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七年级古诗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次北固山下(近8年未考)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湾,字为德,唐代诗人。
2、描绘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上涨,两岸宽阔无比,顺风行驶的白帆高高挂起。
3、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炼字:“阔”字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字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平”“阔”“正”“悬”生动具体,对仗工整,大景与小景相互映衬,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舒坦的心情。
4、描绘画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时令虽在旧年,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5、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修辞,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赤壁(近8年未考)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的引论作铺垫。
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写一幅怎样的景象?描写一幅折断的战戟,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的景象。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运用典故,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同时告诉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要寄希望于侥幸,也表达了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慨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近8年未考)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主题与名句赏析第一册1《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2“但使愿无违”的“愿”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是“我的意愿”有个好收成,其实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3、《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
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屋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花浅草来写西湖早春的美景。
“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出事物在发展变化之中。
5、《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6、《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XXX吐出的半圆XXX,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XXX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观赏】诗歌背景:XXX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XXXXXX 和秘书监XXX的门庭,得以欣赏XXX的歌颂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思往日与XXX的接触,寄寓墨客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期间的时期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XXX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XXX再次相遇的情形。
古代诗词名篇赏析初一学生需要赏析的古代诗词名篇古代诗词名篇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通过赏析古代诗词名篇,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文将为初一学生推荐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名篇,并对其进行赏析。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类追求进步和超越的精神。
初一学生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对比山河奇观和人类的渺小,感悟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2.《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
这首诗以抒发感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初一学生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思索。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是五代文学家张若虚的作品。
这首词以描绘春江夜景为主题,以花、月、水为表象,借以反映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初一学生在赏析这首词时,可以体会到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之间变幻莫测的事物是如何映照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灵之间的奇妙联系,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4.《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初一学生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从中领悟到孤寂的夜晚和远离家乡的感受,培养对家庭的珍惜和思恋之情。
通过对这几首古代诗词名篇的赏析,初一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就是写景的过程又就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f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就是进一步写下禅院的清幽,实际上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观点,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提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指出这首诗第三联及两句中的诗眼分别就是那一个字?为什么?恳请融合全诗详细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这首诗立足于整体表现禅寺后院曲径喧闹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
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就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必须达至能领悟精道的胜境,先得走到一段坎坷的道路。
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尚,情趣高雅,心志淡泊。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下禅院中花木兴盛的样子,整体表现了禅院中苍凉安静的环境。
二、登岳阳楼昔言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沉。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写得壮丽而又生动的诗句就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沉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既有晶灵,又存有虚写下,坼、沉把洞庭湖的气象描写得壮丽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
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
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七年级古诗文鉴赏
1. 唐诗欣赏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以下是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 杜甫的《登高》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诗作通过婉约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读者可以通过品味这些唐诗,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智慧。
2. 宋词欣赏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以下是几首经典的宋词: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宋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娓娓道来。
读者可以通过细品这些宋词,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文化内涵。
3. 古文鉴赏
除了古诗,古代的散文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段优美的古文摘抄:
- 《论语·为政》中的“君子和而不同”
- 《文心雕龙·比兴》中的“以物喻志”
- 《韩非子·喻老》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些古文片段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独特的写作手法,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古文,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深度和智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1、展开联想和想象,试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本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山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该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出的画面。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2、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阔”和“悬”字用得好。
“阔”字表现出“潮平”。
春潮涌,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水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风顺风和,帆儿高悬。
“阔”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了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透出自然的规律,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时序交替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人生哲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4、诗中用”客路“、”行舟“、”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赏析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杨花,子规(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一、《杂诗》1、加点词。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着花未:(花)开了没有?着花:开花。
未:用在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2、主旨:本诗运用白描手法,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运用重言,连用两个“故乡”,形神毕现地表现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了“我”想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急迫心情以及殷切乡思。
把“我”特定情境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借物抒情,用“寒梅”作为意象,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情况,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二、《夜雨寄北》1、加点词: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却:再,还。
话:叙说。
2、成语:剪烛西窗(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
后泛指亲友聚谈。
)3、主旨:通过归期的问讯与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团聚的强烈愿望。
4、赏析:(1)巴山夜雨涨秋池(“涨”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巴山山水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愁思之绵绵。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运用想象,创设了一个与亲人相聚,剪烛夜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与痛苦,以及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情。
)三、《淮上与友人别》1、加点词:杨花:柳絮。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秦:当时的都城长安。
2、主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赏析:(1)体现感情基调的词:愁(愁杀)握别各奔前程的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一、二句使用“杨柳”“杨花”等词,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3)通过哪些景物抒发什么情感:通过“杨柳”“杨花”“风笛”“离亭”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加点词:之:动词,到。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013中考古诗鉴赏
(一)《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
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
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
(2分)
19.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二、《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的画面。
(1分)
⑵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6分)
《峡口①进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8.“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 和___ 。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
有什么作用?(3分)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 _ 之情。
38.【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
(四)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9.(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分)
(五)忆钱塘江(4分)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
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
(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六)(5分)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3.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
(2分)
14.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分)
七、《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3.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
1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分)
16.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九)古诗词鉴赏。
(4分)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9.这首诗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分)
10.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2分)
十、《翁格》【清】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0.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十一、《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4.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5.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一、答案:18.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
19.B
二、答案:(1)凄冷、迷蒙
(2)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三、答案:
8.(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来源:学&科&网]
每空1分,季节写成“时间”也算对,作用写出一点即可。
9.(3分)惜别
四、答案:①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
②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五、答案:13.黄昏(傍晚)醉
14.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的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六、答案:
13.幽静或幽深
14、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七、答案:
13.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1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八、答案:15.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1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九、答案:9.春末夏初(或“暮春”)思念家乡。
10.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十、答案:1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
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