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乱弹
- 格式:docx
- 大小:243.48 KB
- 文档页数:1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神童诗》云: “天子重英豪, 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朝有谚语曰: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有宋一代, 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 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 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提倡读书, 重用文人, 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
因此, 历宋一朝, 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 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权及军令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的一种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什么政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及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宋代注重文教,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重文轻武的政策。
(2)目的: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可知, 这种风气源于朝廷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可知, 目的是, 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 更重要的是抑制武将权势。
积极作用有,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有宋一代, 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可知,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 对宋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一)第一批1、台州乱弹(台州市)2、黄沙乱弹(临海市)3、路桥评书(路桥区)4、路桥莲花(路桥区)5、路桥花鼓(路桥区)6、道士戏(路桥区)7、道情(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8、临海词调(临海市)9、榧树词调(天台县)10、黄沙狮子(临海市) 11、上盘花鼓(临海市)12、大石车灯(临海市)13、大奏鼓(温岭市)14、坎门灯塔鱼灯(玉环县)15、坎门花龙(玉环县)16、叠罗汉(仙居县)17、卷地龙(仙居县)18、亭旁杨家板龙(三门县)19、石马采茶(三门县)20、作铜锣(黄岩区)21、细吹亭(临海市)22、莲子行(天台县)23、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24、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天台县)25、天台抬阁(天台县)26、高枧古亭抬阁(三门县)27、台绣(椒江区)28、玻璃雕刻(椒江区、天台县)29、翻簧竹雕(黄岩区)30、路桥灰雕(路桥区)31、罗氏犀皮漆器(临海市)32、临海根艺(临海市)33、临海剪纸(临海市)34、枧桥鼓(临海市)35、杜桥泥雕(临海市)36、王氏大花灯(温岭市)37、温岭石雕(温岭市)38、海洋剪纸(温岭市)39、陈世君微雕(温岭市)40、船模(玉环县)41、门神画(玉环县)42、贝雕(玉环县)43、天台干漆荚苎工艺(天台县)44、龙山头竹编工艺(天台县)45、坦头木珠工艺(天台县)46、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47、白塔石雕(仙居县)48、方炳青根雕艺术(仙居县)49、长旗灯(仙居县) 50、沿赤木雕(三门县)51、三门石窗(三门县)52、送大暑船(椒江区)53、开年节(路桥区)54、石塘小人节(温岭市)55、刘阮传说(天台县)56、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县)57、济公传说(天台县)58、台州南拳(台州市)(二)第二批一、民间文学(8项)1、戚继光抗倭传说(椒江)2、赵康王南渡传说(椒江)3、大陈岛传说(椒江)4、蔡缸爿故事(黄岩)5、台州老话(路桥)6、气候谚语(路桥)7、渔业谚语(路桥)8、临海民谣(临海)二、传统音乐(7项)9、台州船工号子(椒江船工号子、玉环船工号子)(椒江、玉环)10、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黄岩)11、上垟吹打乐(黄岩)12、骨牌锣鼓(临海)13、邱家岸锣鼓(温岭)14、仙居山歌(仙居)15、亭旁山腔调(三门)三、传统舞蹈(17项)16、新前采茶舞(黄岩)17、闹湖船(闹湖船、大渔船、坑下尤龙凤舟)(黄岩、天台、三门)18、大田板龙(临海)19、天皇花鼓(温岭)20、舞九狮(温岭)21、八蛮灯舞(滚八蛮、八蛮)(温岭、玉环)22、渔岙板龙(玉环) 23、坎门鱼龙灯(玉环)24、楚门铁梗(玉环)25、八将串阵(玉环)26、左溪花鼓(天台)27、三十六行(仙居)28、九狮图(仙居)29、鲤鱼跳龙门(仙居)30、十八罗汉(仙居)31、花桥龙灯(三门)32、海游六兽(三门)四、传统戏剧(1项)33、上鲍木偶戏(三门)五、曲艺(6项)34、台州莲花(莲花落、高桥莲花、螺洋莲花、殿下莲花、玉环莲花)(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35、唱宝卷(椒江)36、黄岩评书(黄岩)37、黄岩白搭(黄岩)38、洒尺调(温岭)39、道情(黄岩道情、坎门道情)(黄岩、玉环)(扩展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40、南太极拳(黄岩)41、新前武术(黄岩)42、抢高台(天台)43、皇都南拳(天台)44、山董狮舞(三门)七、传统美术(7项)45、台州民间风情剪纸(黄岩剪纸、传统细纹剪纸、保安剪纸、温岭海洋剪纸、凿纸艺术、花桥剪纸)(黄岩、路桥、温岭、三门)46、黄岩漆金木雕(黄岩)47、米塑(温岭)48、台州木窗艺术(木窗艺术、“一根藤”花窗制作技艺)(仙居、天台)49、彩石镶嵌(仙居)50、仙居石窗(仙居) 