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光大“8.16”事件的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60 KB
- 文档页数:3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分析光大证券在8月16日所造成的乌龙指之间源于投资策略部做的一个量化投资的ETF套利产品,因为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在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连续出现错误,错误下单,导致连锁触发巨额订单,并导致A股剧烈波动,几十只权重股冲到涨停后回落,全天波及超过150只股票。
整个事件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
该事件发生于8月16日午市收市前半小时左右,而光大证券并没即使地公开确认乌龙指事件,直到下午14点左右才发布了简单的提示性公告。
而在乌龙指发生之后,光大正式发布相关公告之前,光大证券已经通过把因为错误下单买入的股票申购成50ETF和180ETF在二级市场卖出,同时逐步卖出股指期货空头合约。
该事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总结:1、加强资金监管,注意资金使用额度的控制,并在系统中加强资金监管的监控功能和限制条件此次“光大乌龙指”事件中,光大面临了资金监管有漏洞,系统额度控制失效的问题。
系统下单金额合计高达234亿元,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司的自营资本金要求。
光大证券规定的2013年度自营权益类证券和证券衍生品投资规模上限为净资本的80%,总额不超过115亿元。
由此可见,光大交易系统并未成功限制套利交易系统中的超额交易。
公司缺乏对一定规模以上资金异动的实时监控措施,这一点对于证券交易过程中十分重要,能有有助于有效地控制“乌龙指”所造成的损失,达到有效的风险控制。
2、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避免内部控制的可控缺陷,加强前中后台流程中的配合和整合光大证券此次事件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订单执行前缺乏风控这一关的把控。
前台操作和中台的风控未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一旦出现系统或者操作错误,中台无法实施有效的阻止措施。
光大证券16日的交易指令许多是由投资策略部直接发出后,跨过风险管理部,直接进入场内交易。
因此问题的发现和交易的停止得到了延迟。
因此,光大因为自营席位报盘设置上存在风控问题,程序化交易直接对接交易所系统,没有验资就委托放入大单交易而导致了“乌龙指”事件的扩大。
背景介绍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创建于1996年,系由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股份制证券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首批三家创新试点公司之一。
2009年8月4日公司成功发行A股股票,共计募集资金109.62亿元,并于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事件简介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
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
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
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1、光大证劵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概括为筹资、投资、运营资金、利润分配四个大方面。
具体为1)证券经纪;(2)证券投资咨询;(3)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4)证券承销与保荐;(5)证券自营;(6)证券资产管理;(7)其他证券业务。
2、以“光大证劵8.16事件”为例分析其财务管理目标?以股东财富值最大化为目标。
证券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
光大证券对策略投资部的定义是:以衍生品交易为主的跨市场、跨资产的复杂交易平台。
这个部门目前主要业务包括结构性产品、股指期货套利等。
通过光大8.16事件,分析以下问题:1、光大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为什么?抛售股票套现难度很大。
按照光大证券以及策略投资部的规定,通过“卖空期指”进行风险对冲,这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根据事后监管层的调查和处罚认定,当光大证券发现误操作后,相关人员不是第一时间披露信息,而是利用内幕信息反向操作,规避损失,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
光大证券在期现货市场上的套利行为让众多跟风买入的无辜投资者受损。
最后为了保全自身利益而选择了上述操作。
2、光大816事件的内在动因?触发原因触发原因是系统缺陷。
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光大“8.16”事件的案例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起典型的案例——光大“8.16”事件,对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光大“8.16”事件作为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一次重大风险事件,其影响深远,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反思。
二、光大“8.16”事件概述光大“8.16”事件是指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在进行ETF 申赎套利交易时,由于系统故障导致巨额错误订单涌入市场,引发了股市的异常波动。
这一事件不仅对光大证券自身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整个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一)风险管理现状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外部监管机构的共同作用。
然而,从光大“8.16”事件中可以看出,现有的风险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问题分析1. 内部控制体系不足:光大“8.16”事件反映出证券公司在内部控制体系上存在漏洞,尤其是交易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2.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部分证券公司过于关注业务拓展,忽视风险管理,导致在面临风险时缺乏应对能力。
3. 外部监管不足:尽管有外部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进行监管,但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仍存在监管不足的情况。
四、光大“8.16”事件的风险管理启示(一)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证券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评估、监控、报告等环节,确保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证券公司应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能够主动识别和应对风险。
(三)强化外部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合规,同时对存在风险隐患的证券公司进行及时干预和纠正。
五、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一)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法律支持。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法律问题浅析作者:张俊亮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5期【摘要】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但关注的重点不尽相同。
法学界的很多研究也都倾向于讨论证监会对于事件当事人的责任追究是否有法律根据,惩戒力度是否适当等,而对中小投资者在该事件中遭受损失后的救济相关的法律问题的讨论并不算热烈。
通过对美国相关的证券投资法律制度的分析,以期能发现进一步完善在我国证券投资领域对中小投资者进行合理保护的法律缺陷。
【关键词】内幕交易中小投资者侵权损害赔偿乌龙指事件一、事件梗概笔者作为中国股市一散户投资者,有幸亲眼目睹了2013年8月16日发生的直接反映在上证大盘股指走势图上的这起悲喜剧。
