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电信市场大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6
内部材料 Internal Use参考资料:香港电讯市场概览 参考资料:香港概览• 基本情况– 位于中国东南海岸线,北与深圳相接, 距广州130公里,距澳门60公里 – 由港岛、九龙、新界和离岛四个主要地 区组成 • 土地面积: 土地面积:面积1104km² – 全国第33位,仅高于澳门 – 相当于上海的1/6;北京的1/16;新 加坡的1.5倍 人口:703万人(2009年底) 人口: – 全国第30位,高于宁、青、藏、澳 人口密度:6480/km²,世界第3 – 仅次于新加坡和东京 人口组成:95%是华人 平均寿命:83岁,世界第2 (仅次于日本) 仅次于日本) 男:79.8岁;女:86.1岁 家庭户数: 家庭户数:231.9万户(2009年底)2平稳• • • • •资料来源:恒生银行 ,香港政府统计处回 升香港电讯市场的基本结构• 市场化运作为主要导向,给予运营商和消费者充分的权利 市场化运作为主要导向, • 政府起到公共资源管理和平衡利益的作用拥有充分自主权,在不损害公 众利益和符合国际标准情况 下,均为运营商自主决定,特 别是决定资费 号码可以携带,运营商不能挽 留,无条件放行 重视信用,难以抵赖,有小额 债案法庭专门处理此类官司运营商消费者资源获取方式: 资源获取方式: ·频谱与牌照:公平竞标,价高 者得,服务承诺有保证金 ·号码:属配套资源,需要收费3·代表政府管理资源 ·平衡运营商和消费者利益 ·促进电讯业的公平竞争 (Pro-competition Policy) ·技术中立香港电讯业五个市场及其特点)号多卡一访入和ONVM含( )号多卡一访入和ONVM含(数据来源:OFTA移动通讯按售出计算,09年12月个人客户达1221万户,普及率174% 1221万户 按售出计算,09年 个人客户达1221万户,普及率174% 按激活计算,09年12月个人客户达1088万户,普及率155% 1088万户 按激活计算,09年12月个人客户达1088万户,普及率155% 完全竞争,价格很低,市场高度饱和,仍略增长国际电讯262个牌照,竞争过度,价格非常低,部分运营商甚至亏本经营 宽带注册用户帐号超过207万个,其中家庭用户190万(普及率81%) 20 190 81% 宽带注册用户帐号超过207 个,其中家庭用户190万(普及率81%) ,办公室用户17万。
中国与国外电信运营市场发展之比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运营市场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市场之一,其电信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与国外电信运营市场的发展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1. 市场规模首先来看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电信市场庞大而充满潜力。
根据中国通信产业协会的数据,在2019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超过1.4万亿元人民币,用户总数高达16亿。
与此相比,国外电信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例如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
2. 竞争格局在竞争格局方面,中国电信市场呈现出三大运营商垄断的态势。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国有企业垄断了中国电信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相比之下,国外电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存在着多家竞争对手,例如美国的Verizon、AT&T,欧洲的Vodafone等。
这种竞争格局能够促进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3. 技术水平就技术水平而言,中国电信市场在移动通信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率先实现了5G商用,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而国外电信市场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地区还在使用2G和3G技术。
在某些方面,国外电信市场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仍然领先于中国。
4. 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电信运营商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中国电信市场在提供基础服务方面相对成熟,但在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网络拥塞、信号覆盖等。
相比之下,国外电信运营商在服务质量方面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提供更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
这也与国外电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有关。
5. 政策环境最后要提及的是政策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电信市场存在较为严格的监管政策。
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护用户权益。
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国家的政策相对宽松,市场的自由度较高。
这种政策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中国与国外电信运营市场在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电信资费的国际比较(发表于《中国无线通信》北京市1999.10 )何济川根据国务院对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关于调整邮政、电信资费的请示》(信部联清[1999]66号)批复的精神,信息产业部于1999年2月5日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邮政电信资费的通知》。
