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数学第5课时《练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第8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第8单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重点:1. 巩固和掌握第8单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第8单元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简要回顾第8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第8单元的学习情况,检查他们的掌握程度。
二、练习课1. 老师根据第8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 老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1.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管理小组的学习活动。
2.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决。
3.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解答。
4.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和讨论,共同学习和进步。
四、总结和评价1. 老师对本次练习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
3. 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教学延伸:1.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练习课,主要内容包括:1. 复习第14课时学过的内容,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的除法。
2. 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在做练习题目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需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2.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练习本。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个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有一天,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他买了2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5个香蕉,每个香蕉的价格是2元。
请问,小明一共花费了多少钱?”2. 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复习第14课时学过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做练习题目: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
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我会逐一检查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 讲解例题: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计算345乘以6的结果。
”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题目,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两位数乘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两位数的除法。
2. 乘法的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依次乘每一位。
3. 除法的计算方法:从最高位除起,依次除每一位。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目。
练习课▶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60~61“练习十三”第3、10*、11*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熟练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练习活动中,体会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学习完这一部分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情预设】预设1:我们学习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预设2:我们还学习了用字母可以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定律和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那么我们解题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节有关“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前几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的易错点,为后面分类整理知识点提供素材。
二、整理知识点学生小组合作,整理本小节的知识点,并派代表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小结并在课件中出示。
【教学提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整理好本小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直接汇报交流,以便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本小节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本小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组合作整理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意识,方便学生取长补短。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60“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名口答。
【学情预设】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很多含义,如树上有20只小鸟,a只大鸟,树上一共有(20+a)只鸟等等。
只要合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具体。
第5单元面积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教学准备】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
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1二、探究新知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60-36=24(平方厘米)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练习课,旨在巩固学生对前四章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内容包括:基本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简单的乘法运算,长度的测量,以及基础的时间概念。
通过练习,学生应能熟练运用这些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基础数学运算的掌握,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测量技能。
4. 通过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1. 加法和减法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乘法运算的初步理解和应用。
3. 长度测量中的读数和单位换算。
4. 时间概念的建立和时钟的阅读。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练习册和作业纸。
2. 尺子、时钟模型等测量工具。
3. 教学PPT,包括习题和示例。
4. 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顾上一课时的知识点。
2. 练习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互讨论和帮助,教师巡回指导。
4. 练习反馈:每组选取代表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和讲解疑难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习题和示例的展示。
2. 解题步骤和关键点的强调。
3. 相关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回顾。
七、作业设计1. 基础运算练习题,包括加、减、乘法。
2. 实际应用题,如购物找零、时间计算等。
3. 测量练习,如长度测量和读数练习。
八、课后反思1.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的常见错误,调整教学策略。
2. 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3. 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目的: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复习和巩固上一课时的知识点。
实施: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接龙”)、有趣的数学问题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来导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新课标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具体包括:1. 巩固和深化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对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2.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鞭、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尺子。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
第二阶段:复习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复习。
2. 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阶段:练习1. 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第四阶段:应用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1.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重点。
2.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和解题方法。
3.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
作业设计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解答。