该事件的具体经过在网络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笔者不再赘述,只用最简洁的词句点出事件的框架。
公元2013年8月16日,A股盘中突然一改连日来的死寂,迅速出现异动。
11时5分许沪指突现快速拉升,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内,上证指数暴涨超过5%,工商银行等大盘股纷纷涨停,分时成交量猛增。
但午后沪指却震荡下行,至收盘,上证指数收跌0.65%(见下图)。
作为导致本次市场悲喜行情的“主角”,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
光大证券于8月18日发布公告,详细披露“8·16”事件过程及原因,称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并可能因此事件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公司将全面检讨交易系统管理。
相对于事件本身,笔者更关注的是行政监管者的态度。
三个月后,2013年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根据《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做出决定:“没收光大证券 ETF内幕交易违法所得13,070,806.63元,并处以违法所得5倍的罚款;没收光大证券股指期货内幕交易违法所得74,143,471.45 元……上述两项罚款每人合计60万元。
光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816乌龙指”事
件
李玉花
【期刊名称】《纳税》
【年(卷),期】2017(000)036
【摘要】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错误和欺诈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确保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的内部机制。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以光大银行"乌龙指"事件为例,重点分析了"乌龙指"事件操作风险成因,并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分析内部控制不足,在总结光大证券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防控措施,即完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模式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内部控制风险教育。
【总页数】2页(P117-117)
【作者】李玉花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5
【相关文献】
1.光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基于“8·16乌龙指”事件 [J], 李玉花;
2.从“乌龙指”事件看光大证券内部控制缺陷 [J], 孔敏
3.论中国证券市场“乌龙指”处罚的依据--以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为例 [J],
张月
4.证券公司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J], 许玉国
5.ETF套利交易中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与对策研究——基于光大证券“8·16乌龙”事件 [J], 张璐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光大“8.16”事件
的案例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光大“8.16”事件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中国光大证券公司“8.16”事件为案例,通过对该事件的分析,探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1. 引言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去几年来,我国证券公司频繁发生安全事件,给市场和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以光大证券公司“8.16”事件为案例,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 光大“8.16”事件回顾
2011年8月16日,中国光大证券公司发生了一起巨额资金外
逃案件,金额达600亿元人民币。
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经过调查和审判,几名光大证券公司员工被认定为主要犯罪嫌疑人。
然而,事件的发生也暴露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3.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
3.1 内部控制不完善
光大“8.16”事件揭示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首先,对于业务操作的监管不严格,员工可以利用职权进行违规操作。
其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无法对疑似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这些问题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和巨额的资金外逃。
3.2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一些证券公司在风险意识方面存在欠缺。
过去,我国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时间较短,风险意识的培养相对滞后。
虽然随着市场的发展,风险管理意识有所提升,但仍存在问题。
证券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风险的认知,注重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3.3 技术手段滞后
随着犯罪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
证券公司需要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风险监测和控制的效果。
此外,也需要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
4. 基于光大“8.16”事件的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4.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证券公司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制度和规范,包括风险分类管理、审计制度建设、内控流程优化等,以提高对内部操作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4.2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培养
证券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协同作用。
4.3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
证券公司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
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5. 结论
光大“8.16”事件是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一个典型案例,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推动科技创新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证券市场的安全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光大“8.16”事件揭示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证券公司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制度和规范,加强对内部操作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通过定期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协同作用。
此外,证券公司还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此外,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证券市场的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