依据《通知》的规定,自1999年3月1日起,中国电信资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过渡性调整:一是因特网资费方面的调整。
将中国电信拨号上网用户的网络使用费(基本费)按每月使用时间分两档计费:1至60小时部分,每小时4元;超过60小时部分,每小时8元。
通话费分为三档计费:1至15小时及超过80小时部分,按现行电话资费标准计收;15小时至80小时部分,按现行电话资费标准减半计收。
二是提高了市话的收费标准。
市话作为电信消费中涉及最广泛的一个项目,在这次调整中加重了所有基础用户的负担。
调价办法规定:“区内通话费(即通常所称市话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为每3分钟0.16元、0.18元、0.20元、0.22元”,相比此前市话费0.12元(可上下浮动20%)的资费标准,新施行的市话费以0.19元(中间价)计算,平均上涨58.3%,即使是新标准最低价0.16元亦较旧标准最高价0.144元提高11.1%。
另外,资费调整方案中的所谓“市话附加费一律取消”,对用户来说也没有实际意义。
以湖南省的情况而言,调价前市话费每3分钟0.15元,外加附加费0.05元,用户每3分钟实际支付通话费用0.20元。
调价后,湖南执行最高档市话费标准,即每3分钟0.22元,比调价前的名誉价格高出46.7%,比定价与附加费之和还高出10%。
三是降低了电话初装费和移动电话入网费的指导性标准。
固定电话初装费指导性标准降低为500—1000元;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低为500—1500元;住宅用户同址安装两部以上电话,从第二部起不再收取初装费。
但在实际执行中,各地多是尽可能地往这一指导性标准的上限靠拢。
世界各地的运营商简介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电信和通信业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作为这一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运营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营商在运营模式、服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就世界各地的运营商进行简要介绍。
1.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其主要业务包括移动通信服务、数据业务和增值服务等。
中国移动凭借覆盖广泛的网络和稳定可靠的服务,成为中国国内外用户的首选运营商。
2. VerizonVerizon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之一,提供电信、宽带和电视等服务。
其在美国拥有广泛的网络覆盖和先进的通信技术。
Verizon还积极推动5G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快速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
3. VodafoneVodafone是一家全球性的电信公司,总部位于英国。
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移动通信、宽带和固定电话等服务。
Vodafone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设有网络和分支机构,为用户提供全球一致的通信解决方案。
4. TelstraTelstra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电信运营商,提供移动、固定电话和宽带等服务。
该公司在澳大利亚国内建立了广泛的通信网络,并持续改进其技术和服务质量。
Telstra致力于为澳大利亚用户提供卓越的通信体验。
5. NTT DoCoMoNTT DoCoMo是日本的主要移动通信运营商,以其先进的技术和服务质量而闻名。
公司提供多种移动服务,包括语音通话、数据业务和互联网接入等。
NTT DoCoMo还积极引入新技术,如5G和物联网,为用户带来创新的通信体验。
6. OrangeOrange是法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覆盖。
该公司提供移动通信、宽带和电视等服务。
Orange注重创新,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通信体验。
7. Deutsche TelekomDeutsche Telekom是德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和宽带等服务。
在开放中融合香港电信市场十年回顾香港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
回归十年来,香港电信市场在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动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激烈的竞争促进了资费水平的降低,也推动了香港电信市场通过并购集中优势资源;如今,香港更成为内地电信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两地电信业的深入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香港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电信市场之一,就在这个仅有700万人口的港岛上,共生存有15家电信运营商。
但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技术和新业务,以及有序、充分的竞争,使香港的电信市场长久以来保持了生机和活力,也为香港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及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香港各类电信服务市场均已开放,并且没有外资拥有权的限制。
现有的监管制度在鼓励竞争的前提下,提供公平的电信市场环境,确保消费者获得最高效、最方便和最超值的服务。
这也成为推动香港电信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与开放并举回归十年来,香港电信市场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香港的电信市场发展如此之快,与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快速应用密不可分。
譬如,在3G方面,香港就是世界上较早推出3G服务的地区之一。
