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述·叙述的人称
- 格式:docx
- 大小:178.49 KB
- 文档页数:17
叙述方式一、顺叙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二、倒叙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三、插叙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四、补叙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平叙作用:可以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的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叙述的人称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它是一种单向视角。
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
它既适合于内心独白式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适合于讲故事式地叙述事件,从而在组织篇章结构时显得自由洒脱,无所拘束。
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叙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
因此,它自然具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
有人把它叫做"对向视角"。
这种视角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
第二人称的突出长处在于它的"透视性"。
它便于作者挖掘人物的意识,也便于读者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是一种最"古老"的叙事视角。
它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
第三人称,是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
它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随意转换时间,空间。
因而,它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小说的叙事名词解释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来描述故事情节及其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在小说中,叙事是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叙事手法,作者能够将读者带入故事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小说叙事相关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创作与阅读。
第一部分:叙述者在小说中,叙述者是通过他们的视角和语言来传达故事的人物。
叙述者可以是第一人称(使用"I"或"We")或第三人称(使用"He"、"She"或"They")。
第一人称叙述者是故事的参与者,例如主角或旁观者,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来传达故事。
第三人称叙述者则是旁观者,他们以客观的视角来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第二部分:故事结构故事结构是指故事的组织方式和发展顺序。
常见的故事结构包括线性、非线性和框架式结构。
线性结构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发展。
非线性结构则是以非时间顺序展开的故事,例如回忆、闪回或交错故事。
框架式结构是指在一个整体故事框架中插入其他故事或叙事段落,以增强故事的层次感。
第三部分:视角和声音视角是指故事中的观察者或叙述者的立场和角度。
不同的视角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第一视角是通过主角或故事参与者的眼睛来观察故事,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主角的情感和思维。
第二视角是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故事,读者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第三视角是通过一个外部观察者的视角来观察故事,他们没有参与其中,只能通过外部信息了解故事的发展。
声音是指叙述者所使用的语言和语调。
声音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叙述者的个性和态度,例如幽默、严肃、戏剧性等。
通过叙事的声音,作者可以创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共鸣,让读者更深入地体验故事。
第四部分:跳跃式叙事跳跃式叙事是一种创新的叙事方式,通过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跳跃来展示故事。
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着读者。
而叙事视角的选择,就像是为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户,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故事中的世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几种常见的小说叙事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即故事由“我”来讲述。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迅速地与主人公建立起亲密的联系,仿佛读者正亲身经历着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
“我”的内心想法、情感波动和个人经历都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祥子在那个黑暗社会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通过“我”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人性的丑恶以及梦想的破灭。
第一人称叙事的优点在于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喜怒哀乐。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视角的限制,“我”无法知晓其他人物的内心想法,对于故事的全貌可能了解得不够全面。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是小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视角,叙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被称为“他”“她”或“他们”。
在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更加全面和宏观的故事画面。
比如《红楼梦》,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真实的封建家族的兴衰。
第三人称叙事的优点是视角广阔,可以全方位地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但有时可能会让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一定的距离。
三、全知全能叙事视角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想法、过去和未来。
这种视角能够让读者对故事有最全面、最深入的了解。
例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以全知全能的视角,不仅展现了战场上的波澜壮阔,还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揭示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这种视角也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故事过于完美和不真实,因为现实中没有人能够拥有如此全面的了解。
