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白银背后的故事《白银帝国》是由小说《白银谷》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19世纪山西票号“天成元”当家人康氏一家成败兴衰的故事。
浩浩荡荡的队伍,雪白雪白的银子,还有清脆的算盘声,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因为一场离奇的绑架案使这个家族一度陷入困境,故事就是从康家接踵而来的家难开始的。
康祸起萧墙,康三责任重了。
老爷是山西票号“天成元”的龙头大哥,掌握着全国数十家票号的生死大权。
康老爷膝下有四子,老大是个慈善家,但是天生聋哑;老二身强体壮,但是鲁莽好斗;老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最不的老爷子的欢心。
老四既不聋哑也不鲁莽更没有被父亲讨厌,但是在和媳妇去天津度蜜月时却遇上了改变他一生甚至是改变整个家族的灾难。
一件绑架案引发的血案,使他丧失了心爱的妻子,因为接受不了事实,从此就过着疯疯癫癫的生活,更不幸的是,老二为了去找他从马上摔下来,他的后半生就只能躺在床上度过了。
接二连三的灾难,使得康家老爷子不能不为“天成元”的接班人而忧愁。
纵使康老爷子对康三有多么的不满意,但他是唯一一个能为这个家传宗接代的根,因此康家传宗接代的重任便落在了康三的肩膀上。
这段戏把一个鼎盛的家族沦落到一个支离破碎的状况全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尽管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此时的康家已经是沧海桑田了。
导演正是用这个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康家这一时期的困局,从而为下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为情所困,康三逃奔塞外,杜筠清装死离开康家。
康老爷是个严厉的封建家长,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难免会有被情所动被美色所诱惑,从进入康家大门那一刻起,康老爷便已经决定要娶这个女人为妻。
事情往往都是出乎人的意料,康三也倾情于这个富有异国风情的女人。
但是在那个年代并不是有情人都能成眷属,真爱并不能敌过权力。
杜筠清成了康三的继母,在父亲的逼迫下,在对着自己喜欢的人而不可以表露真性情的煎熬下,康三毅然决定离开家,逃去塞外。
这一段戏姚树华导演利用了父子同时喜欢一个女人的尖锐矛盾,使父子之间的感情恶化到极点。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康家原型】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观后感(一)白银帝国是一部内含金融史的商业电一影巨作,更是一篇鸿篇巨制的史诗。
它像红楼梦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会心生感慨:国破家亡,皮之不存,一毛一焉能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驭人之术。
经济学家能在里面看到银行业的雏形——中国古代的票号业务,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而小说家们则会赞叹康夫人与康三爷之间的禁忌之恋。
就连女权主义者也会热情讴歌其中所体现的新女一一一性一一一的解放与坚持自我。
我看了这部电一影,也有自己的一些感触。
从一个经济学学生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百年老字号想要获得长足发展,一个安定的政局是首要的。
而国家的强大也是通过拥有无数个强大的企业这种社会组织,以高效的方式来使整个社会高效运作来实现的。
企业界一直有“以企树国”的观念。
所以当今中国才会反复提到“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强国之路也无从谈起。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当看到电一影中清政一府垮台以后,其发行的纸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
一大堆民众在票号门前挤兑,甚至有人因为身家财产在政局变动中化为乌有,绝望之下引火自一焚。
让我不禁联想到,近年来有人因为《拆迁条例》与《物权法》相违,权益受损,手举《物权法》自一焚。
此时,不得不在心中自问:”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柔一弱的个人如何抵御生命财产权力被侵害?”我们不断的立法保护民权,但民权仍是不断的被侵害,难道遵纪守法只是普通民众才需遵守的义务?作为一个女人,我也很佩服康夫人的勇气与决绝,总觉得她拒绝的不仅仅是康老爷,而是整个封建礼教。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倔强而坚强,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善良。
她比现代社会的很多女人还要勇敢,因为有时屈从太易,反抗太难。
乱世出英雄,绝处出智勇。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也许有时生活就像一场战争,我们必须努力再努力,坚持再坚持!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
“白银帝国”的衰落中国上溯几千年、流通各朝、以称量计价的银锭,自改铸成法定银币后,一直沿用到中国近代。
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始了,中西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都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国外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用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其他精美的消费品。
如此这般,外国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明朝银库收入暴增。
到了1577年,银库收入高达16.3478万公斤。
直到明朝终结,明政府每年的白银收入始终在10万公斤以上。
当时,黄金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匮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决定了黄金货币的相对稀缺。
而欧洲源源不断输入中国的白银,使得中国白银货币相对充足。
