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19年8月课程考试《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哲学与人生考试题库及答案1、()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A.苏轼B.顾炎武C.王夫之D.颜元答案:B --------------------------------2、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A.智商B.年龄C.才能 D.品德答案:D --------------------------------3、秦汉之际,()成书,标志着作为日后中国伦理精神生长的元典和本体的《四书》伦理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
A.《论语》B.《礼记》C.《大学》D.《孟子》答案:B --------------------------------4、“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B.韩非子C.孔子 D.王安石答案:A --------------------------------5、在先秦诸子中,()对生死的态度,是最为达观的。
A.老子B.韩非子C.孔子D.庄子答案:D --------------------------------6、()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圣人 B.真人 C.仙人 D.至人答案:A --------------------------------7、儒家的创始人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答案:C--------------------------------8、张载把人性视为(),既与“以生为性”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克服了道德形上学的片面性。
A.伦理与道德的统一B.生物性与道德属性的统一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D.静止与运动的统一答案:B --------------------------------9、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A.世硕B.老子C.孔子D.韩非子答案:A --------------------------------10、行是知功的思想是从()开始的。
哲学与人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其含义是:A. 爱智慧B. 爱生活C. 爱艺术D. 爱自然2.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笛卡尔D. 康德3.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存在主义D. 辩证法4.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遵循什么原则?A. 快乐原则B. 自由原则C. 道德原则D. 利益原则5.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内容。
7. 阐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观点。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如何解释人与劳动的关系的?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0. 分析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 A2. C3. B4. C5. D二、简答题6.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无瑕的。
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7.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存在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强调了人的存在方式,即“此在”,并探讨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从而感到自己与劳动、产品和自身都产生了疏离。
三、论述题9.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这种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上。
10. 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可以应用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强调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核题南京,熙来攘往的丹凤街头,有一个特殊的乞讨者——陈某,他是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热能学博士,导师称其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才思敏捷。
他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大学任教,后来辞职准备去澳洲,但在签证时碰壁。
以后他又遇到了工作不如意等人生挫折,竟然心灰意冷地“看破红尘”,拒不找工作,加入乞丐的行列。
他说,“我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也不想为生活所累,我只想过一种最简单的生活。
”“自己只是每周末才出来乞讨,是因为周末乞讨所得就足够自己生活一周了。
” 请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或者人生价值观的理论,评述这位乞讨者的言行,并阐明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践履自己的人生责任?答:说到人生境遇之“顺”,当年的陈某可谓春风得意。
学校第一次招热能博士,仅有两个名额他就居其一,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留校工作,承担了“863计划”项目并成为主要技术骨干。
在别人眼里,他是颇有建树的专家,事业的辉煌大幕还只是刚刚拉开。
提及个人遭遇之“逆”,辞职出国未竟,夫妻分道扬镳,开了家小公司又因经营不善倒闭,被导师介绍到广州一家能源所工作,尽管月收入高达3000元,他仍然感觉不如意,重返南京后就呆在家里不愿再找工作了。
经过了学历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教育,取得了博士学位,实现了“学历成人”,却无法做到“精神成人”。
“博士乞丐”陈某的出现,说明了现行学历教育制度在育人方面的某种缺失。
透视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前后教育,我们的很多中学和大学,无不以学业分数为惟一指向,以考取名牌大学、攻读硕士博士作为成长的标准,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育,遗漏了心理素质教育和生存技能培训。
不少人虽然拿到了高学历,其心理结构却并未成熟健全。
就“博士乞丐”来说,人格上的不完整,可以说是其心理变异的最大诱因。
我们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践履自己的人生责任,就要做到:1.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我们也有追求共产党员高尚修养的绝对理由。
高尚的最基本条件是无私,无私才能公正。
2023至2024学年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题答案(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分。
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 古希腊文“哲学”一词由“爱”和“智慧”组成;在古汉语中,“哲”具有“智慧”“贤明”等含义。
下列说法没有揭示出哲学本义的是() [单选题]A.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之学B.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哲学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答案)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确答案)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题]A.科学的(正确答案)B.落后的C. 过时的D. 错误的4.歌德的名言:“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这句话说() [单选题]A.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矛盾的B.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C.创造社会价值是为了交换自我价值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正确答案)5.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化成人类。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单选题]A.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正确答案)D.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6.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
这段话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 [单选题]A.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高于一切B.要从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出发C.要全面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答案)D.要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话反映的是() [单选题]A.唯物主义的运动观B.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正确答案)C.正确的运动观D.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8.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福建省厦门市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思想品德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再设立_________。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A. 深圳特区________B. 滨海新区________C. 雄安新区________D. 浦东新区2.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有效预防,依法依规处置违纪违法学生。
A. 欺凌和暴力________B. 溺水________C.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________D. 校园安全3. 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举行,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A. 赵忠贤屠呦呦________B. 张存浩程开甲________C. 王忠诚徐光宪________ D. 龙冉屠呦呦4. 2017年1月3日,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现行教材中将“八年抗战”改为“________ 年抗战”。
