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木兰诗》教案鄂教版〖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须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rl,坐我西阁床”)。
四、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可以搞一点鉴赏。
A(适用于一般水平)一、解题。
〔说明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①这是~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8 女娲造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外知识也挺丰富。
你们谁知道刚才
释而凭借想象创造出来的。
(一
神话传说。
像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小说,常常
采用神话素材或借鉴其手法。
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和
父逐日、精卫
女娲造人
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
”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
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借助
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六、。
28《女娲造人》《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依据《习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斗胆别致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赋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大,使得这个陈旧的神话传说布满生活气息,焕宣布诱人的颜色。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思想比较生动,易于创设情境调集学生思想。
学生对这种想象力很强的文章爱好比较浓,能够适当地鼓舞学生进行发明。
常识与才能:开始了解神话故事的特色。
进程与办法: 经过复述故事情节,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办法的运用,并激起学生根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情感心境价值观:感触文中所表现的高兴之情。
经过复述故事情节,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办法的运用,并激起学生根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着手发明神话故事。
1课时讲授法、协作根究法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国际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风趣的论题,今日咱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么了解的。
二、全体感知课文1.听读课文录音,把握下列词语,留意加粗字的读音。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明澈(chénɡ chè):明澈通明。
幽光(yōu)活络:反响快。
连绵:连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姿态。
神通:原是释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气,今指特别高超的身手。
2.表情朗诵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三、研读课文1.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学生答复,教师清晰:课文在本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详细进程;(动作描绘)②人工出来之后欢欣高兴的局面;(神态描绘)③女娲像人相同具有心思活动和喜怒哀乐等心境;(心思描绘)作者的评述,其间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天喜地的局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绘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引荐1—2同学,举办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详细进程,人来到人间的描绘。
3. 评论:a.女娲造人的详细进程是真的吗?你怎样了解这种写法?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估测,说给咱们听听。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28课课题名女娲造人课时一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的运用;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设疑,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解疑。
2.利用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想象。
3.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及情感渗透。
教学重点重点: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难点难点: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课后小结1.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体现了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2.从课文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辅之以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
3.用亲切的教态、激励性的语言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想象,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分析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拓展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起来。
本堂课就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教师的适当指导和点拨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想飞扬起来。
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
第一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摆脱课文束缚,让学生发挥个体独立性,自由想象。
在第二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对想法新奇的学生还给予了表扬,这就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导言:世界上许多文化传说中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而“女娲造人”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索,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这一经典古诗,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本篇教学设计以《女娲造人》为原材料,遵循语文教学的三大要素——语言、文化和思维,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
一、语言层面:打造桥梁,加强语言学习1.语言教学目标本课语言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人物形象;(2)懂得分析课文的思路和结构,掌握课文的语汇词汇,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3)学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语言语气表达的准确与恰当,从中发现语言之美、体会语言之奇。
2.教学重难点(1)重点: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古典语言,领会文化内涵;让学生学会口语表达。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本篇古文的意思,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述再现。
3.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每句话进行逐字解释,同时讲解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2)配对法:将难词翻译写在纸张上,与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配对练习。
(3)分组讨论法:让学生随机分组,提出对某一句子的翻译,然后批评和讨论。
二、文化层面:揭示人类起源,融入文化知识1.文化教学目标(1)认识《女娲造人》的来源、作用和意义;(2)通过分析女娲神话故事,理解人类起源的含义,掌握史诗的结构和特点;(3)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掌握中国古代的文化特点,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难点:如何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古代神话故事又不失当代眼光。
