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中药材质量的生产管理模式探析_刘玉德
- 格式:pdf
- 大小:157.58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物生产与质量管理经验分享近年来,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逐渐增加,中药行业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作为中药行业中从事生产与质量管理的从业人员,我希望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以期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一、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品质和疗效,因此我们必须从源头上把控产品的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中药原材料的采购,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保证。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原材料检验标准,对每一批原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确保原材料的纯度和质量达到要求。
同时,还要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监督,经常进行抽检,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符合质量标准。
二、合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中药的制作工艺对产品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要合理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标准操作规程。
特别要注意中药的提取和浓缩过程,控制好温度、时间、浓度等参数,以保证药液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提取和浓缩。
同时,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稳定。
三、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药行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确立质量管理的责任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制定详细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质量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要定期进行质量管理的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不断改进。
四、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员工是中药企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我们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首先,要制定员工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其次,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及时给予奖励和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药行业作为传统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中药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药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关键问题。
一、中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药品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包括原料的采集、加工、提取、浓缩、炮制等环节。
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首先是原料的采集,中药的原料通常为植物、动物或矿物等天然物质,采集时需要选择优质的原料,并确保采集的过程不会对原料造成污染。
其次是原料的加工,包括清洗、除去杂质、切片等,这些加工环节可以保证中药品的质量和纯度。
然后是提取和浓缩,这是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过程,需要使用适当的溶剂和浓缩设备。
最后是炮制,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可以提高其药效,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处理。
二、中药品的质量管理中药品的质量管理是确保中药安全和有效的关键环节,它包括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测两个方面。
首先是质量控制,中药生产过程中需要建立适当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的质量控制、药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中间产品的检验等。
质量控制体系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中药品的质量符合规定的要求。
其次是质量检测,中药品的质量检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包括化学分析、药理学检测、微生物检验等。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对中药中的物质成分、纯度和微生物污染等进行准确的检测,以保证中药品的质量安全。
三、中药品的质量问题与管理建议在中药生产过程中,有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需要重视。
首先是原料问题,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中药品的质量,因此采集时需要选择优质的原料,并进行正确的加工处理。
其次是生产工艺问题,不同的生产工艺对中药的药效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和工艺参数等的准确控制。
另外,中药的贮存和运输也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应采取合适的贮存条件和运输方式,以避免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对药品的影响。
一、总则为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规范中药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储存、销售、使用等全过程。
三、责任与分工1. 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中药材质量安全负总责。
2.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中药材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
3. 生产部门负责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储存、销售等工作。
4. 使用部门负责中药材的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四、中药材生产管理1. 生产部门应按照GAP要求,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管理制度,确保中药材生产过程符合规范。
2. 生产过程中,应选用优质种子、种苗,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
3.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中药材的品质。
4. 严格执行中药材收获标准,确保中药材质量。
五、中药材收购管理1. 收购部门应建立中药材收购管理制度,对收购的中药材进行严格验收。
2. 收购过程中,应核实中药材的产地、品种、等级等信息,确保中药材的真实性。
3. 对不合格的中药材,应及时拒收,并做好记录。
六、中药材储存管理1. 储存部门应建立中药材储存管理制度,确保中药材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2. 储存过程中,应保持库房清洁、通风、干燥,防止中药材受潮、发霉、变质。
3. 对储存的中药材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
七、中药材销售管理1. 销售部门应建立中药材销售管理制度,确保中药材销售渠道合法、合规。
2. 销售过程中,应向购买者提供中药材的产地、品种、等级、规格、包装等信息。
3. 对销售的中药材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中药材质量符合规定。
八、中药材使用管理1. 使用部门应建立中药材使用管理制度,确保中药材使用安全。