A. 十一________B. 十二________C. 十三________D. 十四5. 2017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在第32届全球大会期间,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
A. 美国政府________B.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________C. 英国政府________D. 德国政府6. 66岁的“考研奶奶”仝正国在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圆了大学梦,经历了三次考研,努力实现自己的求学梦。
感悟“考研奶奶”仝正国的这份执着,我们应该A. 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B. 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C. 争取60岁后再苦读参加高考,赢得社会赞誉D. 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尽量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7. 有些贫困地区的劳动者存在着“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状况。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50分,每题2分)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C )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A、①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③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D )A、个人的体质B、个人的学业基础C、个人的家庭情况D、个人的性格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这表明( B )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B )。
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一)》期末考核试题-答案1、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课程考试《大学英语(1)》期末考核试题A卷-答案2、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课程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考试A卷-答案3、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考核试题期末考试C卷-答案4、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管理学概论》期末考核试题--答案5、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公共管理学》期末考核试题--答案6、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课程考试《现代教育技术》期末考核试题期末考试A卷-答案7、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课程考试《大学语文(一)》期末考核试题-答案8、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8月、2019年3月课程考试《现代汉语(一)》期末考核试题B 卷-答案9、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大学英语(2)》作业考核试题-答案10、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语言学概论》作业考核试题-答案11、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美学与美育》作业考核试题-答案12、《市场营销学》期末考核试题-答案13、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成本管理会计》作业考核试题14、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期末考核试题-答案15、福建师范大学19年3月课程考试《采购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16、等等其他科目-答案《大学语文(一)》期末考核试题领答案加wx:weimingjiaxc一、填空题。
共20分。
每个空格4分。
错别字不给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经一章》)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_______________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荀子·天论》)3、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 ■■ ■ ■ ■ ■ ■ ■ ■ ■ ■ ■▆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试卷 共2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对应的作答区域内,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期末考试A 卷姓名: 专业:学号: 学习中心: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0分1.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除了利欲之心,还有天生的 辨有知之能 。
2.性本自然论始于庄子而成于 魏晋玄学 。
3.义利关系即指道德和利益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关系,又是 公利与私利 的关系。
4.董仲舒的名言“正共谊不谋其利 , 明其道不计其功 ”,概括了孔盂的义利思想。
.5.仁爱 思想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6.韩非 虽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却也提出了道德应与法制协调一致的问题。
7.儒家“ 以德去刑 ”的主张,作为一种指导现实政治的理论显得过于幼稚。
8.安仁乐道的看法到了荀子那里,出现了 仁者安仁 , 知者利仁。
9.中国传统道德主要从 人性本善 和伦理学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和不朽。
10.庄子的义命论中透露出的 人生如梦 是不足取的。
二、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10分)1.人性本善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 D )A .孟子B .荀子 C. 墨子 D .孔子 2.下列规范侧重指个体德行的是( A )A .力行B .公忠C .正义D .仁爱3.庄子提出只有 才是最大的快乐( D )A .太和B .大乐C .安时D .无为4.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以下提法不属于二程看法的是( A )A .知先行后B .能知必能行C .知难D .行是知功5. 知行统一的认识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统一关系认识的高峰( C )A .朱熹B .王夫之C .王阳明D .颜元 6.荀子把 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D )A .仁义礼智信B .自然无为C .自强不息D .仁义礼法7.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 意识( A )A .入世和济世B .人世 C. 隐世 D .济世 8.自强不息的精神在 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 B )A .汉代儒家B .先秦儒家C .宋明儒家D .近代儒家9.在政治上,道家学派主张 ( B )A .有所为有所不为B .无为而治 C. 处下不争 D ;顺时安命 10.从行为修养方面看,讷言敏行的实质是 ( D )A .少说多做B .多说少做C .言行一致D .谨言慎行三、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10分。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综合试卷1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
3.伦理学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自然主义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
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
6.“谦而善下”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
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8.公忠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或色难)。
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道家学派的人生态度。
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分恭喜你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b.顾炎武c.朱熹d.王充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孔子a.生死观b.荣辱观c.苦乐观d.义利观a.宋明理学b.西汉儒家你的选项为:b正确。
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c.魏晋玄学d.唐宋时期a.天道b.人道c.天理d.道理你的选项为:b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b.出世意识c.济世意识d.入世与济世意识a.xx明b.朱熹c.王夫之d.颜元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a.学校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a.孔子b.子产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d正确。
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全文为Word 可编辑,若为PDF 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第1卷 一.综合考核(共10题) 1.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A.老子B.荀子C.孔子D.庄子2.中国古代儒家圣贤素来以力行为重,以空言虚浮为耻。
() A.正确B.错误3.“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了孔子不愿单纯、抽象地谈论生死,而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态度。
() A.错误B.正确4.荀子第一次提出“无为”或“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也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 A.错误B.正确5.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其根本精神和出发点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爱之道。
