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精练管仲列传
- 格式:pdf
- 大小:78.13 KB
- 文档页数:7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游少时常与鲍叔游()二十而南游江淮()游目骋怀()欺童叟无欺()管仲贫困,常欺鲍叔()讽赋欺相如()善鲍叔终善遇之()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善尽(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事世异则事异()管仲事公子纠()进鲍叔遂进管仲()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群臣进谏《战国策》()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信将疑()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吕公者,好相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杂然相许表示动作()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二、一词多义(虚词)既言未既()管仲既用()三军既惑且疑()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子非三闾大夫与()以不以为言()梁以此奇籍()齐桓公以霸()鲍叔不以我为贪()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仓廪实而知礼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因因而予之()善因祸而为福()因家沛焉()因张良遂略韩地()因遗策()三、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名作状(1)桓公北征山戎()(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2.形作名(1)将顺其美()(2)匡救其恶()3.名作动(1)齐桓公以霸()4.意动(1)然孔子小之()(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贵轻重()5.使动(1)富国强兵()(2)管仲因而信之()6.为动(1)邵忽死之()五、特殊句式下列句式是()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落实应用案粧和此爭寻躬持jr[学生用书P119(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合B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占便宜D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解析:选D。
游:交际,交往。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 .通货积财,富国强兵C.吾尝三战三走.D .岂以为周道衰微.解析:选D。
A.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
B.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
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 .富国强兵B .然孔子小.之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 .贵轻重解析:选A。
A.使动,使……富、使……强;B.意动,以……为小;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D.意动,以……为贵。
4.与“管仲既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分)A .吾幽囚受辱B .岂管仲之谓乎C.管仲之谋也D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项,宾语前置句;C项,判断句;D项,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二段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己”。
B .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
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 .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
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解析:选C o C项,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
第10课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重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2.思维:理解管鲍的知遇之交及管仲从政成功的原因,进一步体会司马迁理想中的成功人士特点和内心隐求。
3.审美:管仲对鲍叔牙真情告白文字的赏读。
学法点拨《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奇特。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中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认识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谊。
认识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托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注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章第2段是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诗美晨读无题遇明君一箭恩仇泯[注],交挚友宏图大业展。
合诸侯霸业顶峰成,匡天下百家文化传。
[注]这句说的是“一箭之仇”的故事。
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国公子纠和小白(纠的弟弟)。
管仲曾射中小白带钩。
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因鲍叔牙的劝告没有杀掉被俘的管仲,反而任以大用。
[赏析]该诗四句分别概括了管仲人生中四个重要事件及其取得的成就。
注意前两句及后两句内在的因果关系。
Ⅰ 语言积累与梳理一、基础梳理1.一词多义(1)称⎩⎪⎨⎪⎧ 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 故其称.曰: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2)实⎩⎪⎨⎪⎧ 仓廪实.而知礼节: 桓公实.怒少姬:答案 (1)称量,权衡/称言,主张/赞许,称道 (2)充实/实际上2.古今异义词(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不贤,没有才能。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论卑.而易行卑:卑微B.吾尝三战三走.走:逃跑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纠正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长见其笑于大方之家B.鲍叔知其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C.诸侯由是归齐视死忽如归D.上服度则六亲固物换星移几度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不以为言鲍叔不以我为贪B.然孔子小之夫晋,何厌之有C.鲍叔知其贤国无主,其能久乎D.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虎谋皮4.下列各句中含有古今异义的词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岂以为周道衰微C.仓廪实而知礼节D.鲍叔不以我为无耻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6.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岂管仲之谓乎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⑤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⑦甚矣,汝之不惠⑧求人可使报秦也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⑩刘备,天下枭雄A.①⑨/②④/③⑤⑦/⑥⑩/⑧B.①③⑤/②④/⑥⑩/⑦/⑧⑨C.①③⑤⑨/②④/⑥⑩/⑦⑧D.①③⑤/②④/⑥⑧⑩/⑦/⑨7.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管仲的民本思想的一组是()①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④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不以为言 鲍叔不以我为贪B .孔子小之 夫晋,何厌之有C .鲍叔知其贤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D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史记〉选读》文言积累点整理《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司马氏去周适晋年十岁则诵古文.。
