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
- 格式:docx
- 大小:22.15 KB
- 文档页数:5
光的颜色与光谱光是一种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关联而形成。
光的颜色是指我们通过眼睛感知到的一种视觉现象,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着不同的波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的颜色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艺术、设计和科学等领域。
而光谱则是研究光的波长分布的工具,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光的组成和性质。
一、光的颜色光的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
光的波长是指光的电场和磁场振动一个完整周期的距离。
不同波长的光激发了不同的视锥细胞,使我们感知到不同的颜色。
光的波长范围很广,从更短的紫外线到更长的红外线。
在可见光谱中,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从380纳米到750纳米。
根据波长的不同,我们将可见光谱分为七个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记忆方法: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形成一个有趣的彩虹顺序)。
红色对应的是较长的波长,紫色对应的是较短的波长。
当我们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可以形成更多的颜色。
二、光谱的概念光谱是将光的波长进行分类和分析的工具。
通过将光通过棱镜进行折射或者光栅进行衍射,我们可以将光谱展示在观察者眼前。
在光谱中,光的波长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从而形成了光的颜色分布。
光谱可以分为连续谱和线谱两种类型。
1. 连续谱连续谱是指波长范围内几乎所有的波长都有表示的谱线。
一个例子是光源较热的物体,例如太阳或白炽灯。
太阳的光经过棱镜后形成的光谱是一个连续谱,因为它包含了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全部可见光波长。
2. 线谱线谱是指光谱中只出现特定波长的峰值或者线条。
一个例子是气体放电管中的气体。
当通电后,气体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形成了线谱。
每种气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线谱,可以用于识别和分析气体成分。
三、光的颜色的应用光的颜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广泛的应用。
1. 艺术和设计光的颜色在艺术和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光来创造不同的氛围和视觉效果。
例如,在舞台灯光设计中,不同颜色的灯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增强舞台表演的效果。
光线波长排序
本文将介绍光线波长排序的相关知识。
光线波长是用来描述光的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波长越短,能量越高,颜色越偏蓝;波长越长,能量越低,颜色越偏红。
常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nm到780nm。
在光学领域中,常用的光线波长排序方式有两种:从小到大排列和从大到小排列。
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为紫、蓝、绿、黄、橙、红,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为红、橙、黄、绿、蓝、紫。
在实际应用中,光线波长排序常用于光谱分析、光学仪器设计等领域。
在光谱分析中,可以根据光线波长的排序来区分不同物质的光谱图像;在光学仪器设计中,根据光线波长的排序来选择合适的滤光片和光学元件,以实现特定的光学效果。
总之,光线波长排序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光学原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 1 -。
可见光范围的谱线
可见光范围是指人类肉眼能够看见的光线波长范围,它包括了红、橙、黄、绿、蓝和紫六种颜色。
这些颜色对应的波长范围如下:
1. 红色:波长范围为620-750纳米。
红色是可见光谱中最长的波长,代表着热情、力量和荣耀。
2. 橙色:波长范围为590-620纳米。
橙色对应的波长比红色短一些,代表着温暖、活力和创造力。
3. 黄色:波长范围为570-590纳米。
黄色相对来说则更加明亮,代表着智慧、知识和阳光。
4. 绿色:波长范围为495-570纳米。
绿色是人类眼中最敏感的颜色之一,代表着生命、自然和平静。
5. 蓝色:波长范围为450-495纳米。
蓝色是可见光谱中的短波长,代表着清新、洁净和纯洁。
6. 紫色:波长范围为380-450纳米。
紫色则是可见光谱中最短的波长,代表着神秘、浪漫和优雅。
不仅如此,可见光谱线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谱线,如下:
1. D线:它是钠的黄色双线,波长为589.0和589.6纳米,因为其亮度高和价格便宜,是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参考光源。
2. F线:它是氢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发射谱线,波长为486.1、434.2和410.2纳米,是研究分子和原子光学的重要线源。
3. E线:它是氖原子的发射谱线,波长为540.1纳米,在荧光灯中应用广泛。
4. G线:它是氧、镁、铝等元素的吸收谱线,波长为430.7纳米,可应用于研究材料的元素分析。
可见光谱线是化学、物理、地球科学等领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信息,掌握这些谱线的特点和应用,能够有助于深入了解自然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光线的傅里叶变换解释了色散现象色散现象是光线通过任何介质时,根据其不同的波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偏折。
这种现象可以由光线的傅里叶变换来解释。
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将函数或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成分的数学工具,而光线的傅里叶变换则是将光线的波长分解成不同频率的成分。
光线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波长较长的光线对应着较低的频率,而波长较短的光线则对应着较高的频率。
当光线穿过介质时,由于介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不同,不同波长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傅里叶变换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函数都可以通过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函数来表示。
对光线而言,这意味着光线可以被视为由不同频率成分的正弦和余弦波叠加而成。
当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频率成分的波长将受到介质的影响,导致光线的色散现象。
