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一、设计思路【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材地位】《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教材主要从四大发明、算术、历法、农学和医学等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科技突出成就。
这些成就一方面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古代中国科技遥遥领先的原因和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现代中国应如何迅速发展科技振兴民族,留下思考引发学生的共鸣。
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后启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历史学科素质尚不具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本节知识学生自认为是是耳熟能详的,较为熟悉的内容。
但是怎样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的思考从感性了解走向理性思考,认识影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这个难题。
同时本课内容涉及的学科领域和层面较为广泛,学生整合认识起来略有欠缺,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相关知识开展探究活动,并适当补充知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演示,增加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进行理性的探究打下基础。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四大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在中西产生命运差异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原因和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表对比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的不同命运;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形成对中国古代科技初步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考点要求】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考点落实】一、造纸术:1.书写材料的演变:①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2.意义: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①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②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第 2 页第 3 页1.造纸术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总之,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命运为何不同?认识?1.中国: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2.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3.认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 4 页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重难点突破】一、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第8课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1)过程:①秦汉以前,竹木简和丝织品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
缺点是纸质粗糙,不适合书写;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制成廉价的纸,皇帝封其为候,故名“蔡候纸”,实现了人类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
(2)贡献:①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②在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指南针:(1)过程:①战国: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司南”。
后来,又出现指南针、指南鱼;②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
(2)贡献: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行会失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指南针的应用,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远洋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条件。
3、火药:(1)过程:①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未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③北宋时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阶段;④明朝:创制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2)贡献:14世纪初,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治金业的发展。
4、印刷术:(1)过程:①隋唐:出现佛经等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②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活字);③元朝: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④明朝:铜活字在苏南得到较多应用。
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贡献:印刷术由波斯传到西方。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印刷术连同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
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意识。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让学生总结我国古代科技思想,得出缺乏理论概括的结论,并深思近代中国的落后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2、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影响3、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多媒体手段三、【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你觉得我国古代的哪些科技发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呢?『导入』:师:中国曾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其他国家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成就是四大发明。
『新授』:师: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通过课件,以展览的形式一一展出。
师:首先来学习造纸术,提问我国古代在没有纸之前,用什么来记录事件?生:龟甲、兽骨、竹木简、布帛(向学生出示图片)师:问学生这些文字载体的缺点分别是什么?生:价格昂贵;不宜携带师:所以纸的发明就提上了日程,在西汉前期,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向学生出示图片)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造纸术的国家,但明显有缺陷,问有什么缺陷?生:纸质粗糙,不便于书写。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察非常细腻。
这样的问题直到东汉才得以解决(向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两汉纸的区别)。
生:东汉纸要细腻一些,有利于书写。
师:回答正确,东汉纸就是我们熟知的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向学生展示史料和制作过程),引出后人将之称为“蔡侯纸”,到魏晋南北朝时纸质提高,并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师:中国既然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那么西方改变牛皮这样书写材料的历史又是什么时候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造纸术的传播,让学生总结,其传播过程。
第8课古代中国的创造和发现【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①理解中国四大创造、数学、天文学、历法、农学和医药学的开展历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开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比照中国四大创造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考虑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自主考虑,推论中国四大创造产生的便利,在老师引导下理解中国古代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奉献;②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在数学、天文学和农学上的成就,在老师引导下讨论中国古代的科技构造,并分析其原因;③学生通过比照东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联络所学知识,讨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而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在长期理论中积累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宏大奉献,萌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②学生通过讨论中国科技在近代迅速衰落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科学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立、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奉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1〕古代科技开展主要成就〔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学难点】〔1〕分析科技开展的原因〔2〕对于数学、天文学和历法根底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课件展示本课课题〕问题情境1:说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什么?学生答复:……〔主要找到关于四大创造的答复〕问题: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四大创造会最为熟悉呢?〔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提问所询问的本质内容,即“四大创造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答复:……〔利用课件中四大创造传播的道路和课本学思之窗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答复对中国的影响推及到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开展〔1〕火药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开展,骑士阶层衰弱,封建制度逐渐瓦解〔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为近代欧洲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创造可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3〕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强国地位及其贡献;3.分析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二、课前准备1.课本《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八章;2.视频资料《大国之殇》;3.课堂活动准备: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制作电子板报等。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铁器、瓷器、中国结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能为何能够造出这样的优秀的文化和科技产品?导出本课主题。
2. 学习(40分钟)(1)造纸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造纸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造纸术的发明对于古代中国技术、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2)指南针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指南针的发明对于古代航海事业、军事、国际贸易的影响。
