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2 KB
- 文档页数:26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0.2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2.掌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4.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2.酸碱指示剂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1.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酸与碱的定义;–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酸与碱的认知和兴趣,如“你们都吃过柠檬吗?柠檬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并简要复习酸和碱的定义。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概念1.酸与碱的定义–酸的定义: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化合物;–碱的定义:能够接受H+离子的化合物。
2.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特点:反应产生盐和水,pH值接近中性,有放热现象。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酸与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的化学方程式–酸的通式:H+ + 阴离子→ 盐 + H2O;–碱的通式:OH- + 阳离子→ 盐 + H2O。
2.酸碱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H+ + OH- → H2O。
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作用:用于酸碱溶液的测定和判断;–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在不同酸碱溶液中发生变化,通过观察颜色可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和其颜色变化–酚酞:酸性溶液为无色,碱性溶液为粉红色;–甲基橙: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黄色;–酸性紫:酸性溶液为红色,碱性溶液为蓝色。
3.使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酸碱指示剂滴于待测溶液中;–根据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颜色变化为酸性则为酸性溶液,颜色变化为碱性则为碱性溶液,颜色无变化则为中性溶液。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同时,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本节课的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研究,已经了解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研究也有了一些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引入、探究、总结。
引入部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和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判断方法;总结部分通过板书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稿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题在学生以学习了一些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和反应及其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而初步提出盐慨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主导的具体要求,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能判别反应的类型为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应用中和反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会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3)培养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和方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重要性;(3)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实验探究、提问、启发、激励等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的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说学法由于九年级学生好动有意识的让学生自己实验,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师的难点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学习、思考和内化的时间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明确中和反应的热效应,感悟化学变化中有能量变化。
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此,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二、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
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课前准备(学习导引: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
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已知:Na+ + Cl—→ NaCl,猜想:H+ + OH—→ ________。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酸性土壤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硫酸厂的污水可以用进行中和处理,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于医药胃酸过多可以服用某些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人们被蚊虫叮咬后肿起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体的皮肤内分泌,如果涂一些等碱性物质中和蚊虫分泌的蚁酸。
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药物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内探究【探究一】:中和反应演示实验【10-8】:向5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_ 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显___ _性,再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颜色逐渐变____ _,最终呈____ _色,说明此时溶液不再显____ _性,此时溶液显_____ _性。
为什么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溶液碱性减弱,最终不再显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根据酸和碱的性质,能设计出有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并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表演的小魔术吗?(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好NaOH),然后请一名学生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瞬间鲜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继续这个魔术。
用小喷壶往红色字迹“NaOH”上喷盐酸溶液,一会儿,红色的字迹消失了,再次喷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的字迹又出现了。
【过渡】我们知道在常见的酸溶液中都存在有H+,而在碱溶液中都存在有OH-,那么你能结合上面的魔术现象推测,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倒入小烧杯中,搅拌,并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操作要点和安全。
)【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
)2.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
)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或原有的物质减少消失。
)【交流讨论】如何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总结与交流】证明无现象反应的发生实验设计思路:1.证明反应物被消耗(HCl或NaOH被消耗)2.证明有新物质生成【讲解】猜写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NaCl +H2O。