色散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介质中的折射率会随着波长的改变而改变。
折射率是介质对光线的传播速度的度量。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的传播速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光线的折射和偏折现象。
根据傅里叶变换的概念,光线中的不同频率成分将会受到介质折射率的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导致光线的色散现象。
具体来说,介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同波长的光线会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上产生不同的影响。
根据斯涅耳定律和傅里叶变换的原理,折射率与光线波长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即光线波长越长,介质的折射率越小,光线传播速度越快,波长越短的光线则相反。
这种不同波长光线透过介质后传播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光线的折射角和偏折角的改变,从而产生了色散现象。
波长较长的光线由于传播速度较快,在介质中会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较小;相反,波长较短的光线由于传播速度较慢,会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更大。
这种折射和偏折导致了不同波长的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路径的分离,从而看起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光通过三棱镜产生的现象来说明。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波长较长的红光偏离原来的传播路径较小,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偏离原来的传播路径较大,因此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谱。
不同波长光线
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而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形成了不同的光线。
光的波长决定了我们所看到的光的颜色。
光的波长范围很广,从较长的红光波长到较短的紫光波长。
按照波长递增的顺序,可将光线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1. 红光:红光波长较长,大约在620-750纳米之间。
它是可见光谱中的第一个颜色,具有较低的频率和能量。
2. 橙光:橙光波长略短于红光,大约在590-620纳米之间。
3. 黄光:黄光波长略短于橙光,大约在570-590纳米之间。
4. 绿光:绿光波长略短于黄光,大约在495-570纳米之间。
绿光对于人眼来说是最敏感的颜色之一。
5. 蓝光:蓝光波长较短,大约在450-495纳米之间。
6. 紫光:紫光波长最短,大约在380-450纳米之间。
紫光的频率和能量最高。
这些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照明、显示技术、
通信和其他许多应用。
颜色体系光照褪色原理引言在颜色体系中,光照褪色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当物体暴露在光线下,经过一段时间后,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失去鲜艳的色彩。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上,也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光照褪色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
光照褪色原理光照褪色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因素:光线强度光线强度是光照褪色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物体暴露在强烈的光线下,经过一段时间后,物体的颜色就会逐渐变淡。
这是因为强光照射在物体上会导致色素分子的分解,使得颜色变得不鲜艳。
光线波长光线的波长也会影响光照褪色的程度。
不同波长的光线对物体颜色的影响是不同的。
比如,紫外线的能量更高,对物体的进一步损伤更大,从而使颜色更快地褪色。
红外线则相对较弱,对物体的颜色影响较小。
物体材质物体的材质也会影响光照褪色的程度。
不同的材质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有着不同的响应,因此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不同材质的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褪色效果。
光照时间光照时间是光照褪色的关键变量之一。
在短时间内,光照对物体的颜色变化影响较小。
但当光照时间逐渐增加时,颜色的褪色效果就逐渐显现。
这是因为光照时间的增加使物体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导致颜色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光照褪色原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被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渲染引擎在渲染引擎中,光照褪色原理用于模拟物体在光线下的反射和吸收。
通过对物体材质和光照条件进行模拟,渲染引擎可以生成逼真的图像。
光照褪色原理帮助渲染引擎创造出更加真实的场景,增强图像的真实感。
虚拟现实在虚拟现实领域,光照褪色原理用于模拟虚拟环境中物体的颜色变化。
通过模拟不同环境下的光照条件和物体的材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虚拟环境,增强用户的沉浸感。
图像处理在图像处理领域,光照褪色原理用于修复老照片或老电影中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导致的色彩褪化。
通过对光照褪色原理的深入理解,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准确地还原褪色的颜色,使得老照片或老电影重新恢复鲜艳的色彩。
光的色散与光谱光的色散和光谱是大家在物理学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的概念。
光的色散是指光在通过介质时,会因为折射率随频率的不同而产生偏折的现象。
而光谱则是指将光按照不同的波长进行分解,得到的一系列色彩的图像。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光的色散和光谱的相关知识。
一、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首次观察到的。
他通过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出来,发现光线被分解成了七种不同颜色的光,从红色到紫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光的色散引起的。
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
