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农业 特点和区位因素
- 格式:pptx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0
易错点09 农业的区位因素易错题【01】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2.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是决定性因素。
总结如下: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二、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1.大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1)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地形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与分布,可结合下图理解。
(2)考虑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这种影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2.小范围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和选择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如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在图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布局小麦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牛业、林果业。
三、农业生产条件分析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政策一般对农产品种类和种植面积影响较大通过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业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农业技术如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域的范围,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等01不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2021·海南·高考真题)图左示意我国某热带雨林地区人工多层经济林模式,图右示意我国某地区“猪沼果”模式,二者均为生态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美国1国土组成:除本土48个州,1个特区外,还有2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2自然条件:本土都在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在高纬度,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故热带产品需进口)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耕地:平原面积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河流: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长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
美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哥伦比亚河(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迎风坡降水丰富)资源: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高消费和浪费仍大量进口,是世界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3居民:多民族国家和种族间的不平等。
人口3亿,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有华人聚居。
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区域,东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
近几十年来人口由东北部向南、西部“阳光地带”迁移。
4经济:农业的现代化: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良种化,化学化美国的农业带:美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区,每个农业区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如乳畜带内拥有全国奶牛的1/3,生产全国牛奶、乳制品的1/2;玉米带生产的玉米占全国的3/4、大豆占60%,这里还利用玉米做饲料,饲养占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牛。
地域专门化------指农业生产中按地区进行的社会分工,即各地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及历史地位,形成一种比较集中的特定农业部门,该部门以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投入到区际农产品的交换中去。
地域专门化生产的好处:a.充分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势 b.能更有效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缺陷:加剧了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状况。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小结1)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方便的交通:商品谷物生产的基础2)地广人稀: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3)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农场现代化的保证。
5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5%,工业产值占世界的20%,农业产值占世界的10%。
美国地理总结知识点美国位于北美洲的中心地带,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多样,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下面将从地貌、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美国地理进行总结。
一、地貌1. 北美陆桥美国地貌主要可划分为五部分。
首先是北美陆桥,这一地区包括美国东北部、东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势较低平。
这一地区以农业产业为主。
2. 落基山脉西部是美国的第二大地貌区,这里有落基山脉和整个西部河谷,地势较高。
这一地区包括洛矶山脉、科罗拉多高原、大盆地以及华盛顿州西部。
3. 平原地带美国第三大地貌区包括平原地带,这一地区包括中西部,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中西部大平原、五大湖区和北部德州等地区。
这里是美国的农业发达地区。
4. 成因地带美国地貌的第四大区域是成因地带,主要包括美国西南地区,包括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州,这里有沙漠和峡谷,气候干旱。
5. 橡树地带美国的第五大地貌区是橡树地带,指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地区。
这里气候温暖,植被茂盛。
二、气候1. 东北部和东南部气候温和多雨美国东北部和东南部的气候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充沛。
2. 西部气候多样美国西部气候多样,太平洋沿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内陆干旱,高原多风,日照充足,华盛顿州西部降水最多,加州南部气候干燥。
3. 中西部气候干旱中西部属于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变化大。
4. 南部气候美国南部气候温暖,夏季潮湿炎热,冬季温和,降雨量充沛。
三、人口分布1. 人口稠密的东、西海岸美国人口主要集中在东、西海岸地区,尤其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城市。
2. 中西部人口较少中西部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
3. 南部人口增长迅速南部人口逐渐增加,尤其是佛罗里达州和德克萨斯州。
4. 西部人口稀疏西部地区人口稀疏,以小城镇和少数民族为主。
四、经济1. 东、西海岸为经济中心美国的经济中心主要集中在东、西海岸,包括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
§ 2.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②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③了解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③运用知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④通过对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难点】①美国农业的生产条件②美国主要农业带的空间分布③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完善和深化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学生读图、分析、合作交流;辩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农产品出口率较低。
而美国不仅是农业生产大国,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播放幻灯片:美国农产品出口占世界同一产品总出口量比重),美国的农业发展道路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
今天,我们一起来以美国为例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师】假如你是一个农场主,为了很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你认为将具备哪些条件? 【生】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
第38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配合较好地形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水源有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水源①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②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③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1)含义: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2)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3)美国农业带的划分(5)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美国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及对策(1)背景:由于过度垦荒和破坏植被,引发“黑风暴”。
(2)目的: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政策残留超标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土壤侵蚀免耕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微点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微点2图示法理解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微点3市场条件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它决定了美国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最终影响了美国农业带的类型与生产规模。
