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
冬病夏治的十大好处
冬病夏治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论,它认为人体在冬季易患一些疾病,如感冒、哮喘等,因此应该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
下面是十大冬病夏治的好处:
1. 预防感冒:夏季进行锻炼和增强身体抵抗力,可以减少冬季感冒的发生率。
2. 改善皮肤:夏季阳光充足,适合户外运动和日光浴,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3. 提高免疫力:通过夏季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更好地应对冬季的疾病。
4. 治疗哮喘:夏季气温较高,适合患有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调理。
5. 时间短暂:夏季时间短暂,可以尽量利用这个时间进行预防和治疗,为冬季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减少用药量:夏季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等调理方法,减少用药量和治疗时间。
7. 消除疲劳:夏季适合进行休闲和度假,可以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疲劳,更好地迎接冬季。
8. 促进新陈代谢:夏季气温较高,身体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可以
利用这个时期进行身体调理。
9. 改善心理健康:夏季阳光充足,心情愉快,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状态,更好地面对冬季挑战。
10. 多种方法: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有多种方法,如食疗、针灸、络脉、按摩等,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选择。
一、冬病夏治的中医养生之道临近三伏,天气越来越热。
很多朋友却不知道此时却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无锡市名中医、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介绍,“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程加重的疾病。
患有“冬病”的人多属阳虚体质。
一年四季中,人体在夏季的阳气最为旺盛,而在这个季节通过一些培补阳气的方法出来纠正阳虚体质,常能使“冬病”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在夏天,阳气最旺,三伏天属阳中之阳,此时治疗能增强阳气,对于秋冬季节易发的‘寒质’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谓之‘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
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恒,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俞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并且三伏天人体皮肤松驰,毛孔张大,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故而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使一些宿疾得到恢复。
作为中医养生的理论之一,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无锡市名中医、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介绍到:传统中医认为“人至三伏气血旺、毛孔开,益药疗驱邪”。
三伏贴所针对的适应症有: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2、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易感冒体质3、慢性虚寒胃肠炎、腹泻、寒性痛经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表示,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健康,重视中医养生,在三伏天的时候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做一些冬病夏治的治疗和保养预防。
防病于未然,有健康才有将来。
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的门诊时间为:朱世凯教授为周日上午或特别预约;孙秀芳主任医师为周一上午或周四下午或特别预约;吴静华副主任医师为周二上午或周日上午或特别预约等;、二、冬病夏治重在预防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孙秀芳主任介绍说:夏天是许多过敏性疾病(例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的缓解期,这类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可达到最好的效果,“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即根据这个道理。
冬病夏治问答稿1.问:什么是冬病夏治?答:顾名思义,就是夏天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
2.问:什么是冬病?答:冬天因为天气寒冷,好多疾病都容易得或者复发。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鼻炎、咽炎、支气管炎、关节冷痛等等。
3.问:为什么夏天治疗?答: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进行三伏贴敷、拔罐、艾灸、穴位注射等手段治疗冬病,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患者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问: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答:(1)肺系疾病: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等。
(2)脾胃疾病: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产后关节痛等寒症。
(4)痛证: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颈、肩、腰腿痛等。
(5)虚寒性疾病:怕冷、怕风、易感冒、手脚冰凉等。
以上疾病均是冬季易得或易加重的疾病。
三伏贴疗法通过扶养正气以“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发作之前治疗,可以减少发病频率,减轻发病症状,起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5.问:冬病夏治有哪些治疗手段?答:我们现在所说的冬病夏治,很多时候都是指三伏贴,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种手段。
通常我们治疗的时候,都会配合拔罐、针灸、艾灸、穴位注射等一系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6.问:今年三伏贴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答:7.问:如果有人当天没时间或者错过这个时间怎么办?答:原则上,尽量是选择这几天来治疗。
如果当天没时间,提前或错后一两天都是可以的。
还有些朋友错过一伏,问可不可以贴,有没有效果。
只要在三伏的时间里面做治疗,都是可以的,也都会有效果。
还有些人说,我要去外地不能来怎么办?不用担心,我们大夫可以给你告诉你,贴哪些穴位,然后你就照葫芦画瓢就可以了。
8.问:三伏贴需要贴多长时间?答:成人6-8小时;儿童4-6小时。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冬病夏治中医保健讲座总结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冬季常见疾病的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冬病夏治?
1. 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通过在夏季调整身体状态,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2. 促进身体健康:通过中医养生方法,调整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的习惯,促进身体健康。
三、如何进行冬病夏治?