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波长)的光在折射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形成光的分散现象。
这是因为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成反比关系。
光的色散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频谱分析、光通信等。
在频谱分析中,可以通过光的色散将复杂的信号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从而对信号进行分析。
在光通信中,利用光的色散可以将不同频率的光在光纤中传播的时间差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同光信号之间的干扰。
二、光谱光谱是光按照波长或频率进行分解后得到的一系列色彩的图像。
光谱可以分为连续谱和线状谱两种。
连续谱是指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的连续的谱线,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见光的颜色。
太阳光就是一个典型的连续谱,它由各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
线状谱是指由几个亮的谱线组成的谱,其中每个谱线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波长,也就是一种确定的颜色。
线状谱可以进一步分为发射线状谱和吸收线状谱两种。
发射线状谱是指物质受到激发后,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形成的线状谱。
例如,当氢气被通电激发时,会发射出特定的波长的光,产生氢谱线状谱。
吸收线状谱是指物质在通过光时,会吸收掉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产生谱线。
例如,当光穿过物质时,物质会吸收其中特定波长的光,而形成吸收线状谱。
光谱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可以通过对物质的光谱进行分析,来推导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光是如何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所组成。
尽管我们看到的光看起来是无色的,但实际上,光可以通过一种称为色散的物理过程被分解成不同颜色。
色散是指光在经过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因而发生弯曲和分离的现象。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一个简单而经典的实验来观察到,即将光通过一个三棱镜。
光在通过三棱镜的过程中,会被折射和反射多次,产生不同的路径。
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它们会有不同的折射角。
结果,我们看到一束白光在三棱镜的另一端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这是因为光波长越短,折射角越大,并且沿着光的路径发生辐射的弯曲得越多,所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会比波长较长的红光更加弯曲。
因此,红光被分散得最少,而紫光被分散得最多。
橙、黄、绿、靛等颜色则位于红光和紫光之间。
此外,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色散现象,称为色散几何。
色散几何是由于光在经过物体表面时,发生了折射和反射,并按照不同的角度折射和反射。
当光经过光照中的物体表面时,其波速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角度折射。
这种现象可以在大气光学中观察到,例如彩虹。
彩虹是一种自然的光学现象,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折射、反射和内部反射而形成的。
在正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弧形的谱线,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组成。
彩虹发生的物理过程可以解释为下面的过程:太阳光进入水滴,然后发生折射,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角度折射。
部分光线经过折射后反射在水滴的内部表面,并再次折射出来。
这个过程中,光线会经历多次的反射和折射,最终抵达人类的眼睛。
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每次折射和反射中都会发生不同的角度变化,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展示出来。
通过色散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光分解出的七种颜色,这也是我们能够感知多样颜色的原因之一。
此外,色散现象也在许多日常生活中被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光谱。
紫外光蓝色光陷光光程
紫外光、蓝色光、陷光和光程都是与光学相关的概念,让我们
逐个来看。
首先,让我们谈谈紫外光。
紫外光是指波长较短于可见光的电
磁辐射,波长范围大约在10纳米到400纳米之间。
紫外光在许多领
域都有应用,比如在杀菌消毒、紫外线灯、紫外线检测等方面都有
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是蓝色光。
蓝色光是可见光谱中波长较短的一部分,波
长大约在450纳米到495纳米之间。
蓝色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
应用,比如LED照明、显示屏、蓝光眼镜等。
然后是陷光。
陷光是光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光束在通过一
定介质或结构后的相位变化。
陷光现象在光学器件设计和光学通信
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光纤、光栅等。
最后是光程。
光程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
光线通过的路径长度。
光程在光学测量和光学仪器中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干涉仪、光程差测量等方面都有应用。
综上所述,紫外光、蓝色光、陷光和光程都是光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为你解答。
光的色散与彩色光的形成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等现象。
其中,光的色散现象是指不同频率的光在经过一定介质时,由于光的折射率与频率有关,导致光线的弯曲程度不同,从而产生出不同颜色的光。
一、光的色散现象当白光经过透明介质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同时不同频率与波长的光线会有不同的折射角度。
这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
1.1 角色散角色散是指光线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光线的折射角度不同。
以玻璃棱镜为例,当白光透过棱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并根据不同波长的光线而偏折的程度不同。
红色光的折射率相对较小,所以红色光线折射角度较小;而蓝色光的折射率较大,所以蓝色光线折射角度较大。
