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炼字题
- 格式:ppt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诗歌鉴赏之“炼字”考点精讲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型的答题步骤和技巧一、“炼字”题常见问题类型1.诗中某个字用得好(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2.某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说出你的理由。
3.本诗中的某字,在其他的版本中作某字,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4.赏析本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者分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技巧在进行炼字题的解答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让我们赏析的这个字是哪一类型。
在高考题目中,常见的炼字的类型有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一)动词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
一些动词有着一词多用或者是活用的情况,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
比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的热烈,甚至能够让人联想到花丛中的蝶蝶飞舞的热闹景象,完美地将春天这种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来。
(二)形容词在古诗词中,少不了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
比如:“玉阶空伫立,速鸟归飞急。
”其中“空”字表达白白地、孤独地意思。
一个空字将诗人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和惆怅表现出来,使主题更加鲜明。
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其中“红”和“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本诗中被用作动词,既能够表示鲜明的色彩,又能够体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数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四)叠词在古诗中诗人运用叠词一方面强调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增加古诗的韵律,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高考语文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含例题)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炼字类题型常见设问方式主要有: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名题精选】【示例1】(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问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4分)【思路解析】题干已点明三四两句中“斗”“攒”两字用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分析时应联诗句上下文语境,具体解说这两个字“生动传神”体现在哪里,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
“斗”在句中用作动词,山崖本是静态的,用“斗”字,则将江两岸的山崖比拟化了,仿佛是两头巨兽在搏斗一样,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突出山崖的陡峭;而“攒”字是“群峰”的形态,因为“日隐”,天色昏暗,群峰连绵,重峦叠嶂,宛若攒聚在一处,突出峰峦密集、重叠、拥挤的状态。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技法点拨】解答炼字类题型切忌将该字孤立起来、割裂理解,而应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此类题型解题步骤通常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顺带指明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该字在写景状物方面的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指出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及训练题一、课前演练:例:1《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2红杏枝头春意闹3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4僧敲月下门5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二:炼字的常考语法: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三:炼字的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要强调修辞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翻译(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诗眼提问方式:1、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并赏析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1、构成全诗的线索、2、全诗的感情基调、3、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炼字专题一、炼字题1.提问方式(1)对诗中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形容词、动词)(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2.答题方式(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答题技巧(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判断是否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4)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5)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4.例题【例题】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含义+情景再现)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突出的情感)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照应试题)二、训练(2014·四川遂宁)(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作答。
(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4分)答案:(1)(2分)答:体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心境。
(2)(4分)答:一个“排”字,“推开”、“冲”的意思(1分),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1分),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2分)。
(2015•江苏常州)(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字(必备知识+典题示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必备知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较为常见。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不能把所“炼”的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题:诗歌鉴赏之炼字题【考点阐释】所谢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方法探究】一、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
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
1.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徐响入霜钟。
”“洗”字在用法上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
“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2.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炼得极好的字,往往能抓住特征表现景物。
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
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
3.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好的诗词往往能赋予景物以情趣、情感。
只要我们驰骋想象,就能领悟到其中的诗意。
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诗意的空间。
孟浩然有一首《宿建德江),“移舟泊烟者,日称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其中后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子了景物以感情。
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清“月近人”呢?当然,除了要符合音的、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日释客愁新”,所以月亮成了一个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
4.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王国维有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诗歌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炼字题专项训练答案一、奉和思黯自题南庄见示兼呈梦得白居易谢家别墅最新奇,山展屏风花夹篱。
晓月渐沉桥脚底,晨光初照屋梁时。
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
除却吟诗两闲客,此中情状更谁知?1、诗中“山展屏风”之“展”字好在哪里?展:①实际情形是山形绵延广阔。
(析:合景物特点)②化静为静,体现出为了迎接客人,山似乎也展示出自己美丽的一面表示热烈欢迎。
(析:合人物感情,通过手法来把感情表现出来)2、“风洗池”中的“洗”有何妙处?“洗”字,①写出了风微微,水澄澄的样子。
②把风写得有了人的情趣,也懂迎客之道。
二、化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1、“侵”字换成“映”“照”表达效果有何不同?①侵:逐渐渐染的意思,实际情形是作者在夕阳的余晖下还家;(合景物特点)。
②用“侵”化静为动,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
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嬉戏,有了人的情感,似要留人山中。
(合人物感情,生动)2、全诗是围绕诗中的哪两个字来写的?围绕“还家”来写的,“日落风起”,是说在山中浏览得久了,要回家;而山中的美景又让人留恋,让诗人不舍,不想还家。
三、捣练子令李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空”字在诗中有何好处?空,既是指空间上的空荡荡(合景物特点);又是指作者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
寂寥空虚,百无聊赖(合人物心情)。
2、联系我们课本中学过的《秋兴》中的诗句,说说“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思。
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合景物特点)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也有思念远方人的意思。
这与杜甫《秋兴》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样,也是表达思念远人之意思,以及孤独之意。
(合人物心情)四、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一)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
(6分)枝间新绿一重重,XXX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A2)XXX《木兰花》中有“XXX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分)答案:《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的“闹”表达的是花开的欢快和热闹,而《木兰花》中的“闹”则表达的是春意盎然的喜庆气氛。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
(2分)答案:本诗的意图是借描写海棠花的美丽和欢快,来表达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关怀。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城东早春 XXXXXX在新春,XXX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3分)答案: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城东早春的自然景色,其中“清”字的妙用在于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春天的清新和明媚。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4分)渡荆门送别XXX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荆门附近的山和江,山势高耸,与平野相接,江水奔腾,进入了荒芜的流域。
这里的景象给人一种辽阔、荒凉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离愁别绪。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该诗尾联中的“送”字妙在表达了别离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旅途的期望。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
(4分)偶题 XXX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古诗炼字题讲义
2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来。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古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练习巩固 第四步:作用 1.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
2.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点作用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释字义、描景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点作用)
~~~~~~~~~~~~~~~~~~~~~~~~~~~~~~~~~~~~~~~~~~~~~~~~~~~~~~~~~~~
归纳总结
家庭作业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炼字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炼字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___(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春望[唐]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
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答“A”,错误的请答“B"。
①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②“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的愁情形成对比。
③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④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的主题。
⑤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居竹轩【元】倪瓒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___(2)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