1. 调整饮食:夏季应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同时应保持适当的饮水量,避免过度饮水。
2. 调整作息: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
适当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3. 中药调理:夏季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身体,例如服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等中药。
4. 针灸推拿: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
5. 预防疾病:夏季应注意预防常见的夏季疾病,如中暑、腹泻等。
四、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1.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身体情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方法。
2. 禁忌:一些人群不适合进行某些中医保健方法,如孕妇、高血压患者等需要遵医嘱进行保健。
3. 适量为宜:对于一些中药或食物,需要适量食用或使用。
过度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五、结语
通过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在夏季预防和减轻冬季常见疾病,并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和禁忌,并适量使用中药或食物。
冬病夏治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中医疗法。
它是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地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天(“三伏天”)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
冬病为何要夏治冬病之所以夏治,是因为冬病的产生多为寒湿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所致。
只有夏天才能除去此类病人体内的“病根”。
以慢性咳喘病为例,其病根就是寒和痰,寒痰一日不除,咳喘一日不愈。
人的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毫无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难晒干。
到了盛夏,人体阳气会达到一年中的高点,外界暑热骄阳,这时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赶出来。
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三伏天进行综合治疗,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基本原理冬病夏治的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四诊”后实施辨证论治,使得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疗效。
在每年农历夏季三伏的开始,连续治疗效果更好。
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冬病夏冶1.“冬病夏治”渊源、指导思想和临床应用情况冬病夏治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自然疗法。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开设哮喘冬病夏治门诊,该法的临床应用已经成熟,并被医务专家和患者接受。
这种历史悠久的疗法起源于“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和“春夏养阳”的治疗法则。
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条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
根据“春夏养阳”(《内经》)的防病思想,此时予以积极调养,培本以扶助正气,使患者的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根治不发了。
因此“冬病夏治”属于预防性的治本之法。
符合《内经》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一,易于在冬季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气虚哮喘,在夏季应用调养肺脾的中医调养方法,可旺脾健肺,使到冬季病情得以减少发作,有的还可治愈;如利肺片,6盒1疗程,一次5片,一日3次,配伍参鹿健肺胶囊,8盒1疗程,一次3粒,一天2次,又如易于在冬春季节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可在夏季相对缓解的季节进行中医调养,内服益肺胶囊,一次4粒,一天3次,1个月为1疗程,15盒为一治疗周期,益肾养肺,可使冬季病情明显得以缓解,有的甚至不发。
呼吸系统疾病从发病机理来说可分为一下几种:除了风寒和风热属于急性发作外,肺气虚和肺阴虚和肺肾阴虚都是属于慢性发作,也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治疗原则,1:肺气虚的症状: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
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
形容冬病夏治的成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冬病夏治的含义2.用于形容冬病夏治的成语:未雨绸缪、临渴掘井、釜底抽薪、曲突徙薪3.每个成语的含义及与冬病夏治的关联正文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指的是在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
这种方法符合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看四个形容冬病夏治的成语。
首先是“未雨绸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雨还没到来之前,就要准备好雨具。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以防万一。
在冬病夏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冬季疾病发作之前,就要在夏季进行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冬季发病的风险。
其次是“临渴掘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口渴了才去挖井,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急忙应付。
与冬病夏治的理念相反,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要及时应对,而不是提前预防。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成语与冬病夏治的关联在于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再来是“釜底抽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冬病夏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夏季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锻炼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
最后是“曲突徙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弯曲的烟囱移走柴火,比喻事先预防,避免危险发生。
与“未雨绸缪”类似,这个成语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在冬病夏治中,我们可以通过在夏季调整生活习惯、进行适当的锻炼等方式,提前预防冬季易发的疾病。
综上所述,四个成语“未雨绸缪”、“临渴掘井”、“釜底抽薪”和“曲突徙薪”都能从不同角度形容冬病夏治的理念。
冬病夏治的历史渊源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疗法,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阴阳平衡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学说观点;“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
“冬病夏治”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到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宋代刘翰《开宝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对中医“冬病夏治”都有不同的描述和记载,只是没有提及“冬病夏治”这一词,真正“冬病夏治”的高峰到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扶持下,我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民间诊所均已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形成了“冬病夏治”防治体系,尤其在2008年10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民政部批准的“中国中医冬病夏治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中医“冬病夏治”工作走向了正规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该疗法已由民间走向正统。
它对“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冬病夏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冬病夏治的时间,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规范。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
“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疾病疗效显著。
贴敷疗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贴敷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于三伏天各敷一次,连贴三年。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