因此,在通过棱镜后,可以看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线,这就是光的角色散现象。
1.2 波长色散波长色散是指光线在经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导致光线的波长发生改变。
以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为例,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于在水中传播的速度。
当白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入一杯水中时,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折射后偏离原来的方向,导致白光分离成蓝、黄两种颜色的光线。
这是因为蓝色光的波长比黄色光的波长小,所以折射角度较大,而黄色光则相反,所以光线被分离成不同颜色。
二、彩色光的形成彩色光是指由光的色散现象所形成的具有不同颜色的光。
通过调整光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
2.1 光的频率和波长光的频率和波长是决定光的性质和颜色的重要因素。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对应的光就越蓝;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对应的光就越红。
2.2 彩色光的形成原理当白光经过透明介质时,不同频率和波长的光线会发生不同的折射和偏折现象,从而形成多种颜色的光。
这些颜色的光线以不同的角度呈扇形排列,即产生光的色散。
通过观察这些色散出的光线,我们可以看到七种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三、应用与实践光的色散和彩色光的形成对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光线无处不在,它通过物体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进入我们的眼睛,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视觉信号,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
那么,光线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视觉的呢?光线的性质光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它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光子是光的基本单位,具有能量和动量。
光线的能量与其波长成反比,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波长越长,能量越低。
人眼能够感知的光线波长在380纳米(紫光)到780纳米(红光),这个范围内的光线称为可见光。
光线的传播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主要以直线形式进行。
然而,当光线遇到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反射则是指光线遇到光滑表面时,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这种现象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线与颜色光线的颜色取决于其波长。
不同波长的光线在视觉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对不同颜色的光感知强度也不同。
通常将可见光分为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被称为光谱色。
光谱色按照波长从长到短排列,相邻两种颜色之间的过渡是连续的。
光线与视觉舒适度光线对我们的视觉舒适度有很大影响。
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会使我们的眼睛感到不适,过强的光线会使眼睛疲劳,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容易导致视力下降;过弱的光线会使眼睛努力调整焦距,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
此外,光线的颜色和方向也会影响我们的视觉舒适度,如蓝光具有较高的能量,长时间暴露在蓝光下会导致眼睛疲劳;而暖色调的光线则能使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为了保护眼睛,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保持适当的光线强度根据环境和个人需求,调整光线强度,避免过强或过弱的光线。
2.选择适当的光源尽量使用自然光,避免长时间使用荧光灯、白炽灯等人造光源。
可见光的范围开放分类物理、光学可见光指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之间。
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0.770.622微米感觉为红色0.6220.597微米橙色0.5970.577微米黄色0.5770.492微米绿色0.4920.455微米蓝靛色0.4550.39微米紫色。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到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纳米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大气层影响。
大气层对于大部分的电磁波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
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
1666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
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下图列出了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见图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见图称之为颜色环。
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n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
例如蓝色435 480nm 的补色为黄色580 595nm 。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l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
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2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
如黄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
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3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
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
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色彩的本质是电磁波。