所以中国明朝以后选择的是银本位制度,而不是金本位制度。
据统计,在1644年,全国有2万多家当铺,而1744年在北京就有六七百家当铺,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白银数万两或十几万两。
虽然当铺、钱庄、票行、银号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当时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发生,导致经济动荡。
而相当于美洲产量近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2],中国因此而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银帝国”。
然而由于中国不具有白银的开采权,实行银本位制就迫使人们必须用大量实物财富去换取白银,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中国百姓辛苦赚来的财富逐渐流向了欧洲。
由此,美洲和欧洲成为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获得央行货币的代价是不仅失去了货币调控权,还失去了巨额的铸币税(铸币面值和成本的差额)。
有多少白银通过购买产品进入中国,就有多少财富流出中国,这与今天的中国出口获得巨额顺差,而导致外汇储备剧增的后果是何其相似啊!当然,足够的外汇储备表明了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持汇价的能力,它对稳定汇率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如果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可能增加对货币流通和市场的压力,对未来货币流通造成预期膨胀压力。
同时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使国家蒙受损失,抑制经济增长。
“白银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应做好准备以面对随之而来的巨大风险。
读《白银帝国》有感600字黄昏的余晖,洋洋洒洒。
散布于莲湖畔,见图书馆灯火初点,心动,遂进。
没有目的的行走,往往收获颇丰。
以往进入图书室都不知道看什么好,或许是因为太贪心了。
没有目的的,游走在一排排的书架间,“白银帝国”记忆中,这是一部该片的名字。
可是一直不能机会看,没想到阅览室里有这本书,看看吧。
这一章沿着历史的航线,娓娓道来那曾经的光辉光辉。
我们主权国家曾经是那么的辉煌,曾经是白银的最大拥国,各国的白银都随着和贸易的需要进行,大量涌入我国。
可是,聚集了那么多的财富,却得不到好的利用,官僚腐败,统治者狂妄自大,固步自封。
最终,我们所不屑的蛮夷用炮弹打开了我们的大门。
鸦片的到来,让我们彻底地将“白银帝国”载入史册,成为过去。
对鸦片的需求,使得白银贸易膨胀,不公平的条约的签订,使得白银外流...与此同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蒸汽机出现了,科技在迈动他前进的步伐了...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人,却没能参与到这场大改革里,我们战火纷飞,满目苍夷,遍体鳞伤,再加上制度的腐败,统治者的无能,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发展,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了。
到今天,回望我们的政治史,那就是一部屈辱音乐史。
得意忘形,让我们无所遁形。
其实,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谦逊好学,低调进取,是不变的真理。
即使巅峰如何令人自醉,都不要沉溺不醒。
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其才能在浪潮中得以排头前进。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有时更能让人镇定。
或许,这就是读史知天命吧。
《白银帝国》电影最新观后感范文5篇白银帝国是一部内含金融史的商业电影巨作,更是一篇鸿篇巨制的史诗。
它像红楼梦一样,从不一样的角度能够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会心生感慨:国破家亡,皮之不存,毛焉能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驭人之术。
经济学家能在里面看到银行业的雏形——中国古代的票号业务,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白银帝国》观后感范文一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
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样自处。
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
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可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我珍视的东西,使自我的良心得到保全。
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贴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构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应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团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供给了答案。
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
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白银帝国康家原型_白银帝国观后感白银帝国观后感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
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
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
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但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己珍视的东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
