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人群心率变异性对比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7.84 KB
- 文档页数:2
藏汉人群心电图主要指标的综合对比研究摘要】目的了解藏族人群心电图特点。
为进西藏的汉族人群预防患高原性心血管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方法采用北京美高仪心电工作站和8000SE—300B三导心电图机对6344名藏汉族应届大学生体检。
按不同民族和性别分组,对心电图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本次体检中,藏族男性平均心率65.7±9.2bpm,显著低于对照组(汉族男性)心率70.1±8.2bpm,P<0.01。
藏族女性平均心率66.7±6.9bpm,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汉族女性)心率72.2±7.6bpm,P<0.01。
同样两民族人群QT间期比较P<0.05,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民族其他心电图的指标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为寻找适合西藏人文地域特点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方法和干预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心电图心率藏族藏族人群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出生,长期居住,其心电图主要指标:心率、P 时限、QRS时限、T 时限、QT间期等,与对照组(汉族人群)比较某些指标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预防患高原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条新的临床路径。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人群为2010年5月——2012年5月来自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
其中藏族人群来自西藏全区不同地区、不同海拔的区域,男2096名,女1416名,年龄21—28岁,平均24.23±3.1岁。
汉族人群主要来自陕西省、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男1551名,女1281名,年龄20—32岁,平均23.82±4.4岁。
经询问病史及相应体检及各种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透及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未发现异常,确定为健康者。
1.2研究方法设备采用北京美高仪心电工作站和800SE—300B三导心电图机。
描记前受检者取仰卧位,平稳呼吸,禁止说话,记录时尽可能减少机电干扰和伪差。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27卷第1期2019年1月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体育类)(项目编号:13DTY001)ꎻ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ZJRW61)作者简介:陶光华(1987-)ꎬ男ꎬ河南焦作人ꎬ讲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㊁藏汉学生体质研究ꎮ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ꎬ陕西咸阳㊀712082SportCollegeofXizangMinzuUniversityꎬXianyang712082ꎬShaanxiꎬChina.西藏高校藏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ComparativeStudyonPhysicalHealthofTibetanandHanUniversityStudentsinTibetanUniversities陶光华TaoGuanghua摘㊀要:目的:本研究为了深入了解西藏高校藏㊁汉大学生的体质状况ꎬ揭示藏汉大学生的体质差异ꎬ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㊁体质测试㊁数理统计㊁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ꎬ对西藏高校藏汉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比分析ꎮ结果:1㊁藏族学生的身高㊁体重㊁肺活量均低于汉族男生ꎻ2㊁力量㊁速度和柔韧素质方面藏族学生明显低于汉族学生ꎬ而在耐力素质方面藏族学生优于汉族学生ꎮ建议:1㊁加大西藏高校体育课程教改力度ꎬ增加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ꎻ2㊁加大课外体育活动力度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ꎻ3㊁加大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力度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ꎻ4㊁加大体质监测力度ꎬ建立藏族学生体质数据库ꎮ关键词:西藏ꎻ藏汉大学生ꎻ体质健康ꎻ比较研究Abstract:Objectives: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understandthephysicalfitnessofcollegestudentsinTibetdeeplyꎬrevealthephysicaldifferencesofcollegeStudentsbetweenTibetanandHannationalitiesꎬand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furtherphysicalhealthimprovementofcollegestudentsinTibet.Methods:Comparativestudyismadeonthephysicalfitnessofthe2nationalitiesthroughliteratureꎬphysicalfitnesstestꎬmathematicalstatisticsandcomparativeanalysismethods.Conclusions:1.TheheightꎬweightandvitalcapacityoftheTibetanstudentsarelessqualifiedthanthoseoftheHanstudentsꎻ2.Tibetanstudentsareobviouslylessqualifiedonstrengthꎬspeedandflexibilityꎬbutaresuperiorinendurancequality.Suggestions:1.StrengtheningthereformofphysicaleducationcurriculuminTibetcollegesandaddingmoretraditionalsportsꎻ2.Focusingon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tocultivatethestudents'lifelongsportsconsciousnessꎻ3.Promotingteachingonsportstheorycoursesboth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ꎻ4.ImprovingphysicalfitnessmonitoringandestablishingdatabaseforTibetanstudents.Keywords:TibetꎻTibetanandHancollegestudentꎻphysicalhealthꎻcomparativestudy中图分类号:G804.