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7月平均气温
找出0℃等温线。
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
算一算,我国1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
算一算
图2-16 中国温度带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10 ℃作物熟制
<1 6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1 600~3 400℃一年一熟春小麦、高梁等
3 400~
4 500℃两年三熟或一年
两熟
冬小麦、
等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具体来说
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北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 ℃以上
级大风,海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视为寒潮发生。
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着雨雪天气。
寒潮的出现,往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入侵南方的强寒潮
会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
在草原牧区
断绝饲料来源,有时还会使体弱的牲畜直接受冻致死。
在干燥地区
仅刮走土壤表面的细土,大大损耗土壤肥力,而且还可以埋没田园。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优质教案《气候》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节讲授的内容是我国的气候,包含“气温与降水差异”、“气候主要特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部分内容,这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到亲切和实用。
但是,中国的气候这节课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又是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3.记住几条特殊的等降水量线;4.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4.学会分析阅读等降水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认识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第3课时【课程引入】前两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课件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观察地图。
师:从图上,你能发现什么呢?生:除了季风气候,我国还有其他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主要是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和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云南南部、广东南部和台湾南部及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第二节气候第1课时冬南北温差大,夏普遍高温【学习目标】1.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重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学习难点】温度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30页图2.12景观照片,再联系自己所在地方春节期间的活动景观,激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一)自主探究: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页图2.13,运用所学等温线的有关知识,独立依次完成以下任务:(1)依次观察并读出下到城市1月平均气温值。
海口——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漠河(2)估算1月海口平均气温与漠河平均气温的差值。
__约50℃__(3)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
(4)总结出我国冬气温的分布特征:冬,南北气温差别很大,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1页图2.14,独立完成以下任务:(1)依次读出海口——广州——武汉——北京——乌鲁木齐——哈尔滨——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值。
(2)读出7月份漠河平均气温与海口平均气温差值。
(3)读出拉萨7月平均气温值,描出8℃等温线、16℃等温线。
(16℃等温线经过青藏高原边缘)(4)比较1月等温线图与7月等温线图,哪幅等温线图的等温线稀疏?(7月份等温线图)(5)总结出我国夏气温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青藏高原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二)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31页图2.13、2.14,合作找出:(1)我国冬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
(2)我国夏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夏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
2.合作讨论:(1)1月份0℃等温线沿秦岭——淮河线突然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弯曲,为什么?(2)7月份16℃等温线沿青藏高原边缘分布,为什么?教师点拨:主要是地形因素影响,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
1教学目标评论(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增强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相联系,树立“生活化地理”的理念。
2学情分析评论我的教育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储备来看,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完成了世界气候的学习,明确气候包含的要素、能够利用气温降水图描述气候特点,并且了解气候的影响因素,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学习方法和能力来看,他们初步掌握了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方法,对地理事物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探究能力,只是判断偏于感性,同时知识的连贯性和迁移性较弱。
3重点难点评论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读图分析季风气候的成因、分布以及特点。
难点: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 第三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三课时评论气候包括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寒假小明从海口到哈尔滨的经历,可以看出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两地房屋屋顶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东西差异。
可见我国不同地方气候差异很大,那么人们的生活、生产必定有大的差异。
今天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5位小朋友齐聚地理课堂,分享我国气候的差异。
让我们一起来“找位置”、“定类型”、“析特点”、“思不同”、“明共因”。
活动2【导入】活动评论2、找位置根据图片中5位小朋友的服饰及背景信息,推断他们可能在我国的城市位置。
第二节天气标题天气课时2一、教材内容剖析本节包含“天气种类复杂多样”、“季民风候明显”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三部分。
“天气种类复杂多样” ,供给了六幅地图,要修业生经过读图活动,认识我国天气特色“种类复杂多样”。
“季民风候明显” ,经过认识夏天风、冬天风的性质,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来认识到这一天气特色。
“我国的灾祸性天气” ,经过图片和知识之窗让同学们认识到我国灾祸性多发,以及对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有必定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灾祸性预防意识。
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温度带和干湿区,认识到天气种类的复杂多样。
2、认识我国季民风候典型的特色,知道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认识我国天气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的灾祸性天气,掌握预防灾祸性天气的基本知识,建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课重点和难点教课重点:我国天气的主要特色。
教课难点:季民风候对我国的农业和灾祸性天气的影响。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天气种类复杂多样运用课本供给的 6 幅地图,在读图剖析基础上认识我国天气的复杂多样,从而去剖析其影响要素。
我国夏天广泛高温、冬天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别大,这些与南北纬度(纬度地点)、东西经度跨度大(海陆地点),地形复杂等要素相关。
2、季民风候明显让学生读“我国的夏天风”和“我国的冬天风” ,认识风向和影响范围,从季风的特色去理解天气的特色。
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认识到季民风候明显的特色。
1、我国的灾祸性天气让学生谈谈当地的灾祸性天气,引入本部分教课,联合实质,说明灾祸性天气的危害,所以一定增强防灾和减灾。
五、教课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地图册六、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课活动第一课时1、情形导入展现西北荒漠图、东北滑雪图、海南海滩图等。
