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第一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11〖必修二〗〖原创〗《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作者/会员名〗buzhoushan〖Email〗dabuzhoushan@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上)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难点: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
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备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归,也不受信任。
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苏军阵地。
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情节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一个人的遭遇(第一课时)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二能力目标:研读作品,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探讨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
三情感目标: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
难点: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学法指导】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人物的遭遇及心理变化。
二、通过研习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预习思考】一、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二、本文的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三、除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外,还写了谁的遭遇?【重点难点探究】主题一:整体把握,自学成果展示(展示中突出情感朗读体验)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释题:《一个人的遭遇》题目点明了人物和情节,其中“一个人”指的是索科洛夫,“遭遇”即“故事情节”。
题目:索科洛夫有怎样的遭遇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并找出每个阶段对应的他的心理情感,根据情感起伏用曲线标明故事情节。
主题二:研读文章的重点情节(研习文本突出主旨):题目:“领养凡尼亚”部分。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题目《一个人的遭遇》来概括,只不过主人公变成了凡尼亚。
或者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齐读12-16节,请同学们简单说说凡尼亚的遭遇。
文章为什么安排这一情节并详写?⑴从主人公索科洛夫方面入手研读(一生有感情朗读18、19节):他领养凡尼亚前后心理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⑵从主题方面入手研读:凡尼亚的遭遇能说明什么问题?(3)作者是如何刻画凡尼亚这个战争孤儿的?(4)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主题三:合作探究(拓展内容升华主旨)题目:⑴题目《一个人的遭遇》能否改为索科洛夫的遭遇或凡尼亚的遭遇?题目:⑵小说的结尾说,“要及时地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要求同学们一段感言,多角度思考战争、孩子、苦难、和平等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3、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三、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
同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十四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
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四、解题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虏营后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五、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狙击瓦砾器械嗜好前襟泥泞喃喃窒闷胡诌梗概邂逅瞳孔2、解词震动振动工夫功夫消失消逝六、文本探究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或者: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执教者一、课堂链接☆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曾参加过俄罗斯国内战争,当过统计员、装卸工、会计和记者,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
1926年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
曾获列宁勋章,1984年因病去世。
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1965年,他由于“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定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输死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经过4年的斗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
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45年4月30日,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5月8号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次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一个人的遭遇》的影响:文章一反传统战争小说夸饰和拔高英雄形象的手法,而以“静”心地态度审视战争的残酷性后果,把视角放在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上。
文中对人道主义的全新解释和开拓对我国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相思女子客店》,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
【学习目标】ﻫ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借助形象,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视和平。
ﻫ【学习重难点】研习讨论文本,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学习重点】研习讨论文本,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学习难点】由个人遭遇所反映出的文章主题。
【学习方法】阅读合作探讨小组交流【课时安排】课时【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对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来说,战争似乎是遥远的,同学们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战争的呢(学生举例)?是的,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战争的残忍与恐怖,老师今天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一欣赏这些作品,只能带来几幅照片,让大家对战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PPT播放二战画面)。
当然,无论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我们仅仅是个看客,是个旁观者。
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
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
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课前预习】俘虏胡子茬勋章襁褓一撮毛瓦砾嗜好窒闷胡诌阻塞邂逅蜚声狙击沮丧脸颊梗概喃喃衣襟前面我们已经要求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预习,本文的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明确“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主要遭遇有——逃出集中营妻女被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收养凡尼亚出车祸、失执照去卡沙里板书: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来车祸】【文本研习】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基本情节都把握到位了。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一课时肖洛霍夫一、导入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空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在2600多年前,我们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也曾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处。
