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专题一 文本3 咬文嚼字 含答案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24.38 KB
- 文档页数:10
咬文嚼字(导学案)【学习要求】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课时安排】二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事例,学会作简要分析,总结每个事例所讲述的道理,归纳它们的共同之处,找出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筛选重点字词,查阅工具书予以掌握。
2.反复诵读课文,找出文中例举的“咬文嚼字”实例并理清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累.积()下乘.()锱铢..()咬文嚼.字()岑.寂()付梓.()没镞..()清沁.肺腑()嚼.舌()咀嚼.()便宜..()灞.桥()蕴.藉()剥啄.()憎恶..()尺牍.()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援.例:付梓..:咬文嚼.字:游.离:尺牍..:不求甚.解:拘.礼:蕴藉..:一川..烟草:3.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⑵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⑶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二、课堂探究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例子分析道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史记》“李广射虎”改写不同字眼,不同意境苏轼《惠山烹小龙团》诗句赏析滥词旧语,缺乏新意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三、课堂检测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下乘.(chéng)岑.寂(chén)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yùn)累.积(léi)憎恶..(piányi)..(zèngwù)便宜D.尺牍.(dú)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A. 尺牍剥琢有声学福五车刻苦自勉B. 蕴藉点铁成金斟酌清沁肺腹C. 俗滥自鸣得意流涎索然无味D. 岑寂不即不离凝炼锱铢必校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岸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人送别,亦多于此)端木..遗风(端木赐,即孔子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
《咬文嚼字》学案课前寄语在现代汉语里,“咬文嚼字”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借用这个词语来提倡“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学习本文,一是要掌握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二是要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预习与梳理《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表面上看,本文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非如此。
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与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分不开的。
作者认为: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不是一表一里,一后一先,“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离开事物的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
因此,“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些观点,对理解本文至关重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富有理趣。
1.注字音2.写汉字3.解词义援例:引用成例。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无端地增添。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咬文嚼字[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流涎.()憎.恶()茗.烟() 斟酌.() 镞.()鲁莽.() 剥啄.() 意蕴.() 清沁.() 灞.桥()付梓.() 【答案】xiánzēngmínɡzhuózúmǎnɡzhuóyùnqìnbàz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1)嚼⎩⎪⎨⎪⎧ 咬文嚼字倒嚼咀嚼(2)恶⎩⎪⎨⎪⎧ 深恶痛绝恶心恶果(3)晕⎩⎪⎨⎪⎧晕倒晕船(4)藉⎩⎪⎨⎪⎧狼藉蕴藉【答案】(1)jiáojiàojué(2)wùěè(3)yūnyùn(4)jíjiè 2.语境辨析法(5)乘.()车至集文物考古、科研、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看到再现的2 000多年前的千乘.()之国激动不已。
(6)《人民画报》封面上刊载.()了一个载.()歌载.()舞的姑娘。
【答案】(5)chénɡshènɡ(6)zǎizàizài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 娟 联 精竭虑肆无忌(2)⎩⎪⎨⎪⎧铢必较衣 重(3)⎩⎪⎨⎪⎧ 寂汗(4)⎩⎪⎨⎪⎧尺穷兵武 职 【答案】(1)婵 蝉 殚 惮(2)锱 缁 辎(3)岑 涔涔(4)牍 黩 渎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即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点铁成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富五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锱铢必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深恶痛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粗枝大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学生用书[P17])一、文本阅读阅读文本,完成1~3题。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容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文中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结合“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的侧重点的不同进行思考。
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读音并改正。
岑.寂(cén)锱.铢必较(zhī)没镞.(cù)清沁.肺腑(xīn) 付梓.(xīn) 深恶.痛绝(wù)胸襟.(jīn) 咬文嚼.字(jué)蕴藉.(jí)尺牍.(dú) 下乘.(shènɡ) 流弊.(bì)【答案】锱.铢必较(zī);没镞.(zú);清沁.肺腑(qìn);付梓.(zǐ);咬文嚼.字(jiáo);蕴藉.(jiè);下乘.(chénɡ)。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俗滥老生长谈拘礼不既不离黩武涎皮赖脸援例刻苦自厉【答案】“老生长谈”改为“老生常谈”,“不既不离”改为“不即不离”,“刻苦自厉”改为“刻苦自励”。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63岁的朱清时第一次以南科大校长的身份出现在深圳公众面前,脸色红润、声音洪亮、自鸣得意....;那时,距他从中科大校长任上退休恰好一年。
