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网核课《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第一章至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A.文学

B.诗学

C.佛学

D.神学

2.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

A.文化论

B.信息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3.文学的原初含义是。

A.文章和博学

B.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一切语言性符号

D.语言性艺术

4.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A.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康德

D.德谟克利特

5. 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A.表现论

B.信息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 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3.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宇宙、、和观众。

A.作品

B.艺术家

C.语言

D.情感

E.符号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B.强调文学重视作者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

C.强调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再现

D.主张文学是为愉悦服务的

E.主张文学是为教育而从事的摹仿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蕴藉

B.象征

C.假设

D.模仿

2.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文本。

A.象征型

B.表现型

C.再现型

D.创意型

3.文学文本通常包含着这样一些层面: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余意层、意蕴层,彼此之间的层级关系从第一层至第五层的排列顺序依次为。

A.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B.形象层、语言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C.语言层、意蕴层、形象层、余意层、衍意层

D.形象层、衍意层、语言层、意蕴层、余意层

4.高雅文化文本着力书写知识分子的趣味。

A.个性化

B.情感化

C.理智化

D.知识化

5.语言层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主要包括语音、、辞格和语体等具体层面。

A.文法

B.情感

C.情绪

D.教义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

A.语言层

B.形象层

C.意蕴层

D.余意层

E.衍意层

2.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

A.语言形式创新

B.社会关怀

C.个性化趣味

D.观赏的日常性

E.文体的模式化

3.大众文化文本与高雅文化文本不同,它的主要特征有。

A.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B.故事的类型化

C.文体的流行性

D.观赏的日常性

E.文体的模式化

4.文学文本在呈现艺术形象时所采取的语言模式,主要有再现型文本、及多元呈现方式。

A.表现型文本

B.象征型文本

C.高雅型文化文本

D.大众化文化文本

E.民间文化文本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

A.标识

B.符号

C.象征

D.记忆

2.可以说,印刷媒介的发明和发展,为宋代至清代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A.印行

B.媒介

C.流通

D.阅读

3. 美因茨的普通金工古登堡在15世纪40年代做出了在世界传媒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4.电影是在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不久后传入中国。

A.1895年

B.1896年

C.1897年

D.1898年

5.正由于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才会对同样处于这一系统中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A.文化

B.文学

C.文论

D.艺术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主要经历了。

A.口语媒介

B.文字媒介

C.印刷媒介

D.大众媒介

E.网络媒介

2.文学媒介可以分成。

A.书写媒介

B.承载媒介

C.印刷媒介

D.传达媒介

3.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A.四言

B.五言

C.六言

D.七言

4.由于有了印刷机,比手工印刷远为快捷和大量的复制成为可能,这就大大促进了书籍的

能力。

A.生产

B.传送

C.发行

D.阅读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与是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

A.情感

B.思想

C.意义

D.形式

2.正如所言:“艺术家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言的美的资源。”

A.刘易斯

B.海德格尔

C.巴赫金

D.萨丕尔

3.所谓陌生化,也就是蕴涵或说创生了特定体验的文学语言形式。

A.情感

B.生命

C.审美

D.现实

4.文学语言不是以信息的传达为重要目标,而是要显现自身的。

A.形象

B.情感

C.意义

D.意蕴

5.“互文性”也是语言之间的一种关联关系,是和其他中的语言产生关系。

A.文学

B.文本

C.语境

D.情景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语言学上的“文学语言”,指的是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它通常与相对,是一定社会和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

A.俗语

B.方言

C.口语

D.土语

2.文学语言塑造审美现实的功能,造就了它在方面的独特之处。

A.形式安排

B.写作程序

C.意义生成

D.阅读效果

3.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个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A.语音的

B.节奏的

C.象征

D.形态

E.隐喻

4.文学语言比普通语言更依赖。

A.文学语境

B.文本语境

C.文化语境

D.现实语境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A.朦胧性

B.独创性

C.感染性

D.历史性

2.文学典型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感染性、多义性、。

A.独创性

B.指意性

C.随意性

D.特殊性

3.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理想境界,意境往往和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A.空灵