基于我们对氯化钠化学性质了解的有限性,如果从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即证明有氯化钠的生成)的角度,证明此反应发生,需要找与氯化钠反应有明显现象的物质,暂还没有学到。
如果想证明此反应产物水的生成,也比较困难,因为整个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无法证明水的生成。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物》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1课时)单位:湖北省麻城市博达学校姓名:周小伟十单元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1课时)麻城博达学校周小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3)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的主要性;(2)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课型新课课时分配共两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小试管、滴管、酒精灯、硬质试管、NaOH溶液、稀HCl、酚酞溶液、石蕊溶液、火柴、大烧杯(盛放废液)。
教学设计与过程1、设计思路2、教学过程【板书】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投影】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第一环节:课前自学【投影】自学内容略【预习】学生自学,教师巡查、指导。
第二环节:从生活事例——硫酸罐装车泄露引出中和反应【引入】新闻录像【资料来源】/v_show/id_XMTg0MDkwNTY=.html /u/vw/4715180【提问】为什么可以用“石灰”[即Ca(OH)2]抢险?(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酸与碱能否反应的猜想。
)【生答】略第三环节:通过稀HCl和NaOH溶液能否反应的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及其实质【过度】其它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反应呢?下面请大家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实验。
【问题】你认为它们会发生反应吗?说出你的猜想。
并按导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
【实验】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3. 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4.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
2. 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实质。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胃药、土壤酸碱度调节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及应用。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及实质,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如紫色石蕊溶液的变化等。
4.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酸碱中和反应的结论。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农业、环保等方面。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概念、特征及实质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操作技能。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试管、滴定管、石蕊溶液、酸碱溶液等。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第十单元酸与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知识回顾】:1、常见的酸有、、等,酸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离子是:。
2、常见的碱有、等。
碱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离子是:。
3、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色,遇碱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变色,遇碱变色。
4、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例:铝跟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铁跟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2)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例:硫酸与氧化铜,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用盐酸除去铁锈,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碱的化学性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例: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______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
6、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 ,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B、浓硫酸C、NaCO3.10H2OD、浓盐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定标自学】(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
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已知:Na+ + Cl—→ NaCl,猜想:H+ + OH—→ ________。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酸性土壤中含有H2SO3,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2.了解盐的定义,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1.常见的酸有:,酸溶液中都含有;常见的碱有:,碱溶液中都含有。
2.酸和碱分别与指示剂反应:酸溶液使__________变红;碱溶液使__________变红,使________变蓝。
【情境导入】新闻链接20xx年8月16日下午,在323国道某路段,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汽车被撞坏管道阀门,车上硫酸泄漏,腐蚀路面,并有泻入附近水库的危险,一时情况十分危急,有关部门紧急调运三吨熟石灰用来抢险。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一:中和反应【实验探究】课本P58实验10-9的拓展。
探究活动一: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 能否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_____【实验2】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插入一支温度计量出溶液温度。
2.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试管直至试管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停止滴加稀盐酸,量出此时溶液的温度。
1.滴入无色酚酞后,溶液变成____色,溶液温度为____℃2.此时溶液的温度为____℃1.氢氧化钠溶液呈_____性。
2.该反应为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讨论】1.在【实验2】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2.在该反应中加入酚酞试液的作用是什么?3.在【实验2】中当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溶液呈什么性?盐酸为什么逐滴滴入?4.在反应中不断振荡试管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活动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时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实验3】1.取实验2所得溶液分成一半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滴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2.再向该试管中逐滴滴入过量稀盐酸,不断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1.向该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的颜色由___色变成___色。
此时溶液呈___性,pH____。
2.再滴入过量稀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___色变成___色。
此时溶液呈___,pH____。
1.当加入到溶液中的碱过量时,溶液就呈____性。
2.当加入到溶液中得酸过量时,溶液就呈____性。