考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王长元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深度学习: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注:本次作业对于学习小说至关重要,必须打印出来认真完成。
1.阅读任务2.思维训练任务:阅读《大卫·科波菲尔》(课文部分),结合下面提供的训练支架内容,分析《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你对此种写法的优劣有何认识?(300-600字)训练支架(必备知识基础):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一、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
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这种“讲解”可以超越一切,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甚至是同时发生的几件事,他全都知晓。
想听、想看、想走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
这种叙述视角最大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随时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因为是“全知”的叙事,这里只有作者的一个声音,一切都是作者意识的体现,留给读者的再创造的余地十分有限,迫使读者被动地跟着叙事者跑。
二、限制视角,叙述者=人物,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
(重要知识点)叙述者只能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
这种限制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1、主人公视角优点: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使小说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在小说创作中,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和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技巧,作家们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并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 叙事视角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通过主人公或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来讲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亲密的叙事体验。
例如,杰罗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角度叙述,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反叛。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故事中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既可以是客观的旁观者,也可以是受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多重人物关系。
例如,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采用了多角度的第三人称叙述,让读者可以同时观察到不同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3. 全知叙事全知叙事是指作者从无所不知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
通过全知叙事,作者可以自由切换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提供全面的故事信息。
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运用了全知叙事,将读者带入到整个社交圈的复杂关系中,揭示了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隐藏的动机。
二. 叙述技巧1. 描述与展示通过描述和展示,作家可以向读者传递丰富的画面感和情绪。
通过精准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勃朗特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主人公的情感反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浪漫的世界。
2. 对话与独白对话和独白是展示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把握故事的推进方向。
同时,角色的独白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如渡边淳一的《千针刺出一片白》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独白,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小说之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分析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
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如此说,而不那样说”。
一、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限视角,指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一种是无限视角,指用第三人称叙述。
分析叙述视角,一般先指出小说是采用了“我”的视角,还是“我”“他”不同视角的交叉,然后再分析。
第二人称叙述的优点: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分析叙述方式,主要看小说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中哪种(些)方式,一般先指出采用了倒叙、插叙、顺序等方式,然后再分析。
顺叙,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如实交代。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
插叙,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斷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一般用“原来”一词,作为标志。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而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一林中遇险记[法国]保尔·考里尔(1)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
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
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卡拉勃利亚,突出环境的凶险。
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一、小说的叙述·叙述的顺序[考纲要求]2019年《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 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叙述是小说创作最基本的表达技巧之一,是指作者用陈述性的语言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说明、介绍和交代的一种方式。