2022年1月27日,和记黄埔旗下的和记电讯成为香港首家3G运营商,香港第一张WCDMA网络也由此正式投入运营。
在固网创新业务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电讯盈科于2003年9月推出的宽带IPTV业务“now”。
“now”采用组播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并采用MPEG-2编码技术,最佳情况下画质能够达到DVD的水平。
该业务在推出的第一年就签约了26.9万个用户。
在采用新技术的同时,香港电信的资费水平一直呈下降态势,成为拉动用户和业务量增长的直接动力。
比如和记电讯为了吸引用户使用3G服务,不断推出手机补贴计划,用户每月的费用平均不过240港元,远低于其他已有3G服务的国家,可谓“物美价廉”。
当前,香港的4家主导移动运营商都已经推出3G服务,香港移动通信市场也踏入新纪元,视频通话、手机电视等高速多媒体服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
有關香港電訊業市場競爭效益的報告标题:香港电信业市场竞争效益报告引言:香港电信业是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之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开放,香港电信业蓬勃发展。
本文将探讨市场竞争对香港电信业的影响,分析竞争所带来的效益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竞争带来的效益:1. 提高服务质量:市场竞争强迫各家电信运营商提升服务质量,以争夺客户。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电信业不断提升网络覆盖、通信质量和速度,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 降低价格:竞争推动价格下降。
电信业市场竞争导致电信服务的价格逐渐下降,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加经济实惠的通信服务。
3. 创新技术和服务:竞争促使电信业不断推陈出新,引入创新技术和服务。
各家运营商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为用户提供更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选择。
4. 提升行业效率: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电信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提高产能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水平。
二、竞争面临的挑战:1. 市场垄断:目前,香港电信业市场仍存在一些垄断现象,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市场结构使得市场竞争受到限制,影响了效率和创新。
2. 不公平竞争: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可能不是公平的。
一些大型企业可能通过垄断地位或激烈的价格战来排挤竞争对手,导致市场失衡和不健康的竞争环境。
3. 缺乏合作: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信任。
缺乏合作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建议:1. 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强对电信业市场的监管,防止垄断现象的出现,维护公平和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2. 加强竞争政策:政府应制定更严格的竞争政策,鼓励更多企业进入电信市场,增加市场竞争程度。
3. 促进合作与创新: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电信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4. 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更优质和公平的电信服务。
IPTV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分析2006年是IPTV快速发展的一年。
Dittberner公司在2006年底发布的“全球宽带用户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IPTV用户增长了19%,达到270万。
其中香港电讯盈科以63.8万用户稳坐第一大IPTV运营商的位置,紧随其后的法国电信用户数也达到了42.1万户,并以37%的增长率获得增长率第一。
表1 IPTV用户数排名前10位的运营商表2 IPTV用户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以上数据显示,IPTV在各国的发展冷热不均,究其原因,网络承载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据Dittberner报告称,西欧只有40% 的DSL用户可以获得满足要求的带宽,法国为20%,西班牙和比利时为13%。
此外,各国IPTV的发展还与运营商所在国家的市场环境以及运营商遇到问题的应对能力有关。
下面以中国香港、法国、意大利、英国和美国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中国香港从表2中可以看出,香港地区的IPTV普及率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5 9.5%,电讯盈科更是以63.8万的用户数高居榜首,这几乎令所有人都对IPTV 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2003年9月,电讯盈科以“Now”为名开通了宽带电视业务。
推出以来,成功地吸引了30多家著名的内容供应商,开设了包括免费和付费电视在内的上百个频道。
丰富的内容是IPTV成功的关键。
电讯盈科为了保证节目源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内容提供商签署合约,服务刚推出时便可以提供23个频道,其中很多频道是在香港首播。
2006年,电讯盈科继续增添新频道,还推出自选电影的V OD服务,让用户自由选择喜爱的影片。
从频道分类可以看出,电讯盈科将日常生活的公益内容像交通、天气这样的信息频道和新闻、儿童等频道免费向用户开放,把HBO等电影内容、ESPN这样的体育频道以及Channel[V]音乐频道作为收费项目,向用户收取收视费。