电磁波由于波氏的不同诃分为通讯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线.R线和宇宙线等。
其中波K 为380-780NM的电磁波为可见光。
町见光透过三棱镜町以呈现出红.橙、黄、绿、权盎、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谱。
红色光波鼓匕640-780NM:紫色光波最短.380-430NM在真空中:M0E-7M红光:7700- 6400橙黄光:6400-5800绿光:5800- 4950蓝龊光:4950〜4400紫光:4400-4000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为町见光。
町见光透过三棱镜可以呈现出红、檢・黄、绿、青、蓝.紫七种濒色组成的光谱。
红色光波最匕640-780NM:紫色光波最短,380—430NM:上网搜索图片:连续光谱。
红640—780NM.橙640—610,黄610—530.绿505—525.蓝505—470.紫470—380。
红640—780NM橙640—610NM黄610—530NM绿505—525NM蓝505—470NM紫470—380NM肉眼看得见的是电磁波中很短的一段.从0.4-0.76微米这部分称为町见光。
町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条由红、橙、黄、绿、Wx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这光带称为光谱。
其中红光波长僉tC紫光波长城短•其它备色光的波长则依次介干其间。
波长氏于红光的(>0.76微米)有红外线有无线电波:波长短于紫色光的(<0.4微米)有紫外线可见光波长(4*10-7m—7*10-7ni)光色波长X (nm)代表波长红(Red)7S0-630700橙<Orange >630-600620黄(Yellow)600〜5705S0 绿(Green)570-500550占(Cyan)500〜470500蓝(Blue)470〜420470紫(Violet)420-3S0420物体的颜色人们感知的物体颜色涉及到色彩学、光学、化学及生理学等不同学科。
1、光的色学性质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
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下表列出了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见图), 称之为颜色环。
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ii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
例如,蓝色(435〜480iiin )的补色为黄色(580〜595iini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1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口光。
如蓝光和黃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
同理,青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2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
如黃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
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3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
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
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光学中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这里应注意,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黄、蓝。
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4 )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显示的颜色(反射光)为该色光的补色。
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对,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400〜435nm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黃绿色。
这里应该注意: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比如黃绿色的树叶,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400〜435um的紫光,显示岀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
2、人的色觉特点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到人眼视网膜上,将给大脑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色觉。
人们就是凭自己的色觉来辨别物体的颜色,一般人的眼睛可分辨120多种颜色, 如果在不同颜色的相互补充、相互衬托之下,有经验的人可分辨13000多种颜色。
人眼为什么能分辨这么多种颜色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眼中的锥状辨色细胞有三种,每一种细胞擅长接收一种颜色的光,但对可见光内所有波长的光也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反应。
这三种锥状辨色细胞分别对红、绿、蓝色光最敬感。
因此,人们选择这三种颜色作为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也是根据上述理论制成的彩色显示过程。
当眼晴接受了混合光之后,三种色觉细胞都按自己的规律兴奋起来;产生三种视觉信号。
经视神经传到大脑,但是,大脑对每一个单独信号并不感兴趣,而是把它们总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色觉,这就是人们感觉到的所接收混合光的颜色。
根据人的色觉特点,当红、绿、蓝三种色光按千变万化的比例混合时,就会使人感觉到千差万别的颜色。
3、光和物体的颜色我们知道,在没有光线的暗室中,或在漆黑的夜里,谁也无法辨认出物体的颜色, 只有在光照射下。
物体的颜色才能为人眼所见。
所以,物体的颜色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大脑对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波长光线进行辨认的结果。
我们日常所说物体的颜色,是指在日常环境里太阳光照射时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称之为物体的本色,在特殊环境里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之为衍生色。
例如,在阳光照射下树叶呈绿色,这是其本色,而在红光照射下,这一“绿色的树叶呈现黑色,改用紫外线照射时,它乂呈火红色,这后两种颜色是衍生色。
一个物体的本色只有一个,而衍生色可有儿个,故我们说物体的颜色时,若不作特殊说明即指物体的本色。
物体的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实质上决定于物质的结构,不同的物质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能力不同。