B.真实

C.情感

D.理性

4.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文学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相对于古代的意象,今天的意象偏于。

A.含混

B.含蓄

C.深沉

D.深邃

5.作为一种表意的形象,意象的基本内涵是。

A.象征的

B.写实的

C.虚拟的

D.现实的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关于“意象”的概念,我们教材所指的是。

A.“表意之象”的含义

B.具有象征意蕴的文学形象

C.虚实相生的场景

D.一种典型性格

2.从意象的表达方式看,一个意象往往通过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

A.隐喻

B.转义

C.明喻

D.借喻

3.西方文学文本的典型塑造,具有这样一些审美特点,即。

A.在细节中塑造典型

B.追求细腻感

C.追求真实感

D.强调以虚写实

4.文学意境所追寻的意境效果,其意境往往被分为“实境”和“虚境”,而意境的塑造,应该做到。

A.虚中求实

B.虚实相生

C.虚无缥缈

D.实实在在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按照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A.时间顺序

B.人物行动

C.叙述视角

D.因果逻辑

2.影视文学要将语言艺术的静态描写转化为视听艺术中的动态描写,影视剧本必须由一个个流动的______构成。

A.结构

B.场景

C.画面

D.状态

3.诗的结构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而是遵循___________和想象的逻辑。

A.跳跃

B.视野

C.心理

D.情感

4.散文又称“美文”,其美质是以___________做作为载体的。

A.语言

B.文字

C.色彩

D.音韵

5.尖锐的戏剧冲突总是在特定的戏剧___________中产生和展开。

A.矛盾

B.情境

C.场景

D.人物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由彼德拉克创立的十四行诗(商籁体,sonnet)是西方典型的一种格律诗,十四行诗句通常为。

A.起首八行

B.末尾六行

C.英语中是五音步诗

D.法语中是七音步诗

2.西方散文的界说与中国散文一样,至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

A.抒情性

B.严肃

C.模糊性

D.边缘性

3.西方小说更直接的来源是中世纪的。

A.英雄史诗

B.骑士传奇

C.神话

D.寓言

E.民间故事

4.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A.情节结构

B.地域范围

C.景致器物

D.社会环境

E.文化氛围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作者的语境条件包括历史情境、、文学资源场及文学创新需要等几个重要方面。

A.意识形态氛围

B.个体体验

C.拟想读者

D.创作过程

2.在相同或类似的作者语境条件下,作者的创作却大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作者个体的主体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主要包括、想象力、语言敏感和拟想读者等四个方面。

A.个体体验

B.历史情境

C.文学资源场

D.创作过程

3.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与机构制作特点。

A.个人创造

B.商业运作

C.集体行为

D.历史演绎

4.文学写作召唤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全球化”,这本身就说明,文学写作具有。

A.世界意义

B.个体意义

C.社会意义

D.民族意义

5. 构思是文学写作过程的重要阶段,它构成了文学写作的环节。

A.核心

B.初始

C.最终

D.中间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

A.文学阅读

B.商业炒作

C.媒体宣传

D.消费导引

2.文学阅读中跨越不同语言与民族生活界限而产生的共通意义,这是文学阅读的。

A.个体意义

B. 世界意义

C.社会意义

D.民族意义

3.文学阅读中的形象感受与语言阅读是有区别的,但又有联系,其联系就在于,感受是在基础上的情感表达。

A.意蕴体味

B.内容呈现

C.语言阅读

D.情感共鸣

4.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的。

A.韦勒克

B.泰纳

C.克罗齐

D.伊瑟尔

5.读者在文学阅读中会对文学文本发生审美感动,这说明文学阅读具有功能。

A.鉴赏

B.消费

C.认知

D.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阅读不仅仅意味着文本阅读与理解,而是同时带有等功能。