②过度咬文嚼字....当然迂腐,但中国人把中国字适度嚼一嚼,则大有必要。
③职工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保供应的精神值得赞扬,供销人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采购降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值得称颂。
④小小的瓦工市场,折射出北方人的不足之处:缺乏敬业精神、干事粗枝大叶....,没有团队合作态度等等。
⑤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一直以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⑥季羡林先生风雨如磐....的近百年人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②③⑥D. ③④⑥【解析】①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②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符合语境。
③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1.指出以下加点字中错误的读音并更正。
岑.寂(cén)锱.铢必较(zhī)没镞.(cù)清沁.肺腑(xīn) 付梓.(xīn) 深恶.痛绝(wù)胸襟.(jīn) 咬文嚼.字(jué)蕴藉.(jí)尺牍.(dú) 下乘.(shènɡ) 流弊.(bì)【答案】锱.铢必较(zī);没镞.(zú);清沁.肺腑(qìn);付梓.(zǐ);咬文嚼.字(jiáo);蕴藉.(jiè);下乘.(chénɡ)。
2.指出以下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俗滥老生长谈拘礼不既不离黩武涎皮赖脸援例刻苦自厉【答案】“老生长谈”改成“老生常谈”,“不既不离”改成“不即不离”,“刻苦自厉”改成“刻苦自励”。
3.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利用,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63岁的朱清时第一次以南科大校长的身份出此刻深圳公众眼前,脸色红润、声音嘹亮、自鸣得意....;那时,距他从中科大校长任上退休恰好一年。
②过度咬文嚼字....固然迂腐,但中国人把中国字适度嚼一嚼,那么大有必要。
③职工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保供给的精神值得赞扬,供销人锱铢必较....、分毫必争的采购降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值得称赞。
④小小的瓦工市场,折射出北方人的不足的地方:缺乏敬业精神、干事粗枝大叶....,没有团队合作态度等等。
⑤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什么缘故是最美的?一直以来,人们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刻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⑥季羡林先生风雨如磐....的近百年人一辈子,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A. ①③⑤B. ②③④C. ②③⑥D. ③④⑥【解析】①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情感色彩不妥。
②咬文嚼字: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符合语境。
③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于汉语词义的探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词不当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会,从而引导学生们注重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能力。
一、文章导入:拓宽思维引导学生们思考“一词多义”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使课堂环节更生动有趣。
二、课堂讲解:学习核心1.文章内容概述首先,引领学生们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文婷姐的写作背景;其次,引领学生们分析造成多义的各种语言运用方式,包括造词、演义、借义等;最后,介绍了如何使语言更加准确、恰当地表达思想的方法。
2.案列分析根据学生们的感性认知,根据生活实际案例来讲解多义词的运用。
如:情人节、家常便饭、谈天、敢爱敢恨等词的运用。
最后,让学生们互相斟酌如何使用一些多义词,从而达到准确表达的目的。
三、思维拓展:词语运用游戏1.单词猜谜老师出示一些生疏的词组,让学生们去猜猜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它们的多义之所在。
2.接龙游戏老师给学生们出现一个词,学生们需围绕这个词来表达出与它有密切关系的话题,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多义造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词,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这个词编一个句子,和大家普遍使用这个词不同的是,让学生在句子中运用他的多义,形成一个特别的句子,并且做出语境推断。
四、总结方案:学习回顾1.作品的主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的交流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言的学习。
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及上下文语境的归纳推断,将多义单词的意思理解准确,并在交流时运用技巧表达。
3.思维的培养。
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推理及分析问题,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好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
【学习难点】1、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
2、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预习案【知识链接】1、文学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点铁成金:锱铢必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索然无味:3、导引自学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导入课文】据说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胞妹叫苏小妹,极有文才。
有一天苏小妹与苏轼、黄庭坚三人在一起谈论诗歌,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
请二位兄长在这两句中间分别加上一字作腰,使之成为五言联句。
咬文嚼字习题答案版第 2 页一、基础部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剥啄(zhuó) 上乘(chén ɡ) 拘礼(jū) 锱铢必较(zhī)B .没镞(zú) 付梓(xīn) 斟酌(zhēn) 清沁肺腑(qìn)C .岑寂(cén) 憎恶(zèn ɡ) 胸襟(jīn) 深恶痛嫉(jí)D .蕴藉(jiè) 尺牍(dú) 流弊(bì) 咬文嚼字(jiáo)【解析】 A 项,“锱”读zī;B 项,“梓”读zǐ;C 项,“憎”读zēn ɡ。