”这句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去接近它的。
但是,在我们的蔚蓝星球上,总是时断时续地笼罩着战争的硝烟。
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往往是伤残甚至死亡、废墟和绝望。
一些有良知的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从各个角度记录了战争中发生的一幕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这些作品中优秀的一部。
二、作者简介从19世纪末期的俄国到20世纪初的苏联,位于欧亚大陆西北部的这个古老的国家经历了国内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一战、二战……,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
肖洛霍夫,这位1905年出生的作家几乎经历了所有20世纪初的大战争。
他于1926年开始构思巨著《静静的顿河》,1940年,巨著4卷陆续完全发表,作家因此而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
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投入了战斗。
战争结束后,作家用来十年的时间酝酿,完成了《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20年代初参加革命工作,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
次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1926年开始创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4部,历时十四年,至1940年完成。
该作品的问世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
其他著作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曾任苏联作协理事、苏共中央委员、最高苏维埃代表等职。
1984年逝世。
【写作背景】1956年最后一天和1957年的第一天,当时战争已经结束10年。
苏联的党报《真理报》连载了一篇小说,作者是写过《静静的顿河》的肖洛霍夫,小说的名字叫《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立即震动全世界,因为它发表的地方不同寻常,它发表的时间不同寻常,它的作者不同寻常,更因为它的内容不同寻常。
但是令今天的人不解的是,恰恰是因为作家写出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才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不同寻常”。
《一个人的遭遇》(原名《人的命运》)是肖洛霍夫根据建国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所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的小说。
虽然只是一篇3万余字的短篇小说,但他在当代苏联文学中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在人物塑造上,肖洛霍夫开赞美普通人、平凡人和“小人物”之先河。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又当过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却具有普遍性,是任何一个普通苏联人都可能遭受的。
小说的题目则表达了这样的含义,揭示出战争灾难的遍及范围之广。
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了妻子女儿。
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2.抓住细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3.通过阅读作品,体会战争对人的身心的摧残,正视战争、反思战争,珍视和平。
【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这篇小说发表于1956年,当时距离战争结束已经10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一个背景:
2.两个人物:
3.三段情节:从故事梗概开始,概述这个故事都由哪些具体的事件连缀而成的?
战前:
战中:
战后:
二、深入解读
1.索科洛夫在面对一系列的遭遇时,分别是怎样的心情?到文中找找看?(划一划)(1)战前:
(2)战中:
(3)战后:
2.通过索科洛夫的遭遇,你能大致概括出小说的主题吗?
3.在索科洛夫的遭遇中,三段时期的各个情节中,你认为哪个情节最精彩,是如何通过细节表现主题的?讨论一下,并说明理由?
4.怎样理解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
5.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段话。
1。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第一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2012—11--21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试着概括人物的遭遇,把握索科洛夫的内心变化;
2、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反思战争的危害。
【重难点】:
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
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壳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遗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
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战争,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
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1、关于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
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
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
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
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
1990年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损失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
《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1 年。
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了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本文是小说的部分节选。
2、关于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经历了九死一生,母亲被敌机炸死。
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三、字词学习
邂逅
..()狙.击()送丧.()雏.()
喃喃.()胳.肢窝()窒.闷()着.想()
模.样()唧唧喳
..喳()胡诌()吝.啬()如鲠.在喉()哽.咽()
四、研习文本:
1、《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
2、在遇见索科洛夫之前,凡尼亚有过哪些经历?他是如何生活的?
3、索克洛夫的经历:
1)在遇见凡尼亚之前,索克洛夫有过哪些经历?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
2)在他的心里变化过程中,你觉得那些部分最能打动你?试分析一下。
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人是因为战争财走到了一起,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梗概( ) 邂逅( ) 和睦( ) 刹那( )狙击( ) 嗜好( ) 粘住( ) 哄骗( ) 栖息( ) 窒闷( ) 胡诌( ) 翘首( ) 胳肢窝()一撮盐()瓦砾()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和睦(mù)挨打(ái)俘虏(nǔ)弹坑(kēnɡ)
B.狙击(jū)奔丧(sānɡ)嗜好(shì)腮帮(sāi)
C.粘住(zhān)狼吞虎咽(yàn)一撮(cuō)耽搁(dān)
D.胡诌(zhōu)前襟(jīn)吝啬(lìn)泥泞(nìnɡ)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4.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昆剧在表演艺术上_________高雅,而且优秀艺人为了_________观众,常常以通俗的语言_________剧本。
A.品味接进润色 B.品位接近润饰
C.品味接近润色 D.品位接进润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那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B.他在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C.这块石头简直就是个天造地设的瞭望台,在这里安个岗哨是再合适没有了。
D.APEC会议期间,一位三年前曾到过上海的外国游客感慨地说:“今天的上海真令人刮目相看。
”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来是为社会捕捉热点、剖析焦点的大众传媒,由于竞相改革,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B.王鹏除被责令作出检讨外,还给予他留用查看半年、扣发当月奖金的处分。
C.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
D.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首批改革38个试验区,从今年起进行课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