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儿科)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前言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个月至5岁之间。
该病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及反复性等特点,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小儿热性惊厥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儿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院儿科于近日组织开展了小儿热性惊厥应急预案演练。
现将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如下:二、演练背景本次演练旨在检验我院医护人员对小儿热性惊厥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患儿进行救治。
演练场景模拟一名2岁发热患儿在门诊就诊时发生热性惊厥,医护人员立即启动急救预案,进行现场抢救。
三、演练过程1. 演练启动演练开始前,儿科主任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对演练目的、流程、注意事项等进行详细说明。
随后,医护人员按照分组进行角色分配,明确各自职责。
2. 演练场景模拟一名2岁发热患儿在门诊就诊时,护士发现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医生判断患儿可能发生热性惊厥,立即启动急救预案。
3. 现场抢救(1)医护人员将患儿抱入抢救室,迅速进行抢救。
医生负责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护士负责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医生给予患儿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止惊药物。
(3)护士协助医生进行退热治疗,如使用退热药物、冰敷等。
4. 演练结束经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儿惊厥症状得到缓解,生命体征平稳。
演练结束,医护人员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四、演练总结1. 演练成果本次演练达到了预期目标,全体医护人员对小儿热性惊厥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主要成果如下:(1)医护人员对热性惊厥的识别、判断和处置能力得到提升。
(2)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得到加强,应急反应速度明显提高。
(3)应急预案的执行效果得到验证,为实际工作中的应急处置提供了借鉴。
2. 存在问题(1)部分医护人员对热性惊厥的应急处置流程不够熟悉,需要加强培训和演练。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概述】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复FS持续时间长,FS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热性惊厥与癫痫相关问题解答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诊,也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
初为父母者,在经历孩子高热突发惊厥时,往往惊慌失措,即使在惊厥停止后,父母们也会对此症状的出现而顾虑重重,反复询问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或利用互联网来查询热性惊厥的原因、处理和预后。
热性惊厥和癫痫两者在病因、发病年龄、发作形式等多个方面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1.概念和定义热性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在发热状态下出现的惊厥发作(大多数情况下体温≥38℃),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证据和明确的病因,也没有无热惊厥的病史。
由此可见,在特定年龄期发热伴惊厥的患儿,只有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惊厥发作,才能诊断为热性惊厥。
癫痫是一种脑部疾病状态,以具有能够产生癫痫发作的持久易患性和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后果为特征。
癫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不同病因基础,以反复出现癫痫发作为共同特征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
诊断癫痫需要至少一次癫痫发作。
2.发病相关因素两者均在儿童时期易患。
热性惊厥的儿童期患病率为2%~5%;以18~2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癫痫在儿童期患病率为4‰~7‰,全年龄段均可发病,60%开始于小儿时期。
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是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于婴幼儿时期脑部发育不成熟,在发热(尤其是高热)诱因下出现的惊厥和抽搐。
癫痫的发生一部分与遗传有关,一部分因各种原因造成脑部损伤或代谢异常,进而造成大脑部分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导致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即使在无特殊诱因下也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3.临床表现两者均可出现多种发作表现,总体来说,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发生一次惊厥是单纯性高热惊厥,两次以上就是复杂性高热惊厥。
惊厥多数发生在发热开始的24小时内(通常是6~8小时),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或部分性不对称发作,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个别呈惊厥持续状态(惊厥发作>30分钟),惊厥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热性惊厥多发生在宝宝发热开始的几个小时内,大约持续几秒钟,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
宝宝发生高热惊厥的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翻白、身体四肢僵直或抽动,甚至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这往往让妈妈们惊慌失措。
实际上,热性惊厥虽然看起来很可怕,通常是无害的,也不会影响宝宝大脑和智力发育。
但若意识丧失超过15分钟,则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要及时就诊。
以下就是对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希望能给妈妈们一点参考。
1.热性惊厥的概念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一般因感染引起机体急性发热,体温达38°C以上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的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称之为热性惊厥[1]。
2.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面部、四肢呈对称性强直性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至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此后不久意识恢复[2]。
小儿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的小儿,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发生继发性的癫痫,因此正确及时的抢救和护理对患儿的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3.1镇静止惊热性惊厥的救治重点是快速止惊,及时、准确、有效的使用镇静止惊剂,首选安定,必要时20 min后可重复使用。
控制惊厥后,可以苯巴比妥钠肌注或静推,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