表3 “Now”宽带电视提供的部分频道内容除了电视业务之外,电讯盈科还将宽带电视作为用户家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用户手中遥控器的互动功能,将家中的电视机转化成电子交易工具。
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近年来,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业发展迅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
下面将从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来分析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中国大陆地区是广播电视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通过电视台、广播台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传播,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媒体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电视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文化艺术以及教育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电视节目也开始向网络平台转型,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观看体验。
港澳地区的广播电视业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具备了良好的广播电视业发展环境。
香港的广播电视台数量众多,涵盖了新闻、娱乐、音乐、财经、体育等各个领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节目选择。
澳门虽然地域相对较小,但仍然致力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通过创新性的节目内容和高质量的制作水平,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台湾地区的广播电视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台湾的广播电视台数量众多,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新闻、娱乐、综艺、电视剧等各个领域。
台湾的电视节目在华语地区拥有较高的影响力,成为许多人的关注焦点。
未来,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广播电视业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的媒体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广播电视媒体需要不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适应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内容监管,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节目内容,推动广播电视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广播电视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媒体体验。
中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发展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多样化媒体内容的需求。
中国电信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中国电信市场是指中国国内电信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相关市场规模等情况的总称。
该市场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中国电信市场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快速增长。
二、固定电话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中国的固定电话市场规模庞大,在过去的几年里持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固定电话用户数量逐年增加。
2. 市场竞争:中国固定电话市场主要由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几家大型运营商垄断。
这些运营商提供各种各样的固定电话服务,并且在市场份额上存在一定差距。
3. 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固定电话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如数字化技术、宽带接入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通信体验。
三、移动电话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中国移动电话市场是中国电信市场中最大的部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
2. 市场竞争: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主导。
这些运营商争夺市场份额,提供各种丰富的移动通信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移动电话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和普及,为用户提供了与世界各地互联互通的便利。
四、互联网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巨大,用户数量庞大。
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各种互联网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2. 市场竞争:中国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由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