2. 使用过程中,应按照医嘱合理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3. 定期对使用的中药材进行质量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九、监督检查与处理1. 质量管理部门对中药材质量安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中药材的生产过程如何实现标准化管理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疗效和声誉。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质量稳定、可控,实现标准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中药材的生产过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呢?首先,优良的种子和种苗是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在选择种子和种苗时,应遵循严格的标准,确保其品种纯正、遗传性状稳定、无病虫害。
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种苗繁育基地,采用科学的选育方法,对种苗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同时,要加强对种子和种苗的保存、运输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其在到达种植户手中时仍具有良好的品质。
种植环境的标准化管理同样不容忽视。
中药材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气候、水质等多个方面。
对于土壤,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改良,确保其酸碱度、肥力、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符合中药材生长的要求。
气候条件也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控,例如通过搭建温室、遮阳网等设施,为中药材创造适宜的生长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水质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因此灌溉用水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在种植过程中,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是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关键。
要制定详细的种植操作规程,包括种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方法、病虫害防治等。
施肥应优先选择有机肥料,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避免造成土壤污染和中药材残留超标。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中药材的采收环节也需要标准化。
采收的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
不同的中药材有其特定的采收季节和采收标准,例如根类药材一般在秋季采收,花类药材则在花期采收。
采收时要注意避免损伤药材,保持其完整性。
采收后的初加工也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加工包括清洗、干燥、切片等步骤。
清洗时要使用符合标准的清洁用水,避免污染。
干燥方法应根据中药材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如晒干、烘干等,同时要控制好干燥的温度和时间,以保证有效成分不被破坏。
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措施和方法保障中药材质量是重要的,这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采购、贮存、加工以及检测等方面来介绍保障中药材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中药材的采购中药材的采购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第一步,合理的采购政策和规范的采购流程对保证中药材质量至关重要。
1.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和批发商。
合作的供应商和批发商应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口碑,有生产许可证和质量管理体系,并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
2. 采购前评估。
在采购前,应对供应商和材料进行评估,包括检查供应商是否具备相应的生产、加工和检测资质,以及中药材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
3. 保持信息留存。
采购人员应保留供应商和中药材的相关信息,包括交易记录、材料来源证明、质量检测报告等,以备查验和追溯。
二、中药材的贮存中药材的贮存环境对保障中药材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恰当的贮存可以延长中药材的保质期、防止虫蛀和霉变等现象发生。
1. 贮存条件。
中药材的贮存要求清洁、干燥、通风、避光、防潮和防虫,贮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都需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2. 定期检查。
贮存人员应对中药材的贮存环境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贮存条件达到标准,同时及时清理和处理杂质、虫害和霉变现象。
3. 分区管理。
不同种类和规格的中药材应该分别贮存,并标明存放时间和有效期,以便及时使用和淘汰过期药材。
三、中药材的加工中药材的加工对中药品质的形成和发挥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工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进行。
1. 工艺流程。
加工中药材的工艺流程应该清晰、合理,并遵循传统加工方式或者采用现代科学方法。
2. 加工条件。
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湿度等条件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以保持中药材的品质和有效成分。
3. 加工设备和工具。
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和工具要干净、无菌,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卫生标准。
四、中药材的检测和质量控制中药材的质量检测是保障中药材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可以了解中药材的质量指标和有效成分含量,从而判断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中药行业中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是确保中药制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药品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不同的参数和环境条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
本文将讨论中药行业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的关键方面。
1. 原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中药品生产的第一步是原材料采购。
在确保原材料的安全性和质量的前提下,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对供应商进行认证和评估。
合格的供应商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条件。
2. 药材质量控制药材是中药制剂的基本原料,因此其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中药行业需对药材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包括外观和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污染等方面的检验。
合格的药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或企业内部标准。
3. 生产工艺控制中药品的制剂工艺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生产工艺应根据特定药食性质设计,包括研磨、提取、浓缩、干燥、制剂制备等步骤。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艺流程,并对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4. 质量控制和分析中药品的质量控制和分析涉及多项技术和方法。
