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人教版练习题第八十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3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单元双基训练(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者错.,无安国 错:错误 B .物之罕.至者也 罕:少 C .上下乖.离 寇难并至 乖:违背 D .籴.贵民饥 籴:买米 解析 A .错:交错。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祅是生于.乱生于.今而志乎古 B.⎩⎪⎨⎪⎧ 上明而.政平因物而.多之 C.⎩⎪⎨⎪⎧ 风雨之.不时物之.已至者 D.⎩⎪⎨⎪⎧则是其.在我者也而不慕其.在天者 解析 A .从/在;B.都表递进关系;C.用在主谓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D.助词,不译/代词,那些。
答案 B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译文:只要不违背礼义,何必在意人的言词呢?B.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译文:小人把错误归于自己,而指望天来帮助自己。
C.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觉得这些事情奇怪,是可以的;而害怕它们,就不对了。
D.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译文:国家不施行礼义,那么功业名声就不清白了。
解析A.恤:忧虑;B.错:舍弃;D.白:显著。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课文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只要言之成理,有何不可呢?(各执一词)..,智者见智B.虽然苹果公司没有真实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3G版Iphone 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并没有忽视。
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Iphone进入大陆指日可待....。
(倚马可待)C.在号称法制完备的日本,竟有相当数量的政治家漠视法律规定的国民义务,足见养老金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已到了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的程度。
(积重难返)D.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但对于袁贵仁来说,自己的火还未烧起,民间对教育部长的殷切期望就已经火焰高涨了。
第三、四单元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荀子在《乐论》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的美学见解。
荀子曾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然美的存在,并进而认为人的生理感官有感受美的能力,审美享受部分属于人的本能欲望。
既然审美与生而自然的人类本性欲望有关,那么作为供人享受的“声”——音乐,当然也是其来有自的。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论》)“乐”来源于人的性情抒发,又给人以审美快感。
“声音动静”是“乐”产生的基础,人和“乐”相辅相成,也相生相息,彼此间的这种存在关系本身,也就决定了“人不能无乐”。
这样,荀子就表明了他对音乐的一个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看法,即“乐”关系着人的存在,是人基于自身本性的一种需要。
人需要“乐”,“乐”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那么“乐”自身又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从音乐的基本性质来看,由于它源于人的性情抒发,所以也能感动人的性情,它对于人不具有强力制约,而只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感染之、教育之。
因此“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论》)。
从音乐表现的内容来看,它集中体现为一个“和”字。
“乐之中和也”(《劝学》),荀子甚至把它突出强调为“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乐论》)。
关于音乐的形式,荀子认为,音乐强调表达,这种表达应该是“乐而不流”。
他又从具体表现手段上,把音乐区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
关于声乐,他说:“失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关于器乐,他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
”音乐演奏要先定一个中音作为基本音,用来确定乐调的谐和,然后再把各种乐器配合在一起,调整好节奏,一齐合奏来完成一支美妙的乐曲,由此可以看出,荀子不仅对音乐演奏极为熟悉,而且他也似乎有意识地把音乐演奏这种形式上的“合奏”,同音乐表现“中和”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
这里显示出荀子对音乐深刻而又独到的美学见解。
2019-2020学年度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人教版习题精选六十六➢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之相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月出于东山之上当其欣于所遇C、何为其然也铮铮然有京都之声D、初为《霓裳》后《六幺》因为长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C、公车特征拜郎中京师学者咸怪其无证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欲与君相知(结为知己)长命无绝衰(使,令)B、夙昔梦见之(昨夜)绵绵思远道(绵延不绝)C、谁肯相为言(问讯,告诉讯息)长跪读素书(长久地跪着,表示悲伤)D、乃敢与君绝(才)下言长相忆(思念)【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缠绕,被缠绕)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B、或凭几学书(写字)余扃牖而居(关闭)C、受物之汶汶者乎(皎洁的样子)鼓枻而去(船桨)D、曩者辱赐书(从前)则仆尝前辱之责(责任)【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B、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C、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①吾其还也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速,引申为“洪亮”)②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边,“天际”即天边)B、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越过)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特)C、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要)D、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砍伐)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处分适兄意B、昼夜勤作息否泰如天地C、可怜体无比偭规矩而改错D、本自无教训蹑履相逢迎【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技经肯綮之未尝C、惟兄嫂是依D、故不我若也【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习题精选第八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下面划线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②操当以肃还付乡党B、①不足与图大事②失其所与,不知C、①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②骑乃得过D、①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从词语用法的角度,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③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④浴乎沂,风乎舞雩⑤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⑥贤贤易色⑦求也退,故进之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B、①/②⑤/③⑥⑧/④/⑦C、①/②⑦/③⑤/④/⑥⑧D、①③/②⑤/④/⑦/⑥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终老不复取。
B、箱帘六七十。