A.消费

B.鉴赏

C.认知

D.批判

2.文学阅读作为消费活动,有其特殊性,与一般物质消费不同的是,它。

A.不发生损耗

B.不会消失

C.可以继续其生命

D.有排他性

3.文学鉴赏具有鲜明的审美享受性,这是由决定的。

A.对象的审美价值

B.读者的审美态度

C.读者的审美情感

D.商业市场炒作

4.语境是读者阅读文学文本时所处的具体境遇,包括个体语境和社会语境,下述关联概念属于个体语境。

A.动机

B.情感

C.想象

D.家庭

“文学概论”章节测评(第九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1分,每小题0.2分)

1. 指出:“我说的批评,意思当然指的是用文字所表达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A.艾略特

B.泰纳

C.蒂博代

D.菲什

2. 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A.理性认知型

B.审美欣赏型

C.消遣娱乐型

D.道德教化型

3.当代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属于模式。

A.心理分析批评

B.语言批评

C.社会历史批评

D.文化批评

4.传记批评的目的是把文学作品的意义和成就归于___________的心灵投射。

A.人物

B.读者

C.作家

D.角色

5.新批评强调对作品的___________和作品本身的美学结构进行分析。

A.人物

B.词语

C.结构

D.情节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关于文学批评在历史上的种种学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A.艺术说

B.科学说

C.兼容说

D.表现说

E.意识形态说

2.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

A.科学化

B.客观化

C.规范化

D.理性化

3.运用语言批评模式的著名理论家有。

A.雅各布森

B.什克洛夫斯基

C.弗洛伊德

D.艾略特

E.理查兹

4.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A.审美感受力

B.理性分析能力

C.语言感受力

D.文学史眼光

E.艺术想象力

“文学概论”学习活动(第二章)

材料1:法国的巴尔扎克一向被视为19 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正是他提供了再现型文本的经典范例。《高老头》一开始就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伏盖公寓状况:

公寓侧面靠街,前面靠小花园,屋子跟圣?日内维新组成直角。屋子正面和小园之间有条中间微凹的小石子路,大约宽两公尺;前面有一条平行的砂子铺的小路,两旁有风吕草、夹竹桃和石榴树,种在蓝白二色的大陶盆内。小路靠街的一头有扇小门,上面钉一块招牌,写着:伏盖宿舍;下面还有一行:本店兼包客饭,男女宾客,一律欢迎。临街的栅门上装着一个声音刺耳的门铃。白天你在栅门上张望,可以看到小路那一头的墙上,画着一个模仿青色大理石的神龛,大概是本区画家的手笔。神龛内画着一个爱神像:浑身斑驳的釉彩,一般喜欢象征购鉴赏家可能认做爱情病的标记,那是在邻近的街坊上就可医治的。神像座子上模糊的铭文,令人想起雕像的年代,服尔德在一七七七年上回到巴黎大受欢迎的年代。那两句铭文是:

不论你是谁,她总是你的师傅,

现在是,曾经是,或者将来是。

天快黑的时候,栅门换上板门。小园的宽度正好等于屋子正面的长度。园子两旁,一边是临街的墙,一边是和邻居分界的墙;大片的长春藤把那座界墙统统遮盖了,在巴黎城中格外显得清幽,引人注目。各处墙上都钉着果树和葡萄藤,瘦小而灰土密布的果实成为伏盖太太年年发愁的对象,也是和房客谈天的资料。沿着侧面的两堵墙各有一条狭小的走道,走道尽处是一片菩提树阴。伏盖太太虽是龚弗冷出身,菩提树三字老是念别音的,房客们用文法来纠正她也没用。两条走道之间,一大块方地上种着朝鲜蓟,左右是修成圆锥形的果树,四周又围着些菌筐、旱芹、酸菜。菩提树阴下有一张绿漆圆桌,周围放几个凳子。逢着大暑天,一般有钱喝咖啡的主顾,在热得可以孵化鸡子的天气到这儿来品尝咖啡。