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药和制剂的外观、理化性质、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质控实验室,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以确保对产品质量进行准确有效的检测和分析。
5. GMP管理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是中药行业中的质量管理体系,目的是确保药品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和实施GMP体系,并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GMP管理包括生产设施和设备的规范、操作程序的标准化、人员培训和品质记录的记录保存等方面。
6. 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中药行业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预防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稳定中医药产品质量摘要:随着人们对中药材的认识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爱中药材来维持健康和治疗疾病。
因此,中药材的生产和行业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药材不仅是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因此,加强中药材生产与行业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中药材;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稳定;引言: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中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中药材的生产和行业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中药材作为具有独特药效的天然药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加强中药材生产与行业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加强中药材生产是非常必要的。
中药材的生产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包括对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的要求,还要科学地培育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方面的管理。
中药材的生产还涉及药材的生长环境、药材质量等因素,如果缺乏有效的生产管理措施,必然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最终影响中医药的疗效和信誉,严重的话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
加强中药材生产,不仅能提高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中药行业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行业管理包括资质认证、企业生产许可、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管理。
中药材行业是一个相对特殊的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尤为严格,因此,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管,遏制不良企业和不合格产品的存在,不仅是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是增强中药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
加强中药行业管理,可以从源头上破解中药材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尴尬现象,进而促进中药材行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稳定中医药产品质量,加强临床疗效的策略1、注重科研转化,为后续扩展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加强科研是标志着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重要举措。
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传统中药材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不断扩大中医药治疗范围。
中药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药材,历史悠久,被人们广泛使用。
但是,由于中药的制作和生产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一些安全隐患。
因此,中药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药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一、中药原材料的管理中药原材料作为制作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中药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生产中应该从源头上对中药原材料进行严格管理。
这包括:1. 采集环节:中药原材料采摘时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采用正确的采集方法,确保原材料的品质。
2. 运输环节:中药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与有害物质接触,以免影响其品质。
3. 储存环节:中药原材料在储存时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潮、防虫的环境,以免造成原材料的变质。
4. 检验环节:对于中药原材料,要在采集、运输和储存环节中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二、中药生产中的质量控制1. 工艺流程:中药生产中应建立标准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 生产设备:中药生产的重要设备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并且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中药制剂的质量:中药生产中应该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和质量检测实验室,对中药制剂的品质进行管控。
4. 合理的保存和包装:对于中药制剂,应制定合理的保存和包装方案,以延长中药的保质期,并且避免其成份发生变化。
三、中药生产的质量管理1. 质量管理标准化:中药生产的质量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应该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 产品质量安全:中药生产应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并且需要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测。
3. 质量控制的文档记录:中药生产的时候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文档记录,这样可以追溯到每一步操作的细节和信息。
4. 德才兼备的人员:中药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并且需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医学研究和生产团队,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效果。
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物生产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物生产与质量控制是中药行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中药材采集、药物制备、药品质量检验等方面探讨中药行业工作中的中药药物生产与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
1. 中药材采集中药材的采集是中药生产的起点。
中药材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中药材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首先,选择生长环境适宜、品质良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其次,在采集过程中注意采集的时间、采集的部位以及采集的方法。
同时,采集后要及时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估,确保采集的中药材符合要求。
2. 药物制备中药物质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生产的核心环节。