我们知道:光是山光子组成的。
不同波长的光山不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波长X和能量E间的关系为E=hc/X,式中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当光子射到物体上时,某波长的光子能量与物质内原子的振动能,或电子发生跃迁时所需能量相同时,就易被物质吸收,其它波长的光就不易被吸收。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就造成了各自的颜色。
对同一种物质,改变其内部结构时,颜色也会改变。
如碘化汞在正方晶系时呈红色,而加温到127 °C 使晶形转变为斜方晶系时却成蓝色。
这主要因物质结构的改变,对光的选择吸收也发生了改变。
人们已根据这一点,制成了变色涂料等物质。
另外,如溶剂、荧光等也会影物质的颜色,这里不再赘述。
物体的颜色2006-10-11 23:04人们感知的物体颜色涉及到色彩学、光学、化学及生理学等不同学科。
1、光的色学性质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
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下表列岀了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长光的颜色。
不同波长光线的颜色为对光的色学性质研究方便,将可见光谱围成一个圆环,并分成九个区域(见图), 称之为颜色环。
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波长,单位为纳米(nm ),颜色 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
例如,蓝色(435〜480nm ) 的补色为黃色(580〜595nm )。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1 )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如蓝光和黃光混合得到的是口光。
同理,青 光和橙光混合得到的也是口光;(2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 两侧的两种单色光,棋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
如黄光和红 光混合得到橙光。
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3 )如果在颜色 环上选择三种独立的单色光。
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 各种色调。
这三种单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光学中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这里应 注意,颜料的三原色为红、黃、蓝。
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4 ) 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显示的颜色(反射光) 为该色光的补色。
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对,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400〜 435ntn 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黄绿色。
这里应该注意: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 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比如黃绿色的树叶, 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400〜435urn 的紫光,显示出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 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
2、人的色觉特点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到人眼视网膜上,将给大脑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色觉。
人们就是凭自己的色觉来辨别物体的颜色,一般人的眼睛可分辨120多种颜色, 如果在不同颜色的相互补充、相互衬托之下,有经验的人可分辨13000多种颜 色。
人眼为什么能分辨这么多种颜色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眼中的锥状辨色 细胞有三种,每一种细胞擅长接收一种颜色的光,但对可见光内所有波长的光也 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反应。
这三种锥状辨色细胞分别对红、绿、蓝色光最敬感。
因 此,人们选择这三种颜色作为光的三原色。
彩色电视机也是根据上述理论制成的 彩色显示过程。
当眼睛接受了混合光之后,三种色觉细胞都按自己的规律兴奋起来:产生三种视 觉信号。
经视神经传到大脑,但是,大脑对每一个单独信号并不感兴趣,而是把 它们总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色觉,这就是人们感觉到的所接收混合光的颜 色。
根据人的色觉特点,当红、绿、蓝三种色光按千变万化的比例混合时,就会使人感觉到千差万别的颜色。
TOOrun400nm 605nm 435WTI 595nnri 560DJTI 480run蓝董 光580njn 490run SOOrun 红\红紫厶3、光和物体的颜色我们知道,在没有光线的暗室中,或在漆黑的夜里,谁也无法辨认出物体的颜色, 只有在光照射下。
物体的颜色才能为人眼所见。
所以,物体的颜色是光和眼睛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大脑对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波长光线进行辨认的结果。
我们日常所说物体的颜色,是指在日常环境里太阳光照射时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称之为物体的本色,在特殊环境里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之为衍生色。
例如,在阳光照射下树叶呈绿色,这是其本色,而在红光照射下,这一“绿色”的树叶呈现黑色,改用紫外线照射时,它乂呈火红色,这后两种颜色是衍生色。
一个物体的本色只有一个,而衍生色可有儿个,故我们说物体的颜色时,若不作特殊说明即指物体的本色。
物体的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实质上决定于物质的结构,不同的物质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能力不同。
我们知道:光是山光子组成的。
不同波长的光山不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波长X和能量E间的关系为E=hc/ x ,式中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当光子射到物体上时,某波长的光子能量与物质内原子的振动能,或电子发生跃迁时所需能量相同时,就易被物质吸收,其它波长的光就不易被吸收。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就造成了各自的颜色。
对同一种物质,改变其内部结构时,颜色也会改变。
如碘化汞在正方晶系时呈红色,而加温到127 °C 使晶形转变为斜方晶系时却成蓝色。
这主要因物质结构的改变,对光的选择吸收也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