(3)火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火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火药的发明对于古代军事、文化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影响。
(4)印刷术1.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大国之殇》来了解印刷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分析印刷术的发明对于古代文化发展和传播以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3. 活动(30分钟)1.学生分组,制作古代科技发明卡片,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发明;2.学生分组,制作电子板报,了解中外文明的交流和影响。
4. 练习(15分钟)做相关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资料、活动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各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科技产品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同时,本课还让学生通过制作卡片和电子板报等活动方式,从中深入展开对古代科技发明与报告制作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与扩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古代中国人民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重点掌握诸多世界之最。
(2)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作用。
(3)运用:分析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明确成就与贡献的史与论的关系。
(2)了解两汉和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黄金时期,发现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往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能提出关于贡献、发展特点的个人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人生理想)(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杰出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生态度)(3)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的主要科技思想及影响难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学习(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展示图片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纸地图中国古代起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材料。
但是竹简太重,缣帛太贵,很难推广。
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
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这种纸原料易得,绳头、乱麻、树皮、桑根、藤、苔、竹子、稻草、麦秆、布片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每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版,雕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换版。
北宋初年刻印《大藏经》,雕版多达13万块,费时12年。
活字印刷:毕舁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烧制而成,排版和刷后可拆散保存,反复使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技术与文艺术古代中国的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并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文艺术多元一体,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宝库的瑰宝。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的改进、西传: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唐朝时,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随后进一步西传。
2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
4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战国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二、1《九章算术》:十进位计法、应用2算筹与算盘:算筹发展演变为算盘;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物美价廉,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1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记录2《石氏星表》——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3浑仪和简仪——天文观测仪器4《夏小正》:夏朝的历法,商代称为殷历5《授时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回归年长度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四、农和医1中国古代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2 《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3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奠定临床医论基础4 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四大发明”这一说法的提出最早提到四大发明的是英国哲家弗兰西斯·培根。
他认为,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者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2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记载《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3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课时安排】1【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请同学看这张幻灯片,讲得是中国那一发明?学生:火药,老师讲述:火药是中国的炼丹家在炼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除了火药还有那三大发明?它们发明的过程及影响如何?我们共同通过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来学习一下。
【讲述新课】一、四大发明:(课件1—14)1、概念: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发明与外传:(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教师讲述:造纸术发明之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
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
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不便于普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
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
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
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郴州市)。
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后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场,监造各种器械。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
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
在阿拉伯(古时称‚大食‛)的报达(今伊拉克的巴格达)、大马色(今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以后兴建的。
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
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相继设厂造纸。
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纸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流传到全世界。
(2)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
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
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金刚经》卷子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1000- 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
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
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于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教师简单讲述: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
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
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
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
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
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
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3)火药: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但应用于军事却始于唐末。
发明:①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
炼丹术起源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
汉武帝也妄想‚长生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
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
历代都出现炼丹方士,也就是所谓的炼丹家。
炼丹家的目的是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样的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
炼丹术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但它直接与火药的发明有关系。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炼丹起火,启示人们认识并发明火药。
②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③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外传: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指南针: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北宋时开始应用于航海。
发明: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教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书中和《山海经》书中便有了关于慈石的记载,而在这一时期的《鬼谷子》书中和《吕氏春秋》书中还进一步有了慈石吸铁的记载。
这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现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其他地方的许多博物馆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
这里要指出关于指南车的问题,历史上传说黄帝(约公元前47世纪)和西周周公(约公元前21世纪)曾制造和使用指南车,但是经过后来的文献考证和模型制作试验,都已证明指南车与指南针没有关系,汉代以后的指南车是依靠机械结构,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
②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③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1119年)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