3.2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以利呼吸,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鼻中的分泌物、呕吐物,有效吸痰,防止分泌物误吸引起窒息,并托起下颌防止舌后坠。
3.3氧气吸入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状态。
发钳明显的患儿可采用头罩(5-8L/分) 或面罩(2-3L/分)给氧;不明显可采用鼻导管(0.5-1.0L/分)持续低流量给氧。
幼儿热性惊厥操作流程
内容:
一、评估病情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症状,判断是否为热性惊厥。
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阵挛性痉挛,伴有发热症状。
2.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等。
二、处理惊厥
1. 保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可将患儿置于左侧卧位。
2. 给予氧气吸入。
3. 尽快降温。
可用冰袋敷额头、颈部、腋窝等处,或使用风扇等辅助降温。
4. 肌肉注射小剂量地塞米松,可以缩短惊厥发作时间。
三、观察病情变化
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2. 观察惊厥反复发作的情况。
3. 判断是否需要送医院进一步治疗。
四、惊厥结束后的处理
1. 惊厥结束后,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侧卧,观察意识恢复情况。
2. 继续物理降温措施。
3. 补充水分。
4. 安抚患儿情绪。
五、预后评估
评估患儿的神志恢复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
大部分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也有可能代表隐藏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警惕。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考点串讲:热性惊厥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也是儿科常见的急症。
儿童期患病率2%~5%,首次发作年龄多于生后6个月至5岁间,18~22个月为高峰期。
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
男孩稍多于女孩。
患儿常有热性惊厥家庭史。
一、临床表现热性惊厥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38~40℃或更高)时,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绝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典型高热惊厥特点如下:①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
②患儿体质较好。
③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常见于上感。
④惊厥呈全身性、次数少、时间短、恢复快、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预后好。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与复杂性,鉴别要点见下表单纯性和复杂性热性惊厥的鉴别要点单纯性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发病率在热性惊厥中约占70%在热性惊厥中约占30%惊厥发作形式全身性发作局限性或不对称惊厥持续时间短暂发作,大多数<10分钟长时间发作,>10分钟惊厥发作次数一次热程中仅有1~2次发作24小时内反复多次发作复发总次数≤4次>5次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诊断热性惊厥要慎重,并非所有伴有发热的惊厥都是热性惊厥。
(二)鉴别诊断1.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1)颅内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脓肿等。
(2)颅外感染:主要是感染中毒性脑病。
2.非感染性疾病伴发热时(1)颅内疾病:癫痫、颅内占位性疾病、颅脑损伤和出血、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等。
(2)颅外疾病:蒙被综合征、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
三、治疗与预防(一)一般治疗1.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与窒息。
防止舌咬伤及骨关节损伤。
2.严重者常规给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3.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二)止惊治疗1.地西泮为首选止惊药,0.3~0.5mg/kg(最大剂量10mg)静注(每分钟1.2mg),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20分钟后重复。
热性惊厥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热性惊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FS)(ICD-10:R56、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
2、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
3、排除颅内感染与其她导致惊厥得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5、临床分型:简单FS与复杂FS。
(简单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内,惊厥发作类型为全面性,24小时惊厥发生得次数1次;复杂FS:惊厥持续时间在15分钟以上,惊厥发作类型为部分性,24小时惊厥发生得次数≥2次)。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尼尔森儿科学》(Richard E、Behrman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第七版)与《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急救治疗:退热,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一线药物为苯二氮卓类,静脉注射。
2、预防治疗:有高危因素者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56、0热性惊厥疾病编码。
2、符合需要住院指征:惊厥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惊厥缓解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或精神状况欠佳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需2-3天(工作日)。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检测;
(3)脑电图检查。
2、疑有颅内感染,特别就是<1岁婴儿,腰穿脑脊液检查。
3、疑有感染或其她颅内病变者可选择:病原微生物检查、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八)选择用药。
1、急救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对症治疗:退热药退热,物理降温,维持内环境稳定等。
(2)终止发作:惊厥持续5分钟以上进行止惊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为一线药物。
地西泮0、2–0、5mg/kg缓慢静脉推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
②水合氯醛:10%水合氯醛0、2–0、5ml/kg保留灌肠。
③苯巴比妥钠:惊厥未能控制或再次发作,负荷量15–
20mg/kg。
2、预防治疗:适用于高危患者。
(1)高危因素:复杂FS,癫痫阳性家族史,发育迟缓,已存在神经系统疾病。
(2)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丙戊酸钠等。
(九)出院标准。
惊厥控制,病情稳定,排除引起惊厥得其她病因。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若明确惊厥得其她病因,则退出该路径。
二、热性惊厥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ICD-10:R56、0)
患者姓名: _性别: ____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