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符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
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
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
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
《影片《白银帝国》观后感》以晋商为主角的《白银帝国》以“天成元票号”历尽动荡时局以及家族巨变为主轴,剧情在儿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运作的商业智谋之间穿梭发展,旁及八国联军入京和辛亥革命变天等时局动荡,剧情张力颇强,且具有史诗格局。
开篇即以广袤天地,康三爷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画面,奠定了动荡之中寻得安宁的基调: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么自处。
影片虽然是叙说家族,却道出在国家危难时候,个人抛弃私人利益为国家奉献自我的高尚精神。
而在挽救家族危机时候,损人利己的不免发生,但是剧中主人公以“仁义”为行事的最高准则,宁愿选择对别人有利的做法,牺牲自己珍视的东西,使自己的良心得到保全。
其中尤以康三爷不惜将家藏地窖的白银承兑百姓手中废弃的清王朝钞票,并强调这样做才符合“仁义”的祖训,于如今社会欺瞒投资者,拖欠工人工资的不良企业家形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显出晋商最核心的价值观与精神信仰——即“诚信为本”,不论是“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还是“盗亦有道”,都要讲道义。
这一弘扬晋商“商德”的主题,恰好与眼下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不谋而合。
的确,面对金融危机,每一个迷失的集体与个体都在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味十足的《白银帝国》则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答案。
于是,该片又多了一个新功效,该片甚至被称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机对人的威胁的‘教科书’”。
金融危机下的契约与道德“贪婪是好的”让华尔街陷入危机——那么,该部讲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仅向全世界诠释了晋商纵横中国500年的“商业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传达了晋商自成体系的金融监管制度、经营哲学和商道伦理。
无论是商业制度还是商业道德,晋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
我认为,尽管晋商的制度设计远不如现代商业社会的各种政策、法规以及不同层次的规章制度完善,但晋商却在“诚信仁义”的基础上,通过“号规”等内部制度和行会纪律对从业者进行有效的约束。
《白银帝国》作为一部影片,无法也不可能承担起拯救全球金融体系的重任,但是,这部电影至少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时刻警醒自己。
观《白银帝国》有感摘要:电影《白银帝国》改编自山西作家成一的长篇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朝末年晋商望族发生的利益纷争和感情纠葛。
电影概况:在19和20世纪更迭时的山西,“天成元”票号巨贾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子嗣。
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以酒色自残的三爷必须担负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
专权的康老爷试图以自己为榜样把儿子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地向他的继承者传授“驭人之术”。
但理想主义的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更糟糕的是三爷对他已被父亲抢走的初恋情人,现在的后母仍无法忘情。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愈发复杂。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
贪婪、欺诈和妒恨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本位改为纸钞的金融变革和早期民主革命的喧嚣中涌动……本部电影我选择了从以前下几个方面阐述:故事情节有褒有贬本来很好的一对父子,因为爱情而越来越生疏,而老三也越来越消沉,但故事中因为康家家难不断,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骑马摔成残废,天津掌柜因为此事上吊自杀而银号遭到挤兑,老四获知媳妇被杀而疯癫……这些都只是一个激发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饰演的康三承担大业。
这就为什么老三能够继承家业,并为以后的一切做了铺垫。
这种故事的表现虽然有点过于做作,但让人产生怀疑的同时,又不得不相信这样的事件其实也有的,但总的这种故事情节演绎过于简短,使得这部片子或多或少有点牵强。
但后面伴随清政府的衰落,而出现的危机这个故事情节是值得肯定的,影片为这个白银帝国的覆灭做了善意的开脱,但真实情况远非这么体面的。
从这一点上说,《白银帝国》如果能引发一些关于这段历史的思考和讨论,倒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创作者在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真和诚意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白银帝国》有着一个极其惊艳的开头。
但是影片自郝蕾出现之后,导演姚树华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在大历史题材上把握力度不当的缺陷便开始体现。
虽然郝蕾所扮演的杜筠清出现之后,女性导演那难以压抑的柔情便让《白银帝国》在开篇时所营造出的厚重逐渐变轻。
今天早上醒来,打开电脑一看,纽约黄金和白银飞上天!