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退而深惟曰(涵混太虚,呼吸万壑)《夏本纪》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女其往视尔事矣。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鲁周公世家》——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武王有疾,不豫.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明日,武王有瘳班级姓名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在丰,病,将没无敢寇攘无敢不逮《河渠书》一一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此损漕省卒,益肥关中之地岁因以数不登.《六国年表》僭端见矣晋文中国侯伯侔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高祖本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沛公引兵西夺其军,可.四千人并攻昌邑,昌邑未拔.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座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系颈以组乃以秦王属吏待诸侯至而定约束.今则来,沛公不得有此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非有功伐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示鲁父老项羽头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项羽妨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今某之业孰与仲多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李将军列传》——实词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吾去大军数十里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以为李广老,数奇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虚词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亦竟射杀之专以射为戏,竟死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孔子世家》一一实词孔子适齐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君子亦有穷乎?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语鲁大师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读《易》,韦编三绝。
课时分层作业(九) 管仲列传[基础运用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合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欺负,占便宜D.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游玩D [D项,游:交际,交往.]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故论卑而.易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D.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C [C项,连词,表并列/表转折;A项,介词,为、替;B项,介词,表被动;D项,代词,他。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积财,富国强兵B.通货..,慎权衡C.贵轻重..D.岂以为周道衰微..D [A项,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B项,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C项,古义:经济的发展;今义:重量的大小。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管仲既任政相.齐B.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贵.轻重,慎权衡D.然孔子小.之A [A项,“相”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B.任政于齐C.管仲囚焉D.管仲既用B [B项,状语后置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B.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C.古有“行商坐贾”之说,“贾”指在固定店面的商人,而转运贩卖的称为“商”。
D.“四维不张,图乃灭亡”中的“四维”指孝、悌、忠、信。
第10课管仲列传《史记·管晏列传》是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晏婴两人的合传。
本文节选了管仲部分。
它与其他传记相比较,较为惊异。
它不是全面系统地记述管仲一生的主要政绩,而是写了他一生的两件事,一是与鲍叔牙的交往,二是治齐的政绩。
材料集中,篇幅较小,结构严谨。
学习本文,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1.理解文中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光要读懂管仲,更要读出管仲背后的鲍叔牙,从而生疏二人之间相知相亲的真挚友情。
生疏到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
要读出司马迁在管仲这个成功人士身上寄予的感情。
2.语言学习既要留意丰富的句式,又要翻译重要语句。
3.文中其次段是文章重点,文字感人,最好熟读成诵。
一、人物名片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
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富强,国力大增。
他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二、文化常识成语中的伴侣之交人不行以没有伴侣,孔子曾经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古人对伴侣有很多特殊的称谓。
1.管鲍之交:比方交情深厚的伴侣。
2.半面之交、一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的人,形容相交的时间极短。
3.布衣之交:以布衣身份相交往的伴侣,指贫贱之交,也可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的人的交往。
4.金兰之交、八拜之交:指异性结拜的兄弟姐妹。
5.莫逆之交:情投意合的伴侣。
6.总角之交:童年就很要好的伴侣。
7.忘年之交:不拘年岁辈分的差异而结交的伴侣。
8.君子之交:从道义上相互支持而结成的伴侣。
9.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伴侣。
10.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伴侣。
[学生用书P119(独自成册 )](时间: 45 分钟分值:55分) 一、累积运用 (25 分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 分)A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集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管仲贫穷,常欺.鲍叔欺:欺凌,占廉价D.少经常与鲍叔牙游.游:游乐分析:选 D。
游:社交,交往。
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B.通货积财,富国强兵..C.吾尝三战三走.D.岂认为周道衰微..分析:选 D。
A. 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道德不好。
B. 古义:互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钱币。
C.古义:逃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挪动。
3.以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余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富国强兵..B.然孔子小之.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贵轻重.分析:选 A 。
A. 使动,使富、使强; B.意动,以为小; C.意动,以为羞、以为耻; D.意动,以为贵。
4.与“管仲既用”句式相同的一句是()(3 分 )A.吾幽囚受辱B.岂管仲之谓乎C.管仲之谋也D.吾闻荣华者送人以财分析:选 A 。
A 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B 项,宾语前置句; C 项,判断句; D 项,状语后置句。
5.以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和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3 分)A .文章第二段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重申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音”。
B.管仲执政擅长适应民情,懂得赐予正是为了获得的道理,并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
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谨慎地衡量事情的利害得失。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趁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拯救他的过失,值得颂扬。
这一点与孔子看法不一样。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晋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选自《史记·管仲列传》)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_________)(2)将顺其美(_________)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B.贵轻重,慎权衡C.管仲因而信之D.然孔子小之1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分财利多自与。