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5-0256(2019)01-0031-3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9.01.013㊀㊀西藏高校藏族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高原缺氧的地域环境中ꎬ其身体形态结构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着较明显的差异ꎬ为了深入的了解西藏高校的藏族大学生体质的变化趋势ꎬ自2010年起ꎬ在西藏自治区有关厅㊁局的协助下ꎬ本课题组多名成员对西藏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研ꎬ力求揭示西藏高校大学生体质的发展趋势ꎬ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西藏大学生尤其是藏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ꎮ1㊀研究对象与方法1.1㊀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和规定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ꎬ选取了西藏自治区具有地域性代表的4所高校ꎬ分别是西藏大学㊁西藏藏医学院(位于拉萨ꎬ海拔3600米)ꎬ西藏农牧学院(位于林芝ꎬ海拔2800米)ꎬ西藏民族大学(咸阳ꎬ海拔400米)ꎮ共计抽取了3963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ꎬ其中ꎬ藏族大学生2179名(男生1198名ꎬ女生981名)ꎬ汉族大学生1784名(男生928名ꎬ女生856名)ꎮ1.2㊀研究方法1.2.1㊀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㊁万方数据库等途径查阅相关期刊资料ꎬ并结合西藏教育厅和西藏体育局联合发出的相关文件ꎬ了解有关西藏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方面的文献资料ꎬ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㊁记录㊁分析ꎬ为其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ꎮ1.2.2㊀体质测试法对受测的西藏高校大学生统一进行身高㊁体重㊁胸围㊁肺活量㊁立定跳远㊁50米跑㊁1000米跑(男生)㊁800米跑(女生)㊁坐位体前屈㊁握力等相关指标的测试ꎮ以上测试均采用中体同方CSTF型测试仪器ꎮ1.2.3㊀数理统计法将最终获取的数据审核后ꎬ通过Excel表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ꎬ并将藏㊁汉大学生的相关的体质数据进行了T检验㊁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ꎬ来分析数据之间的显著性差异ꎮ课题成果KETICHENGGUOBULLETINOFSPORTSCIENCEANDTECHNOLOGYVol.27.NO.1.20191.2.4㊀对比分析法对相关统计分析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ꎬ以寻求现阶段藏汉大学生体质发展特点ꎬ并找出相互之间的共同规律和差异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身体形态特征分析2.1.1㊀身高身高不仅能反映出人体纵向的发育情况ꎬ还能侧面的映射出人体骨骼的发育水平ꎮ在西藏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中ꎬ藏族男生的平均身高(168.95cm)要低于同年龄段汉族男生(173.12cm)的平均身高4.17cm(见表1)ꎻ同年龄段的汉族女生(160.68cm)的平均身高较藏族女生(157.94cm)的高3.34cmꎮ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藏族男生与汉族男生的平均身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ꎬ而汉族女生与藏族女生平均身高没有显著的差异(Pȡ0.05)ꎮ表1㊀西藏高校藏㊁汉大学生身体形态对比分析指标男生女生藏男汉男t藏女汉女t身高168.95173.12-4.35157.94160.68-2.67体重60.7864.08-3.8651.3550.811.84胸围84.8686.76-1.5981.2380.193.61㊀㊀(Pɤ0.05表示有显著差异ꎬ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的差异ꎮ)2.1.2㊀体重据统计ꎬ西藏高校汉族男生的平均体重(64.08kg)比同年龄段藏族男生(60.78kg)重3.3kgꎬ而藏族女生(51.35kg)的体重比同年龄段汉族女生(50.81kg)重0.54kgꎮ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ꎬ藏族男生与汉族男生的平均体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ꎬ汉族女生与藏族女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ȡ0.05)ꎮ从表1的数据详细来看ꎬ汉族大学生的体重普遍高于藏族大学生ꎮ2.1.3㊀胸围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得出ꎬ汉族男生的平均胸围要大于藏族男生2.1cmꎬ且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P<0.01)ꎻ而汉族女生的平均胸围与藏族女生相近ꎬ胸围相差仅1.04cmꎬ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ȡ0.05)ꎮ2.1.4㊀BMI指数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ꎬ是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常用指标ꎮBMI指数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ꎮ据统计ꎬ西藏高校藏族男生的BMI指数普遍低于汉族男生ꎬ且差异非常明显(P<0.01)ꎬ而藏族女生的BMI指数也较汉族女生低ꎬ显著性明显(Pɤ0.05)ꎮ表明:西藏高校藏族学生的BMI指数普遍低于汉族学生ꎮ2.2㊀身体机能分析(肺活量)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心肺功能和摄氧量水平的重要生理标志ꎬ与身高㊁体重㊁年龄㊁胸围等指标都有着重要的关系ꎬ此外ꎬ也受到胸廓呼吸肌的影响ꎮ西藏高校藏族学生大多生活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ꎬ空气中的氧气稀薄ꎬ含氧量一般只能达到70%~80%ꎬ而一些高海拔地区的含氧量仅有50%左右ꎬ长此以往ꎬ藏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会受之影响ꎮ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见表2)ꎬ藏族男生的肺活量为(3572.25mlʃ377.41ml)ꎬ而同年龄段的区外汉族男生的肺活量则达到了3887.50mlʃ24.69mlꎬ同等高于藏族男生315mlꎮ通过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得出ꎬ藏族男生与汉族男生的平均肺活量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此外ꎬ藏族女生的平均肺活量(2334.00mlʃ103.45ml)较同年龄段汉族女生的肺活量(2555.25mlʃ12.47ml)也要低很多ꎬ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ꎬ两者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表2㊀西藏高校藏㊁汉大学生身体机能对比分析指标男生女生藏男汉男t藏女汉女t肺活量(ml)3572.25ʃ377.413887.50ʃ24.69–1.672334.00ʃ103.452334.00ʃ103.45–4.24㊀㊀(Pɤ0.05表示有显著差异ꎬ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的差异ꎮ)2.3㊀身体素质分析2.3.1㊀力量素质2.3.1.1㊀立定跳远表3㊀西藏高校藏㊁汉大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指标男生女生藏男汉男t藏女汉女t立定跳远205ʃ49.1228ʃ11.4–9.13150ʃ12.9167ʃ4.89–2.67握力41.50ʃ0.2343.31ʃ0.40–5.6727.89ʃ0.1226.50ʃ0.203.751000m(男)/800m(女)3'93ʃ1'474'16ʃ1'43–4.164'07ʃ1'584'16ʃ1'07–3.4250m7.60ʃ1.977.21ʃ1.45-4.879.32ʃ2.318.57ʃ1.48–4.62坐位体前屈10.88ʃ0.3311.58ʃ0.16–3.6814.67ʃ0.5414.05ʃ5.602.57㊀㊀(Pɤ0.05表示有显著差异ꎬ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的差异ꎮ)㊀㊀立定跳远是下肢力量的集中表现ꎬ也是反映腿部爆发力的主要指标之一ꎮ数据显示(详见表3)ꎬ西藏高校藏族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205cmʃ49.1cm)低于汉族男生(228cmʃ11.4cm)23cmꎬ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藏族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150cmʃ12.9cm)低于汉族女生(167ʃ4.89)17cmꎬ经t检验: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2.3.1.2㊀握力握力通常是用以反映机体上肢力量的主要指标之一ꎮ通过测试得出ꎬ西藏高校藏族男生的握力平均为41.50kgꎬ低于同年龄段汉族男生1.81kgꎬ经t检验ꎬ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ꎮ藏族女生的平均握力(27.89kg)高于汉族女生(26.50kg)1.39kgꎬ经t检验两者之间并无差异(Pȡ0.05)ꎮ研究结果表明:下肢力量方面ꎬ西藏高校藏族男㊁女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普遍低于汉族学生ꎮ上肢力量方面ꎬ藏族男生握课题成果KETICHENGGUO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第27卷第1期2019年1月力略低于汉族男生ꎬ而藏㊁汉女生间的握力不存在差异ꎮ2.3.2㊀耐力素质耐力素质主要指机体能够长时间工作或克服运动疲劳的能力ꎬ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ꎮ而中长跑(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是反映机体耐力素质的主要指标之一ꎬ对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机能有很好的功效ꎬ最终达到增进身体的健康ꎮ藏族男生的1000m跑平均成绩(3'53s)比汉族男生(4'16s)快0.23秒ꎬ经t检验ꎬp<0.01ꎬ藏㊁汉男生之间的1000m跑成绩有非常显著的差异ꎮ藏族女生的800m跑比汉族学生快0.09秒ꎬ经t检验ꎬ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由于藏族学生长期居住于海拔高㊁氧气稀薄的环境中ꎬ其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摄氧能力较区外汉族学生要高ꎬ因此西藏高校藏族学生的耐力素质(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要优于汉族学生ꎮ2.3.3㊀速度素质(50m跑)速度素质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ꎬ包括位移速度㊁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ꎮ因此ꎬ本课题选择的 50m跑 作为检测学生速度素质的主要指标ꎬ这也可以充分的反映出学生速度素质的发展情况ꎮ根据测试结果得出ꎬ西藏高校藏族男生的速度素质(50m跑)的水平还比较低ꎬ50m跑的平均成绩为7.60sꎬ低于汉族男生0.39sꎬ经t检验得出ꎬ两者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ꎮ藏族女生50m跑平均成绩为9.32sꎬ低于汉族女生0.75sꎬ经过t检验ꎬ在P<0.01水平ꎬ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ꎮ总的来说ꎬ藏族男㊁女生的速度素质均低于汉族男㊁女学生ꎮ2.3.4㊀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柔韧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关节㊁韧带的灵活度ꎬ也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ꎬ因为柔韧素质的提高ꎬ对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㊁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都有积极的作用ꎮ而坐位体前屈是当前高校体质健康测试的主要项目之一ꎬ主要反映机体在静止状态下躯干㊁腰㊁髋等关节㊁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与弹性发展水平ꎬ也是反映人体柔韧性的重要指标ꎮ通过对西藏高校学生坐位体前屈的测量ꎬ能够充分反映出受试学生各关节部位㊁韧带㊁肌肉等的延展性和柔韧性ꎮ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ꎬ西藏高校藏族男生的坐位体前屈的平均成绩略低于区外汉族男生0.7cmꎬ在P<0.01水平ꎬ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ꎮ而藏族女生的坐位体前屈的平均成绩与汉族女生的差异不大ꎬ仅为0.32cmꎬ但通过t检验ꎬ两者无差异ꎮ测试结果表明ꎬ藏族男生的柔韧素质较低于汉族男生ꎬ藏㊁汉女生间无差异ꎮ藏族男生坐位体前屈的平均成绩较差的原因很多ꎬ但主要原因为:除先天遗传因素外ꎬ后天的体育锻炼对其柔韧素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ꎮ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ꎬ体育场地㊁设施和器材还不够完善ꎬ也未能足够重视学生体育锻炼ꎬ导致藏族学生从小对柔韧素质的练习不足ꎬ从而使其机体柔韧素质较差ꎮ柔韧素质会伴随着年龄的増长而越来越差ꎬ而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并延缓机体的柔韧性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的柔韧性相对要好ꎬ女性比男性的柔韧性ꎮ因此ꎬ为确保藏族学生的柔韧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ꎬ各高校尤其是体育部门必须针对学生的柔韧性方面进行有专业的指导ꎬ加强该方面的体育练习ꎬ使其柔韧素质达到标准水平ꎮ3㊀结论与建议3.1㊀结论3.1.1㊀就身体形态特征总体而言ꎬ西藏高校藏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异ꎬ藏族男生的身高㊁体重㊁胸围的均值均小于汉族男生ꎻ而藏族女生除了胸围略微大于汉族女生之外ꎬ身高体重均值也低于汉族女生ꎮ3.1.2㊀研究表明ꎬ藏族学生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地区ꎬ心肺功能的发育不及区外汉族学生健全ꎮ汉族学生长期生活在内地ꎬ受到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ꎬ无形中就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ꎬ肺活量就会随着体育锻炼的程度而逐步提高ꎮ3.1.3㊀身体素质方面ꎬ西藏高校藏族学生与同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异ꎮ在力量素质㊁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方面西藏高校藏族学生明显低于汉族学生ꎻ而在耐力素质方面因所处于的环境㊁气候原因藏族学生优于汉族学生ꎮ3.2㊀建议3.2.1㊀西藏自治区各高校应加大体育课程教改力度ꎬ改革创新现有教学内容ꎬ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与多样性的同时ꎬ积极增加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ꎬ充分提高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兴趣ꎬ也有利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ꎬ对藏民族的体育文化也有一定的传承与发扬作用ꎮ3.2.2㊀加大体质与健康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ꎬ并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ꎮ3.2.3㊀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ꎬ加大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比例ꎮ3.2.4㊀建立完善藏族学生体质监测站ꎬ实时关注并研究藏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ꎬ为相关部门提供最新㊁最全的体质数据ꎮ参考文献:[1]㊀陶光华ꎬ杨海航.西藏藏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运动干预研究[J].内江科技2017(10):79-80.[2]㊀杨海航ꎬ周学雷ꎬ杨建军ꎬ耿献伟.西藏藏族学生1985年与2010年体质及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2(10):102-108.[3]㊀王晓枫.河北省藏族高中学生体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西藏学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ꎬ2011.[4]㊀徐一新.西藏民族学院藏汉族大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对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ꎬ2015.[5]㊀新华网.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国家体育总局.http://baike.baidu.com.课题成果KETICHENGGUO。
不同海拔地区藏、汉族健康人脑血管反应性研究高雁青;吴世政【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34)004【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拔藏汉族及不同海拔汉族健康成年人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差异,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OS,eNOS)对脑血管反应性可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世居青海果洛(海拔3800 m)健康藏族45人为高海拔藏族组;在当地生活10 y以上的健康汉族45人为高海拔汉族组;世居青海西宁(海拔2200米)健康汉族45人为中海拔汉族组;世居四川广汉(海拔450米)健康汉族45人为低海拔汉族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研究人群CVR,用硝酸还原酶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NO和eNOS水平.结果 (1)世居高海拔藏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与高海拔汉族组无显著差异(P>0.05);(2)低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中海拔汉族组(P<0.05);(3)中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高海拔汉族组(P<0.05);(4)低海拔汉族组CVR、血浆NO及eNOS含量明显高于高海拔汉族组(P<0.05);(5)随着海拔高度越高,汉族健康人CVR、血浆NO及eNOS含量也越下降(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藏汉族之间脑血管反应性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海拔汉族健康人群之间脑血管反应性有明显差异,且随着海拔高度逐渐升高,脑血管反应性逐渐下降,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脑血管反应性可能有一定相关性.