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拔罐方面的书籍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特制的罐子,将罐子上方的空气排除,产生负压效应,使罐体吸附在皮肤上,以刺激和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筋骨等部分,达到调理身体、促进健康的效果。
如今,拔罐已逐渐走入世界各地,备受关注和认可。
下面是一些关于拔罐方面的书籍,供您参考:1. 《拔罐法大全》作者:何桂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拔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拔罐的基本知识、拔罐的步骤与技巧、拔罐对各类疾病的治疗等内容。
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拔罐的具体操作过程,方便读者进行实践和学习。
2. 《拔罐疗法:养生拔罐实用宝典》作者:高科霖该书介绍了拔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并详细描述了拔罐对于不同部位、不同病症的应用技巧。
书中还介绍了拔罐的常见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对读者在实践中的疑惑进行了解答。
3. 《阴阳学与拔罐术》作者:刘宗秀该书重点介绍了拔罐与中医阴阳学的关系。
书中详细探讨了拔罐对身体阴阳平衡的调节作用,并通过临床案例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此外,书中还结合中医经络学和经典文献资料,讲解了拔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4. 《拔罐技法指南》作者:李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拔罐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拔罐前的准备工作、选用合适的拔罐器具、判断和选择拔罐部位等内容。
同时,书中还对拔罐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提醒,帮助读者正确使用拔罐技法。
5. 《拔罐奇穴:中医拔罐的奇效与奥秘》作者:郭勤义该书深入探讨了拔罐与奇穴的关系,并介绍了奇穴治疗方法以及拔罐对奇穴的应用。
书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读者理解奇穴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更准确地进行拔罐治疗。
这些书籍涵盖了拔罐的基本知识、技巧和应用,对于想要学习和了解拔罐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同时,这些书籍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拔罐技法,促进健康。
不过,由于网络平台限制,无法提供书籍的具体链接,请您通过线下书店或在线图书平台搜索相关书籍的名称和作者名字,进行查阅和购买。
拔火罐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
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拔火罐:是中华传统医疗保健中医器具。
①制作方法:徐州是出产玻璃制品的产地之一。
有悠久的历史。
质量优,纯度高。
生产推出的玻璃拔火罐,是使用高温玻璃炉、池炉法机制的。
是环保产品。
②质量:无色透明。
壁厚边宽,罐口光滑、没毛刺。
手感好。
系以耐热性好的玻璃制成,口小,腔大,罐口略外翻。
有五种型号。
玻璃罐的优点是罐壁透明,可随时面察拔罐部位的皮肤变化,因此临床最为常用。
又由于观察方便,特别适于刺络拔罐。
5只/套,有5个规格,有底顶座。
产品已经销到世界各地,受到外商的好评。
中国第一“罐”!国内的诊所、医院等,医务人员说:“使用得顺手,质量好。
不易碎。
偶然掉到地上不怕坏。
”③包装:任何型号的拔罐12只/合小包装,使用瓦楞纸板包装箱/合。
每一个罐有格板,2层包装。
5只罐体总重量:+/-50G/ 》,900克/套,质量符合产品标准。
④类别、规格:产品分为:1.0无色火罐。
5只/套,有5个规格。
有顶(底)座(产品是在自然光线下拍照的,与实物有误差的,请与实物为准。
拔罐法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拔罐法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拔罐法,又称火罐,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于中医理疗的方法。
通过利用罐形器具在皮肤表面刺激产生负压效应,拔罐法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缓疼痛、促进体内湿气排出等作用。
本文将对拔罐法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拔罐原理、拔罐器具、拔罐方法、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拔罐原理拔罐的原理基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医理论。
拔罐时,罐形器具被置于皮肤上,通过燃烧物质产生负压,罐与皮肤之间的空间形成真空状态,从而导致皮肤被吸起、深层组织被牵拉。
这种牵拉刺激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症状。
二、拔罐器具拔罐器具包括吸罐、玻璃罐、竹罐、塑料罐等。
传统的吸罐是使用带有阀门的玻璃杯,现代则使用带有手风琴式泵的塑料罐。
不同的器具材料和形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负压的程度和均匀程度,因此在拔罐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罐具。
