弱,张铁林善用权术,戴掌柜精练能干。开篇的一连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种落后不近人情的规章显露无遗,使人感到衰败的裂缝隐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精彩开局近年国产片中难得一见。 《白银帝国》宣称为“中国华尔街,再现晋商五百年传奇”但纵观全剧,除了感情戏著墨较重外,我认为还有一致命弱点使这套戏成不了眞正的传奇片。这是对晋商经营技巧的描写过于片面。全片大多是对天成元管理的纵向描写,即张铁林片中数次提及的驽人之术,但横向关系却鲜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妇时吩咐买个人情及运银时与山贼互通声气这两处略为提及。生意的成功内部管理固为重要,但若无稳妥人脉关系将会寸步行。或者是触犯国内政治禁忌,但纵观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与议员在房内针锋相对的密谈,房外太太们谈笑风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节拿著装满现金的月饼盒去送礼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尽管偶有亮点,但并不能掩盖后半段剧情苍白的硬伤,荒漠夜战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称得上国内一级水准。就剧情而言只是加强邱掌柜叛变的反差。八国联军侵华,使票号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