叙述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叙述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小说情节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叙述技巧,即是小说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叙事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类型)、叙述节奏(加速减速、详略等)、叙述腔调(风格)。
一、叙述顺序(一)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二)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三)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四)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五)补叙和插叙的差别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在于: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考题印证]水底的微光任紫钰他试了试水,温的。
一群孩子聚集在浅水区,水汽笼着他们,只能听见他们说笑的声音,像哗哗的流水。
这个游泳馆有些年头儿了,暗沉的池水映着斑驳的墙壁,到处都雾蒙蒙的。
来这里的多是周边在社会底层讨生活的工人,像他和他的工友们。
这是个星期二,深水区空无一人,他对自己说:“很好,很完美。
”此时在他的心里,游泳就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只有在无人之处,安静时分才显出意义。
只几秒的时间,水便淹没了他,从脚趾到头顶。
在润滑的温暖里,他想起了四面环山的故乡,想起了大海。
现在,他北上打工,离海更远了。
他只能偶尔来这池水里想象大海,想象自己抓住了海的一片衣角。
他将头深埋进水里。
水淹没了他的五官,阻断了他与世界那细若游丝的联系。
拍拍耳廓,能听见孤独的声音。
在这回声里,他不断下沉。
终于,他的脊梁接触到池底,他的身体微微发颤。
他竟然想起了社区的图书室。
图书室不大,十几平方米的样子,里面逼仄地挤着几排书架。
闲时,他总爱去那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棂,照着空气中悠闲翻飞的尘埃,他竟觉得很美,美得如他的梦境。
在那无数次出现的梦境里。
他是一个手捧诗集的白衣少年。
把他从梦境中惊醒的总是他那些粗鲁的工友、整日骂骂咧咧的食堂师傅、颐指气使的工头儿。
就是在那间图书室里,他遇见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才翻上两页,他就觉得像腿上刚结痂的伤口瘙痒难耐。
他边读边想,所谓的字字珠玑,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吧。
读到一半,他用袖子遮住了满脸的泪水,在人们诧异的眼神中匆匆离开。
他开始攒钱,两个月后,他买下了《人间失格》。
他用干净的细白棉布把书包好,珍重地放好。
过了几个月,工头儿开始拖欠工资。
他和工友急了,追着讨要。
又怕因此丢了饭碗。
他和几个人商量,要告,联名书签了好几页,到了站街那天,却只剩了他。
他挥舞着名单,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他说:“你们一起来啊!这是我们应得的!”工友们纷纷别过脸去,不看他。
他感到有口气憋在嗓子里,憋得他胸口闷疼。
他跑出了工棚,陪着他的只有身后的风。
他终归是无处可去。
天黑了。
他回到工棚。
屋里人头攒动,地上一片狼藉。
包书的细白棉布躺在地上,一片污浊。
工头儿扭头看着他,半笑不笑地说:“还知道回来,能耐了啊?!”说着,他从一个工友手里拿过那本《人间失格》一撕两半,扔在地上。
工头儿又环视工友们,吆喝着:“都愣着干嘛?”工友们互相看看,又看看他,看看工头儿。
终于,有几个工友对他动手了。
拳头落在他的背上,手掌推搡在他的臂上。
说实话,并不重。
可他,承受不了。
他再次转身跑了,跑进了这个游泳池。
水继续淹没着他。
他的胸膛感受到了压力,他体验到了一种生命的快感。
他的耳边想起了太宰治的话:“幸福感,就是沉入悲哀之河的河底的那些闪着微光的金砂。
就是那种感觉吧,经历过悲伤的极限,心情不可思议地,朦胧地明亮起来。
”他的胸腔撕裂般疼痛,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他口鼻全张,水一股脑灌下去,顺过气管刀枪一样呛入。
他的身子开始抽搐,水恣意地从四面八方挤进毛孔……黑暗应该如约而至了。
就在黑暗来临前的瞬间,他看到了水底的微光。
在水底的微光中,他看见了工友们的脸孔,那些他再也不想见到的脸孔。
他能感到工友们粗糙的手,一双一双锤在他的背上,按在他的胸前。
说实话,这力道比在工棚打他的时候重多了。
他甚至还听见他们透着痛惜的骂声:“这个闷憨书生,就知道他心里不痛快了会来这里,万没想到他会寻死!”“这个憨货要真见阎王了,我们这些人这辈子也别想安生了。
”他努力睁开眼,透过工友们的肩膀,看到了浅水区的孩子们。
那些孩子都惊讶地站立在水中,他们明亮的面孔犹如开在晨雾中的新鲜花朵。
(选自《金山》2017年第4期,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既再现了这个“有些年头儿”的游泳馆陈旧破败、水汽迷蒙的特点,也烘托了主人公沉重黯淡的心情。
B. 读书读到满脸泪水、用干净的细白棉布包书、受了委屈选择轻生,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性格敏感脆弱的一面。
C. 虽然工友打得“并不重”,但“他”还是“承受不了”,说明“他”无法忍受的不是工友们的打击和推搡,而是他们的出卖和背叛。
D. 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第四段中梦境与惊醒后的情景形成对比,表现主人公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其不幸遭遇。
5. 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6.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水底的微光”的丰富意蕴。
二、小说的叙述·叙述的人称[点金有术]:一、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旁观者:置身在事件之外,真实客观地呈现故事。
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想象思考。
参与者:参与事件中,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真实可信。
可以衬托主人公,使主人公性格更加鲜明。
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等。
主人公: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拉近读者与“我”的距离,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周总理,你在哪里》《祭十二郎文》(韩愈)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抒情性,便于作者更好地抒发、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使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细腻,给人以亲切感。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水底的微光》《雅盗》视野开阔、便于全面地展示,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全面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展开故事情节。
[考查的方式和答题规律]:因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是多重的、多变的,因此在考查时很少专门设题,而是通过考查某个人物或人称的作用来间接考查。
[常见题型]:1.简要分析文章塑造某某这个人物的作用。
2.“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哪些?3.小说用了第几人称,有何好处?[考题印证]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