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09.25 KB
- 文档页数:2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一)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
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
”[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
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
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
实践教学在培养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理论传授和知识堆积的过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然而,新闻传播领域的核心能力是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和磨砺。
因此,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掌握新闻传播技能的能力。
首先,高校可建立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通过与媒体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新闻报道、媒体策划和公关活动中。
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其次,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新闻传播领域需要很多专业技能,如摄影、视频编辑、数据分析等。
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高校还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取更广阔的视野。
学生可参加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与不同群体接触和交流。
这样的实践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高校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师生互动可以提供学生的实践机会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还需要注重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
高校可以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如实践报告、实践成果展示等,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这样的机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迎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折作者:李忠昌周宏刚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05期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学科,实践教学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新闻采编等业务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新闻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出复合型高级应用型新闻人才,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不少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1]但是从总体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在广电新闻专业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个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对实践教学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⒈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我国的新闻教育历来强调新闻专业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但是,最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偏向,新闻业界普遍反映新闻专业培养的学生工作以后“上手快,后劲不足”。
“上手快”是指新闻专业的学生对采访编辑等业务比较熟悉,很快能进入新闻工作者的角色。
可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后劲不足”,因为要写出一篇有分量的稿件,仅仅依靠熟练的采编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业务能力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
所以,很多新闻媒体如果需要经济记者,就招聘经济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考古类的记者,就招聘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
虽然这些专业的学生开始不熟悉新闻采编业务,但是他们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随着他们新闻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脱颖而出不足为奇。
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新闻媒体角色的转换,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做出解释,帮助受众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这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02 -2024年第8期 总第147期地方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创新路径探析—以潍坊学院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改革为例◎陈 曦[摘要]文章立足于文献综述提出问题,以潍坊学院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改革为例,通过经验归纳提炼出多元主体与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连接业界和学界、学校与社会,打造广播电视学教育共同体,契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地方院校应用型的发展目标、新时代课程的改革理念,有助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未来,地方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教学创新发展中可以在多元主体层面引入地方党委宣传部这一主体,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广播电视学教育共同体2013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努力打造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优良、作风素质过硬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因此,广播电视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探索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学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
例如,2020年,曹林、毛清亮通过对韩立新等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的系列访谈,提出建立新闻业界和学界的教育共同体[1-2]。
第二,探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适应传媒新业态。
张涛甫认为随着传统媒体生态环境的颠覆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也必须随之转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复合实验班模式等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做出探索[3]。
第三,思考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