%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Han nationality in healthy adults at high altitude,and thepossible regulatory effect of plasma nitric oxide and synthase on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Methods Selected 45 people from Qinghai Guoluo (38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as the group of localized high altitude Tibetans,selected 45 Han Chinese subjects who lived in high altitude more then 10 years as the group of the Han Chinese who moved from low altitude,45 Han Chinese subjects who lived in moderate altitude in Xining (2200 m) as the group of the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in moderate altitude Han Chinese,45 Han Chinese subjects from Sichuan Guanghan (450 m) as the group of low altitude Han Chinese.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was recruited to assess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CVR).The nitrate reduction method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ELISA) method were recruited to determine the levels of 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Results (1)Localized high altitude Tibetans'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plasma NO,plasma eNOS had little difference with the Han Chinese who moved from low altitude (P>0.05).(2)The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in low altitude Han Chinese,plasma NO,plasma eNO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Han Chinese subjects from moderate elevation (P<0.05).(3) The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in moderate altitude Han Chinese subjects,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igh altitude Han Chinese subjects (P<0.05).(4)The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 in low altitude Han Chine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igh altitude Han Chinese group (P<0.05).(5)The higher the altitude,the Han people's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was lower,the 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were lower(P<0.05).Conclusion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the 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 among high altitude Tibetans have no difference with the Han people.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altitude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and as the altitude gradually increased,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decreased gradually,plasma NO and plasma eNOS and 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 may have a certain relevance.【总页数】4页(P352-355)【作者】高雁青;吴世政【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青海西宁 810000;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青海西宁 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高海拔地区低海拔落差对藏、汉族血压、血糖、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J], 张秀英;马平;景原雪;李振珺;王维;齐社宁2.不同海拔地区藏、汉族高血压患者血CGRP、ADM含量 [J], 苏晓灵;周白丽;王嵘3.不同海拔地区藏、汉族OSAS患者冠状动脉及颈动脉的病变程度比较 [J], 范永周;苏晓灵4.不同海拔藏、汉族青年生化参考值的研究 [J], 王萍;次仁达瓦;李学;益西;边桂花;德姬5.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海拔地区北方汉族健康人群心脏结构功能特征及差异 [J], 孟庆龙;徐宁;张茗卉;张冰;何慧婧;单广良;王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男性青年急进高原初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意义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期刊名称】《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30)9【摘要】目的采用时域、频域及非线性分析方法探讨急进西藏高原初期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逐日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86例汉族男性新兵在海拔560m平原完成5min短程HRV检测后,分为A组(n=12)、B组(n=48)和C组(n=26),飞抵3675m西藏高原。
进藏后,A组于第2天、B 组于第3天、C组于第4天分别接受了高原HRV检测。
结果与平原相比,进藏第2天SDNN、HF、TP均显著下降(P〈0.01),rMSSD、PNN50及HFnu也显著下降(P〈0.05),而LFnu和LF/HF均显著升高(P〈0.01);进藏后第3~4天,SDNN、rMSSD、HF、TP及HFnu呈逐日回升趋势,LFnu及LF/HF呈逐日回落趋势;FD在进藏第2~4天保持低水平波动。
结论急进高原初期,HRV下降、自主神经系统(ANS)调节功能受到抑制,随后ANS功能呈逐日缓慢恢复至类似平原状态。