与巴尔扎克同是法国作家、同样描写建筑物的景象,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却呈现出另一番气象: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是雄伟壮丽的建筑。然而,尽管它的瑰丽依旧不减当年,但当您看见岁月和人力同时对这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给予无数的损坏和肢解,全然不顾奠定其第一块基石的查理大帝和安放最后一个石块的菲利浦—奥古斯都,您是很难不喟然长叹,很难不愤慨万千。在这个堪称是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年迈王后的脸上,每一皱纹的旁边都有一道伤疤。时毁人噬。这句话我情愿这样译为:时间是有眼无珠,人是愚不可及。如若我们有功夫同看官一起,一一察看这座古老教堂所受破坏的痕迹,就不难发现:时间所造成的破坏很小,而人的破坏却极其惨重,尤其是艺术人物的破坏。我之所以非说艺术人物不可,那是因为近二百年来有不少人取得了建筑家的身份。

如要略举几个最严重的例子,首先当然要数圣母院的正面,建筑史上少有的灿烂篇章。正面那三道尖顶拱门,那镂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神龛的锯齿状束带层,那正中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扇犹如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的侧窗,那用秀丽小圆柱支撑着厚重平台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还有两座巍巍、黝黝的钟楼,石板的前檐,上下共六大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所有这一切,连同强有力依附于这肃穆庄严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细部,都相继而又同时地,成群而又有条不紊地展现在眼前。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其整体既复杂又统一,俨如它的姐妹《伊利亚特》和《罗芒斯罗》;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总而言之,是人类的一种创造,雄浑,富饶,仿佛是神的创造,似乎窃取了神造的双重特征:多样性和永恒性。

材料2:

巴尔扎克似乎是完全客观地、理智地“再现”外在事物的本来面貌,并且着力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描绘。在他的笔下,公寓的前面与后面、外部与内部、大轮廓与小细部等都获得了照相机般的逼真刻画,即便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招牌、门铃、画像、铭文、朝鲜蓟等都一一镜子式地再现出来。当然,这种看来客观、理智的描写其实也掺杂进小说家的主观情感态度,只是他竭力掩饰起来罢了。

与《高老头》的冷峻、细致和不动声色的客观描写相比,《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简直就如同作家个人情感的直接倾诉。它与其说是在描摹巴黎圣母院的外在面貌,不如说是在借此抒发叙述人自己的“喟然长叹”和“愤慨万千”。文本中的许多词语如“毫无疑问”“雄伟壮丽”“强有力”“肃穆庄严”等无不透露出明显的主观表现性。叙述人更是按耐不住地跳出来直接说出自我的情感取向:“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其整体既复杂又统一,俨如它的姐妹《伊利亚特》和《罗芒斯罗》;是一个时代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非凡产物,每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到在天才艺术家熏陶下,那些训练有素的工匠迸发出来的百般奇思妙想;总而言之,是人类的一种创造,雄浑,富饶,仿佛是神的创造,似乎窃取了神造的双重特征:多样性和永恒性。”作者实际上是在巧借巴黎圣母院而赞美人类的“天才”与“创造”。

“文学概论”学习活动(第八章)

语言学概论题目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 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 D ) ??A.文字学B.语音学? ?C.词汇学D.语法学 ?2. 汉语属于( B ) ?A.屈折语B.孤立语 ?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B ) ??A.音素B.音位 ??C.语素D.音节 ?4. 文字的前身是( C ) ??A.结绳记事B.手势 ??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 派生词中包含( B ) ??A.词尾B.词根 ??C.虚词D.根词 ?6. 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C ) ??A.音素B.义素 ??C.语素D.音位 7. 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 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 ??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 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 ???C.客套话D.黑话 9. 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 C ) ???A.初B.视 ???C.人D.民 10. 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专语语言学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每题2分,共10分)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每题3分,共9分) ?1.瞻仰 [+用眼 +往一定方向 +崇敬地]