前几天我在优酷网观看了电影白银帝国,今天就先讲白银。
白银在历史上曾经与黄金一样,作为世界很多国家的法定货币,具有金融储备职能。
中国将白银作为货币历史悠久,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出现在战国,大量使用是在明清民国前期,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做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年。
我们可以看到,银本位在中国的确立,是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政府,但和大家想的相反,中国并不是白银生产大国,支撑中国历史上银本位的白银不是出自国内,而是依赖进口。
1493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全世界85%的白银和75%的黄金,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就将美洲当成了财富掠夺地,把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当成结算贸易赤字的支付手段,也就是当做货币来购买中国出产的茶叶、瓷器、丝绸等。
大量白银年复一年地长期地流向中国,不仅推动了明清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明清两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利于明清两代的财政制度改革,为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提供了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中国也曾经因为拥有世界最多的白银而被称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一位曾长期在菲律宾传教的西班牙传教士在1630年写到:“中国可说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我们甚至可以称她为全世界的宝藏,因为银子流到那里以后便不再流出,有如永远被监禁在牢狱中那样。
”英国后来逐渐采取金本位制度,白银集中流向了中国也是原因之一。
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白银帝国》结尾草草收场,令《白银帝国》黯淡无光。
那些令人期待的大碰撞以及大结局还没有发生,影片就宣告结束,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有那么多人物命运还没有交代,有那么多情节谜团还没有揭开,怎么可以戛然而止?令观众措手不及。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白银帝国》观后感作文(1)第一次听到《白银帝国》是因为朋友告诉我我的偶像演了新片。
第二次听到的时候是中央六台在放《白银帝国》的首映典礼。
我只记得上头说了,《白银帝国》的导演是个女的,那个女的说,资方是郭台铭。
由于之前的工作和富士康打交道比较多,对于郭台铭其人有些听闻,故觉得这个电影应当有得一看。
午时和女友去了中心城的金逸电影院,电影在十几分钟的广告中开始了,没有征兆,可是开场就让人觉得制作很精良。
上次看国产片时这样的感觉是在《非诚勿扰》的开场。
从制作的工艺上看,这确实是巧工慢火煨出来的一道菜,如果再配上壶“悠悠岁月酒”,回味则更显绵长,毕竟从影片幕后制作阵容来看,的确是很豪华,苏聪、奚仲文、张叔平、陶经……故事讲的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晋商的故事,充满了沧桑,甚至显得有点落寞,好像在满桌子的汉堡和烤串中间,突然上了一道凤尾鱼翅,觥筹交错间食客们难免有点踌躇。
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白银谷》,可是故事的重心好像有点点乱,故事从康家老四去天津,媳妇被绑架开始,康家家难不断,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骑马摔成残废,天津掌柜因为此事上吊自杀而银号遭到挤兑,老四获知媳妇被杀而疯癫……这些都只是一个激发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饰演的康三承担大业。
故事还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郝蕾和郭富城是母子关系,可是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郝蕾性格刚烈,康父在家难连连的情景下必须要郝蕾为康家留后,郝蕾节育,康父和郝蕾导演了一场溺水死亡的闹剧,八国联军来了,康父委托大业,死去的郝蕾出来与郭见面,……导演费尽心机,就是为了塑造郭临危受命,解除心结,一心商道的过程,但总觉得郭与郝蕾的故事过于长了。
