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反刍动物葡萄糖营养调控理论体系及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40
反刍料添加葡萄糖氧化酶的原理
葡萄糖氧化酶是一种酶类,它在生物体内起着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的作用。
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来源,但由于一些原因,如饲料的糖分含量低或者反刍动物的生活状态,瘤胃中可能存在葡萄糖不足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向反刍料中添加葡萄糖氧化酶。
反刍料添加葡萄糖氧化酶的原理是利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
葡萄糖氧化酶能够加速葡萄糖分子中的氧化反应,使其转化为葡萄糖酸,并释放出能量。
葡萄糖酸是反刍动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一种形式,能够提供动物所需的能量。
当将葡萄糖氧化酶添加到反刍料中时,它会与存在的葡萄糖分子相互作用。
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分子的氧化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
葡萄糖酸可以被反刍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快速分解和利用,从而提供给动物更多的能量。
通过添加适量的葡萄糖氧化酶,可以帮助反刍动物更好地消化葡萄糖,增加能量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反刍料添加葡萄糖氧化酶的原理是利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
这样可以提高反刍动物对葡萄糖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能量供给,从而改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反刍动物营养学引言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在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动物的营养需求和摄入途径,以优化它们的饲养和养殖条件。
本文将介绍反刍动物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在理解反刍动物的营养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它们的消化系统。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瘤胃、网胃、沟胃和真胃。
瘤胃瘤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一个部分,它起到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
瘤胃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反刍动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种微生物发酵的过程被称为反刍。
网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二个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过滤和液体吸收。
食物在瘤胃中进行反刍后,通过槽的运动进入到网胃中。
网胃内的物质会被分离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固体部分会形成食糜,液体部分则被吸收进入到血液中。
沟胃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第三个部位,它是一个紧贴在真胃之前的结构。
沟胃与网胃类似,也起到过滤和吸收的作用。
沟胃将食物进一步处理,并将其分成液体和固体两部分。
真胃真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最后一个部位。
在真胃中,食物被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真胃分为底胃和大网胃两部分,底胃负责分泌消化酶,大网胃为食物的储存和进一步消化提供空间。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方面的需求。
反刍动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纤维素和淀粉。
纤维素是一种难以消化的物质,但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可以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供反刍动物吸收利用。
淀粉则可以直接被反刍动物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蛋白质是反刍动物生长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反刍动物通常通过食用植物或其产物来获取蛋白质。
不同种类的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来源有所不同。
脂肪脂肪是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脂肪还可以帮助动物吸收和利用脂溶性维生素。
提高反刍动物对粗纤维消化率的营养调控措施孙利娜;李贺;郜希君;李便允;钟景红【摘要】文章从饲料组合效应的角度,集中阐述了饲料组合效应对反刍动物粗纤维消化率的影响。
根据反刍动物瘤胃对粗纤维的消化特点,采取营养调控措施,充分发挥饲料间的正组合效应,提高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利用率。
%Combined effect of the ruminant feed crude fiber digestibility was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ed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the digestion crude fiber properties of rumen, nutrition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take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feed positive combined effects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crude fiber.【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饲料组合效应;粗纤维消化率;营养调控;反刍动物【作者】孙利娜;李贺;郜希君;李便允;钟景红【作者单位】河北通达饲料有限公司,河北献县062250;河北通达饲料有限公司,河北献县062250;河北通达饲料有限公司,河北献县062250;河北通达饲料有限公司,河北献县062250;河北通达饲料有限公司,河北献县062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8;S823.8在反刍动物日粮组合中,粗饲料是奶牛主要的粗纤维物质来源,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在奶牛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粗纤维组成和结构的差异,使得家畜对粗纤维的利用率变化很大。
其中,木质素已经被确认为粗纤维消化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细胞组织水平的机械因素也对粗纤维消化有限制作用[1]。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分类:养殖业技术/动物生物学原理与饲养技术适用范围:不限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营养性单糖,是所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动物细胞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葡萄糖不仅是动物代谢(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乳腺等)的唯一能源,而且还是合成脂肪代谢所必须的还原性辅酶(nadph)以及合成乳糖和乳脂的前提物。
葡萄糖供应不足,牛易发生酮病,妊娠羊易发生毒血症,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
因此,维持动物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的主要特点是以机体内源生成葡萄糖为主(孙海洲,卢德勋,1999),因此,研究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问题,就必须关注反刍动物消化道层次和组织代谢层次的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allen等,1995)。
1 反刍动物机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及可代谢葡萄糖(mg)的提出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饲料中的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吸收;二是由非糖物质转化合成的葡萄糖即糖源异生。
后者在反刍动物体内占主要地位,而丙酸是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
除此之外,蛋白质也是体内重要的葡萄糖来源,除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可转化为葡萄糖。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卢德勋(1996)、孙海洲(1999)分别提出和测定日粮的可代谢葡萄糖(metabolizable glucose,mg)即指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后吸收,能够为动物本身代谢需要提供的可利用葡萄糖总量。
它包括两部分,即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poeg)和过瘤胃淀粉提供的外源葡萄糖(bseg)。
2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生成2.1 内源葡萄糖的生成2.1.1 丙酸为反刍动物体内内源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bergman(1983)的研究表明,丙酸是反刍动物葡萄糖的主要来源,90%吸收进入门静脉的丙酸由肝脏摄取并转化,只有少量的丙酸由肾脏转化为葡萄糖,而乙酸、丁酸和长链脂肪酸都不能净合成葡萄糖。
反刍动物饲料间的组合效应及调控技术反刍动物的能量需要以及不同饲料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是动物营养学家们必须首先了解的,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进行日粮配合以及生产体系的优缺点,而在现行的饲养体系中,饲料中的能值是被看作具有可加性来使用的,它假设饲料营养成分之间无相互影响,加工与混合也不引起营养成分利用率的改变,各个饲料的能值是稳定的。
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日粮采食水平、蛋白含量和饲养水平会改变单个饲料的消化率,当然也就改变了饲料的能量利用效率。
其实早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Forbes 1931就首次提出混合饲料的非加性效应或组合效应这一术语,他们发现一种饲料的净能在喂牛时随日粮的组成而变化,并于1933年进一步提出单个饲料的净能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
当某日粮的表观消化率不等于组成该日粮的各饲料消化率的加权和时就意味着产生了组合效应,但是必须指出,尽管某些饲料配合后其营养价值提高了,如在粗料中补加一些蛋白饲料时,粗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提高的现象是缓解了营养素的缺乏而不是组合效应,Gill等1993认为衡量组合效应的指标应包括采食量的变化,这突破了组合效应仅仅限于非加性的传统界限,并提出日粮配合中的组合效应实质上应指来自不同饲料的营养物质间的整体效应,并应包括营养因素与非营养因素或措施之间的互作效应。
反刍动物饲料间存在组合效应是对已往饲养体系的挑战卢德勋,1993,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和净蛋白体CNCPS充分考虑了饲料间的互作,是一种科学的动态和系统。
1.组合效应产生的原因:当在某一日粮中加入少量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或葡萄糖时,纤维消化率提高,但当易降解碳水化合物加入量增大时,日粮中粗料的消化率就会降低,这是最常见的组合效应Mould 1988,淀粉消化的下降也被看作为引起组合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玉米用作精料时更明显。
为证实是否存在组合效应,科研人员研究了许多种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这些日粮所提供的营养水平对组合效应的产生似乎有很大的影响,当日粮的营养水平高于维持能量需要时,才产生组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