这些企业在互联网领域实力雄厚,提供了各种网站、应用和服务。
3. 移动互联网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上网,享受各种互联网服务。
4. 云计算和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
用户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存储和处理大量数据,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香港最早经营蜂窝式移动通信服务的是香港电话公司的全资附属子公司CSL与和记电话有限公司。
1984年,CSL推出香港首个公共流动无线电话服务,并于1987年获得牌照,经营TACS蜂窝式公共流动无线电话网络。
1984年,和记电话有限公司获发牌照,经营AMPS 蜂窝式流动无线电话网络。
1992年,SmartCom(后改名为数码通电讯有限公司)获发牌照经营GSM制式的网络。
自此至1996年,香港的移动电话市场上一直维持着4家运营商竞争的局面,他们分别是CSL、和记电话有限公司、讯联电信有限公司以及SmartCom Ltd.。
到1996年,香港的移动电话用户突破了100万户。
早期开放阶段(1995年~1999年)1995年,随着香港电讯的本地电话服务专营权的到期,香港电信市场开始了最早的开放。
当年,香港电讯管理当局发出三张新的本地固定电讯服务牌照给和记广讯有限公司、新世界电话有限公司和香港新电讯有限公司,使香港的本地电话公司从一家变为四家。
除电话业务外,各家公司均可以竞争方式经营公共交换式图文传真和数据通信。
IDD业务虽仍由香港电讯公司旗下的香港国际电讯有限公司垄断,但是,由于香港电讯管理当局允许其它通信公司经营回拨(Call Back)业务,因此,三家新的固定网络运营商纷纷通过低价的长途电话回拨服务与香港电讯有限公司竞争IDD市场。
1997年1月,固定电话服务全面实现了电话号码可携带功能,进一步为固网服务市场引入了竞争。
1997年到1998年,香港政府又陆续开放了虚拟网络和国际单分销的传真及数据部分。
本地移动通信市场较早引入竞争是在1996年。
1996年,香港电讯管理当局发出了6个经营个人通话服务(PCS)牌照给和记电讯有限公司、汇亚通讯有限公司(又名SUNDAY)、新世界流动电话有限公司、八方通讯有限公司、讯联电信有限公司、万众电话有限公司。
随后的两年内,CSL收购了讯联,数码通电讯收购了八方通讯。
经过这轮收购合并后,到1998年底,香港有6家移动运营商共经营了11个数字网络系统,竞争十分激烈。
1999年,香港实现了移动电话号码可携带功能,容许客户在转换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同时保留原有的电话号码,这进一步加剧了移动市场的竞争。
激烈的竞争使香港移动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用户数很快赶上并超过了固定电话的用户数。
对外电信服务市场开放于1998年。
1997年2月,香港参与签署了WTO基本电信协议,承诺于1998年1月起逐步开放香港的电信市场,允许国外公司进入香港电信市场竞争。
截至1998年底,香港共发出了26个提供对外电信服务的牌照,从而有效地引入了竞争。
全面开放阶段(2000年至今)从2000年1月1日起,香港电信市场开始全面开放,到2003年,香港政府已放开香港所有电信市场。
开放以后,香港的移动通信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2002年亚太电信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底,香港的人均移动电话数跃居世界第二。
在2002年9月国际电信联盟的《移动通讯时代的互联网服务》报告中,香港的移动通信互联网指数已名列榜首。
到2004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普及率达117%,宽频互联网的住户普及率达59%。
全面开放使香港电信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随之而来的是频繁的整合与并购,固网与移动的整合趋势显着增加。
2001年香港政府向6家移动运营商中的4家发出了第三代移动电话(3G)频谱牌照,这四家公司分别是:和记电讯、CSL、数码通及SUNDAY。
从那时起,各家公司和业内专家一直预言可能出现整合。
2004年,中国网通收购了香港电讯盈科20%的股权。
2005年,随着移动市场趋于饱和,香港先后发生了三起并购整合事件,分别是电讯盈科收购SUNDAY、香港流动通讯有限公司CSL与香港新世界电讯合并为CSL New World Mobility Limited以及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收购华润万众。
2006年6月,中国移动收购星空传媒所持有的凤凰卫视19.9%的股权,并与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联盟协议。
企业间整合使得融合性的业务得以迅速发展。
2007年1月,香港互联网电视客户人数超过80万,住户普及率超过35%。
发展到今天,香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电信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到2008年6月,香港有410多万条电话线,即每100个用户便有102条电话线,以人口计算的普及率达59.3%;移动用户增至1098万,普及率高达157%,是全球的最高比例,其中236万是3G、3.5G用户;超过192万名宽频互联网接入服务登记客户,服务速度可达每秒1000兆比特(Mbps),77.3%的住宅用户使用宽频服务。
与经合组织经济体系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的固定话音服务、移动服务、宽带服务与数据服务的渗透率皆名列前茅。
在电信服务价格方面,香港所有的电信服务价格都远低于大部分先进的经济体系。
由香港电信市场发展情况不难看出,香港电信市场的竞争程度一直相对较高。
到2008年10月,香港的固网运营商达11家,其中10家经营有线固网服务,1家经营无线固网服务,移动运营商有5家,经营10个2G网络和4个3G网络,利用卫星提供服务的对外固网服务运营商有6家,利用电缆提供服务的对外固网服务运营商有25家,对外电信服务运营商有249家。
按香港政府规定,所有本地固网运营商均获准在牌照下提供宽频服务,除此之外,共有168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在这为数众多的电信运营商中,进行全业务经营的企业集团只有三家:电讯盈科有限公司、数码通电讯集团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然而2007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已开始拟发放“综合传送者牌照”,即全业务经营牌照。
