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寄生虫病
- 格式:ppt
- 大小:10.86 MB
- 文档页数:12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病理学彩色图谱》作者:郭瑞珍来源:《全国新书目》2013年第10期本专著是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的一批长期从事临床病理学和相关专业医学教学的专家合著,记录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中所见到的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素材。
全书共50万字,分为9个章节,系作者们从几十年临床病理工作中积累的珍贵标本和照片中精选资料,依照病原体的分类学为依据,将涉及到的我国常见的42种人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系统地逐一介绍。
作为图谱,共提供了精美的图片共583幅,其中包括组织病理学图片419幅、大体标本照片94幅、细胞学涂片20幅、模式绘图5幅、影像图2幅、特殊染色图29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7幅以及组织压片5幅和原位杂交图2幅等。
作者简介:郭瑞珍,女,195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病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病理学专业30余年,以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为一体,先后承担并完成省、厅级课题多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和厅一等奖多项;主编高校教材1部,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培养硕士生13人。
2007年获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
传染病、寄生虫病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其病种之多,涵盖内容之广,已经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内容。
在一些古老的疾病被不断消灭的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不断滋生,有的传染病甚至死灰复燃,继续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素材逐渐从病理人的视线中淡化或消失;而一些相继出现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素材,却又较少系统地出现在病理人的视线中。
作者从事病理工作的30余年中,感觉到在临床外检方面很需要一本较完整、系统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病理诊断参考书,以解除临床病理医生诊断上的困惑,满足病理后继人的希望。
本书把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病变和临床实践知识相结合,把病理学知识和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相关学科知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相结合,以求较全面地认识传染病、寄生虫病,并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寄生虫学与防治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及其病原学、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防治等相关方面知识。
兽医在动物保健和疾病防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寄生虫是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掌握兽医寄生虫学的知识,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寄生虫的分类与特点1. 内寄生虫: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体内,如蛔虫、钩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动物体内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系统的病变。
2. 外寄生虫:外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体表,如蜱虫、虱子等。
它们通过吸血、污染伤口等方式传播病原体,引发一系列疾病,并可能传播给人类。
二、兽医寄生虫学的重要性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兽医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寄生虫是引起动物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辨识和诊断病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其次,寄生虫还可能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也十分重要。
三、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1.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寄生虫的形态学、解剖学、生命周期等内容,通过对寄生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确定传播途径和防治手段。
2. 寄生虫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病理分析和病因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表现。
3.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控制:掌握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是兽医寄生虫学的核心内容。
提前发现和诊断寄生虫病,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疾病造成的伤害。
四、兽医寄生虫学研究的意义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各种寄生虫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寄生虫学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它对于兽医临床工作和动物保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兽医识别疾病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后,它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方法,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寄生虫病学的名词解释寄生虫病学是一门研究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的学科。
寄生虫是一种寄生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和生长的生物。
宿主可以是人类、动物或植物。
寄生虫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会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各种影响,从轻微的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
寄生虫病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寄生虫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扁虫和多节动物等多个类群。
了解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形态结构,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2. 寄生虫的感染和传播: 寄生虫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宿主并传播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传播、媒介昆虫等方式进入宿主体内。
了解寄生虫感染和传播的途径,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的影响。
寄生虫可以通过摄取宿主的组织或体液来获取营养,导致宿主营养不良。
此外,寄生虫也可以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4.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因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而异,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来确定寄生虫病的确诊。
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可以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5.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寄生虫病学不仅研究寄生虫病的治疗,还关注其预防和控制。
通过消除寄生虫传播的途径,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卫生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在现代寄生虫病学的发展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为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寄生虫病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研究寄生虫的分类、传播途径、感染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1.卫星现象:在灰质中1-2个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单个神经元周围。
如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
此现象与神经元损害程度和时间无明确的关系,意义不明,可能与神经营养有关2.筛状软化灶:乙型脑炎病变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3.噬神经细胞现象:是指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例如乙型脑炎时,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包围、吞噬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4.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
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
5.血管套:指发生脑炎时,脑血管呈局灶性充血,小静脉中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围间隙中呈现细胞反应,有淋巴细胞和胶质细胞集聚(这些细胞主要是从血管中渗出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由血管外膜增生而来),这些细胞包绕血管,形成血管套。
第十五章:传染病1.伤寒细胞: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3.梅毒疹:4.寒性脓肿:也称冷脓肿,干酪样坏死型可见明显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病变常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形成。
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没有红、热、痛等现象,故称“冷脓肿”。
病变穿破皮肤科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5.结核瘤:又称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十九章寄生虫病。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九章寄生虫病1、血吸虫病2、阿米巴病(三)任务实施任务一血吸虫病1、病因及感染途径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
成虫以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如狗、猫、猪、牛及马等为终宿主,自毛蚴至尾蚴的发育繁殖阶段以钉螺为中间宿主。
血吸虫虫卵随同患者或病畜的粪便排入水中,卵内的毛蚴成熟孵化,破壳而出,钻入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及子胞蚴阶段后,大量尾蚴发育成熟,并游动于水中。
当人畜与疫水接触时,尾蚴借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和其肌肉收缩的机械运动,钻入皮肤(或黏膜)并脱去尾部变为童虫。
童虫经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再经右心而到达肺。
以后由肺的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而入大循环向全身散布。
只有进入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其余多在途中夭折。
通常在感染尾蚴后3周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
虫卵随门静脉血流顺流到肝,或逆流入肠壁而沉着在组织内,约经11天左右逐渐发育为成熟虫卵,内含毛蚴。
肠壁内的虫卵可破坏肠黏膜而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再重演生活周期。
2、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1)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称为尾蚴性皮炎。
一般在尾蚴钻入皮肤后数小时至2~3日内发生,表现为红色小丘疹,奇痒,数日后可自然消退。
镜下见真皮充血、出血及水肿,起初有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后主要为密集的单核细胞浸润。
目前认为主要与Ⅰ及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2)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受损最为明显。
寄生虫学检验课程设计前言本课程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检验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本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识别和鉴定各种寄生虫的基本技能,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设置课程名称寄生虫学检验学分2学分授课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课程安排理论课本课程理论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寄生虫的基本知识,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编号主题授课时间编号主题授课时间1 寄生虫概论1周2 寄生虫的分类与生活史1周3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1周4 寄生虫的病理学2周5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1周6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1周实验课实验课内容与理论课相对应,主要涉及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练习。
编号实验内容实验时间1 厌氧技术的应用2周2 检验虫卵和幼虫2周3 筛选和培养虫体1周4 寄生虫免疫检测1周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教师将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将掌握寄生虫检验技术、诊断方法和防治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组讨论: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学习资料课程教材:•《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参考资料:•《临床寄生虫学》•《寄生虫病学》•《寄生虫学实验技术与综合评价》课程评估本课程的最终权衡标准是期末考试成绩。
同时,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堂测验、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程评估等形式。
学生的考核成绩将由教师根据综合考虑而得出。
学习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基本技能:•熟悉寄生虫检验技术和诊断方法;•掌握寄生虫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确诊寄生虫病的检验方法
确诊寄生虫病的检验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外观检查:通过对患者粪便、尿液、血液等样本的外观检查,观察寄生虫的卵、包囊、幼虫等是否存在。
2. 粪便检查: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浮选法、离心法等。
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幼虫。
3. 血液检查:常见的方法包括原虫抗体检测、免疫学检测、PCR检测等。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寄生虫抗体或寄生虫的DNA
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
4. 组织检查:对于一些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组织病变,可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来进行病理学检查。
5.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寄生
虫引起的组织病变进行观察,辅助确诊。
在进行寄生虫病检验时,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有时可能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同时,检验前要正确采集和保存样本,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寄生虫:永久或暂时地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损害对方的低等生物。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生物。
✧中间(终)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成虫)或无性(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即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①疟疾②血吸虫病③丝虫病④钩虫病⑤利什曼病(黑热病)✧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的现象。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带虫者:无症状的寄生虫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消除性免疫: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但很少见,例如;利什曼病✧非消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楚,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很常见如疟疾的带虫免疫、吸血虫诱导的伴随免疫✧疟疾的带虫免疫:疟疾患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宿主体内仍保持着低密度的原虫,使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感染,一旦根治后,随着原虫的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次感染的血吸虫童虫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而对体内原发感染的成虫无杀伤作用的免疫现象。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掠夺营养:寄生虫在体内生长、发育及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宿主。