语言学期末(这份是正确的)

一.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e.g. *bkli, *I apple eat. Arbitrar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e.g. “pen”by any other name is the thing we use to write with. Symbolic----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Shakespeare V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e.g. bird songs, bee dance, animal cries. The design/defin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二元性、二层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2.语言&言语 Langue---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3.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 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二.语音学(选择题) 三.音位学Phonology 1.音位变体 Allophones ---- the phones that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同一音位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两个或多个语音上不同的音段. 例如,在英语里,音位/t/在tin里是送气的[th], 在stand里是不送气的[t],在eighth里是齿化的[t],在cotton里是鼻除阻的[tn],在bottle里是边除阻的[tl],在hit里则表现为声门化的[t]. 此外,随着说话人口音的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语音形式. 这样一套在说话人话语中的语音形式就是音位/t/的音位变体. 把两个音素划归成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必须满足语音相似性原则,而且它们不能处于对比分布. [p, ph]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音子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p/.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 allophones are said to b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布because they never occur in the same context: [p] occurs after [s] while [ph] occurs in other places. /p/ [p] / [s] _____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分享 首次分享者:◇﹎ゞ丫丫℡已被分享11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1-6章期末复习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什么是语言学 1.1.1定义 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The study of sounds, which are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etics.(语音学)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in communication is called phonology. (音位学)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morphemes are arranged to form words are called morphology. (形态学) 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and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syntax(句法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language is called semantics. (语义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context of use is called pragmatics. (语用学) 1.1.3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in linguistics 成对的概念辨析差异必考P3 (1)Prescriptive and descriptive 规定与描写 If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it is said to be descriptive, if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they should not say, it is said to be prescriptive. Modern linguistics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grammar. Traditional grammar is prescriptive while modern linguistics is descriptive. The task of linguists is supposed to describe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whether it is “correct” or not. 规定性Prescriptive It aims to lay down rules for ”correct” behavior, to tell people what they should say and what should not say. 描述性Descriptive A linguistic stud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language people actually use. (2)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共时和历时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t some point in time is a synchronic stud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guage as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is a diachronic study. In modern linguistics, synchronic study is more important. 历时语言学Diachronic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change through time. a diachronic study of language is a historical study, which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学语文教案研究试卷 2018年1月 一、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 1.语文教案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如何全面理解语文知识教案的综合实践原则? 3.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4.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听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5.简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1.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师教案能力结构的认识。 2.联系教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三、分析题(18分) 分析教案个案,回答问题: 1.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处理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分析的?(12分) 2.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6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实录 师:(简单导入后)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知难而上的精神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44年8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会面,从此这两位历史巨人结成挚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奋斗了近四十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思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思格斯。那么,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学生开始思考。) 生1:读完本文我认为恩格斯没有表达自己的哀痛,甚至从表面上根本读不出他的哀痛,他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 师:你认为恩格斯没有宣泄自己的哀痛,而是将哀痛隐于字里行间,对吗7.生1:是的。 师:那大家能找到恩格斯表达对马克思赞美的句子吗? 生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说明马克思的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师:你能带着这种崇敬将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学生读) 师:很好。哪位同学对这句话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3:这句话说明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师:带着这种赞美我们一起再将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含答案

试卷代号:1093 语言学概论(本) 模拟试题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每词5分,共10分) 1. 音位变体 2.借词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10分)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 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口头语言中 5.单纯词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C.词缀 D.词尾6.下列各种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词义的模糊性说明词义是不可捉摸的 B.多义词使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门没有锁” C.“glass”的本义是玻璃,派生义指玻璃杯,这是隐喻 D.同义词在修辞上具有对比作用,可以利用来突出对立面 7.下列说法只有( )是错误的。 A.语法的规则可以类推,但也有例外,如“wife”的复数不是“wifes” B.}昆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它可以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C.混合语只限于某社会集团使用,缺乏广泛性 D.“墨水”原指黑墨水,现指各种颜色的墨水,这种变化是词义的扩大

