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说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适合朗诵的散文短篇小说作品50篇以下是50篇适合朗诵的散文短篇小说作品,欢迎大家阅读:1.《小桥流水人家》——丁玲2.《二月河留青》——杨矫3.《红楼梦释梦》——钱钟书4.《牵丝人》——沈从文5.《芙蓉镇》——张爱玲6.《背影》——朱自清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丰乳肥臀》——莫言9.《一个女剧院的生活》——莫言10.《后人》——沈从文11.《走路回家》——张炜12.《安妮宝贝系列》——安妮宝贝13.《放学后》——巴金14.《虎丘山》——余秋雨15.《病》——余秋雨16.《长恨歌》——白居易17.《细雨鱼儿晚来风》——杨绛18.《朵儿的故事》——张爱玲19.《闲情赋》——马伯庸20.《跨过山和大海》——宁芙21.《陌上花开》——张爱玲22.《结婚证》——张炜23.《归去来》——张炜24.《蒋勋爱小说》——蒋勋25.《繁花》——26.《琅琊榜》——海宴27.《鹿鼎记》——金庸28.《神雕侠侣》——金庸29.《雾都孤儿》——狄更斯30.《呐喊》——鲁迅31.《痴人说梦》——曹雪芹32.《日出》——巴金33.《青蛇》——张爱玲34.《故事新编》——鲁迅35.《打开心扉学写作》——海子36.《无聊日记》——郭敬明37.《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38.《流星雨》——眉黛39.《流浪记》——陈果40.《阳光灿烂的日子》——李碧华41.《春夜喜雨》——章含之42.《诗经》——诗经4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44.《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选》——施耐庵等45.《黄金时代》——王小波46.《雨季不再来》——三毛47.《创业史》——马云48.《东野圭吾作品选》——东野圭吾49.《罗生门》——芥川龙之介50.《草房子》——残雪以上就是50篇适合朗诵的散文短篇小说作品,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小说的阅读方法及解题技巧一、散文小说的阅读方法1、散文的阅读方法:三遍读文。
一遍读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线索;二遍读文画出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阅读完四道题目后再读文,确定答题区并搜寻答题信息。
2、小说的阅读方法:小说的阅读要从故事情节入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而揣摩小说的主旨。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①交代背景。
②推动情节。
②渲染气氛。
④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⑤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⑥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⑦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③细节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读懂文章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基础和关键,因些必须读懂文章。
议论句和抒情句往往流露出作者态度和情感,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为什么要读完题目再去思考并寻找答案呢?一方面,因为同一篇文章,可能我们的角度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题目里面我们可能会揣摩出命题者对文章的理解角度,有利于我们站在命题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从而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回答;另一方面,四道题目可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也可能透露出一定的解题信息。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相关题目这一资源。
二、相关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要点概括类题型:a.根据示例概括文章内容或情感。
答题技巧:首先要根据示例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事例,其次要分析示例的内容和结构特点,最后,再根据示例的内容、结构特点去概括。
这类题型可能是句子式的概括也可能是词或短语式的概括,注意看清要求。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考试中,小说和散文阅读是常见的题型。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战中考,下面介绍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并提供一些练习题和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小说阅读1.形象描写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人物、事物、环境的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要想做好这种题型,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仔细读题,掌握关键词汇。
读完小说后,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提示词语,来确定题目的内容和要求,避免偏离题目。
(2)注重细节把握。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还需对文章的各个细节进行把握。
只有对文章的各个细节做到了深入阅读和理解,才能给自己留下更多的答题思路。
例题:下列句子中,对“窗玻璃上写着敝公司的名字”进行了形象描写的是:A.窗户经历了漫长岁月而显得黯淡无光。
B.窗子上不时有粘着的广告宣传单。
C.店铺墙上写满了许多荒诞的“口号”。
D.夏天显得普通而冷淡,但冬天铭刻着一些不可忘记的名字。
【答案】D2.作者观点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思想来正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掌握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1)认真审题,掌握关键信息阅读和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汇,比如:作者观点、文章主旨等,确定题目所要求的答题思路和重点。
(2)仔细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旨表达作加强分析和思考。
挖掘文章的隐含含义,领会内容的精神内涵。
例题:由题意可知,作者所对立的社会现象是:A.历史文化丧失,道德价值缺失;B.缩短贫富差距,推进社会进步;C.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对待应多元开放;D.社会资源分配合理,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A3.情节分析题型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情节的掌握程度。
这种题型需要考生认真扫读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人物、事件与情节关系,理解短文中的内容和线索等。
2005-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一览表2005年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合欢树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
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
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深度解析】对于文章某个句子或某个段落的作用问题,这里先给同学们画一张表格句子位置可选作用1 可选作用2 可选作用3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有时考)总领全文(很少考)为下文作铺垫(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具体的引起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是与下文中某处内容形成对照等等,最常考)文章中间承接上文(仅仅是承上,很少考)引起下文(仅仅是启下,经常考)承上启下(两者兼有的情况也是经常考的)文章结尾点明中心(较常考,与作用2一起答)深化主题(较常考,与作用1照应开头(最常考,且容易被考生忽略)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2020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附答案详解)【四川遂宁】(二)阅读《眷恋那棵老柿树》,完成16~20题。
(15分)眷恋那棵老柿树赵宏欣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
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
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
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
”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
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
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
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⑩我点点头。
