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临床处理•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常见问题及处理目•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年人比例逐渐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患者对于手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老年患者手术需求增长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和生理功能减退,围手术期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围手术期管理挑战目的和任务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效果通过规范化的围手术期管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制定针对老年患者的手术前评估和准备方案针对老年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手术前评估和准备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手术风险。
推广北京协和医院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经验通过经验分享和交流,推广北京协和医院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03实践经验分享分享北京协和医院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
研究方法01文献回顾与综述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02专家共识与建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和协商,提出针对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建议和方案,形成专家共识。
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营养状况等。
手术耐受力评估充分准备手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
术前准备老年患者手术耐受力下降心肺功能减退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心肺功能减退,影响手术耐受力。
肝肾功能减退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也降低。
脏器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免疫调节通过合理的免疫调节,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免疫功能减退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共识》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特殊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结论与展望01引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对医疗保健需求增加围手术期管理老年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合并症和生理功能减退,需要精细化、综合化的围手术期管理背景与意义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流程提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目的和任务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研讨,结合我国国情和北京协和医院实际情况,达成共识。
专家共识将共识转化为具体的临床实践指南,便于临床医生参考执行。
实践指南02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定义一般指年龄≥60岁的患者,但因地域和时代不同,老年患者的具体定义有所差别。
老年患者特点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伴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
老年患者定义与特点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可导致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强,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评估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肝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状况。
术后恢复术后恢复速度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加强术后监护和治疗。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病理生理特点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评估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评估工具如ASA 评分、POSSUM评分等,以及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五维度评估法”。
评估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分层03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前准备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胃肠道准备、呼吸道准备等,预防术后并发症。
术前评估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营养状况、认知功能、心理状态等。
浅析胸外科老年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处理。
方法:对该院2002年5月至2009年8月181例老年患者施行普胸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出现或加重的循环系统并发症45例(24.8%),呼吸系统并发症16例(8.83%)。
围手术期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为0.81%。
随访128例,随访率70.8%,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0%、63.0%、31.1%。
结论: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普胸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主要为防止及治疗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其次应注意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关键词]普胸外科;老年;围手术期处理随着近年来胸外科各项技术的进展及术后监护技术的提高,老年普胸外科手术已很常见,但是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病理因素以及开胸手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并发症,在老年患者身上尤为突出,而使围手术期处理十分复杂多变。
本研究自2002年5月至2009年8月对181例老年肿瘤患者施行各类普胸手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对老年普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处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81例,男136例,女45例,年龄65~81岁,平均67.5岁,术前诊断:食管、贲门癌106例,肺癌72例,纵隔肿瘤3例。
2.术前合并症心电图异常者130例,主要有频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t波低平、st段压低、房室传导阻滞等,全组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一种以上疾病者73例。
3.手术切除方式食管,贲门癌根治性切除胃代食管术99例,单叶肺切除47例,两叶肺切除23例,纵隔肿瘤切除3例,肿瘤与重要器官侵润难以切除而探查9例。