51、门神画(李氏门神画)(临海)(扩展项目)八、传统工艺(19项)52、锡制品制作技艺(椒江)53、榨菜腌制技艺(椒江)54、毛笔制作技艺(椒江)55、竹纸制作技艺(黄岩)56、拷绢(路桥)57、盐业生产加工技艺(路桥)58、木秤制作技艺(临海)59、羊岩勾青茶制作技艺(临海)60、古民居建筑技艺(临海)61、松门白鲞制作技艺(温岭)62、玉环鱼面小吃制作技艺(玉环)63、玉环文旦栽培技艺(玉环)64、苎布制作技艺(天台)65、棕榈丝制作技艺(天台)66、佛像制作技艺(天台)67、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68、蓝花布印染技艺(仙居)69、临海古长城营造技术(临海)70、皤滩盐铺商号和古民居建筑艺术(仙居)九、传统医药(3项)71、章氏骨伤科(黄岩、路桥、临海、温岭)72、蒋家山接骨(临海)73、廊汤头膏药(天台)十、民俗(5项)74、宁溪“二月二”灯会(黄岩)75、正月十四夜元宵(临海)76、十六会馔(天台)77、摆看桌(天台)78、状元游街(天台)(三)第三批一、民间文学(7项)1、临海谜语(临海)2、谢铎故事(温岭)3、方国珍故事(路桥)4、琴江传说(三门)5、黄岩蜜橘传说(黄岩)6、黄岩民间儿歌(黄岩)7、九峰民间故事(黄岩)二、传统音乐(3项)8、杜鹃鸟山歌(临海)9、长屿矿工号子(温岭)10、台州田垟曲(黄岩田垟曲、鹤井田歌)黄岩、三门三、传统舞蹈(5项)11、院桥高台狮舞(黄岩)12、六份五兽(温岭)13、缠足苦(三门)14、舞马(天台舞马、浬浦跳马、楚门滚马)天台、三门、玉环15、舞麒麟(天台)四、曲艺(1项)16、玉环鼓词(玉环)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17、打油奏(天台)18、踏地戏(玉环) 19、十里铺高跷(黄岩)六、民俗(9项)20、大汾庙会临海21、清音寺庙会仙居22、陡门宫庙会黄岩23、洞房经温岭24、拜堂赞温岭、椒江25、范增庙会天台26、杨家祭冬三门27、三门海洋渔俗三门28、囡节天台七、传统技艺(13项)29、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临海、仙居30、民间刺绣黄岩、仙居31、草麻编织技艺黄岩、路桥32、龙乾春茶制作技艺黄岩33、传统戏装制作技艺黄岩、路桥34、小南门纸扇黄岩35、戥秤制作技艺温岭36、活字印刷温岭37、下岙周髹漆技艺三门38、天台乌药加工技艺天台39、同康酱酒酿造技艺椒江40、佛像泥塑技艺临海、天台41、卵石镶嵌技艺仙居。
地方剧台州乱弹的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作者:夏临徐阳来源:《今传媒》2023年第10期摘要: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台州乱弹在舞台唱腔、语言风格、表演技巧和演奏乐器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特色,是浙江台州地区乡土民情及戏曲文化的集中体现。
目前,由于媒体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管理机制的局限,台州乱弹传承发展面临困境。
本文以台州乱弹为研究对象,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发展策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台州乱弹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台州乱弹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台州乱弹;地方剧种;困境;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10-0097-04地方戏剧是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名片,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存的360余种剧种已消亡了100余种,戏剧正处于一个全面动荡的行业窘境之中[1]。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抢救保护政策,但地方戏剧仍难以走出“台上振兴台下冷清”的现实困境。
一、台州乱弹的发展历程台州乱弹是浙江省台州市的一种民间戏剧,起源于明末清初,拥有40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台州乱弹唱腔种类繁多,主要以乱弹腔为主腔调,兼有徽调、昆曲、高腔、滩簧等,表演语言主要以中原韵调为主并融合台州方言,以“文戏武做”“武戏文唱”而著称,因而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台州乱弹最初叫黄岩乱弹,主要在浙江省台州、宁波以及温州一带盛行,自清代以来,台州乱弹发展迅速,声名显著,但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台州乱弹逐渐萧条,建国前期,台州乱弹班“冰消瓦解”,剧种濒临消亡。
1953年,20多位老艺人经过多方努力组建了黄岩新芳乱弹剧团;1956年,该团成为台州政府所属剧团;1982年,该团改名为“台州地区乱弹剧团”;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时代不断发展、观众需求变化等因素,该剧团陷于瘫痪,被迫停演。
台州乱弹作文
《说说台州乱弹》
嘿呀,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咱台州乱弹这神奇的玩意儿。
记得有一次,我去看了一场台州乱弹的演出。
哇塞,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还没开场呢,那台下就坐满了人,大家都一脸期待的样子。
等音乐一响起,那感觉,一下子就把我给吸引住了。
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化着五彩斑斓的妆,一亮相就特别有范儿。
然后开始表演啦,他们的唱腔那叫一个独特,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有时候像小鸟在欢快地歌唱,有时候又像老牛在低沉地叫唤。
动作也是特别有意思,一抬手,一投足,都那么有韵味。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主角,在舞台上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又慢悠悠地踱步,把那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的。
我就这么眼睛眨都不眨地看着,感觉自己都进入到那个故事里去了。
看到精彩处,台下的观众们都忍不住大声喝彩,掌声那叫一个热烈呀,感觉屋顶都要被掀翻了呢!