微点4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比较(1)相同点①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②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宜玉米生长。
③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在50%以上。
④玉米单产都较高。
(2)不同点①经济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有农场,美国玉米带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
②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门化和经济专门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③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
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大小)、水源、土壤(1)地形条件:山区由于地表崎岖、土层较薄、耕地面积较少(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由于山区垂直地域差异显著,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和多种经营;草原面积广阔、牧草茂盛、适合发展畜牧业;平原地区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
(注意特殊的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是原始森林)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气温日较差(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2)判断光照是否丰富,看云雾多少。
一般降水少、水汽少的地方云雾少、光照充足。
一种情况是:深居内陆、离海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西北地区),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二种情况是:受高压控制降水少,光照充足。
三种情况是:处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
四种情况是: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光照充足(如:青藏高原)。
光照不足的典型地区:西欧(因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各月降水均匀、云雾较大、光照不足,不适合发展种植业,适合多汁牧草生长而发展畜牧业);四川盆地(因气候湿润、地形闭塞、云雾较大、光照不足,是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云贵高原,云雾较大。
(3)热量是否丰富的判断依据:一是看纬度:低纬度地区或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丰富;中纬度地区或温带地区夏季热量丰富;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热量不足。
二是看海拔高度: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反之海拔低热量较丰富。
三是看地形对冷气流的阻挡情况: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高,是因为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对冬季风的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弱,加之地形闭塞,热量不容易散失。
(注意光照充足不一定热量丰富)(4)降水多少的判断:高压控制降水少,低压控制降水较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离海远降水较少,离海近,一般降水较多;暖流增加湿润程度;寒流加剧干燥程度。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③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微专题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亚洲季风气候区。
2.作物:以水稻为主。
3.区位条件4.生产经营特点灾难频繁,对水稻生产威逼大特殊提示(1)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可简记为“一大”“一小”(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一高”“三低”(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机械化、科技水平低)。
(2)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已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商品率高。
考向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判读与分析(2021·江苏地理)下图是我国30°N四周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进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宽敞;种植历史悠久,阅历丰富(2)不行行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解析(1)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水稻种植业,进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有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水稻市场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阅历丰富等。
(2)种植水稻,水热条件都要充分,但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当然,只要青藏高原上能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问题,就可以种植水稻。
微专题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和认识农业生产。
(区域认知)2.能够从区域视角认识水稻种植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形成评价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3.观察、调研生活中的农业生产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评价。
(地理实践力)4.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人地协调观)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①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如热量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②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影响土地生产力。
③水源:农业生产必备的条件。
④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①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
②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专题32 地理区位类综合题之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指导】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各因素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下:(1)自然因素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和地形,人文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主要因素。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然后再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林业山地、丘陵地区畜牧业半干旱、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水稻水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科技条件等人文因素在不断变化,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技术、交通等因素的改进,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自然要素地形基塘农业、鱼塘—台田农业、梯田农业、打坝淤地气候温室农业、大棚农业(气温)土壤改良土壤(盐碱地、红壤)、无土栽培水源灌溉农业、绿洲农业、农田水利工程人文要素市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市场地域扩大交通技术温室农业、大棚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良种化、化肥化4.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变化(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状元笔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市场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突出。
美国农业生产有两大特点:一是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二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的形成和分布都是综合考虑了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等多种因素,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的结果。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实行限耕政策;实行休耕政策;实行补贴政策;实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基础整理新-课-标-第- 一-网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二是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三是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综合探究1.我国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共自然条件可以与美国的玉米带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玉米部”,比较中美两国“玉米带”在生产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表2-4-2中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比较表项目纬度地形土壤有机质无霜期(天)降雨量(㎜)玉米面积比重玉米单产(千克/公顷)美国玉米带370N~450N平原台地3%~6%160~200500~70050%7500中国玉米带420N~460N平原台吉2%130~145450~65050%~60%6750(2)根据表中资料,分析中美两国“玉米带”生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X|k |B| 1 . c |O |m相同点:两者均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于玉米生长;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在50%以上;玉米单产较高。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大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单产相对较低;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价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