三、拔罐方法拔罐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和移动法。
直接法是将罐形器具直接置于皮肤表面,然后局部进行拔罐。
间接法是在拔罐前在皮肤上涂上一层中药,然后在药物之上拔罐。
移动法是在拔罐过程中,将罐形器具移到需要处理的区域上,以达到拔罐一定时间后快速移动的效果。
在拔罐时需要控制拔罐的时间和力度,避免出现过度牵拉皮肤或其他不适症状。
四、拔罐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拔罐适用于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例如肌肉疼痛、颈椎病、背痛、肩周炎等。
此外,拔罐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然而,拔罐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存在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禁忌症包括出血疾病、低血压、中风后或中风恢复期、皮肤损伤和开放性伤口等。
在进行拔罐前,应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充分了解,避免拔罐带来的不适。
五、注意事项在进行拔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拔罐前要保证皮肤干燥,以免影响罐具的吸附效果。
其次,在拔罐后不宜马上洗澡,避免感冒或引起皮肤过敏。
另外,需要注意随时观察拔罐部位的变化,如果出现皮肤泛红、瘀血、水肿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将罐具移位或停止拔罐。
拔罐法大纲要求:一、拔罐方法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三、拔罐的注意事项一、拔罐方法拔罐法二:二、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
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痛经、中风偏枯、瘀血痹阻等。
此外可用于防病保健、清除疲劳。
三、拔罐的注意事项1.留罐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可减压放气或立即起罐;起罐时不可强拉或旋转罐具,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2.不宜拔罐的情况: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疾患、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
不适于走罐法的部位是A.头部B.脊背C.腰臀D.肩胛E.大腿『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走罐法适于面积大,肌肉丰厚部位。
如脊背,腰臀,大腿。
留罐法一般留罐时间为A.5~10分钟B.10~15分钟C.15~20分钟D.20~30分钟E.3~5分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留罐法一般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不宜进行拔罐的病证是A.伤风感冒B.体弱疲劳C.溃疡患处D.扭伤E.瘀血『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疾患、高热、抽搐等禁止拔罐。
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大纲要求:一、电针法二、三棱针法三、皮肤针法四、火针法五、穴位注射法一、电针法二、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称三棱针法。
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灵枢·官针》中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法的记载。
现代称为“放血疗法”。
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一: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二:三棱针法的适用范围三棱针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
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拔罐详解第一章:拔罐基础 (3)1.什么是拔罐疗法 (3)2.刮罐与点罐的区别 (4)3.拔罐的中医理论依据 (4)4.什么是摇罐和转罐 (5)5.什么是发泡罐 (5)6.拔罐中的常见情况及处理 (7)7.拔罐疗法的中西医机理 (8)8.中医拔罐如何操作 (9)9.什么是药罐? (9)10.火罐都有哪几种? (10)11.拔罐的适应症 (11)12.什么是水罐 (11)13.什么是走罐 (12)14.拔罐的操作方法简介 (14)第二章:拔罐的介质 (15)1.拔罐的器具 (15)2.拔罐的吸拔方法与运用 (16)3.拔罐法 (17)4.拔罐疗法 (18)5.拔罐疗法时间探讨 (20)6.拔罐适应症 (21)7.拔罐治疗白癜风 (21)8.用火罐:三个误区要明白 (24)9.拔火罐新法浅散法 (24)第三章:火罐的种类 (25)1.角制罐 (25)2.竹制罐 (25)3.陶制罐 (25)4.玻璃罐 (25)5.挤气罐 (26)6.抽气罐 (26)7.火罐与负压初探 (26)8.几种拔火罐的方法 (27)9.走罐 (27)10.走罐疗法 (28)11.拔火罐三大误区 (29)12.拔罐疗法的功能及特点 (32)13.常用罐法及其特点--火罐法 (34)14.常用罐法及其特点--闪罐法 (35)15.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走罐法 (36)16.