预计不久的将来,香港将会出现更多的全业务运营商,香港电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澳门电信市场简析垄断经营阶段(上个世纪初~1994年)澳门的电信业始于上个世纪初。
电话的使用最早是在澳门警署、炮台、葡萄牙驻军和各政府部门之间,由安装在警署内的总机接拨。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澳门电信业一直由政府邮电司直接经营,澳门电信业的发展一直十分缓慢。
1981年,澳葡政府对电信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改革,由政府与英国大东电报局签订了20年的经营合同,由大东电报局等组成“澳门电信有限公司”(简称澳门电信,CTM)。
自此,澳门电信业从政府垄断经营走向民营化。
民营化后的电信业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1991年10月,澳门电信全面实现了数字式转换系统,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电话线全面数字化的地区,比香港还早两年。
澳门的无线寻呼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都比较晚。
1976年,澳门开始经营无线寻呼业务,到1990年,该业务的用户数占当时澳门人数的9.75%。
移动电话到1988年11月才首次出现在澳门电信市场上,到1990年,澳门使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数只有两千,1992年增至1万户。
早期开放阶段(1995年~2000年)澳门电信业最早引入竞争的是无线寻呼业务。
1995年,广星寻呼有限公司、澳门无线电信息有限公司和联合电信联络公司分别获得澳门公众寻呼业务的经营牌照,从而在无线寻呼领域引入了竞争。
固网和移动业务仍然由澳门电信进行垄断经营。
1995年,澳门电信获得澳门邮电司发放的第一个GSM蜂窝移动网络的牌照。
同年,澳门的移动电话实现了完全由数字式取代模拟式。
2001年以前,基本处于垄断经营下的澳门电信业仍然保持较为快速的发展。
而由于资费较高,与固定电话相比,澳门的移动电话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1999年3月,澳门电信开始下调移动电话资费,将资费水平下调了13%,自此以后,移动市场快速发展起来。
互联网业务以及其他业务也由澳门电信垄断经营。
1995年,澳门电信在澳门首次推出国际互联网服务。
1999年,澳门的互联网用户达1.7万户,占电话用户总数的十分之一。
1997年4月,澳门电信又推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服务。
在澳门电信垄断经营下的电信业务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香港、台湾地区。
局部竞争阶段(2001年至今)从2001年开始,澳门的电信市场竞争开始初步形成。
2001年8月,澳门正式开放移动电话市场,三家GSM移动运营商开始竞争2G服务市场。
除了澳门电信外,另外两家分别是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旗下的和记电话(澳门)有限公司、数码通流动通讯(澳门)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引入竞争,2005年,澳门特区政府给中国联通(澳门)有限公司发放CDMA2000制式系统的3G牌照,2007年又分别给和记电话和澳门电信发放WCDMA制式的3G牌照,使得澳门经营3G业务的运营商数目达到3家。
竞争带来了移动市场的高速发展。
到2002年2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和记电话和数码通流动通讯的客户数分别迅速发展到了2.4万和1.2万,澳门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超过了40%。
迄今为止,澳门的固网服务市场仍然由澳门电信垄断经营,但澳门电信业的发展水平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到2007年8月,澳门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7.7万,占常住人口的34%,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2万,渗透率达138%,互联网用户数达10万多,占常住人口的84%。
在电信运营商方面,目前澳门地区有4家2G网络运营商、3家3G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只有澳门电信一家,经营有线电视服务的也只有一家运营商。
唯一进行全业务经营的是澳门电信有限公司。
澳门的电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逊于香港,但随着电信全球化的发展,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台湾电信市场简析垄断经营阶段(1886年~1988年)台湾的电信事业起始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巡抚刘传铭在台北创设台湾“电报总局”。
此后,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台湾地区的电信事业完全由政府垄断经营。
1950年国民党迁台后,最早由“交通部电信总局”管辖台湾电信管理局、“台北国际电台”及电波研究所三个直属机构,1981年,为适应电信业发展需要,台湾进行电信组织调整。
“电信总局”裁撤了台湾电信管理局、“国际电信局”、台北电话局、台北长途电信局、台中电信局及高雄电信局等六大附属机构,分别改组为台湾北区电信管理局、台湾中区电信管理局、台湾南区电信管理局、“国际电信管理局”及长途电信管理局,同时设立新的数据通信所专责办理数据通信业务,连同原有的电信研究所及电信训练所共八个附属机构。
在1989年之前的一个世纪里,私人用户不能自备电话机,因此,此间台湾的电信业发展十分缓慢。
早期开放阶段(1989年~1995年)1989年6月,台湾“电信总局”开放用户终端设备,同年同月,“交通部”开放了部分网络增值业务,允许民营业者加入经营。
之后,电信服务的开放过程逐步展开。
1994年,台湾开始出现第一家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新丝路。
1994年年底,台湾政府开始开放移动通信服务,当时开放的是公众CT2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