【总页数】3页(P855-857)【关键词】高原;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作者】隆敏;覃军;黄岚;田开新;于世勇;喻杨【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重庆400037;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重庆4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36;R338.5【相关文献】1.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早期鼻阻力变化 [J], 杨家骏;薛康;黄录琼;赵承初;李洪波;邓南军2.青年男性急进高原早期鼻腔空间及鼻黏膜变化研究 [J], 杨家骏;薛康;赵承初;黄录琼;李洪波;邓南军3.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右心功能变化研究 [J], 刘曦;覃军;高旭滨;于世勇;余洁;李相俊;黄岚4.急进4000米海拔高原对健康青年男性长时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J], 石亚君;宋小武;王晋丽;郭军;李宗斌;郜玲;王小鹏;赵成辉;陈韵岱5.耐力训练后急进高原心率变异性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 [J], 田开新;覃军;黄岚;隆敏;于世勇;喻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肺脱适应变化的研究目的研究高原藏族青年人群移居平原后心臟脱适应变化。
(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肺动脉压变化以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
方法随机选取从世居西藏高原移居内地居住的藏族青年,经病史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疾病共72例、并随机选取健康学生65例为对照组。
在初入平原、进入平原1年、进入平原3年三个时间点分别检测心脏结构、心脏功能和肺动脉压等指标。
通过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对高原心脏脱适应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数据显示,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RA)和右心室(RV)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尤其右心室内径增大最为显著(P<0.001)。
初入平原组、进入平原1年组与进入平原3年组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径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对象左心房、左心室内径(LA、LV)各实验组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
进入平原3年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而且各心功能指标基本均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有升高的趋势。
初入平原组肺动脉收缩压(PASP)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对照(P<0.001),但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其值逐步降低至正常。
结论本研究表明,已经改变了的右心结构未随进入平原时间延长而恢复性改变。
进入平原肺动脉压逐步恢复正常,心脏功能指标有逐渐增高趋势,上述各指标与进入平原时间存在关联。
随着移居平原时间的延长,增大的右心未恢复、容量负荷增加、肺动脉压力逐渐降低、心率增快,进而使心脏功能出现代偿性增高。
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标签:高原藏族青年;高原脱适应;心肺脱适应;肺动脉压;进入平原时间To study the changes of cardiopulmonary deadaptation after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youth to plateauZHAO Feng-cang1*,JING Yun-hua2,WANG Yu-he2,ZHENG Jian-wen2,KANG Long-li3,YANG Wei2,WU Dian-lei2(Xizang Minzu University,1.20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2.Affiliated hospital;3.Medical college,Shanxi Xianyang 71208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diac deadaptation of young Tibetan people in the plateau after their migration to plateau.(including the changes in cardiac structure,cardiac function and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teau).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the Tibetan youth Who have migrated to plateau,72 cases of disease caused or other causes were excluded by asking medical history and relevant examination,and 65 cases of healthy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Cardiac structure,cardiac function and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were detected at three time points,initial entry into theplain,one year into the plain and three years into the plai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indexes at different times,the correlation indexes of cardiac deadaptation at high altitude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The data shows,the initial entry into plain group,1 year into the plain group and 3 years group’s right atrium (RA)and right ventricular (RV)diameter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especially the right ventricle diameter increased most significantly (P<0.001).