3.当加入的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___性。
结论:酸与碱反应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三: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产物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实验4】用玻璃棒蘸取实验2所得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蒸干观察现象。
【思考】能否从微观角度来分析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质呢?稀盐酸具有酸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而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_____,当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说明了什么?【结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______和______,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四:不溶性碱(氢氧化铁、请氧化铜)能否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实验5】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2.再向该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1.试管中有______色沉淀产生。
2.试管中的沉淀____,溶液变成_____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6】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入几滴氯化铁溶液,观察现象。
2.再向该试管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1.试管中有______色沉淀产生。
2.试管中的沉淀________,溶液变成________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写出下列转变的化学方程式Cu CuOCuSO4 Cu(OH)2【归纳】一、中和反应:1.定义:与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中和反应(属于反应)2.中和反应的本质:3.盐:盐=()+()讨论:NaHCO3 和Cu2(OH)2CO3是盐吗?练习:根据概念判断下列物质属于酸、碱、盐。
①HCl;②Mg(OH)2;③KCl;④H2CO3;⑤NaOH;⑥Na2CO3;⑦H2SO4;⑧CaCO3;⑨Ca(OH)2;⑩CuSO4;【思考】中和反应是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呢?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
【自学】阅读课本P59~P60,并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讨论】1.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2.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3.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原理是什么。
4.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主要药物应该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归纳】二、中和反应的应用应用生活实例化学方程式用碱中和酸,降低酸性①用___________中和酸性土壤;②用________中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酸性废水④蚊虫叮咬后可涂稀__________中和;⑤胃酸过多可服含__________的药物。
用酸中和碱,降低碱性⑥用_______中和被碱液溅到的皮肤;⑦农业上可用碳酸水灌溉植物,中和碱性土壤。
练习:1.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 A、水 B、食盐 C、纯碱 D、食醋2.下列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A、铁与硫酸铜溶液B、氢氧化铜与稀盐酸C、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D、铁与稀盐酸3.小强在厨房里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
(1)他闻了闻,初步判断为白醋,小强是利用白醋的__________(填“物理”、“化学”)性质作出的判断。
(2)他另取少量此液体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为_______色,要使其变为蓝色,可向其中加入__ __(填编号) a、食盐 b、熟石灰 c、白酒 d、水【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知识总结】三、自我测评【课堂练习】课本P65.4.~6.8.1.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振荡后溶液的颜色呈() A、红色 B、蓝色 C、紫色 D、无色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食醋牙膏食盐水肥皂水烧碱pH 3 9 7 10 12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是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
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下列物质中的()A.牙膏或肥皂水B.食盐水C.烧碱D.食醋3.现有以下物质:⑴NaOH;⑵Fe(OH)3;⑶HCl;⑷H2SO4;⑸HNO3;⑹NaCl;⑺KHSO4;⑻O3;⑼CuO;⑽ H2O;⑾ CO2;⑿Na2CO3。
(填序号)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4.Zn、Fe(OH)3、KMnO4、CaO、稀H2SO4、H2O等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4)中和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重点)。
2.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操作方法(难点)。
3.了解溶液酸碱度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液显_____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显_____性,使酚酞变蓝的溶液显______性。
【情境导入】我们吃成熟的苹果、橘子、杨梅等水果时,感到酸的程度不一样,那么,如何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呢?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自学】请阅读课本P60~P61完成下列问题。
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1.pH是表示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简称酸碱度。
2.pH的范围:在~之间。
pH范围溶液的酸碱性滴入石蕊溶液滴入酚酞溶液举例pH>7 溶液显性pH=7 溶液呈性pH<7 溶液显性3.酸性溶液的pH值越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值越碱性越强4.浓度越大,酸碱性越■注意:①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是由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大小决定的,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②酸碱指示剂只能测溶液的酸碱性,而pH试纸可以测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探究】课本P61,“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测定方法:在或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1)测定几种酸或碱的稀溶液的pH稀硫酸PH 稀盐酸PH 氢氧化钠溶液pH酸碱性酸碱性酸碱性(2)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说明它们的酸碱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进行实验)pH 酸碱性pH 酸碱性橘汁汽水糖水自来水牛奶醋番茄汁酱油肥皂水洗洁精【讨论】1.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酸溶液的pH,测量结果将比实际值偏(大还是小?),若来测碱溶液的pH值呢?2.⑴分别向酸或碱的溶液中加水,酸的PH会,(增大还是减小?)碱的pH会。
他们的pH会等于7吗?酸碱性会变吗?⑵向酸或碱中加入酸碱性相通、pH不同的溶液,溶液的酸碱性(会不会)发生变化,混合后溶液的pH⑶加酸碱性相反的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是否可能等于7?若加入的酸溶液过量,原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碱溶液过量呢?【归纳】二、测定pH值的方法:1.测定方法:见上。
2.注意事项:不能将pH试纸润湿(原因:)方法注意事项(主要原因)1.用玻璃棒取液滴在pH试纸上不能把纸直接伸入待测液中(防止污染药品)2.立即读数(在10s内)准确读数(时间一长,pH试纸会变色)3.取整数值更符合实际【自学】自学课本P62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