A.管仲囚焉。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夫晋,何厌之有?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编管仲列传《刺客列传》一文选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再度加强对文言字词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1.颍(yǐng)上2.鲍(bào)3.商贾(gǔ)4.不肖(xiào)5.齐桓(huán)公6.匡(kuāng)正7.仓廪(lǐn)8.少姬(jī)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2.鲍叔知.其贤:了解3.常欺.鲍叔:欺负4.鲍叔终善.遇之:对待5.不以为言...:把这种事对外说6.管仲事.公子纠:侍奉7.管仲囚.焉:被囚禁8.鲍叔遂进.管仲:推荐9.任政..于齐:执政10.九合.诸侯:会合11.一./匡.天下:完全/匡正12.齐桓公以霸.:称霸13.尝与鲍叔贾.:经商14.分财利多自与..:给自己15.鲍叔不以.我为贪:认为是16.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做官/被17.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贤能18.吾尝三战三走.:逃跑19.邵忽死.之:为……而死20.与俗.同好恶:平民百姓21.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库22.上./服./度.则六亲固:上位者/遵循/礼法23.四维.不张:纲纪24.令.顺民心:法令25.因而予.之:给26.贵.轻重:重视27.慎权./衡.:秤砣/秤杆(引申义见“考点四·古今异义”)28.桓公实.怒少姬:实际上29.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责备/周王祭祀滤酒之物/向30.令燕修.召公之政:恢复31.桓公欲背.曹沫之约:背弃32.诸侯由是..归齐:从此33.知与.之为取:给34.管仲世所谓..贤臣:认为是35.而不勉.之至王:勉励36.乃.称霸哉:仅仅37.将./顺.其美:扶持/顺从38.匡./救.其恶:纠正/制止(一)使动用法1.富.国强.兵:使…富/使…强2.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二)意动用法1.然孔子小.之:以…为小,轻视2.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羞/以…为耻(三)名词作动词齐桓公以霸.:称霸(四)名词作状语1.桓公北.征山戎:向北2.南.袭蔡:向南(五)形容词作名词1.将顺其美.:美好的事2.匡救其恶.:不好的事字音与字形考点重点实词考点词类活用考点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穷苦/困厄2.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贤,没有才能3.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小4.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发展/贸易5.贵轻重,慎权衡..:耻辱和荣誉的选择6.鲍叔不以我为无耻..:不知羞耻(一)判断句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4.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二)被动句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管仲囚焉。
(三)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2)宾语前置句4.岂管仲之谓乎?5.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
(四)省略句1.不以(之)为言。
2.齐桓公以(之)霸。
3.管仲既任政相(于)齐古今异义考点特殊句式考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文言文复习精练管仲列传阅读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要求。
管仲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游:交往B.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多:嘉许,赞美C. 若望.仆不相师望:期望,希望D.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境,边邑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①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②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 ①俗之.所欲,因而予之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C. ①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②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 ①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3.下列文言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A.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 B. 贵轻重,慎权衡。
C.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上服度则六亲固。
”“六亲”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亦泛指亲族、亲戚。
B.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管仲,字仲,名夷吾。
课内文言阅读考法C. 孝廉,晋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的人出来做官。
D.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淮阴,当在淮水的南面。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2)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阅读一篇文学类文本,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王剑冰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
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
”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
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
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
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
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
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
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
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
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
四处正在开山采石。
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
一轮夕阳,苍然于山。
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
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
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
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
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
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
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
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
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
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
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
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
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
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
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
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已奉公。
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
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
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
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
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课外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法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
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
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
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
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
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
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
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
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
”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
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
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
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6.简析前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一轮夕阳,苍然于山。
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2)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