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inner diameter of right atrium and right ventricle in the 3 group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ft atrium and 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A,LV)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3 years group’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left ventricular short axis shortening rate (LVFS),cardiac index (CI),stroke output (SV)and cardiac output (CO)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 (P<0.001),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exes are basic with extension into the plains time its value has a rising tendency.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ASP)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rimary plain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groups and controls (P<0.001),but its value gradually decreased to normal with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in.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structure of the right heart that has changed can not changed as the time of entry into the plain lengthens.The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in the plain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and the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tended to increase gradually.The above index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time of entering the plain.With the extension of the time of migration to the plain,the increased right heart was not restored,the capacity load increased,the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gradually decreased,the heart rate increased rapidly,and the heart function became more compensatory.This conclusion needs to be confirmed by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Highland Tibetan youth;Plateau deadaptation;Cardiopulmonary deadaptation;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The entry time1 引言高原习服和适应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但是高原脱适应机制、临床特征及与进入平原时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西藏高原移居内地人群心律失常分布特点分析汪国贵;冯试金;贾兰芳;车立蓉;谢国碧;闫敏;葛卫红;周瑶;周琼林;李晓萍;汤晓梅;武晓兰;戴先明【期刊名称】《西藏医药杂志》【年(卷),期】2003(024)001【摘要】目的:探讨西藏高原移居内地人群与世居内地人群心律失常分布的异同特征.方法:选择从西藏高原移居成都市的汉族成人500例为观察组,世居成都市的汉族成人500例为对照组,就两组抽样调查人群数、性别、年龄及居住社区点进行配对,通过问诊查体及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作出相应心律失常诊断.计数资料以病例数及百分比表示,两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意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与性别无关(P值均>0.05);但从检出的心律失常亚组人群中观察组窦性心动过缓高于对照组(P<0.05),而窦性心动过速又不如对照组高(P<0.05).心律失常与病种关系中,风心病致心律失常以对照组多见(P<0.05),且主要为心房颤动.结论:西藏高原移居内地人群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与世居内地人群机遇相当,然而高原低氧环境致窦性心动过缓者显示部分人群并不因移居内地而逆转,但预后较好;世居内地人群窦性心动过速者因病种不同而发生率相对较高,但预后相对要差;心律失常与病种关系两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风心病所致心律失常结果提示成都地区风心病患病率高于西藏地区.【总页数】3页(P3-5)【作者】汪国贵;冯试金;贾兰芳;车立蓉;谢国碧;闫敏;葛卫红;周瑶;周琼林;李晓萍;汤晓梅;武晓兰;戴先明【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西藏自治区卫生厅保健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高原移居内地与世居内地人群血脂异常对比调查分析 [J], 汪国贵;葛卫红;李晓萍;闫敏;叶亚;谢国碧;车立蓉2.高原移居内地人群与世居内地人群心血管疾病调查对比分析 [J], 汪国贵;周瑶;葛卫红;李晓平;贺斌;汤晓梅;武晓兰;冯式金;车立蓉;赵晓鸥;朱海燕;王海燕3.535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分析 [J], 李涛4.玉溪地区高敏肌钙蛋白T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分析 [J], 叶丹; 冯磊; 吴英松5.健康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分布特点分析 [J], 凡利敏; 周春美; 黄薇; 刘军慧; 韩思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汉人群心率变异性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
方法收集2010—2012年在我科自愿参加测试的健康年青藏汉族男性各100例的动态心电图(DOG)资料,分析健康年青藏族男性的心率变异性。