三、综合分析题(共40分) 8.描写下列音素的发音特点。(8分) ① [u]: ② Ea]: ③ [m]: ④ [x]: 9.分析下面词语中各个构词语素的类别,是词根、词缀还是词尾。(12分) ① going ②老乡 ⑧绿化 10.指出下列词组的结构类型。(10分) ①学生和老师 ②空气新鲜 ③热烈欢呼 ④摆放整齐 ⑤阅读报纸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词尾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10分) He buys many books.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3.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分层的核。g,是ffA?其上层由哪些要素构成? 各要素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14.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影响。 15.什么是双语现象?双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期末考试 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 A.迟钝B.敏锐C.正常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 A.思维B.感觉C.知觉D.想像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续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 )。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超限抑制D.侧抑制 4.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特点。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 5.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A.登门槛效应B.留面子效应 C.引诱法D.示范法 6.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 A.构造心理学B.机能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

A.詹姆斯一兰格理论B.坎农一巴德理论 C.沙赫特一辛格理论D.斯腾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C.韦克斯勒智力量表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特征的表现。 A.气质B.能力C.性格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提出的。 A.劳伦兹B.皮亚杰C.艾里克森D.柯尔伯格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韦伯定律 12.聚合思维 13.复合情绪 14.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 15.简述意识的含义并列举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16.遗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7 17.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8.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四、论述题(20分) 19.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3、关于平等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财富和权利平等B个人声望平等C主要指狩猎和采集社会 D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 4、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分层情况() A一种缺少公平竞争机会的体制 B政治色彩浓厚 C以身份指标确定个人的社会地位 D是开放性的 5、人类学中关于乱伦禁忌的理论有() A近亲繁殖理论 B童年期亲密理论 C家庭破裂理论 D广泛联姻论 6、宗教仪式的基本类型包括() A 祈祷 B 音乐 C 强化仪式 D 转换仪式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特有的艺术体征和美学品格,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符合汉语言的语文认知水平,符合汉语言的内心发展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教材的教学要求不同,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的感觉,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汉语言文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材应用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武汉映辉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言词汇通过模仿和交流不断得到积累,并开始在语境中使用这些词语。这个阶段的汉语言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他们在学习生活规范和记忆时,采用单事件学习和记忆法。他们的思维呈现习得事物的累积学习。这个思维特点,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短小精干,学生只有在简单句的语言表达中才能体会情感,习得知识。 汉语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具体包括: 1.听过一些故事,解释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狼和小羊抢水的故事,告诉学生狼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故事传递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迁》传递母爱的问答,《爱你本来的样子》一文教育学生要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等。从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简短,语言比较通俗,基本没有理解和阅读的难点,这个表现形式是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因此学生容易接受。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着语言的优美,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词汇和语言。因此,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中,没有储备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也不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内涵、功能价值与体裁特征,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未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对于小学语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抓不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工具化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还采用“字词句段”教学法,仍然将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人化一些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主题,导致本应该生动有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未注意到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很多教师没有深刻地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使用与成人文学相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儿歌时,就没有注意到儿歌的趣味性与押韵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题 2009年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5.[p…]的发音特征是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一)

2017年汉语言文学考试真题以及答案解析 2017年4 一名词解释(15分)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调类 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古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一般用五音标记法来表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3、部件 汉字合体字中由一个以上的笔画构成的可以独立书写的组字单位。大部分的汉字是由若干组笔画结构拼合而成的,这些相对独立的笔画结构称为「部件」。部件是大于基本笔画(例如:点、横、撇、捺等)而小于或等同于偏旁的结构单位。 4、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语叫做单纯词 5、同位短语 又叫复指短语,多由两部分组成,前后各部分词语不同,但复指同一个事物。

