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泻病规范化诊治
- 格式:pptx
- 大小:947.09 KB
- 文档页数:41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8期一•概述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
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 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
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 ORS( hypoosmolarity OR 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
山东省医疗单位腹泻门诊工作规程第一条腹泻门诊是发现霍乱病人的前哨阵地。
做好腹泻门诊工作对于早期发现霍乱病人,控制疫情扩散蔓延,起着关键作用。
在医疗单位建立腹泻病门诊,是防止霍乱和其他腹泻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使我省各级医疗单位腹泻病门诊工作正规化,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腹泻病门诊的业务范围是以急性腹泻为主的各种疾病,包括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各种病原引起的肠炎和消化不良。
县及县以上医疗单位,要认真执行分诊制度,凡属于腹泻病门诊范围的疾病,不得在其他诊室诊治。
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设立两间门诊,分别诊治属于内科和儿科范围内的腹泻病人。
腹泻病门诊做不到24小时开诊者,下班时间腹泻病人可到急诊室诊治,由急诊室负责做好腹泻病人的各项处理工作。
第三条各级医疗单位(包括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和诊治腹泻病人的各种专科医院)均应设立腹泻病门诊;乡镇卫生院和厂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所,如因人员、房屋不足不能单独设立腹泻门诊时,应设专桌或专人负责腹泻病人的诊治工作。
第四条市(地)及市(地)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开避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设诊查室、留验室、化验室、药房及专用厕所。
县级医院腹泻病门诊应有诊查室和留验室。
所有腹泻病门诊都要有防蝇设备和盛放吐泻物的容器,备有专用的诊查、采样、抢救、消杀等药械。
腹泻病门诊房屋的设置,要便于治疗和隔离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周围环境。
第五条腹泻病门诊的工作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并能熟练掌握霍乱和其它腹泻病的病原、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抢救治疗、疫情报告等有关专业知识,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和自身防护。
第六条腹泻病门诊必须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备有《腹泻病防治手册》和最新版的《霍乱防治手册》,备有卫生厅统一制定印发的“腹泻病门诊病人登记薄”。
第七条凡就诊的腹泻病人,一律填写“腹泻病门诊登记薄”,填写时要求项目齐全,字迹清楚,无漏人、漏项,以便于查找和统计。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50-感染性腹泻的规范
化诊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细菌性痢疾的规范化诊治
1、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病人应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B、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食及半流食为宜
C、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维持酸碱平衡,脱水轻且不呕吐者可用口服补液,重者静脉补液
D、宜使用降低肠道动力的药来止泻[正确答案]
E、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三代抗生素
2、下列关于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说法错误的是()
A、急性起病,畏寒发热,食欲不振
B、数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症状
C、持续排出黏液脓血便[正确答案]
D、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E、自然病程为1~2周
3、我国最多见的志贺杆菌类型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正确答案]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不确定
答案详见:
4、托幼机构从业人员因细菌性痢疾被隔离,需粪便培养连续()次阴性后,才能解除隔离,恢复工作
A、1
B、2
C、3[正确答案]
D、6
E、不确定。
常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背景儿科疾病是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为了提供规范化的儿科疾病诊疗服务,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全面的诊疗制度和流程是必要的。
目标本文档旨在介绍常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些疾病,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儿童的健康。
制度与流程1. 诊断与鉴别- 研究并熟悉常见儿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特征。
-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儿童的发育情况、喂养方式等。
- 根据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2. 检查与检验-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 针对特定疾病可进行特殊检查,如X光、超声、CT等。
3. 治疗与护理-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
- 进行有效的护理和观察,保证儿童的舒适和安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康复与复查- 为需要康复的患儿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
- 定期复查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典型儿科疾病的规范处理1.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 根据症状进行病毒学和细菌学检查,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
- 对轻型病例,推荐休息、饮食调理、给予支持性治疗。
- 对重型病例,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和对症处理。
- 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儿童腹泻病- 根据症状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因和病情。
- 保证水、电解质的补给,防止脱水。
- 应用抗生素治疗时,注意选择敏感的药物和合适的剂量。
- 运用对症治疗,缓解腹泻症状。
3. 儿童发热病-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 根据体温和病情判断是否给予退热治疗。
- 注意观察其他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鼓励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惯。
结论通过制定常见儿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我们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疾病的诊治水平,规范治疗过程,保障儿童的健康。
一、前言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
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0.70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2.50~3.38次/人年[1]。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
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至8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至12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ORS)、静脉补液]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
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
“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年6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小儿腹泻病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的综合征,婴幼儿常见病因分类:①感染性腹泻,如痢疾、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肠炎);②感染性腹泻:饮食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
【诊断】(一)大便性状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病程分类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有些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四)临床诊断1.根据腹泻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最可能的诊断。
2.急性水样便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成人发生在5~6月份要考虑成人型轮状病毒肠炎;发生在夏季以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炎可能性大。
3.水样便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要考虑霍乱。
4.病人粪便为粘液或脓血便,要考虑为细菌性痢疾;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五)脱水的评估 (见表1—3)。
【治疗】预防脱水。
纠正脱水。
继续饮食。
合理用药。
(一)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1.治疗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征患者,可在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三原则:(1)给患者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2.给患者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
①继续母乳喂养;②如患儿不是母乳喂养,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③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给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或烂饭、蔬菜、鱼或肉末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
---------------------------------------------------------------最新资料推荐------------------------------------------------------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郑军写在课前的话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腹泻是指大便中水分及大便次数异常增加,通常 24 小时之内 3 次以上。
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1 / 12约为 0 .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 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
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疾病,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我国儿童常见病及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XXX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该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
消化道症状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如稀糊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日;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
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惊厥、昏迷、休克,可伴有心、脑、肝、肾等其他器官系统受累表现。
此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也是该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或高钠血症,也可有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常见病原体所致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特点见附表3.辅助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和病原学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测定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和过多经静脉补液等问题,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以及抗菌药物治疗。
同时,对于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儿尽快康复。
一)粪便常规检查是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在霍乱弧菌感染时,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呈流星样运动的弧菌。
在阿米巴原虫感染时,镜下可见含红细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在真菌感染时,通过大便涂片可见孢子和菌丝。
二)对于黏液脓血便或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的患者,应进行粪便细菌培养;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且出现急性水样便的患者,则无需常规进行粪便培养。
三)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酶免疫分析、直接免疫荧光分析、核酸扩增技术或分子序列分析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