3.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再引导他们找到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教案,如语言教案、数学教案、英语教案、科学教案、音乐教案、美术教案、体育教案、社会教案、主题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lesson plan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English lesson plans, science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art lesson plans, sports lesson plans, social lesson plans, theme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lesson plan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2.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想象力。
3.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和远古人类的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既要让学生体会神话的魅力,又要让学生明白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正确认识神话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差距。
2.激发学生想象力。
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与《风俗通》原文的不同处,理解想象的特点,再通过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的改写进行想象力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激思(在黑板上方靠左板书“人”字)我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下,关于人类的起源,科学的解释是怎样的?在古时候,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出现神创造人的传说。
(在黑板上“人”字前板书“女娲造”)那么,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她最初是怎样造人的?结果怎样?二、理解探究1.比一比速度。
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内容。
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读得快,信息概括最全面。
2.试一试身手。
请学生复述课文梗概,理清文章脉络,其余学生对复述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3.看一看慧眼。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将《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两则短文与课文作比较,在课文中标出原神话故事的内容,其余就是作者联想、想象的补充内容,以获得对联想、想象的方法和思路的启示。
4.议一议内容。
学生同桌为一组,阅读讨论:(1)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女娲对人类诞生所产生的喜悦说明了什么?明确:天地间虽然有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但女娲仍感到非常寂寞,考虑到天地之间应该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让世间生气蓬勃起来。
人的产生,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无限希望。
人的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我们既感到了女娲的慈爱、勤劳、智慧,又感到了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们分明看到,女娲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我们明白了,神话中的想象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基本常识。
2、复述故事情节,领会想像和联想在文章中的运用。
3、感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理解联想与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神话特点。
3、分析女娲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查资料:①有关神话的知识。
②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教学安排: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一、导语:齐读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同学温故而知们,牛朗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引起了我们许多遐新,自然导思。
其实,我国古代还有许许多多奇幻的神话故事,你入。
知道的有哪些?可提问学生问答。
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夫逐诸多神话故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
事可大大激问:你了解神话的有关常识吗?发学生兴明确:神话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趣。
与想像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表现简介神话常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抗争和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识,给学生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然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一个初步的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理性认识,的要求而想像出来。
为下面阅读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课文作了较1、快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好的铺垫和澄.澈幽光灵敏绵延莽.莽榛榛.掘.起掺.合指导。
寂寞一般无二疲倦不堪.2、复述故事情节。
3、请一学生朗读《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译文,其让学生进行他同学在文中圈划,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对比,从而明确: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后的欢获得想像的欣喜悦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方法、思路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的启示。
4、思考:课文所丰富的内容,是一种什么写法?明确:是想像。
本文通过大胆奇特的想像,对人类的起源进行了解释。
5、查阅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起源。
第28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请学生自己介绍西方的“上帝造人说”。
(投影出示:上帝在创造天地和万物以后,在第六日造人。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灵气,人就活了。
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取一个名字叫亚当。
后来,亚当成了伊甸园的守护神。
亚当给伊甸园里的各种飞禽走兽起了名字,它们都听从于亚当。
上帝看亚当辛苦,决定为他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
于是,上帝在亚当睡觉时,抽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做了亚当的妻子。
从此,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
)引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
看看人是从哪儿来的?(投影出示《风俗通》文字)请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主要意思。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课后练习题一)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女娲造人的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教学难点:分析女娲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家在一天天悄悄地长大,你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
仰望苍穹,俯瞰大地,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
(设计二)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女娲造人》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设计三)播放两段动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教师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引出课题:《女娲造人》二、初读解疑1.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造人?②怎样造人?③怎样让人生生不息?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造人原因: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女娲造人的过程和方法:揉泥成团造人;挥藤洒泥造人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好办法:男女结合3.归纳文章结构。