《白银帝国》没有动作戏的古典史诗
赵欣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原定于7月30日上映的《白银帝国》因故推迟到了8月21日,虽然避开了竞争激烈的7月底市场,却不巧与同日上映的《气喘吁吁》撞车。
相对葛优领军的黑色喜剧片,以"中国第一部古装商战片"为宣传旗号,描述一代晋商传奇的《白银帝国》也可谓来势汹汹。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赵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丰富与汉族没有发现创世神话创世史诗的原因——盘古神话来源问题研究之八 [J], 覃乃昌
2.史诗之谜与族群记忆 --汉民族没有史诗的深层原因探析 [J], 彭恒礼;杨树喆
3.帝国的黄昏,边缘的史诗
——评《帝国的暮光:蒙古帝国治下的东北亚》 [J], 金柄珉
4.外国白银与明帝国的崩溃——关于明末外国白银的输入及其作用的重新检讨 [J],
倪来恩;夏维中
5.幸亏没有只剩下钱——向《白银帝国》致敬! [J], 杨小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银帝国》康笏南人物简评影片中张铁林饰演的康老爷一角,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封建大家长。
四个儿子性格各不相同,老大虽是天生聋哑却仁慈善良,老二冲动易怒崇尚武力,老三略有纨绔但心有慈悲,老四未经风霜天真明亮。
手下的掌柜们相处和谐欢乐,兼且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能力,票号天成元也名声在外。
原本过几年就该把生意交给儿子和掌柜们,自己过闲云野鹤的恬适日子,未成想,人到老年却大大折了本。
先是最被重用的总号掌柜邱泰基老帮趁乡亲春荒时放高利贷,见利忘义犯了晋商大忌,康老爷只能忍痛将其逐出票号,让他去乡下种地重学做人。
再是康家老四带着新媳妇去天津看海度蜜月,夫人被绑架,康家老二带着两个从人去天津,路上意外,老二颈椎受伤从此瘫痪。
此时传来消息,四夫人已死,天津分号刘掌柜畏罪自尽,康四爷发疯。
康家接连遭受打击,康老爷让老三去把四弟接回,身心俱疲的康笏南跪在祖宗祠堂诉问:笏南到底做错了什么!
康家四个儿子,老大天生聋哑又性格绵软无法担当大任,老二瘫痪在床,老四已然疯癫,老三虽以前不受重视又玩闹成性,此时却不得不挑起全家重担。
但天成元票号最有能力的三个掌柜已折了两员,又赶上时局动乱,老三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康笏南一面囤盐牟利,一面培育老三。
他带着老三去把乡下种地的邱掌柜接回天成元,传他用人之道,老三心下却不以为然。
老三的做法虽然与康老爷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全然不同,却暗合了康老爷心中的澄明世界,因此他反对老三做法的同时,却也放任老三行为。
他所能做的,只是将假死的夫人
送出国后再娶,给康家留后,因为他知道三子心中所想所念。
影片的讲述人便是新夫人所生的老五。
康三经营下的天成元,重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父亲那一套用能压得住的人,事实证明,老三重用的戴膺掌柜成为了在危难中与他并肩奋斗的人,而康老爷看重的康家两代人都施恩的邱掌柜却在康家危急时背叛了天成元背叛了恩人。
战火四起,票号生意不景气,老三决定发扬晋商人弃我取积少成多的风格,走百姓的路子,采用“一两开户”。
这办法虽是良策,解一时之危,却给未来埋下隐患,政局难测,大清倒台,天成元再逢大难。
老三决定动用祖宗留下的保底秘银,给百姓一个交代,康老爷明白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但他觉得如此做法愧对祖先,将小儿子交给老三抚育,也把决定权交给老三,老三怀中抱着弟弟,看向父亲,眼中满是温情和欣喜,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看着父亲。
第二天全家集会开窖,康老爷一骑飘零江湖,自此踪影全无。
在银窖中起出的银子中夹着祖训,上书“仁义”二字,老三在康氏祖先和全家面前泪流满面:“爸,我们没有背叛祖宗,不管你在哪,你都会安慰的,我们做对了,我们都做对了。
”画面中的康老爷在戈壁落日中只身扬鞭,马蹄扬起的沙尘在身后滚成一条黄带。
影片结局虽淡,却可以想见,“面有凶气”的老三与戴掌柜凭借康家祖宗的秘银和在百姓中的声誉重建了康家的白银帝国。
康老爷的一生以影片开始为界,前半生生意场上叱咤风云洋洋得意,后半生却饱经伤痛垂然无奈。
影片中康老爷与康夫人的感情纠葛也颇耐人寻味,一个一脚落入俗套的故事,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