4.围手术期处理措施(1)术前常规应用心脏保护剂,改善冠脉血流,保护心肌功能,并调整血压于正常范围,常用药物有极化液、复方丹参、降压药等;(2)术前3d常规应用抗生素,有肺部炎症患者用药时间应延长,尽可能予以完全控制;(3)术前应了解肺功能情况,即使在施行非肺手术的开胸患者也应充分注意到肺功能情况,肺功能差的患者,术后应高度警惕呼吸衰竭的出现;(4)术中、术后均应充分给氧,术后严密监测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心率等48~72h,根据变化及时处理;(5)高龄患者术后由于体质差,咳嗽、咳痰无力或呈嗜睡状态,一定要定时翻身、拍背,扶起咳嗽、咳痰;(6)术后注意到糖尿病尤其是隐性糖尿病的存在,定时(一般每日)检测血糖及尿常规,注意尿糖变化和酮体出现;(7)防止肾功能不全出现,严格观察尿量,注意尿比重;(8)加强支持疗法,可给以清蛋白、脂肪乳,食管、贲门癌手术的患者,若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常规给予中心静脉置管3l袋(华瑞制药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营养输液袋)营养[1]。
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住院患者也随之增多,外科属于高风险的科室,特别是老年外科病人,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器官形态、功能老化的影响,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由于各脏器的储备功能减低、应激能力差,使其抗病能力降低,轻者出现感染、切口愈合不佳,重者则出现多器官的功能衰弱,形成病情的错综复杂,严重多变⑴。
由于老年人反应迟钝。
在外科护理中还存在着更多的不安全因素,如坠床、跌倒、压疮等危险。
围手术期处理就是为病人手术做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⑵,本文从安全教育、心理护理、易发生意外环节的安全管理、安全质控管理四个方面来阐述老年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管理。
1.重视护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管理意识。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中之重,任何疏忽都会给患者和自身带来终身遗憾。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⑶。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而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我们坚持预防为主,创造安全的护理活动环境,抓好护理人员的“三基”理论与操作训练,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能够自觉履行职责,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定期组织讨论护理安全问题,提出护理安全操作的具体措施,使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各项护理安全护理操作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安全护理的落实。
2.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活动与护理。
一般老年人的心理特点⑴是记忆力差,反应慢,辨别力迟缓,灵敏度降低,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导致固执刻板。
老年外科多是起病急、疼痛突出,在病人缺少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要承受病痛折磨,致使病人视手术为“生死关口”,产生恐惧、焦虑比接受其他治疗时更为严重,甚至“死亡的魔影”会在病人意识中缠绕,求生的欲望,会让病人对医疗人员产生依赖的心理状态,希望技术高超的医生为其做手术,希望耐心的护士能在手术前后给予精湛的护理,以减轻手术带来的痛苦。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低阿片方案中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更凸显出老龄化社会的诸多问题。
医学人文理念的发展促进国际国内医学界达成共识,舒适化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舒适化医疗中,围术期疼痛管理不可忽视,医学界对提高围术期疼痛管理水平越来越重视,各种治疗理念不断涌现。
1围术期疼痛管理面临的挑战•1.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有效镇痛。
••2.在提供有效镇痛的同时无或仅有易于忍受的轻度不良反应。
••3.加速手术患者的康复进程。
••4.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躯体和心理,生理功能,获得最高的满意度。
••5.防止或减少药物滥用或成瘾的发生。
•一、ERAS的目标ERAS是围手术期医学临床实践及路径管理的重要进展。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早期摄食摄饮,是重要的转归目标。
前提需要确保术后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及有效的镇痛管理。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及疾病相关的脆弱肠道功能及阿片类药物镇痛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控制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应激会显著影响术后ERAS进程。
二、老年患者镇痛措施的现状•1.患者器官功能下降,生理储备降低,年龄相关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改变。
••2.视力、听力下降及并存神经精神疾病。
••3.疼痛的客观评估困难,多重用药,多重疾病使得老年患者的疼痛用药管理成为难题,老年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良率高达50-70%。
••4.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不佳,显著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病率;显著增加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
•三、老年患者镇痛措施•1.局部麻醉药为主的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及伤口浸润镇痛,控制切口痛。
•2.非甾体类抗炎药控制围术期炎症相关炎性痛。
••3.阿片类药物控制围术期疼痛应激,使用κ受体激动剂控制内脏手术相关的内脏痛,在围术期有效控制疼痛应激的前提下,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最小化。
预防性多模式镇痛更有益于该目标的实现。
••【推荐意见】老年患者疼痛管理,要了解年龄相关的痛觉感知改变,根据年龄相关的心,肺,肝,肾,胃肠生理及病理生理改变特点,既往用药史及与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基于ERAS原则选择合适的个体化多模式低阿片镇痛方案。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执笔:王天龙、王东信、梅伟、欧阳文顾问:刘进、熊利泽、吴新民、俞卫锋、邓小明、李天佐委员:衡新华、严敏、陈彦青、葛圣金、顾尔伟、郭永清、黑子清、胡双飞、黄雄庆、纪方、贾慧群、李恩有、李民、李茜、刘靖、刘敬臣、刘新伟、吕黄伟、罗艳、马琳、马正良、毛卫克、努尔比艳克尤木、石翊飒、孙玉明、汪晨、王锷、王国年、王建珍、徐国海、徐庆、薛荣亮、易斌、尹岭、于金贵、曾庆繁、张洁、赵国庆、左明章、肖玮1. 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风险评估1.1总体评估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评估是实施麻醉手术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客观评价老年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及其风险,同时对患者的术前准备提出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调整用药方案、功能锻炼甚至延迟手术麻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老年患者术前应当根据ASA分级、代谢当量水平、营养状况、是否可疑困难气道、视力状况、精神/认知状况、言语交流能力、肢体运动状况、是否急症手术、近期急性气道疾患、过敏史、脑卒中病史、心脏疾病病史、肺脏病史、内分泌疾病病史、用药史(包括抗凝药物等)、头颈部放疗史、既往外科病史等对患者进行评估,以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态。