在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的制备工艺和配方,确保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药效。
此外,药物制备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pH值等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 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质量检验是中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中药材、中间体和成品药物的质量进行检验,可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用的质量检验方法包括理化性质分析、药效学评价、微生物检验等。
在药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应使用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检验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中药药物生产至关重要。
质量控制体系应明确质量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规程。
同时,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监控,如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等。
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以便追溯产品的质量问题。
5. 质量风险管理中药药物生产中存在各种质量风险,如药材污染、工艺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
为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中药企业应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规程;其次,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和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此外,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
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健康和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中药的质量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确保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管理的关键方面。
一、药材采集与筛选中药的质量源自于药材。
药材的采集和筛选是保证中药品质的第一环节。
药材的产地选择、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
合理的采集和筛选过程应该确保药材的种类准确、没有携带病虫害以及正确保存。
二、药品生产过程控制1. 研磨和提取药材的研磨和提取过程是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研磨方法包括手工研磨和机械研磨,而提取方法则有水提取、醇提取和超声波提取等多种方式。
正确选择适合的研磨和提取方法,可以充分保留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高药物的活性。
2. 药品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在临床应用中不同中药组合使用的情况。
不同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对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药品配伍需要根据其药理特性、相互作用和病症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以确保药物的协同作用和疗效。
3. 加工制备中药的加工制备过程涉及到干燥、浸泡、发酵、炮制等环节。
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改变药材中的化学性质和药效特点,进而影响药物的质量。
因此,在中药的加工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加工时间等因素,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为了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包装储存和售后服务等环节。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药品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四、质量控制技术应用1. 质量控制标准中药行业中的药品生产过程需要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这些标准包括质量规范、质量控制方法、质量评价标准等,统一了药品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
*[通信作者]刘玉德,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材规范化栽培;Tel :(0755)27397001,E-mail :liuyude@ 确保中药材质量的生产管理模式探析刘玉德*(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103)[摘要]当前中药材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模式与对其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
本文提出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从改变中药材的生产管理模式入手,来解决所存在的质量问题。
主要内容为:中药材生产正品化、中药材生产道地化、中药材栽培规范化、野生药材栽培化、中药材初加工的许可管理、中药材的保质期设定、中药材信息可追溯等的生产管理模式。
中药材质量受种源、产地、栽培管理、采收、加工、保管等多因素影响,中药材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检验只是对结果的一种判定。
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对中药材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
将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相结合,才能确保中药材质量。
[关键词]中药材;质量;生产管理模式Discussion 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LIU Yude *(Shenzhen TSUMURA Medicine Co .,Ltd .,Shenzhen 518103,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problems exist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of CMM does not meet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The quality problems can be solved by changing the mode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cluding authentic production ,genuineness ,GAP ,cultivation of wild herbs ,production licenses management of primary processing ,set expiration date ,traceability system for production information ,etc.The quality of CMM is influenced by the source ,origin ,cultivation management ,harvesting ,processing and storage ,etc.The quality of CMM is produced and the quality inspection is only a kind of judgement.Therefore ,the quality of CMM should be ensured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control combined with the quality inspection.[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Quali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mode doi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7.020“药材好,药才好”的认识已被人们广为接受,确保中药材质量,是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