2.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详细补充第一阶段:导入在导入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有趣的实际问题或者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购物找零、分配糖果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第 5课时练习课【教课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 页练习十五第 6~10 题)。
【教课目的】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质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节余部分的面积。
3.培育学生的空间思想能力,解决问题的灵巧性,操作的适用性。
【要点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节余部分的面积。
【复习导入】1.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的?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来持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练习课【练习讲解】1.出示教材第 69 页第 6 题。
锻炼学生估量能力。
(1)让学生读题。
(2)学生先估量,而后丈量计算。
(3)交流评论。
2.达成教材第 69 页第 7 题。
出示第 7 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 米,宽 25 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① 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② 如何求花坛的占地面积?围栏的长度指的是什么?怎么求呢?③ 学生思虑、议论。
④ 交流、报告。
分析: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依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花坛的占地面积: 50×25=1250(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指的是围栏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50+25)×2= 150 (米)。
答:花坛的占地面积是1250 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是150 米。
3.达成教材第 69 页第 8 题。
出示第 8 题情形图。
李小林要从右侧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1)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学生议论后交流、报告。
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只好是长方形的宽,最大为6 厘米。
(3)剩下部分是什么形状?如何求剩下部分的面积?(4)学生取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实质操作,议论、交流。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第二单元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第二单元第5课时的练习题。
2.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1.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第5课时的学习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老师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1. 老师发放练习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三、成果展示1. 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本组的练习成果。
2. 其他小组成员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3. 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总结反馈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如独立完成练习、积极参与讨论等。
2. 学生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如展示内容准确、表达清晰等。
3. 学生在总结反馈中的表现,如学习收获、改进建议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老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成果展示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总结反馈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单元面积第5课时练习课【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对比练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教学准备】准备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块手帕。
【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口算下列各题。
4×90 60×3 300×9 4×50 20×4 6×500 22×13 15×11 15×17 70×4 37×5 8×532、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3、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由学生说明每个图形的含义,再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指导,并规范书写格式。
4、先估算黑板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
学生先估算黑板的面积,然后派两个代表到前面来测量长和宽。
全体同学计算它的面积,再看一看,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相差多少,从而丰富自己估算的经验。
5、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手帕先估算面积,再测量它的边长,算出自己手帕的面积。
引导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清楚地知道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两个条件,求正方形面积只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
二、探究新知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解题,并口头分析,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李小林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读题并分析:从长方形中所剪下的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要以长方形的宽为张方形的边长。
指导学生在教材上画出要剪下的正方形,再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10=60(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60-36=24(平方厘米)答:剩下的部分是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米厘米。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7练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准确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分数加减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子进行演示。
3. 练习(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讨论(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与分数加减法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等。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延伸1.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
2.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教学过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它详细描述了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活动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第1篇: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五》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资源:卡片、黑板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1、做练习五第1题①学生*口算在书上。
②反馈校对,说说怎样口算的。
2、做练习五第2题小黑板出示:13×719×54×232×4713×7019×5040×2320×47①学生在书上完成两组口算题。
②反馈交流。
说说怎样口算的。
③比较弄清每组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笔算练习做练习五第3题46×5040×2563×80245×3①学生*在自备本上计算②反馈评议,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③小结: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三、估算练习做练习五第4题;你能估计大约是多少吗?出示:53×6034×2243×2127×1392×1225×23①自己*思考②每人选一题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③组织交流评议四、解决实际问题1、做练习四第5题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解答,完成填表。
③反馈评议,提炼出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④你还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数学三下《练习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练习课(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练习课,旨在巩固和深化学生在前几课时中学到的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简单的乘法运算、长度和面积的初步认识,以及时间的基本概念。
通过练习,学生应能熟练运用这些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理解并应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培养初步的乘法概念。
3. 加深对长度和面积单位换算的理解,能够进行基本的测量和面积计算。
4. 增强时间管理意识,能够识别和计算简单的时间间隔。