必要时,邀请相应多科专家参与讨论手术时机、方案以及相应的术前准备。
ASA分级及患者年龄可以初步预测围术期死亡率,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见表1.1-1。
文献报道大于80岁的患者接受大中型非心脏手术时,年龄每增加1岁,围术期死亡率增加5%。
表1.1-1 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之间的关系ASA分级ⅠⅡⅢⅣⅤ围术期死亡率0.06%~0.08%0.27%~0.40% 1.82%~4.30%7.8%~23.0%9.4%~50.7%1.2 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与手术风险评估手术过程本身可以显著影响围术期风险,它包括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出血以及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
背景介绍通过推广专家共识,可以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国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通过改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总结和规范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目的与意义01020304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术前诊断风险评估麻醉管理手术操作术中监测术中并发症预防术后康复术后并发症预防优化患者生理状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等。
评估与准备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器官功能、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术前准备计划。
心理支持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目的、风险和预期效果,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术中并发症03020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疼痛管理早期康复训练高血压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性早搏等,需密切监测并治疗。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尿失禁急性肾损伤03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综合征0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02低血糖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神经衰弱神经系统并发症1 2 3全面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术前准备重视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并充分评估其风险和效果。
麻醉深度监测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确保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稳定,并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用量。
疼痛管理术后给予患者充分的镇痛治疗,以减轻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优化术中麻醉管理加强术后监测与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功能锻炼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性完善术前评估和准备加强术后监护和护理加强术后康复治疗与护理早期康复干预01优化术后护理模式02预防术后并发症03围手术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个性化精准医疗技术的应用探索新型围手术期管理技术。
2024老年妇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目前,我国以年龄60岁以上作为老年人的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60-74岁划归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才称为老年人。
老年女性是妇科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组织器官不断衰老退化,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医疗费用均较高,成为临床需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共识包括了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的管理建议,旨在实现围手术期的标准化管理,力争达到平稳康复的预期,保障患者安全和手术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提升医疗品质。
术前管理老年患者作为特殊群体,其术前管理重点包括基于风险的分层管理、营养状态评估与干预、基础疾病专科管理、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麻醉风险评估等。
1.1初筛分层管理在拟定老年患者手术时,应根据妇科疾病本身、体能状态、合并症类型及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用药史等进行分层管理,个体化诊疗方案尤为重要。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将老年患者分为适合直接手术和需要进行术前康复(也称预康复)两类。
1.2营养状态评估及干预营养干预是预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妇科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问题,营养缺乏也会增加妇科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易感性。
晚期妇科肿瘤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营养筛查和评估是判断手术耐受性、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环节。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的直接证据。
当判断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时,应积极进行营养干预。
推荐意见推荐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为老年妇科患者首选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分23分提示存在营养风险,推荐进一步联合《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评估表》、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等评估营养不良程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及营养不良患者,推荐进行包括营养咨询、饮食调整、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等营养干预,纠正患者营养状态(推荐等级:2A类)。
1.3体能状态评估及干预对老年患者来说,体能状态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储备和状态,与手术入路、手术范围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围手术期管理与风险评估阿尔茨海默综合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丧失、智力衰退、语言障碍、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即使是常规的手术也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术后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与风险评估。