孤独寂寞添加生物揉团黄泥藤条挥溅分为男女创造后代三、细读探究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女娲精神、性格以及神奇本领的语句,用“这篇神话塑造了一个的女娲形象”说话。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归纳:女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她非凡的能力,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
她又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人的孤独感,有人的喜怒哀乐,有人类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坚持、聪慧和充满活力等。
2.结合背景资料分析,女娲形象为什么能流传至今并受到人们的尊崇?背景资料: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女娲、伏羲和神农并称“三皇”。
千百年来.人们将许多创造世界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丰功伟绩.毫不吝啬地附会在女娲身上.女娲成为我国古代神话中最伟大的女神。
是华夏民族公认的创世祖。
而民间对女娲的尊崇和敬仰更是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时至今日。
很多地方传承了祭祀女娲的民间习俗。
每逢三月十五日.一些乡间山村的农民群众还会自发地同聚女娲祠.上香献供。
祈福纳祥。
学生学生联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思考讨论.师生归纳总结:女娲形象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尊崇的原因:①女娲身上体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慈爱、勤劳、坚持、智慧……)。
这种崇高的母爱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②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探求与创新精神。
③女娲造人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家庭带来了吉祥和幸福④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
3.教师微讲座,补充中国神话的社会意义。
教师引言: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查尔斯·盖雷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神话》一书中说:“对于从古到今的诗歌、雕塑和绘画来说,古代神话一直是一个宝库.里面充满了黄金般珍贵的故事、闪闪发光的思想、粗野或者顺畅的激情以及珠光宝气的幻象。
”那么,中国神话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呢?请看以下资料:资料一:中国的神话,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
如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毋庸自愧地说.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
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导言》有删改)资料二:从中国神话中,可以看到一个崇尚道德、大公无私、思维峻极、境界高远的民族,一种宽厚、和平、仁道、讲信、尚礼的国风。
中国神话充分展示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性格、品德、素质和灵魂。
中国现代文明远离神话.现代人不能从祖先那里感知“灵性”,这个损失太大了!(王星泉《有关祖先的传说》)四、阅读比较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阅读课文与《风俗通》译文。
完成表格。
①造人动机的产生。
②造人的具体过程。
③女娲的心理情绪。
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⑤作者的评述。
3.归纳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
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由猿猴进化而成。
但这种说法现在也渐渐受到冲击,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放飞想象1.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2.学生发挥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3.学生改写,荐读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
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
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
六、教师小结:(设计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设计二)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曾说过:“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无论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或是从猿人进化而来,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
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
也许我们生命本身的就是个奇迹,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奇迹变为永恒。
七、板书呈现女娲造人袁珂慈爱、辛劳女娲母性爱勤劳、智慧《女娲造人》相关资料一、作者简介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省新繁县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文学常识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四、语言积累1.生字注音开辟.(pì)女娲.(wā)莽莽榛.榛(zhēn)揉.(róu)掘.起(jué)2.形近字辨析蓬.勃(péng)枯藤.(téng)延.伸(yán)乌篷.船(péng)腾.空(téng)朝廷.(tíng)3.词语解释【蓬勃】繁荣,旺盛。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澄澈】清澈透明。
【气概】在对待严重问题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专指正直、豪迈的)【绵延】延续不断。
五、中心思想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六、相关资料1.《女娲造人》的对话型赏析(李莉)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钱理群先生曾经这样说过:“通过书籍,我们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克服了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 在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里, 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 与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 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精神的对话。
”在语文课堂上, 只有把自己作为融注于内的对话者, 才能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而领悟文中的奥妙,体会文中的情思, 涤荡自己的心灵。
因此, 让我们穿越时空, 用对话的思路引导学生赏析袁珂先生的《女娲造人》。
一、与女娲的对话赏析走近女娲, 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一位智者的形象, 她是生命的缔造者, 由于她的绝顶聪慧, 这个世界上才有了人类。
不是吗? 我们一起来看: 因为女娲的“灵机一动”, 才有了“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的念头; 因为她的创造,人就有了“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当她忙碌的工作仍然不能使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时,“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用藤条溅泥成人,于是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为了使人类绵延生存, 她“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人类自己去创造后代。
从有了造人的念头,到人类的缔造,到人类的延续,无处不包含着女娲的心血和智慧。
学生和这样一位女神进行交流, 一定能获益匪浅的。
再深究一下女娲为何造人, 我们又能感悟到这位女神的浓浓的情感,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板着冷脸的不可接近的神, 而是一位与我们一样有着丰富感情的“人”。
看, 大神女娲“感到非常孤独”, 于是就想“添点什么, 让天地间生机蓬勃起来”,在她疲倦的时候, 偶然发现了池水中自己的影子, 于是就有了第一个娃娃, 于是就有了她的“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有了“精神上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文章中的女娲, 并不是为了给谁恩惠才去创造人类, 完全是因为造人带给了她一种精神上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