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的排泄物、脱落物、分解物等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能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有三种不同的结果1.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寄生关系终止,(罕见)2.宿主能清除部分的寄生虫,宿主转入慢性期。
(常见)3.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甚至大量繁殖,导致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寄生虫病)✧简述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类型有哪些?有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幼虫移行症:是指某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非正常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
在职同等学力考研西医综合(病理学-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B1型题 2. A1型题 3. X型题A.噬神经细胞现象B.陷窝细胞C.上皮样细胞D.泡沫细胞1.动脉粥样硬化症可见A.B.C.D.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传染病及寄生虫病2.乙型脑炎可见A.B.C.D.正确答案:A解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纹期、斑块期的病灶均可见到泡沫细胞。
流行性乙型脑炎可见到噬神经现象。
陷窝细胞见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
知识模块:传染病及寄生虫病3.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A.引起脑膜刺激征B.引起颅内压升高症状C.引起脑脊液浑浊或脓样D.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正确答案:D解析:严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可累及临近脑膜的脑实质,使神经元变性,称脑膜脑炎。
知识模块:传染病及寄生虫病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B.蛛网膜下腔积脓C.肉芽肿形成D.脑疝形成正确答案:A解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广泛累及脑脊髓实质,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
知识模块:传染病及寄生虫病5.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灶常位于A.肺尖B.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C.肺门D.肺背侧正确答案:B解析:原发性肺结核病最初在通气较好的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形成1~1.5cm大小的灰白色炎性实变灶(Ghon灶),绝大多数病例病灶中央有干酪样坏死。
知识模块:传染病及寄生虫病6.不符合浸润型结核病的描述是A.属于无活动性肺结核B.常发生干酪样坏死C.可引起干酪样肺炎D.可经纤维化、钙化痊愈正确答案:A解析:浸润型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成人型继发性肺结核,属活动性肺结核,以渗出病变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广泛的炎细胞包绕。
临床中毒症状明显。
知识模块:传染病及寄生虫病7.不符合结核性胸膜炎的描述是A.可由继发性肺结核引起B.可由原发性肺结核引起C.多为渗出性胸膜炎D.多为增生性胸膜炎正确答案:D解析:渗出性胸膜炎属浆液性纤维素性炎,可形成胸腔积液,以后吸收机化发生胸膜增厚和粘连。
寄生虫学的实验室技术与研究方法寄生虫学是一个专注于研究寄生虫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为了深入探索寄生虫的生活特性、疾病传播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科学家们必须运用各种实验室技术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寄生虫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寄生虫的培养与鉴定技术1. 寄生虫培养技术寄生虫的培养对于研究其生命周期、生长发育和寄生行为至关重要。
培养寄生虫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液、培养条件和宿主细胞,并严格控制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
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监测寄生虫的生长状态、寄生虫数量和宿主细胞的健康程度,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寄生虫鉴定技术寄生虫鉴定是识别和分类寄生虫种类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鉴定技术包括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生物学鉴定。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等特征来确定其种类。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DNA分析技术,通过比对寄生虫的遗传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认其种属和亲缘关系。
生物学鉴定则是通过对寄生虫进行实验室感染宿主动物,并观察其生命周期和表型特征,来鉴定其分类学位置。
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1.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研究了解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对于研究其传播途径和寄生机制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寄生虫在不同寄主间的转化和发育过程,可以揭示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疾病传播途径以及生活史等重要信息。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观察、实验感染和分子标记等。
2. 寄生虫遗传与基因表达研究了解寄生虫的遗传背景和基因表达对于揭示其致病机制和潜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寄生虫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信息,可以鉴定潜在的致病基因和调控网络,并为开发新的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技术、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等。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方法1. 宿主免疫应答研究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复杂的免疫机制。
了解宿主的免疫应答对于研究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和宿主的疾病耐受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西医综合-章节练习-病理学-(十四)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共33题)1.构成伤寒肉芽肿的主要细胞解析:略答案:( A )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多核巨细胞D.浆细胞2.构成梅毒肉芽肿的主要细胞解析:略答案:( D )A.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C.多核巨细胞D.浆细胞3.下列疾病中,容易导致肠腔狭窄的疾病是解析:肠结核(D对)根据病变特点可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种类型均可导致肠腔狭窄:溃疡型通过瘢痕形成和纤维收缩导致肠腔狭窄,增生型通过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腔狭窄。
伤寒(P358)(A错)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但不易导致肠腔狭窄。
阿米巴肠病(P370)(B错)可导致肠腔狭窄,但只在慢性期症状严重时出现。
痢疾(P360)(C错)亦可导致肠腔狭窄,但只在慢性细菌性痢疾的严重病例中可见到。
A. 伤寒B.阿米巴肠病C.痢疾D.肠结核4.梅毒性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时,血管周围浸润的特征性炎细胞是解析:梅毒累及小动脉时,小动脉周围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称为小动脉周围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小动脉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使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闭塞,发展成增生性动脉内膜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浆细胞(B对)恒定出现在血管周围是小动脉周围炎和增生性动脉内膜炎的病变特点。
答案:( B )A.巨噬细胞B.浆细胞C.T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5.HIV病毒可以感染的人体细胞有解析:艾滋病(AIDS)是由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引起的:①HIV可以感染CD4⁺T淋巴细胞(A对),而不是B淋巴细胞(B错)。
②HIV可以感染巨噬细胞(C 对)。
③HIV可以感染树突状细胞(D对),并使其成为HIV的“储备池”。
答案:( ACD )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D.树突状细胞6.原发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是解析:原发性肺结核的病灶好发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D对)。
肺尖部(A错)和肺锁骨下区(B错)均为继发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