首先,在手术前进行详细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用药情况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的严重程度。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初步评估手术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潜在的风险。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家属和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担忧和特殊需求。
通过充分的沟通,可以确保手术团队了解患者个体化护理的要点,以便在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适和风险。
在手术中,麻醉和手术团队需要密切合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通常会选择较短时效的麻醉药物,以减少麻醉后的恢复时间。
由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可能存在认知障碍和记忆力丧失,麻醉团队需要特别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
此外,手术团队还需要确保手术环境安静、温暖以及舒适,以减少患者的焦虑和不适。
术后的护理与管理同样重要。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通常需要额外的关心和照顾。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或感染。
此外,药物管理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由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记忆力衰退,他们可能无法按时正确地服药。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制定详细的用药计划,确保药物按时给予,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
不仅如此,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也需要基于阿尔茨海默症本身的特点进行全面考虑。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可能存在各种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这些合并症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因此在风险评估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此外,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较差,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前言随着科学技术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65岁)占总人口数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群的生理与心理健康需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老年患者(≥65岁)的手术数量也日益增加。
由于老年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衰竭,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据术后死亡统计显示,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在60%以上,不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手术范围,术后死亡率随年龄而递增,在40岁年龄段为2.3%,而在60岁、80岁年龄段分别为6.8%及8%[1],由于手术本身对老年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大,加上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0倍。
[2]因此,有效的围手术期管理对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十分关键。
1术前管理1.1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老年患者机体老化,导致器官系统的稳定性与耐受性直线下降,特别是心脏,肺和肾功能的系统。
高龄患者的器官老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体力活动,和并存疾病等,所以老年患者的器官系统老化程度也因人而异。
手术医师在评估老年患者手术耐受能力以及手术效果时,除了要评估患者的外科源发疾病对于病变器官及全身的影响以外,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的慢性疾病可能对手术风险存在的影响。
此外,老年人皮肤薄且易碎,皮下组织填充少,含水量低,血液供应差,造成皮肤弹性下降和起皱,容易导致组织愈合缓慢并增加感染可能。
所以整体性的表皮评估也必不可少。
总之,手术医师要权衡疾病与手术创伤对患者的损害情况,慎重作出手术决定,以达到趋利避害、保护机体、治愈疾病的结果。
1.2术前准备1.2.1心理准备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听力与视力的减退,调查显示,30%以上的老年患者(≥65岁)存在显著听力减退,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听力受损比例达到50%,听觉和视觉的损伤可能会增加老年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抑郁的发生。
[3]因此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和稳定情绪,是医护人员的首要工作。
[4]国内有护理人员研究发现:术前手术室巡回护士到病房与老年手术病人进行访视、交谈,为其营造一个积极、安全、富有感情色彩的环境,以尊重、耐心的态度倾听老人主诉,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形态,深入浅出的介绍手术环境,让患者产生信任感,争取将患者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接受手术状态。
通过上述心理干预的老年患者对手术耐受性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依从性更佳,焦虑症更低。
1.2.2适应性锻炼:许多老年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容易在术后患上肺不张或肺部感染,增加了术中及术后的呼吸道管理难度。
所以术前练习深呼吸及咳嗽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ARDS及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等肺部并发症机会。
1.2.3营养及肠道准备:老年患者体衰、营养不良发生率约占20%[2],这使得患者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前应给予充分营养支持,以胃肠外营养支持为主,补充血浆和蛋白质等,以防止术中、术后输液致肺水肿而加重肺功能损害。
肠道手术术前常规肠道准备,但对拟行Dixon或用吻合器保肛老年患者禁用机械灌肠,以免损伤肿瘤远侧直肠粘膜。
对合并肠梗阻的老年患者,除非高度腹胀明显影响呼吸、循环,否则均应先行胃肠减压、肛门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一般情况,提高对发病率及手术的应激能力,部分老年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梗阻可缓解。
1.2.4内科疾病处理1.2.4.1心血管系统疾病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中都会产生相应变化,如动脉管壁硬化,心肌增厚,主动脉钙化等,并且心脏储备和最大心输出量等都会出现下降,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因此,术前应详细评价心功能,查有无心衰、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手术患者,术前应严格监测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20一140mmHg之间、舒张压控制在80一90mmHg之间,减少因为血压太高引起的术中过多出血和血压升高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
1.2.4.2肾脏系统疾病老年患者生理性肾功能减退导致肾脏对药物的吸收作用降低、影响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术后易发生尿路感染、尿失禁和尿潴留等情况。
因此术前要严密检查肾功能,严格控制出入量,必要时记录24小时尿量,慎用有害肾脏药物。
1.2.4.3呼吸系统老年患者胸壁弹性降低导致肺活量下降、潮气量下降,更容易导致呼吸系统并发症。
此外,由于长期抽烟或者慢性支气管炎等原因,其本身的咳嗽反射和粘液纤毛的清除功能下降,肺部的通透功能减弱,因此术前必须使用抗生素,必要时做肺部CT,并请呼吸内科会诊。