二、简答(40分) 1、简述语音的社会属性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多方面。 1、从语音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看,普通话有翘舌音,而方言却没有;英语有齿间音,汉语却没有。 2、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来看,用什么声音跟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随着社会不同而不同,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同样的语音形式可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 3、从语音的系统性来看,汉语里送气、不送气区别词义,英语不能;英语里清音、浊音区别词义,汉语普通话不能;语音的组合上,汉语的l只在音节开头出现,英语既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末尾。 2、举例简述四种造字法 ⑴所谓象形法,就是描绘实物的形状或特征的一种造字法。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1、未来语文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1)开放的空间。①从空间看,是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向外开放,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工作单位,不断接受语文教育;②从内容看,以信息社会的高节奏高效率工作需要为目的,以社会需要和实践为出发点。 (2)全面发展的。①否定传统教育中只重视书面能力的教育观,强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②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重视自学能力的养成等。(案18) 2、文言文教学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让学生对古文有更深入透彻的理解;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诠释文言文,使学生感悟人生,影响于行;用现代生活实例领悟文言文,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谈谈你文言文教学要求的认识与困惑?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文言文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显文言文就行了,现实社会中不要求用文言文写作,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求学生背那么多的篇目呢,达到一定篇目就行了,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可减少教学盲目性。二是认为把文言文教学目标定位在基本的阅读上是不够的,单纯以实用为取舍原则,会造成文化根基越来越浅。所以文言文教学应多背诵,以培养中华文化情结。4、关于新课标“写作取向”方面的认识。 (1)淡化写作的功利倾向。以往强调文章的思想性,新课标只从语言的角度,提出“表达自己思想”的要求,不再作思想性方面的硬性规定。因为中学生还是少年,人生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非常丰富,但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实践证明,过于追求写作的功利倾向,规定表现伟大理想、积极意义等反而会扭曲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的现象。 (2)关注学生写作态度。例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心得,互相评价作文,沟通见解”。(案64)5、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条原则具有什么意义? (1)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人类交流活动中的不同方式,四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2)这是培养全面的语文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听说的使用频率加快,听说的功能交际范围越来越大,如果还像传统那样不重视听说训练,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遭到淘汰。 6、“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层面的含义。 汉语不同于西欧语系,具有整体性特点,从词到句子,意义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决定,因此,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性感知就是要求从汉语文特点出发来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不能就句子讲句子,就段落讲段落,反对单一的肢解式的分析阅读。从目的而言,整体感知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 7、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界说: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8、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解。 首先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文化熏陶涵盖了语文课程所承载的全部教育内容。这三个方面不是独立的分裂的,而是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语言教育不仅仅是工具教育,还包含丰富的人文教育;文学教育与文化熏陶的人文教育内容也必须以工具层面的语言教育为前提,这就从课程内容方面说明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次,从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来看。在语文课程中,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必须从教育“立人”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 填空题:(每空1 分,本大题共10 分) 、 1. ()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 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2.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 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3. 进入20世纪以后,语言研究的主流由历史比较语言学转为 ()。 4. 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 5. 一个音位包含的不同音素或者具体表现 ()。 6. 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 7. 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 字母。 8. 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 明的作用。 9. 方言在社会完全分化的情况下,有可能发展成(? ) ? 10. 南京方言的“兰”、“南”不分,从音位变体的角度来说,[n ]和 [l]是属于()变体。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 (每小题1 分,本大题共15 分)

影响的语言学流派是 () A. 历史比较语言学 B. 心理语言学 C. 结构主义语言学 D. 社会语言学 2.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 () A.语言 B.言语 C.言语行为 D.言语作品 3. “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 A. 是聚合关系。 B. 是组合关系。 C. 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4. 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 () A.音素 B.音位 C.语素 D.音节 5. 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 A. 屈折变化 B. 变换重音的位置 C. 变化中缀 D. 异根 6. 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质 7. [ε]的发音特征是 () A. 舌面前高不圆唇 B. 舌面后高不圆唇 C. 舌面前半高不圆唇 D.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