() A.正确B.错误6.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是源于儒家学者个人的人生坎坷不得志。
() A.正确B.错误7.苏轼把风俗比作国家的元气。
() A.正确B.错误8.公忠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是最根本的道德。
()A.正确B.错误9.据《孝经》记载,对于社会风气,孔子已经提出“移风易俗”这一命题,只是未作具体论述。
()A.正确B.错误10.诚信中包含着的唯心和封建成分有()。
A.至诚如神B.一言九鼎C.一诺千金D.君臣有信第1卷参考答案 一.综合考核 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AD。
《哲学与人生》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 .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下面值得你深交的同学是A.小周喜欢看名著,经常拉你去图书馆B.小吴经常请你去网吧打游戏C.小齐很“义气”,哪位同学和你发生矛盾,他立刻带人来教训他D.小谢经常用零花钱请你抽烟喝酒答案:A2 . 牛玉儒,生前担任XX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他一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被称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榜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这说明了A.人生价值在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是统一的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统一的D.人生价值的大小在于社会给个人的荣誉多少答案:C3 . 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A.社会属性B.复杂多样性C.生产活动性D.精神属性答案:A4 . 德国诗人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
”因此,营造和谐人际关系,要认识到A.人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B.人是有共性的,我们应该求同排异C.人是多样的,我们应该选择和自己个性类似的人交往D.人是有差别的,我们应该努力和周边人保持一致答案:A5 . 有些地方由于苹果的需求量大,苹果苗的价格不断上升,众多果农不惜投入巨资大种特种果苗。
几年后,苹果供应量大增,导致果苗价格急转直下,这给盲目投资果苗种植的果农造成了严重损失。
这说明A.做任何事情只要有胆量和勇气就能取得成功B.人生行动不一定都要以把握客观规律为前提C.人生行动要善于发现事物运动的规律,克服盲目性D.敢于行动等于成功行动答案:C6 . 英国伦敦当地时间2015年10月20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在英国议会大厦发表演讲时表示,中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人去缔造B.任何两个事物都发生着联系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D.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的答案:C7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智商
B:年龄
C:才能
D:品德
答案:D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C
()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A:苏轼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颜元
答案:B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C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知行相资以为用
B:知难行易
C:知易行难
D:知行合一
答案:B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提出了性三品说
C:否定了性三品说
D: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答案:A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单选题) 1: ()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人的人生价值体系中的最高目标。
A: 圣人B: 真人C: 仙人D: 至人正确答案:(单选题) 2: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 知行相资以为用B: 知难行易C: 知易行难D: 知行合一正确答案:(单选题) 3: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自()语。
A: 子贡B: 子夏C: 司马牛D: 子思正确答案:(单选题) 4: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A: 智商B: 年龄C: 才能D: 品德正确答案:(单选题) 5: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 仁B: 义C: 礼D: 智正确答案:(单选题) 6: 古代人性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 人性善恶问题B: 普遍共同的人性问题C: 从人性出发的心性修养问题D: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确答案:(单选题) 7: ()认为,以欲利之心和聪明睿智为内涵的天性,集中地表现为人心。
A: 荀子B: 老子C: 孔子D: 韩非子正确答案:(单选题) 8: 儒家的创始人是()。
A: 孟子B: 老子C: 孔子D: 庄子正确答案:(单选题) 9: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体现了()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
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性有善有恶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
A: 世硕B: 老子C: 孔子D: 韩非子正确答案:(单选题) 11: “治国推教而必有恒政”这句话中的“教”指的是()。
A: 道德修养B: 道德法规C: 道德教育D: 思想教育正确答案:(单选题) 12: ()把老子的道德说引向脱离人类社会生活的非伦理主义。
A: 孟子B: 老子C: 孔子D: 庄子正确答案:(单选题) 13: ()是最早提出天命气质人性论的理学家。
A: 张载B: 王安石C: 老子D: 荀子正确答案:(单选题) 14: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福建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传统道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A.先秦时期B.秦汉隋唐C.宋元明清D.辛亥革命后2.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其根本精神和出发点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爱之道。
()A.正确B.错误3.荀子把仁义礼法作为人道的基本内容。
()A.正确B.错误4.儒家学派认为人道、天道的本质是()。
A.仁B.义C.礼D.诚5.儒学的独尊,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性的统一。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孔子6.老庄的处世哲学表现在义利观上,以取义忘利为最高境界。
()A.错误B.正确7.仁爱不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A.正确B.错误8.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然而他们都是为仁义道德寻找根据,其根本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都是教人为善。
()A.正确B.错误9.荀子第一次提出“无为”或“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准则,也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A.错误B.正确10.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第一个对荣辱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理论论述的人。
A.老子B.荀子C.孔子D.庄子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BC2.参考答案:B3.参考答案:A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A7.参考答案:B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B。
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选考班)政治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审核:试卷说明:(1)本卷共二大题,44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在《论真理》中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意思就是,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
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①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源泉②认为思维对存在具有决定作用③认为存在对思维具有决定作用④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恩格斯说:“真正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句话重在强调①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下列观点与其蕴含的哲学观点相近的选项是①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④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来自于它①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设计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现成答案④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哲学基本问题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是①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代表着人类哲学思想的萌芽,这种哲学形态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③缺乏科学依据,仅仅是猜测④把物质归结为原子颗粒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7.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由此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