1.2.4.4内分泌系统术前应该对老年患者进行严密的血糖检查,因为血糖控制不当,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脏器脱水、伤口延迟愈合以及感染等风险。
特别是对患有糖尿病老人,术前静脉注射胰岛素并常规血糖监测的同时,对钾的监测尤为重要,因为胰岛素刺激细胞摄取的钾,而高渗可能会导致钾流失到细胞外的空间和酸中毒可引起高钾血症。
[5]所以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的监测尤为重要,术前应有计划的对这些患者制定血糖测试方案,这样血糖更容易得到纠正,而且可以避免因为不正确的降糖出现低血糖。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严格的控制饮食,对于药物的选择最好避免使用糖类。
加大手指抽血测定血糖次数,让血糖稳定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由于空腹时血糖较稳定,故手术应在上午进行。
2. 术中管理2.1手术时机的选择老年患者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老化,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低下,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之增加。
所以,手术医师应对并存症进行积极治疗,做好术前耐受力评定,能耐受手术者,应尽早实行手术治疗;而对短期内难以稳定的并存症,拖延时间、长期卧床反而不利,可在积极治疗的同时,慎重而不失时机地选择手术。
2.2术中注意在老年患者的手术当中一定要减少术中出血,维持患者体温,尽快完成手术操作,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必要时及时输血,为减少手术时间及手术创伤创造有力的保证。
麻醉师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最熟悉和最适合病人的麻醉方式,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麻醉用药,使麻醉既要安全又要无痛。
手术医师与麻醉师应密切配合,手术医师有过硬的技术并灵巧熟练,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3.术后管理3.1术后监控下手术台只是代表手术成功了一半,后期的监控也同样占去了一半。
因为手术本身就让这些老年患者雪上加霜,这个时候也是最虚弱的时候,同样也是最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时候。
所有术后患者应该24小时心电监护,必要时低流量吸氧,如果生命体征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关注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血压及水电平衡。
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应该恢复葡萄糖维持,通过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以防止糖尿病紧急情况,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避免因为血糖原因造成的伤口感染及伤口延迟愈合。
[5]术后应及时有效的补充血容量,不能单纯依靠术中出血加上术后引流管指导补血,易忽略老年人造血功能较差和肌肉组织的隐性出血。
另外,老年患者易受到剧痛的生理影响,导致呼吸抑制,血压升高,促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运用辅助药物疗法(如阿片类镇痛药物)和局部麻醉技术缓解高患者的疼痛。
[6]3.2术后护理3.2.1生命体征的监护(1)、体温监护:手术后的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应注意保暖,如果发生感染时发热反应迟缓,体温反映不大,但可出现脉搏、呼吸增快和血象变化。
因此要综合分析、判断、积极处理。
(2)、脉搏监护:由于伴有心血管的病理生理改变;脉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护士在脉搏监护中,要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呼吸的监护:应给予低流量吸氧,可减轻伤口疼痛,防止术后出血。
(4)、血压的监护:中老年病人肝功能减退,凝血机制差,因手术后创伤处易出血,可表现于血压改变。
(5)、神志监护:手术后应定时唤醒病人,并观察其反射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3.2.2循环功能的监护:术后给予补液抗炎对症处理,特别是在单位时间内补液的速度和量,以免加重心、肺负荷。
3.2.3呼吸功能的监护:术后给予低流量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可及时反映出病人的缺氧情况,术后采取半卧位,同时鼓励病人深呼吸,可增加肺活量。
保持呼吸设备的无菌消毒和手清洗习惯,降低老年患者肺部感染可能4.结束语总之,老年患者手术的治疗风险是存在的,然而我们要学会去降低这种风险。
因此,我们应在术前对手术风险作出正确评估,并且综合分析患者术前的一般情况,决定合适的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并对患者精神上、心理上做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难关,把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使患者能够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虽然高龄患者有很多内科隐患,造成手术风险较大,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术前计划,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积极预防处理并发症,这些高龄患者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1] 赵崇华,江宏恩. 要重视老年外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处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3;12(4)254-255[2] Bailes,Barbara K.Perioperative care of the elderly surgical patient. [J]Association of Operating Room Room Nurses. AORN Journal 72.2(Aug 20000):18-207;218-21,223,225-6[3] Dunn,Debra. Preventing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an older adult. [J]Nursing 34.11(Nov 2004):36-42[4] 王丽波,林维彬,王莉. 老年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2(27):2453-2454[5] Dhinsa,Baljinder S;Khan,Wasim S.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diabete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Puri,Ansuya. [J]The Journal of Perioperative Practice 20.10(Oct2010):364-367.[6] Carroll,Ian R;Angst,Martin S;Clark,J David.Management of perioperative Pain in Patients Chronically Consuming Opioids. [M]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29,6(Nov/Dec 2004):576-91[7] Lemmens VE,Janssen-Heijnen ML,Verheij CD,etal.lo-morbidity leads to altered trestment and worse suivival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J].British Journal of suigery,2005,92(5):615-623[8] M Janssen-Heijnen,H Maas,S Houterman,orbidity in older surgical cancer patients Influence on patient care and outcome [J].Europear Journal of cancer ,2007,43(5):2179-2193 [9] 曹奕鸥,罗国荣,郁宝铭,高龄结肠癌18例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癌症杂志,12(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