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转罐法 (36)17.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刺络拔罐法 (37)18.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水罐法 (37)19.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药罐法 (37)20.拔罐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38)21.拔罐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1)第四章:拔罐文化 (43)1.先秦时期 (43)2.晋唐时期 (43)3.宋金元时期 (44)4.拔罐简史--先秦时期 (45)5.拔罐简史--晋隋唐时期 (45)6.拔罐简史--宋金元时期 (45)7.拔罐简史--清代时期 (46)8.拔罐简史--现代时期 (47)9.火罐疗法的源流 (48)10.火罐的源流 (48)11.拔罐疗法发展概况 (49)12.拔罐操作 (50)13.拔罐可助您轻松戒烟 (51)14.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52)15.拔罐疗法的保健功效 (53)16.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53)17.儿童保健拔罐 (55)18.足三里穴拔罐的保健作用 (56)第五章:百病拔罐 (57)1.哮喘的拔罐疗法 (57)2.风湿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57)3.治胃炎的拔罐疗法 (57)4.儿童哮喘的火罐疗法 (58)5.百日咳火罐疗法 (59)6.拔火罐治哮喘 (61)7.感冒的拔罐疗法 (62)8.咳嗽的拔罐疗法 (64)9.肺炎的拔罐疗法 (68)10.高血压病的拔罐疗法 (71)11.惊悸的拔罐疗法 (73)12.健忘的拔罐疗法 (75)13.眩晕的拔罐疗法 (76)14.慢性胃炎的拔罐疗法 (78)15.泄泻的拔罐疗法 (80)16.胃痉挛的拔罐疗法 (82)17.呕吐的拔罐疗法 (84)18.腹痛的拔罐疗法 (85)19.腹胀的拔罐疗法 (87)20.呃逆的拔罐疗法 (88)21.便秘的拔罐疗法 (90)22.偏瘫的拔罐疗法 (92)第一章:拔罐基础1.什么是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录1、拔罐起源2、拔罐特点3、拔罐作用4、拔罐器具种类5、真空拔罐器好轻松真空磁疗拔罐器·品牌文化系列之一【拔罐的源流】拔罐,古时是用火使之产生负压,故称为火罐。
拔罐疗法,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
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
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后至今,人们在原来的火罐的基础上进行改近,遗弃了原来传统的点火的方式,直接用真空枪在罐内抽气,使罐内产生负压。
这种真空罐溶入了科学技术,使之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好轻松拔罐器就是禀承其中国传统医术,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好轻松真空磁疗拔罐器·品牌文化系列之二【拔罐的特点】1、价廉高效安全实用:拔罐疗法治疗疾病,操作简单,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病人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得到康复,避免了服用药物给机体带来的损害和不良反应。
2、罐法多样取用灵活:把留罐、闪罐、走罐等多种操作方法与针刺、推拿、磁场、药熏等相结合,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3、异病同治重在调整:拔罐疗法的调节作用和独特功效,使得临床中在取穴、操作方法等不变的情况下,可治疗多种疾病,充分体现了拔罐疗法在治疗疾病中的整体良性调节作用。
4、缓解疼痛立竿见影:拔罐疗法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作用,无论内科的头痛、还有外科、伤科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皆可即时见效,功效迅捷;实可谓“痛随利减,当通其经脉则疼痛去矣”。
一、拔火罐理论
一、目的
用灌状器具、借助热力、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达到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去污的目的。
二、注意事项
1、应选择肌肉较丰富的部位拔罐,骨骼凹凸或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操作应稳准轻快,留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并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火罐吸附情况。
4、拔出脓血者,应清除干净,并在局部覆盖敷料或外敷药物,火罐要清洗、消毒后再用。
5、防止烫伤,如局部出现较大的水泡,需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涂以紫甘油或黄连膏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6、注意防寒保暖。
三、适应症
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风寒感冒等症状,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