这台州乱弹啊,就是咱台州的宝贝,它有着独特的魅力,能让人感受到咱台州的文化和风情。
每次想到那次看演出的经历,我都忍不住想再去感受感受那热闹的氛围,听听那独特的唱腔。
真希望台州乱弹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呀!
好了,就说到这儿啦,大家有机会也一定要去感受感受台州乱弹哦!。
台州乱弹作文在浙江台州这片充满活力与风情的土地上,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这四个字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但对于台州人,尤其是老一辈,那可是心头的宝贝,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台州乱弹,是在一个小镇的庙会上。
那时候,小镇的街道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就在这一片嘈杂中,一阵独特的锣鼓声传来,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台上的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浓妆艳抹,正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我好奇地凑了过去,使劲儿往人群里挤,好不容易才占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位置。
只见舞台上,一位女演员正迈着轻盈的步伐,手中挥舞着长长的水袖,那水袖如同灵动的彩带,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她的眼神,那叫一个勾人,时而哀怨,时而喜悦,仿佛在向观众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她的唱腔,高亢激昂中又带着几分婉转,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我的心头敲打,让我的心也跟着起起伏伏。
旁边的男演员也不甘示弱,他的武功表演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一个跟头翻过来,稳稳地落在地上,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空翻,那身姿矫健得就像一只灵活的猴子。
还有那耍花枪的功夫,花枪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上下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
再看那舞台的布置,虽然简单,却充满了韵味。
背景是一幅手绘的山水画,虽然有些褪色,但却增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
舞台两侧挂着红灯笼,灯光映照下,整个舞台都显得格外喜庆。
台下的观众们,那也是千姿百态。
有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他们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眯着眼睛,听得入神,嘴里还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有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孩子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好奇地张望着舞台,父母们则一边看着孩子,一边欣赏着表演;还有一些和我一样的年轻人,一开始或许是被热闹的氛围吸引过来,但很快就被精彩的表演所折服,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录像。
我站在那里,完全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
不知不觉中,时间悄然流逝,一场戏结束了,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人物。
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太宗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
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豪华宫殿,还痴迷丹药,五十二岁时英年早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关于什么问题的看法?并概括其看法。
(2)结合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该给予唐太宗怎样的评价?【答案】(1)君民关系;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虚怀纳谏;实行科举制等。
(3)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大意是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因此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其看法是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大意是指要使国家安定,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得到人才。
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人才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是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虚怀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等。
(3)结合上述材料,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善于用人,勤于政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依据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等可知唐太宗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由此对唐太宗进行比较辨证、客观的评价。
2.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
实用文档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评价一“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评价二“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1】乱弹传统剧目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昆腔、高腔、乱弹腔、徽调、弹簧、时调各种声腔
谈谈台州乱弹与这些声腔的(传承)关系?
【2】传承上有哪些问题:
老一辈艺术家年老多病,不适宜登台,他们记忆里的台州乱弹曲目、技艺可能随着时间而流逝。
一些优秀的剧目、演技、伴奏和道具服装等频临失传
台州地区没有培养戏剧演员的艺校等教育机构,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演员们原先是学习金华的婺剧。
【3】宣传和中小学教育(自己)上有哪些工作
【4】曲目创新
15年
《张世超你把钥匙放在哪里了》
【杂】暑假演出?展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