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毛玻璃结节的效果对比作者:胡明伟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毛玻璃结节的临床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选择90例我院于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肺部结节直径小于2cm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手术(微创三孔法手术),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对照组给予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38%)与对照组(21.43%)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肺段切除可达到与肺叶切除相同的疗效,在并发症不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保留了更多的正常肺组织,对肺功能影响较小,术后病人生活质量高。
【关键词】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毛玻璃结节【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1-03--01肺毛玻璃结节在检查中会出现肺部出现阴影、模糊现象,是一种肺部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其发病原因主要有肺泡含气量少、间隔厚、细胞数多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增加治疗难度[1]。
近些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不断被临床推广,且均取得显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法选择90例我院于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期间收治的84例肺部结节直径小于2cm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为29岁至70岁,平均为(49.50±5.45)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为30岁至70岁,平均为(50.00±4.45)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治疗肺部小结的疗效比较发表时间:2016-01-20T11:03:37.573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作者:谢溟李佼珊[导读]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对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进行肺段切除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 635000)摘要:目的对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手术与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观察和分析2 组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结节患者89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在完全胸腔镜下进行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完全胸腔镜下行肺段切除手术治疗。
结果肺叶切除术63 例,肺段切除26 例。
经过手术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中出血和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引流量、术中使用钉仓数量、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肺部小结节患者采用完全胸腔镜下进行肺段切除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段切除术;胸腔镜;肺部小结节;肺叶切除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被诊断出孤立性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已在国内外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安全和微创等优点。
本研究对完全胸腔镜下完成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分析探讨两者治疗的优点和缺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0 月至2013 年6 月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结患者89 例,其中,有8 例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采用了肺段切除术,分为试验组,平均年龄53 岁,8 例高血压、1 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 例结肠癌术后、1 例心脏支架置入术后、1 例脑瘤切除术后;对照组为肺叶切除组,其中有26 例男性患者,37 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2 岁,18 例合并高血压,4 例合并糖尿病,4 例合并冠心病,1 例双侧乳癌切除术后,2 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2 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的对比李君【摘要】目的分析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7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行胸腔镜肺段切除,对照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比较临床指标和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较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佳、安全性高,可临床推荐使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8(024)027【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段切除;肺叶切除;近期【作者】李君【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医院胸外科,辽宁鞍山 114047【正文语种】中文肺癌作为威胁民众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男性患者病发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调查统计我国每分钟约有6人确诊为癌症,其中肺癌稳居第一位,且近几年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多伴有咳嗽、咳血、胸痛、胸闷、气急等症状,若不及时予以医治还会并发肺炎、肺不张及恶性胸腔积液等疾病,影响生命安全[1-3]。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仅侵袭膈肌、胸膜及心包,化疗效果不甚理想,医者多推荐病患行手术治疗,临床以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为主,不同术式其疗效不尽相同,本文旨在分析胸腔镜肺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患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
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效果对比摘要:目的:探究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效果比较。
方法: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照组使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肺功能情况以及治疗之后的各项手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用力呼气量以及用力肺活量的变化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不大,P>0.05,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针对肺癌治疗都有疗效,但肺段切除术的治疗优于肺叶切除术,并可以降低手术的患者的伤害,可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癌;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3-CR 临床医学上,肺癌是发生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因恶性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约1/3是因肺癌,这对人类的身体造成了严重危害。
由于影像学的快速发展,现对肺癌的提前诊断率大大提高,这对治疗肺癌提供了有效依据[1]。
现阶段,胸腔镜下做肺叶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手术能保证肺癌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的安全性[2]。
但是由于微创理念的出现,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也逐渐受到关注,这两种手术在肺癌治疗上均已广泛使用,能保证在最小的创伤小将病变组织切除,降低对患者的伤害,现针对两种手术对癌症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研究对象,随机抽取80例,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照组使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组:女患者18例,男患者22例,年龄45—75岁,平均(59.6±7.1)岁,患者病理类型:16例患者为原位癌;24例患者为肺微浸润性腺癌,其中17例肺部混合性磨玻璃结节,23例为肺部纯磨玻璃结节[3];对照组:女患者21例,男患者19例,年龄44—75岁,平均(60.6±6.9)岁,患者病理类型:18例患者为原位癌;22例患者为肺微浸润性腺癌,其中16肺部混合性磨玻璃结节,24例为肺部纯磨玻璃结节;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该试验[4]。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对比研究胡邦【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于全胸腔镜下行手术治疗的97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51例)行肺段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肺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之对照组更优(P<0.05);两组术后FEV1%、FVC%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测定值较之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