5.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两位数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运算。
2. 乘法运算的初步理解和应用。
3. 长度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4. 时间概念的建立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加减法运算卡片。
2. 乘法口诀表。
3. 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
4. 面积计算教具(如方格纸)。
5. 时钟模型或电子时钟。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竞赛,复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2. 新知学习:介绍乘法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演示乘法运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面积的测量与计算,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4. 时间教学:利用时钟模型,教授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5. 综合练习:设计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加减法运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乘法口诀表。
3. 长度和面积单位换算表。
4. 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作业设计1. 完成加减法运算练习题。
2. 填写乘法口诀表。
3. 进行家庭环境中的长度和面积测量。
4. 记录一天中的时间安排,并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践操作和综合练习,有效巩固了学生的数学基础。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时间概念的教授上,部分学生仍表现出理解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的教学辅导和实际操作练习。
第5课时练习三教学内容:练习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学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些练习。
2.口算下面各题。
(投影出示)二、展示。
(一)复习旧知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1:先把乘数中 0 前面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生2:先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在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生3:也可以列表法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就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他接近的整十数。
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二)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1、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做完后交流。
第1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2、3题让学生说说师怎么想到。
第7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练习课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内容教科书P27~28“练习五”第8~14题。
▶教学目标1.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训练。
2.笔算闯关。
每组同学笔算2道题目,全对的算闯关成功,可以继续后面的练习。
【设计意图】口算是计算的重要技能,是笔算的基础。
加强口算训练,提升口算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27“练习五”第8题。
师: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该怎么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1)用汽车的速度除以人步行的速度,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是人步行的速度的多少倍。
110÷5=22。
(2)用飞机的速度除以人步行的速度,即可求出飞机的速度是人步行的速度的多少倍。
950÷5=190。
【教学提示】在练习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找到正确的答案,更应该充分挖掘题目,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完成教科书P27“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此类题数量关系并不复杂,学生一般都能独立解答。
用总的路程除以时间,即可求出平均每天传递多少千米。
840÷7=120(千米)。
3.完成教科书P27“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有少数学生计算错误,在订正时重点讲解。
验算是本题的一个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验算时,如果有余数,则根据“商×除【教学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问题的能力。
练习课车前实验小学陈道锋
李坑中心小学李忠华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
这一年,他摘心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
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
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个多小时,题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练习课》教案《练习课》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
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
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
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
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练习课》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单位的大小,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2、能正确地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面积的含义,巩固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7题和课堂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在这单元学过了哪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复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新课讲授】
1.说一说。
(1)早上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2)中午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4)如果学校在你家的北面,那么你放学回家要朝哪个方向走?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
(1)早上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西面。
因为影子是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而房子的西面被房子遮住太阳照射不到,所以影子在房子的西面。
(2)中午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北面。
因为房子的北面太阳照射不到。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东面。
因为这时房子的东面太阳照射不到。
(4)放学后要朝南走。
小结:要掌握好方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下图是某小区的平面图,请根据平面图填空。
(1)1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3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4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
(2)4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1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
(3)中心花园在( )的北面,( )的西北面,2号楼的( )方向。
(4) ( )在( )的北面。
(5)5号楼的西面有( )号楼和( )号楼。
学生讨论后交流。
解析:要能看懂平面图,并能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方向。
答案:(1)西北、西南、正南;(2)西南、正西;(3)4号楼、5号楼、西南;(4)1号楼、3号楼(或2号楼、5号楼);(5)4、3。
3.根据描述,设计出新野文化广场周边平面图。
①文化广场②东北边是北关小学③南边是居民区
④西北边是商场⑤西南边是纱厂二区⑥东南是中医院
`
解析:根据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设计合理即可。
答案略。
【课堂作业】
1.猜一猜。
(1)从地图上看,邢台在石家庄的南面,如果从邢台坐火车去石家庄,应坐向哪个方向去的火车?
(2)小猫家在学校的西边,上学时,它应当靠路的南边走,还是靠路的北边走?
(3)学校的旗杆在操场的东边,在操场上升国旗的时候,你们应该面向哪个方向?
(4)小猴面向东在指挥交通,它左手的是什么方向?
2.操作题。
2路公交车的行车路线
2路公交车从公交总站出发,向方向行驶到东街口,再向方向行驶到鼓楼,再向方向到中心公园,然后再向方向行驶到文化宫;以后向方向行驶到少林寺,最后向方向行驶到达游泳场。
3.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7题。
小健说:“走进游乐园大门,正北面有花坛和高空观缆车。
花坛的东侧是过山车,西侧是旋转木马。
卡丁车和碰碰车的场地分别在游乐园的西北角和东北角……”根据小健的描述,把这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
①过山车②旋转木马③卡丁车④碰碰车⑤高空观缆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板书:
第5课时练习课
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描述路线和物体的位置:以其中的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的标准,看要描述的物体相对于这个参照物来说,在它的什么方向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已有的“方向”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见解,与小伙伴交流,丰富学生对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处处感受到生活里方向与位置的关系。
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