提出问题:为何我国各地的天气和景观差别大?2、认识我国的天气种类读中国的主要天气种类散布图,参加活动:1、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种类?2、天气种类复杂多样与我国面积、地形有什么关系?3、认识我国的温读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区图,参加活动:度带和干湿区1、有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区?2、温度带和干湿区的区分跟什么相关系?(温度带依据获取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关,干湿区跟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3、比较温度带和干湿区界限,那两条大概符合?(亚热带与暖温带,润湿区和半润湿区)4、你知道不一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差别?(不一样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不一样,不一样干湿区农作物、建筑、生活风俗等存在差别)4、认识我国的气读图中国 1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中国7 月均匀气温散布图,年降水散布图,学生看图参加活动:平和降水1、我国7 月份哪些地域气温超出28 度?2、哪些地域 1 月份气温低于-24度?3、哪些地域年降水量超出1600 毫米,哪些地域年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叙述: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限,它是 1 月份 0 度等温线经过的地方,经过的地方;又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限,润湿区和半润湿区的分界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3课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气候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气候现象、气候类型等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气候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同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现象的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学生已知的地理知识,如我国地理位置、地形等,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吗?那么你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对我国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图片、图表等教学素材,展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同时,介绍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判断各个案例所属的气候类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要素和类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气候的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气候的相关资料和实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对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气候的相关资料,呈现气候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记住1月0°C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通过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3.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主要原因。
读图归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
4.通过阅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掌握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对应降水量的范围。
5.通过阅读我国气候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7.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8.结合生活体验和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气温的分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通过了解不同干湿地区自然景观、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差异,树立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阅读等温线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理解影响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3.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4.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并能够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5.通过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春节广州花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预设:为什么同样是春节,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学生回答,教师启发点拨。
气温的差异导致景观的差异,还影响着同学们的穿衣和活动。
我国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温的南北差异。
旧知回顾:如何正确阅读等温线图。
1.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图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气候与天气相比,更具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直观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气候图像和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气候图像、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数据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主要因素,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气候数据和图像,展示气候的差异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以亚洲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第二节气候(共3课时)第1课时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3.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观察我国哈尔滨冰灯节与广州花市,对比两个城市景观差异。
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读图讨论:阅读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学生:哈尔滨与广州1月气温相差近32˚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结合已学过的等温线的知识,我们继续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找一找,说一说。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4)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还是小?(5)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1: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我国南北相差44摄氏度左右。
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第二节气候
3、认识夏季风、冬季风读夏季风、冬季风图,比较分析,思考:
1、我国冬、夏季风的风向如何?有什么性质及对降水的影响是什么?
季风来源风向性质降水
冬季风内陆西北季风、东北季风寒冷干燥降水少
夏季风太平洋、印度洋西南季风、东南季风温暖湿润降水多
2、我国高温与多雨同期,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使农作物和植物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高得多。
4、认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读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参与活动:
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与什么季风有关?(夏季风,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与那条等降水量线重合(400毫米)
3、四川是否属于季风区?
5、认识洪灾与旱灾思考:夏季风过强或过弱会给长江流域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夏季风过强,异发生洪涝灾害,过弱异发生干旱)
6、认识灾害性天气读灾害性天气图,参与活动:
1、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哪些?(霜冻、洪涝、台风、干旱)
2、洪涝和干旱是怎样产生的?(夏季风强弱,进退早晚)
7、
台风寒潮阅读知识之窗:台风寒潮
说说台风和寒潮的危害、特点和预防措施、
寒潮台风
危害剧烈的降温、大风、风沙及常伴随
霜冻、结冰,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
活和身体健康,给农作物的生长也
带来危害。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可以引发山洪暴发、
毁坏房屋、损害庄稼,在海上掀起巨浪危机
海运安全,破坏港口设施。
特点剧烈的降温,伴有大风常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预防措施关注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等
8、目标检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容的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景象: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长江中下游地区
2、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的优越性是:
A 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B 气温的年较差较小
C 气候的地区差异大
D 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好
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是:
A 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B 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很大
C 地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D 过度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地的结果
4、读图
(1)在图中分界线上,填上各分界山脉的名称。
(2)图中A、B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___,
表示非季风区的是________.。
(3)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_______,影响我国的
冬季风来自________(海洋或陆地),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
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进退决定的,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
_____________灾害。
(4)夏季风难以到达B区域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较_______,且受到________(地形)的阻挡。
(5) A、B所代表的区域,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