结论: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术具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有效改善肺部小结节患者肺功能,具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肺功能随着近年来腔镜技术不断发展,胸腔镜手术已被胸外科广泛应用,且手术死亡率及围术期并发症随之显著降低[1]。
对于肺部小结节手术,需严格遵循于完整切除病变基础上,尽可能将正常的肺组织保留,以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本研究就选定的于全胸腔镜下开展手术的97例肺部小结节患者分别行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予对比分析,现作下列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于全胸腔镜下行手术治疗的97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中男女比例28:18,年龄37-78岁,平均(57.05±10.74)岁,合并疾病:10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3例慢支炎,2例肺心病;研究组51例男女比例32:19,年龄36-77岁,平均(56.13±10.22)岁,合并疾病:11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5例慢支炎,3例肺心病;两组基线资料(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予全麻,患者均取侧卧位,取3处作小切口,依据患者病变肺叶选取适合的操作孔及观察孔。
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早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比全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 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外周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90例NSCLC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近期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预定手术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两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
①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变位置、术后病理类型、术前肺功能、临床分期、直径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数据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②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切口长度(4.68±0.24) cm 与(10.14±3.54)cm、术中出血量(113.56±31.24)ml与(205.93±39.35)ml、术后卧床时间(1.24±0.53)d与(3.37±0.24)d、术后24h引流量(142.00±80.00) ml与(270. 00±95.00)ml、术后带管时间(2.07±1.66)d与5.02±1.54)d、术后住院天数(2.41±1.13) d与(7.60±1.35)d、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 与33.75%等指标方面,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90.40±21.72) min与(114.60±12.36) 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3.43±3.28)枚与(15.12±2.55)枚、淋巴结清扫站数(5.43±1.74)与(6.12±1.55)以及实验组远期生存率Ⅰ期、Ⅱ期、Ⅲa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2.8%、27.3%以及对照组81.7%、41.7%、25.0%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评价糜烨东发表时间:2016-05-22T09:35:33.8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作者:糜烨东[导读] 江阴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无锡 214400)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效果更加显著。
糜烨东(江阴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江苏无锡 214400)【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术后近期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肺癌患者共9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
肺段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
肺叶切除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
观察术后效果。
结果:肺段切除组术后的FVC与FEV1,高于肺叶切除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均具有安全有效性,相比之下,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能够保护患者的肺功能。
【关键词】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近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155-02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能够降低术后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在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效果更加显著。
本次研究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共98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与肺叶切除组,每组各49例。
其中,肺段切除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35~75岁;肺叶切除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27~70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均无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接受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肺功能等检查;②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接受增加心脏B超、血气分析;③排除远处转移等手术禁忌证。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效果对比王虎;郝安林;王卫杰【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该院收治的肺癌患者8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术后疼痛及相关手术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VC%、FEV1%均有所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3、7天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肺功能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9(027)002【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功能;临床疗效【作者】王虎;郝安林;王卫杰【作者单位】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五科,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为临床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该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在我国肺癌已经位列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1]。
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术中出血量大,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损伤,对预后产生影响[2]。