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⑾“那就是我的家乡。
”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
”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⑿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⒀“很近了,很近了。
”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
”他兴致勃勃。
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
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17.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
(3分)①是家乡的象征②是母亲的象征③是对家乡的眷念④是对童年美好的回忆⑤是对母亲无尽的牵挂和思念18.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高考现代文(小说散文)阅读答题要点术语详解小说阅读十个考点:1、叙述特点2、描写特点3、语言特点4、情节的作用5、环境描写的作用6、首段、尾段的作用7、标题的作用8、主题思想探究(先读最后三段)9、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情节紧凑,结构清晰。
10、赏析画线句作用题答题的五个(3+2)角度:1、对人物的作用(性格、心理、情感)2、对主题的作用(烘托、深化、揭示)3、对情节的作用(引出、铺垫、暗示、伏笔、抑扬、留白、线索、双线、巧合、悬念、时空交错【以“意识流”为叙述结构,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后重新剪接组合,从而使历史与现实交错,真实与虚幻反差,给读者以新奇的体验;叙述灵活自由,情节充满魔幻性,结构有张力;借历史影射现实,深化了主题】、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呼应前文、点明题旨、文眼、突转【结局出人意料】、富有戏剧性、欧亨利式结尾)4、对读者的作用(引起共鸣、引发思索、耐人寻味、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了解更加全面、更有人情味、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读者引入故事情境,增强真实感)5、表达效果:反差巨大、对比鲜明、充满张力、委婉含蓄、含而不露、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场景浓缩、情节集中、反复渲染、形散神聚、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窥一而知全貌(冰山理论)、利用简笔来加快叙述节奏、利用繁笔或宕开一笔来舒缓叙述节奏、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铺陈、延宕【副线情节穿插】、摇摆【连续设置悬念或意外】、曲笔【有意遮掩,不直书其事】、叙议结合、叙述结合描写、叙述结合抒情、多感官描写结合、使内容更加丰富、使表达更加细腻、使感情更加饱满、使形象更加鲜明、现实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幻交织、使情节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魔幻而不失其真实、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作品余韵十足“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答题术语如下:(1)反复渲染...气氛,凸显...(主题或人物性格、心理、情感)(2)反复点出...来暗示(衬托)....(3)反复强调...与...形成强烈反差。
中考散文和小说阅读训练一、是谁扼杀了哀愁迟子建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寞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悲怆》、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①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②“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③“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④“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⑤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⑥去集市的路上。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高考散文阅读真题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到橘子林去李广田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
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
”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
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
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
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
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
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
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
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与“四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
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
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
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如果我们去认真做全国卷历年小说题,答案设置角度往往和这四个角度相关,哪怕答案字面上没有点明。
而我们在答题时,也应该优先考虑从这几个角度作答。
比如,2014年全国乙卷的《古渡头》(叶紫)第4小题: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难度系数:0.2110,人均仅1.6分左右,很难的一道题)参考答案: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难看到,答案③④小点有关人物和主题。
①小点,实际上有关情节和人物,②小点也关乎人物和主题。
再比如,2015·全国卷乙卷《马兰花》: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难度系数0.433)第二问参考答案: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散文小说阅读
一、标题
1、标题的含义(表面意+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
2、标题的作用
(1)方法——比喻、象征、悬念、线索、双关、引用诗句等
(2)内容——写了什么/交代了什么/围绕……展开
突出了……中心/告诉我们……道理
(3)表达效果——含蓄不直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诗意、
令人深思、恍然大悟、句式整齐
二、信息概括题
1、部分信息概括填空,在文中找到词语(有的需要用自己的话概
括)
2、概括文章内容——谁+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某物+在什么情况下+怎样
3、概括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三、赏析题目
1、方法(修辞/写法/关键词)关键词的方法有:叠词、仿词、拟
声词、贬词褒用、反复
2、内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人某心情/某物某特点
表达了……中心
四、句子/段落/词语的作用
1、方法——修辞/写法(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反衬、插叙、
补叙等)
2、内容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人某心情/某物某特点/交代
了……的原因
表达了……中心
3、结构作用——点题、照应、首尾呼应、过度、铺垫、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总结全文/情节曲折
4、表达效果(尾)——……言有余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情理之
中、意料之外/文学内涵/想象空间
五、环境描写作用
1、自身作用——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氛围/突出环境特点
2、对人物作用——烘托人物性格、心情
3、对中心作用——突出中心
4、对情节作用——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六、句子含义
七、人物形象
1、说说人物是怎样一个人——从……可以看出……性格
2、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侧面衬托、环境烘托、对
比反衬、先抑后扬
八、写作手法
对比、拟人、照应、悬念、铺垫、先抑后扬、插叙、倒叙、象征(托物寓意)
九、主题概括——看文章最后2、3段
十、人称
我:给人一种真实感
你:直接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他: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用他、他们、这个人,有时也是泛指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