当前,中药材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影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中药材生产管理模式与对其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
要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从改变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模式入手,来解决所存在的质量问题。
1中药材生产正品化长期以来,中药材的种源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在中药材产区所采用的种源,主要有种植者自留种、从他人他地购进、采挖采收野生种源几种形式,很少有正式经过基源鉴定的种源供应。
所导致的问题是基源不清,在产地所生产的中药材品种混乱,既有正品药材,也有地区习用品药材和伪品药材,流入市场后则均会以正品中药材使用。
正品与地区习用品、伪品之间药效存在着较大差异,如非正品大黄的泻下作用不及正品大黄等等[1];其毒副作用也因基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木通:关木通基源是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dshuriensis Komar.的干燥藤茎,为非正品药材,但曾被当作木通使用,因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在临·106·床使用中发生了严重肾毒性的问题,该基源品种被禁止使用[2]。
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建立健全中药材专业种源鉴定机构和正品种源生产供应机构着手,在确定正品基源的前提下逐步培育优良品种,向中药材生产者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正品种源,以实现中药材生产的正品化,是确保中药材质量的最初一环。
2中药材生产道地化“道地药材”是品质优良中药材的代名词,是在中医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医药特色之一。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中药材产地不同,其药效也有差异。
有研究表明,四川省灌县产川芎对血管收缩的影响和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明显强于其它产地所产川芎[3]。
当前,在中药材生产方面存在着药材异地自由引种问题,所产出的非道地药材也流通于市场。
对于公认的道地药材,应明确产地的地域范围,所产药材由监管部门授予“道地药材”标志,作为市场优质优价的竞争依据。
在制定或修改法定质量标准时,应选用道地药材样品进行研究,时机和条件成熟时将某些道地药材的“产地”列为质量标准的内容。
用“道地药材”的标准逐步引导和限制生产者在药材的道地产区从事生产,减少或消除非道地药材的生产数量。
实现中药材生产道地化,保证中药材质量优良。
3中药材栽培规范化长期以来,中药材生产是一种粗放自由的方式,对于栽培方法、肥料和农药使用、采收时间等均缺乏标准和监管。
为了规范中药材的生产,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国家试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但经过GAP认证并实际按照GAP要求生产的中药材品种和数量还很少。
由于不规范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中药材质量的参差不齐。
要做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中药材生产者首先应该由普通农户变为特定中药材生产组织;应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机构和人员,具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拥有或流转有土地使用权。
中药材生产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不同,后二者都有国家或地方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目前中药材尚未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方法)。
因此,要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在推进实施GAP之时,应该根据每一品种的特性,制定相应的《中药材生产标准书》,用以规范和指导生产者的生产过程。
关于中药材的农药残留问题,也是当前存在的重大安全问题。
主要原因是剧毒、高毒农药的使用量过大和使用次数过多、使用方式不宜、使用时机不当、土壤中的残留等等。
要保证中药材中残留农药的安全性,应该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药材禁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清单规定[4],在具体品种《中药材生产标准书》中明确规定适宜、安全使用农药的使用量、次数、方式和时机。
农药的购买、管理和使用指导,应由生产组织统一进行,重在对实际栽培者的指导和监管方面。
选择中药材栽培地之前,应该进行前茬农作物使用农药的情况调查,以避免土壤中农药残留对中药材的影响。
在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土壤的重金属基础水平和中药材对重金属的富集性强弱程度。
同时,避免使用被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灌溉和清洗,避免使用被重金属污染的肥料。
在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方面,GAP认证推进困难的原因还有政策和市场因素。
国家未对中药材生产实行GAP的强制认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企业对来源于GAP认证基地的中药材也无特别需求,因未建立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出于成本控制考虑,GAP认证基地产出的中药材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劣势状态。
因此,要实现中药材栽培规范化,还需要政策和市场的配套改革。
4野生药材栽培化在临床使用的中药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品种是野生品种。
而当今野生资源在逐步减少,部分中药品种已经枯竭或面临枯竭。
从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应当禁止或限制使用野生药材资源。
为了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野生品种药材可考虑实现栽培化。
在中药材产区,农户自发采集野生药材种子、种苗直接进行栽培,因未经驯化或驯化不充分,出现种质退化、质量不稳定、产量下降、抗病害能力下降等问题。
为推进野生药材栽培化,同时解决上述相关问题,需要限制自由进行野生药材栽培的行为。
应加强野生药材栽培化研究,研究野生药材栽培的驯化技术问题,制定可以保证质量的野生药材栽培化的栽培标准和方法,并由专业种源机构提供驯化充分、种质稳定的种子种苗,进行规范的野生药材栽培工·206·作。
野生药材可只作为自然的种质资源库来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5中药材初加工的许可管理所有原药材均须进行初加工,加工内容通常有清洗、去除异物和非药用部位及不良品、干燥等,特殊品种如延胡索、天麻、白芍、附子等要趁鲜进行煮制,厚朴等要进行发汗,茯苓、何首乌、葛根等要趁鲜切制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初加工对中药材质量却会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中药材产地的初加工(含毒性药材)处于无监管状态,缺乏规范的加工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加工和保管条件简陋,大多还停留在作坊水平,致使所加工的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原药材经初加工之后即作为中药材进入市场流通,《药品管理法》明确定义,中药材属于药品范畴,因此,应对从事原药材初加工的实体定位为中药材生产企业加以规范管理。
通过许可证管理制度,对原药材初加工企业的厂房设备、组织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销售管理体系等软硬件进行规范,以提高中药材生产的质量保证水平。
6中药材的保质期设定中药材因品种特性不同而保质期限也长短不一,某些品种如半夏、陈皮等和矿物类药材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使用,有些品种如菖蒲等有效成分易挥发、种子类药材易走油等不宜长时间保存,也有贯众贮存一年即失效的记载[5]。
到目前为止,中药材没有保质期的相关规定,有些药商由于滞销或囤货导致某些中药材产新后数年才得以售出;饮片同样也未设定保质期,如果使用保存很长时间的中药材生产为饮片,饮片又有可能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得到使用。
对于这些中药材和饮片,虽然根据《中国药典》或《炮制规范》检验可能可以达到质量标准,但由于检验的指标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反映质量的优劣程度。
所以,应根据品种特性,研究制定各品种中药材和饮片的保质期限,同时结合质量指标来共同保证药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