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早期肺癌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刘彦恒;赫银再;戴志坚;果然;云恒【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Ⅰa期)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接受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的25例患者作为A组,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35例患者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不同指标、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B组相比,A 组手术时间长、引流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肺功能恢复快,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进行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疗效均较好,但胸腔镜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肺叶切除术,可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的参考.【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50)012【总页数】4页(P1418-1421)【关键词】胸腔镜;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肺叶切除术;疗效【作者】刘彦恒;赫银再;戴志坚;果然;云恒【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一种呼吸系统恶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
目前,肺叶切除术仍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术式,但对于临床诊断为Ⅰ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其最佳术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
2010年NCCN发布的NSCLC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提出可以对选择性患者实施部分肺叶切除。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胸腔镜下微创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术为例的胸部微创手术,在胸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被较多采用[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5期25投稿邮箱:zuixinyixue@·论著·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比较玉富盛,何家贤(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心胸外科,广西 梧州 543002)0 引言早在1993年就有报道肺段切除术被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肺癌患者的手术治疗。
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肺段切除使得更多的肺组织得以保留,从而更大限度地保存了肺部功能。
对于肺部肿瘤直径在2 cm 以下的早期癌症患者,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随着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不断成熟,部分临床医师尝试进行全胸腔镜下的解剖性肺段切除[1]。
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52例肺部小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进行治疗,并探讨其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有病例52例,其中男20例,女32例。
年龄42-84岁,平均64.3岁。
CT 示结节大小0.8-1.9 cm ,平均1.25 cm 。
实性结节20例,磨玻璃结节16例,混合磨玻璃结节l6例。
结节位于左上肺固有段6例,左上肺舌段11例,左下肺背段9例,左下肺基底段4例,右上肺尖段9例,右下肺背段10例,右下肺基底段3例。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全身麻醉,侧卧位,腋中线第7-8肋间,腋前线3-4肋间,腋后线7肋做手术孔。
若患者术前通过CT 发现有肺大疱、肺囊肿病变广,或病灶较深者,直接行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术前疑为恶性病变,行肺楔形切除术,快速病理示恶性结节后,行淋巴结清扫,病理示淋巴结阴性,行肺段切除术,否则改行肺叶切除术[2]。
1.3 观察指标。
包括FEV1、FVC 、CO 弥散量(DLCO )、肺泡通气量(VA )、残气量(RV )、肺总量(TLC )。
吸入400μg 沙丁胺醇15 min 后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该过程由肺功能室专业人员并使用同一台肺功能仪(MasterScreenBody ,Jaeger ,Germany )完成。
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
的临床效果对比
王一鸣;李鹏飞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
【年(卷),期】2024(31)2
【摘要】目的对比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效果。
方法 6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研究组接受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照组接受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
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肺功能。
结果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
术后6个月,研究组的FVC、FEV_(1)、 MV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与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相比,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患者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并且能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
【总页数】2页(P133-134)
【作者】王一鸣;李鹏飞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相关文献】
1.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分析
2.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临床效果评价
3.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疗效
4.全胸腔镜辅助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效果
5.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临床效果评价引言1.手术安全性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技术,相比传统的开放性肺部手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手术采用全麻下行,切口一般在2-4个,切口长度在2-3cm左右,术中将肺段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手术操作精细,术中出血少,创伤小。
术后患者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一项对32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很高,术中出血量少于100ml的占8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
可以认为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2.术后疗效术后疗效是评价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治疗肺部小结节方面的术后疗效较好。
一项对12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术后1年内复发率低于3%,术后3年内复发率低于5%,表明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于肺部小结节的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术后疗效。
3.术后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该手术需要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严格评估,对于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不适合该手术。
患者的肿瘤性质和临床病情需进行全面评估,术前判断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手术需要高超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术者需具有一定的外科技术水平。
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对于治疗肺部小结节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提高手术技术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全胸腔镜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肺部小结节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疗效对比目的:分析和讨论肺叶切除术与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检测出有肺部小结节并需要手术患者84例,其中行肺叶切除术31例,其余行肺段切除术,比较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结果:两种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止痛药频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无差异。