结果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183.17 + 18.91ms)、rMSSD相邻正常RR 间期差值均方根(47.77 + 10.46ms)、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ms 的百分比(14.35 + 4.19)、LF低频成分(592.89 + 189.11)、HF高频成分(1243.37 + 157.86)及二者的比值(LF / HF)与对照组(汉族)比较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各参数的正常值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为预防高原心血管疾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动态心电图藏族
【中图分类号】R5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9-02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衡量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一种方法,具有无创、定量、可重复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
大量研究证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均可导致患者HRV降低,但HRV 增加的报道在国内非常罕见。
本文对100例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和100例健康年青汉族男性(对照组)进行HRV对比研究,发现多数指标均表现为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情况
研究人群来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陕西省咸阳市西藏民族学院自愿参加测试的在校和应届大学生,藏族男性大学生100例,汉族男性大学生100例。
经询问病史及相应体检及各种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透及血常规、血脂、血糖、肝功),未发现异常,确定为健康者。
1.2动态心电图检查
仪器选用美国DMS公司的CardioScan型动态心电图,应用DMS动态心电分析软件记录系统。
24h全息心电图,并附加入人—机对话方式,却除非窦性QRS波群,进行HRV时域及频域分析。
入选者均佩戴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佩戴期间保持正常的生活起居,佩戴时间满24小时,不做任何剧烈运动,不服用任何药物。
1.3心率变异性的指标分析
应用DMS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分析HRV,HRV 参数包括(1)时域法:1)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ms);2)SDANN:连续5分钟正常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ms);3)SDNNI:连续5分钟正常RR间期标准差均值(ms);4)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ms);5)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ms 的百分比。
(2)频域法:总功(TF)的频段为(0-0.50Hz),低频(LF)的频段为
0.04-0.15Hz,高频(HF)的频段为0.15-0.4Hz,低频高频比值(LF\HF)。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受试者的临床特征
200例健康男性受试者的年龄为25.6+3.9岁,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年龄为
32岁。
心律均为窦性,24h藏族平均心率为63.6+7.9bpm,汉族平均心率
71.2+18bpm。
2.2心率变异性的结果(见下表)
两组间比较SDNN、rMSSD、PNN50、HF有显著差异性,LF、LF/HF也有显著差异性,而SDANN、SDNNI、TF这三个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ty,HRV)顾名思议是指心率的快慢差异性,是分析逐个心动同期的细微的时间变化及其规律,其发生基础是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节作用。
人类的固有心律(Hntrinsic Heart Rate,IHR)即不受神经体液影响时的心率约为100bpm-120bpm。
在体内环境下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而交感神经兴奋使之加快。
瞬间所表现的心率是正负两种作用的净效应。
在安静条件下,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均参与对心率的影响,而以迷走神经作用占优势[1] 。
一般认为LF 反映了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共同作用,其中交感神经占优势;HF及SDNN、PNN50、rMSSD主要为迷走神经的张力所决定;LF/HF说明了交感-迷走神经的平衡状况。
藏族人群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出生,长期居住,其HRV指标多数较汉族人群延长。
这一现象也许与藏族人群的遗传基因、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说明其迷走神经的张力较高,心率较慢,而心率是心肌耗氧量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心率越慢,心肌耗氧越少;心率减慢可增加心肌缺血阈值,改善心肌做功;心率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的证据既来自大量Cohort(有相同统计要素的一组人)研究也来自前瞻性双盲临床试验[2]。
近几年大量研究证明,HRV是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最敏感指标,HRV降低是预测心源性猝死最有价值的独立指标[3],而在西藏高原汉族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明显高于内地人群,这与两民族人群HRV的差异性也许有一定关联。
本研究入选的受试者均为年龄相近的健康男青年,基本除外了年龄、性别和病状态对HRV的影响。
在目前还没有测量自主神经活动的金指标情况下[4],本文对研究藏汉两民族的HRV相关参数的正常值,参数所代表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意义有重要作用;对藏族HRV的研究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开滋主编.心电信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59—163.
[2]黄元铸.心率与心血管病危险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4):38.
[3]姚晓宙,陆再英.心率变异分析—一项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最新指标.国外医学心血管分
册,1993,20(4).
[4]王莉,王树贤,年轻健康男性心率变异性分析.临床心电图学杂志,2011,20(1).
注: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