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
- 格式:doc
- 大小:28.12 KB
- 文档页数:3
诗歌鉴赏――炼字1、炼动词。
例2: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3: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例4: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2、炼形容词。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6: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7、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3、炼数量词。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4、炼虚词。
(三)炼字题的语言表述:解题格式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歌鉴赏之炼字
炼字类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思考过程:分析由大到小,答题由小到大。
第一步,弄清全诗的思想内容,即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是批评/揭露/歌颂/表达某种情趣?
第二步,看该字所处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第三步,(该字所起的作用必然与该句和全诗的思想内容一致,)看该字对写景/叙事/抒情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①结构字所在的句有何
功能起承转合②主旨)
讲练结合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步骤:
①渊明诗《饮酒》表现的是陶氏归隐后的清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
②句是描写的是陶氏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断,作用是叙事。
③“见”字肯定也为表达这种闲适情趣服务的,再用替换法加以比较,如改为“望”或“看”等,这样答案就明朗了。
答案:
①“见”意为看见,该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②“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
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③“见”的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不着痕迹的突出体现了作者的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对主旨的作用)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该诗第二句中的“挂”字用得很传神,请说出它的妙处。
答:
①“挂”字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化动为静,
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和远看时特有的形态。
③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提问: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表现诗人对江边日暮美景的喜爱之情。
过香积寺王维(2003年卷)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提问: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补充知识: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它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答:诗眼是“咽”和“冷”(2分,指出诗眼——步骤一)。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
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就词语和句子本身分析——步骤二)。
“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2分,就全诗意境情感分析——步骤三)。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提问:试分析“近”字的表达效果。
答:
①“近”有“主动亲近、接近”之意。
(字义)
②在‘清澈平静的江水中,有一轮孤月似乎主动亲近诗人,想慰藉和抚平其寂寞的愁心。
(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
③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表现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境。
(意境或情感)
绝句二首之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提问:请分析“燃”字的表达作用?
①“燃”,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字意)
②出了满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而且也表现出山花随风起伏的动态美,(放入句中)
③山之“青”与花欲燃之火红鲜艳,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
的景象,结合本诗后两句作者对于年复一年归期无定的焦虑,以乐景写哀情,乐景愈乐,哀情愈哀。
(该字所烘托的意境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