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并发症和副作用明显少于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肺段切除术更加安全, 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結论:肺段切除术具有方便,快捷,痛苦少,术中出血量少,术中引流量少等优点,最大程度上的保存了肺组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标签:肺叶切除术;临床疗效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提高,螺旋CT与MRI更加及时的发现患者的问题,来我院呼吸科就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在CT的检查下,发现了肺部小结节。
人体的肺分为左肺和右肺,右肺三叶,左肺由于心脏的解剖占位有两叶,肺承担着全身的气血交换,由段支气管所供应气体的肺称为一个肺段[1]。
使用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更加安全,创伤小,现将我院实施手术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检测出有肺部小结节并需要手术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按照常规检查进行问诊查体,怀疑肺部有病变的可以做x光或是ct,最后影像诊断为肺部小结节(直径小于3cm)。
其中肺段切除术53例,肺叶切除术31例。
1.2方法: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第7肋间切一长约1cm切口,行钝性分离,用胸腔镜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并在胸腔镜引导之下开主操作口,长约4cm,开副操作孔,长约2cm。
分离肺静脉,随后行楔形切除小结节,在家属过目后立即送病理检查,确认恶性,清扫淋巴结,右侧肺叶清扫第2,3,4,7,8,9,10组淋巴结,左侧清扫4,5,6,7,8,9,10组淋巴结,切除肺段。
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部小结节的近期
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计102例诊断为肺部小结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解剖性肺段切除术32例和肺叶切除术组70例。
评价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分别为(75.9±16.3ml、8.3±1.4个)、(163.2±35.8ml、7.8±0.8个),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分别为(3.6±0.8d、476.3±126.4ml、7.58±0.36d)、(4.3±1.2d、758.9±203.5ml、8.97±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肺叶切除术比较,肺段切除术不仅手术出血量小,而且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胸腔镜;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小结节
目前随着CT技术的提高,32排、64排螺旋CT的普及,使得既往不能在CT下发现的孤立肺部小结节检出率大幅提高。
因为细小结节肺部穿刺的活检阳性率非常低,因此只有通过手术来判断肺部细小结节的良恶性。
目前有研究指出肺部细小结节的恶性率大约在10%~20%左右。
胸腔镜技术安全、微创,术后患者恢复快,使得胸腔镜切除肺部结节技术越来越成熟[1]。
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术式为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但是因为缺乏大规模对照研究,哪种手术方式的有效率更好尚未有统计。
因此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02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病例,试图比较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胸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共计102例诊断为肺部小结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肺段切除术32例和肺叶切除术组70例。
肺段切除术组平均年龄(43.9±13.2)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肺叶切除术组平均年龄(44.1±1.9)岁,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
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入选标准①就诊时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②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我院多层螺旋CT诊断为肺部小结节,小结节病灶小于3cm;③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④入院后通过完善各项检查,如头颅MRI、肝脏CT、ECT排除肿瘤转移者。
1.3排除指标①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②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或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内毒素、体液培养以及腹部 B 超、CT 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感染者。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
1.4定位方法对于肺部结节较小,术前采用CT进行定位,穿刺后注入美蓝,用定位钩标记。
1.5手术方法对患者全身麻醉,侧卧位,腋中线第7~8肋间,腋前线3~4肋间,腋后线7肋做手术孔。
若患者术前通过CT发现有肺大疱、肺囊肿病变广,或病灶较深者,直接行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术前疑为恶性病变,行肺楔形切除术,快速病理示恶性结节后,行淋巴结清扫,病理示淋巴结阴性,行肺段切除术,否则改行肺叶切除术。
1.6评价方法评价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
1.7统计分析方法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
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
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比较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手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分别为(75.9±16.3ml、8.3±1.4个)、(16
3.2±35.8ml、7.8±0.8个),两组手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分别为(
3.6±0.8d、476.3±126.4ml、7.58±0.36d)、(
4.3±1.2d、758.9±203.5ml、8.97±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手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的优点。
主要原因为其在切除病灶时最大程度上保存了患者正常的肺组织,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行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术后进行肺功能FEV1比较,并未提示肺段患者有明显肺功能的下降,仅有轻微的二氧化碳弥散功能降低[3]。
而且此类患者术后气胸、肺膨胀不全的几率更小。
我们研究中还发现两组术中淋巴结清理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考虑对于肺部微小结节的病灶,因肿瘤早期转移率低,因此术中病理切片阳性率不高,因此两种手术切除方式对术中
淋巴结切除的个数相似,肺段切除术能保证足够的切缘及淋巴结清扫数量。
我们还发现肺段切除术组与肺叶切除术组术后引流时间、引流量以及总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肺段切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数及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肺叶切除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因此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不仅体现微创的优势,还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少、等优点,实现真正的微创[4,5]。
参考文献:
[1]Roviaro GC,Rebuffat C,Varoli F,et al. Videoendoscopic thoracic surgery[J].Int Surg,2013 ,78(3):4-9.
[2]Detterbeck FC. Sublobar Resection Are the Answers Different or Is It the Questions[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2010,5(1):1500-1501 .
[3]Nakamura K,Saji H,Nakajima R,et al. A Phase ⅢRandomized Trial of Lobectomy Versus Limited Resection for Small-sized Peripheral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COG0802 /WJOG4607L)[J].Jpn J Clin Oncol,2010,40(11):271 -274.
[4]Henschke CI,I-ELCAP Investigators.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update 2005[J].Surg Oncol Clin N Am,2005,14(8):761 -776.
[5]Landreneau RJ,Hazelrigg SR,Mack MJ,et al. Post-operative pain-related morbidity: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ersus thoracotomy[J].Ann Thorac Surg,2012,56(9):1285-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