【答案】 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019——2019高二年级语文习题 学号 姓名 组 成绩 设计:王鹏飞 校对:白松婷 课题:《咬文嚼字》习题第 3 页的,更着艾滋病知识,人类战胜这个世界杀手的勇气。
他把人们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再度给社会,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以公众人物的号召力,承担起社会责任。
A.热爱教导增强报答 B.温暖传授激励回馈C.关爱传播激发回报 D.理解教授提高赠送答案:C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摘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起来。
答案:C。
ABD三个成语都是贬义词,现在被当着褒义词用了。
A.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和物质本质。
现指认真推敲第 4 页某一个字。
B.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D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但这里的蔬菜新鲜并且价格低廉,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那你也不妨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一番,往往你就能用令你满意的价格买到你想要的蔬菜。
咬文嚼字课时达标训练3咬文嚼字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倒涎.(yán)胸襟.(jīn)蕴藉.(jiè)锱.铢必较(zī)B.隽.永(jùn)岑.寂(cén)滥.调(làn)咬文嚼.字(jiáo)C.茗.烟(míng)清沁.(qìn)尺牍.(dú)深恶.痛绝(wù)D.没镞.(zú)焚.香(fén)付梓.(xī)上乘.之作(chéng)解析:A项,“涎”应读xián;B项,“隽”应读juàn;D项,“梓”应读zǐ。
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B.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泌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
C.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是“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清”。
D.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椟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解析:B项,“清泌肺腑”应为“清沁肺腑”;C项,“杀清”应为“杀青”;D项,“尺椟”应为“尺牍”。
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郭先生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2)惊起了宿鸟,打破了,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3)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
A.照例沉寂含蓄B.援例岑寂蕴藉C.照例岑寂含蓄D.援例沉寂蕴藉解析:照例:照样。
援例:引用成例。
根据句意,“照例”不合题意。
沉寂:十分安静。
岑寂:寂静。
根据句意,“沉寂”不合题意。
含蓄:包含,不轻易流露。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根据句意应是“蕴藉”。
文本3 咬文嚼字 学习重点 1.把握作者观点,学习本文咬文嚼字的道理和方法。
2.深入理解本文观点与例子之间的关系。
有关“苦吟”的名句1.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
——方干《赠喻凫》2.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3.为文须千斟万酌,以求一是,再三更改,无伤也。
——郑板桥《词钞自序》4.世人著述,不能无病。
——曹植《与杨祖德书》5.凡作传奇,当于开笔之初以至脱稿之后,隔日一删,逾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
——李渔《闲情偶寄》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流涎.( ) ②唾.骂( ) ③氛.围( ) ④潜.能( ) ⑤锱铢..( ) ⑥焚.香( ) ⑦意蕴.( ) ⑧携.手( ) ⑨尺牍.( ) ⑩付梓.( ) ⑪烹饪..( ) ⑫清沁.( ) (2)多音字①⎩⎪⎨⎪⎧ 狼藉.( )蕴藉.( ) ②⎩⎪⎨⎪⎧ 晕.倒( )晕.船( ) ③⎩⎪⎨⎪⎧含混.( )混.水摸鱼( ) ④⎩⎪⎨⎪⎧ 兴.会( )兴.起( ) ⑤⎩⎪⎨⎪⎧ 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⑥⎩⎪⎨⎪⎧ 了解.( )押解.( )姓解.( )2.理解词义(1)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锱铢必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沁肺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点铁成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自鸣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才高八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富五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不即不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1)蕴藉·蕴蓄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夏的泼辣、秋的丰实,更有冬的________。
山野与丘壑少不了小草的点缀,这是每一位画家作画时的心得;即使茎叶沦为牛羊口中的美食,小草仍然留下自己倔强的根,为来年的生长做强有力的________与铺垫,这是小草的执着与追求。
(2)捉摸·琢磨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真的让人很难________,但我们回顾一下前些年美国、日本楼市的例子,自己________一下,或许就会拨云见日。
(3)咬文嚼字·字斟句酌①这篇文章字字珠玑,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3月10日下午,一男子明明带着头盔,却不戴在头上,遇到交警后,因怕扣分、罚款,故意跟交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词夺理。
品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2.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作者却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咬文嚼字》通过对《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想说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你觉得这对我们“咬文嚼字”会有怎样的启示?试作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完本文,你从中体悟到品味语言有哪些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