C、府吏见丁宁。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景翳翳以将入②散文是写景和抒情的艺术B、①悦亲戚之情话②有对恋人悄悄地说着情话呢C、①聊乘化以归尽②朋友久别重逢想多聊一会D、①将有事于西畴②大家都忙着指农耕之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地事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驼业种树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C、智勇多困于所溺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D、不知始何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B、轲自知事不就C、泣孤舟之嫠妇D、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靡室靡家,玁狁之故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B、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C、①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D、①戎车既驾,四牡业业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
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
俯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对象。
他们都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内涵丰富的荀子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乃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足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性,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
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是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
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荀子不畏权贵,“敢为异说”。
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墨翟、慎到、田骈、子思、孟轲等十二个当时著名的学术权威。
荀子公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
他以“人性恶”为哲学基础,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
正因为如此,荀子遭到儒学门人的激烈反对、君王的轻视冷漠和小人的谗言诽谤。
他到处游说,到处碰壁,晚年被罢黜兰陵县令,流落在民间,依靠教书为生。
可是,世间的冷漠、小人的诽谤、悲怆的命运,并没有让荀子气馁、丧志。
荀子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019-2020年高中选修语文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人教版练习题第八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各句加线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劝止)路出名区(经过)B、接孟氏之芳邻(结交)或棹孤舟(桨)C、御六气之辩(差别)慈父见背(我)D、而刘夙婴疾病(儿时)怒而飞(奋发)【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妪,先大母婢也。
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与蝼蚁何以异?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B、《齐谐》者,志怪者也C、俯察品类之盛D、引以为流觞曲水【答案】:【解析】:第6题【填空题】本文依时间顺序写了______三个故事。
前两个故事写的是______的矛盾,侧重表现______的______,后一个故事写的是______的______矛盾,侧重表现______的______精神。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翻译文段中划线的“过”字。
信陵君过______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______之。
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过______之,仆从以为过______矣。
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______几日便归。
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______也。
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
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
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3单元《荀子》选读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 (2017高一下·江阴期中)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 . 舍相如广成传B . 而况于明哲乎C . 人皆得以隶使之D . 越国以鄙远【考点】2. (2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没而下。
B .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C . 破癕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D . 王说之,益车百乘。
【考点】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古之学者必有师B .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C . 以为桂林、象郡D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考点】4.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A . 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B . 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C .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D .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考点】5. (2分) (2020高一上·乌鲁木齐期末)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仲卿母所遣A . 自缢于庭树B . 渐见愁煎迫C . 何言复来还D . 老姥岂敢言【考点】6.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不断完善自我。
B . 三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回想初逢时,我们都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现而今大家都已双鬓染霜,垂垂老矣。
C . 日本右翼势力炮制了一出购买钓鱼岛的闹剧,他们的表演十分拙劣,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D . 近年来,“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等特色旅游方兴未艾,甚至成了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第三单元《荀子》自主检测与反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和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天不为人之恶.(厌恶)寒也辍(chuò,中途停止、废止)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也辍行。
B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区别),则日切瑳(cuō,通“磋”,切磋)而不舍也。
C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wánɡ,大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阴暗险恶)而亡矣。
D .大天而思.(思慕)之,孰与物畜.(xù,畜养)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 C解析 “王”读wànɡ,意思是“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组是( )A.⎩⎪⎨⎪⎧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B.⎩⎪⎨⎪⎧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答案 C解析 C 项均通“智”,智慧、聪明。
A 项无通假字/通“尝”,曾经。
B 项无通假字/通“措”,废弃。
D 项均不是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怪.之,可也万物之怪.,书不说B.⎩⎪⎨⎪⎧ 日.月食而救之是以日.进也C.⎩⎪⎨⎪⎧ 治.乱天邪禹以治.D.⎩⎪⎨⎪⎧ 本事不理.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动词,治理。
A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
B 项太阳/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C 项安定,太平/使动用法,使……安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B.⎩⎪⎨⎪⎧ 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C.⎩⎪⎨⎪⎧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D.⎩⎪⎨⎪⎧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答案 C解析A项因为/认为。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单元测试(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均为通假字的一项是 ( ) (3分)A.⎩⎪⎨⎪⎧ 君子有常.体矣是无世而不常.有之B.⎩⎪⎨⎪⎧ 三者错.,无安国小人错.其在己者 C.⎩⎪⎨⎪⎧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德行厚,知.虑明 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万物之怪,书不说. 解析 A 项,非通假字/通“尝”,曾经;B 项,非通假字/通“措”,废弃;C 项均通“智”,智慧,聪明;D 项均非通假字。
答案 C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瑞:吉祥。
B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数:数字。
C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文:修饰,文饰。
D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显著。
解析 B 项,数:规律,必然性。
答案 B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繁启、蕃长于.春夏生于.今而志乎古 B.⎩⎪⎨⎪⎧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C.⎩⎪⎨⎪⎧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D.⎩⎪⎨⎪⎧风雨之.不时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 解析 A 项,都作介词,在。
B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转折关系。
C 项,动词,认为/以,介词,把;为,动词,当做;以为,把……当做。
D 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地有常数..矣B.勉力..不时C.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D.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解析A项“常数”在句中指“经久不变的必然性”;B项“勉力”在句中指“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D项“本事”在句中指“农事”。
答案 C5.下列词类活用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A.是以日.进也B.孰与骋能而化.之C.雩而雨.D.怪.之,可也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第03单元《荀子》选读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天人关系”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论争的主题之一。
与思孟学派“物我不分”、“天人不二”的思想有所不同,荀子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在物我之间、天人之间划分出一条界限来,区分物我,严别天人,把“天”当成一个存在于人伦社会之外的客观对象。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是以“分”为前提的,由“分”而和,由“分”而合,由分而“参”。
“天人统一”的思想有多种叫法:天人和谐,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等,是讲人类在大自然里面生存发展,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关的。
这个思想在传统文化里面派生了许多的理念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顺应天时。
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不讲征服自然,相反非常重视顺应天时。
当然,我们也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定胜天是天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天意。
顺应天时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对行为有主导作用。
②周代官僚机构是按照天时来设置的,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天官是管官吏的升迁、调配、任命;因为在奴隶社会,做官的是高高在上的,就好比是天。
地官管劳动力调配;因为劳动力是奴隶,在地上,以种地为主。
春官管皇室的祭祀及贵族子弟的培养、教育;因为春天是生发季节,希望贵族子弟、皇室子弟能够茁壮成长。
夏官管军事;因为夏天太阳很暴烈,军事就是暴力行动。
秋官管刑法,秋风扫落叶。
冬官管大型建筑,因为春夏秋三季都要种地,挖河、修堤、造城墙、挖墓等等都是冬天干的。
周代的六官,一直延伸到清代就是六部,相对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除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以外,还有行政措施。
比如说赏罚,赏必春夏,罚必秋冬。
过去人判了死刑,除了斩立决,其他都是关到监牢里秋后问斩。
春天要抓农事,要种地,秋日点兵,直到如今还有这个影子。
③经济更是如此。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生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选自《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
②本:指根本,农业生产。
③养:指养生的东西。
④动时:指耕作适时。
⑤病:困顿。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行有常.常:常规B.养备.而动时备:准备C.寒暑未薄.而疾薄:迫近D.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然:代词,“这”解析:备:周备、周全。
答案:B2.下面对本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本文段中,作者指出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天人合一”的儒家道家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B.人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行为要服从并改造客观的自然规律,这是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的又一种表述。
C.作者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
D.在本文中,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影响自然的思想。
解析:B项中“改造”错。
答案:B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生而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荀子》选读阶段测试同步训练试题2019.101,把下面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几年时间,在这荒山野岭上造成了大片森林。
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2,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3,怎样正确认识形旁和声旁和作用?4,指出下列汉字的造字方法。
(1)几____(2)腊____(3)初____(4)甜____(5)伐____(6)帘____(7)采____(8)子____(9)析____(10)恭____(11)囚____(12)桥____(13)闪____(14)剔____(15)寸____(16)锦____(17)止____(18)刃_____(19)末____(20)裳____5,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6,指出下列各形声字的形旁,说明这些形声字的字义与形旁的联系:(1)梅(2)基(3)切(4)家(5)镜(6)篇(7)理(8)轻(9)精(10)副(11)珍(12)括(13)布(14)然(15)冰(16)阶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②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刀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
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