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教材配套题库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二、单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第2章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第3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第4章“抗日救亡”时期的中国新音乐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第6章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第8章民主革命时期的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河北大学2017年研]【答案】冼星海查看答案【解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是(),第一部乐歌教材是()。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体操——兵操》;《学校唱歌集》查看答案【解析】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沈心工所编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即一般所提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音乐教材。
3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于()年,是在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1922;北京大学音乐团查看答案【解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团”。
音乐专业《中国音乐简史》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个时期音乐艺术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特征,从而能够对各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现象、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而准确评价音乐文化现象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对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的音乐作品、音乐家、音乐事件、音乐制度及音乐机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一个准确明晰的认识,对于重要的音乐作品能够演唱,对重要的音乐事件能够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解释、分析与评价一既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的音乐现象。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脉络,熟知古代音乐的相关重要事件、重要音乐作品、重要音乐制度、音乐思想等知识点,能够对古代的音乐艺术作比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重点与难点]西周礼乐制度、八音分类法、曾侯乙墓编钟、秦汉乐府、汉代鼓吹、相合歌与相合大曲、魏晋音乐文化交流、隋唐歌舞燕乐、燕乐大曲、唐代音乐机构、姜白石艺术歌曲、元杂剧、诸宫调、四大声腔、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汤显祖与《牡丹亭》、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广陵散》[教学时数]16[主要内容]第一节上古时期的音乐一、远古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一)古歌(二)古乐舞二、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一)礼乐制度(二)音乐教育三、诗经与楚辞四、西周的八音分类法五、曾侯乙墓编钟六、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思想(二)老子的音乐思想(二)《乐记》七、三分损益法与十二律第二节中古时期的音乐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秦汉乐府(二)汉代鼓吹1.鼓吹2.横吹3.短箫饶歌(三)汉代相合歌1.相合歌2.相合大曲(四)琵琶与古琴(一)三种形制的琵琶(二)琴歌《胡笳十八拍》(三)琴曲《广陵散》《酒狂》(五)魏晋以来的音乐文化交流1.歌舞伎乐的交流2.乐器乐曲的交流(六)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何承天的新律二、隋唐五代的音乐(一)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二)隋唐燕乐以及“坐部伎”“立部伎”(三)隋唐歌舞大曲1.歌舞大曲的定义2.歌舞大曲的结构3.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四)变文与参军戏(五)燕乐二十八调(六)古琴音乐1.古琴减字谱2.琴曲《梅花三弄》(七)太常寺与梨园、教坊(A)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第三节近古时期的音乐一、宋元音乐(一)瓦子、勾栏(二)曲了以及姜白石的艺术歌曲(二)唱赚与诸宫调(四)宋杂剧(五)元杂剧(六)宋元南戏(七)古琴曲《潇湘水云》(A)蔡元定的十八律二、明清音乐(一)明清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强昆山腔(二)汤显祖的牡丹亭(三)鼓词与弹词(四)明清器乐发展1.徐上瀛的《溪山琴况》2.琴曲《平沙落雁》3.琵琶曲《十面埋伏》4.福建南音5.西安鼓乐(五)朱载揄的新法密律[参考书目][1]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点第一章、鸦片战争一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一、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P4——P12答:1、新民歌的发展;2、说唱音乐的发展;3、戏曲音乐的发展4、民族器乐的发展二、简述京剧的发展脉络。
P15答:1、道光年间,以“皮黄腔”为主的京剧已初步形成。
2、京剧唱腔是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因成为皮黄腔。
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京剧艺术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吸取其他剧种的营养,音乐表现即通俗又精美。
因而深受各个阶层观众的喜爱,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优势。
3、仅同治年间,京城内职业戏班多达50多家,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演员,并拥有从平民百姓至王侯将相的众多观众。
在自外地流布的过程中,京剧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遍及全国的各大城市,遂跃居为称尊剧坛的全国性大剧种。
★第二章、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三、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P32答: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所谓“军歌"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
四、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P59答: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迫使当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从主流地位上走下来。
学堂乐歌的音乐大部分来自外国的现成曲调。
学堂乐歌运动有如下意义:、1、通过学堂乐歌的创编、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的新型新型学校普及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2、第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音乐.3、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乐传统以及这个传统产生的新音乐成果形成了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更进一步的新传统。
4、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得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
5、中国音乐创作群体的主题意识开始萌动。
A。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旧曲填新词B.代表人物代表作:《中国男儿》、沈心工《革命军》、《体操——兵操》李叔同《送别》{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五、本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包括?P61答:1、城市民歌(小调歌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聊城大学第一章测试1.近代以来,群众的音乐生活及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现象有()。
参考答案: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群众歌咏的产生和发展;近代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传统音乐和近代新音乐文华的并存和发展2.京剧艺术前阶段以老生戏为主,代表演员“后三杰”是()。
参考答案:孙菊仙;王桂芬;谭鑫培3.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它最早产生于()。
参考答案:河北4.鸦片战争以来,涌现了一些生动地反应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新民歌”,它们的主要内容是()。
参考答案:热情歌颂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反应在官僚买办压迫剥削下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反应农民群众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反应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5.苏州弹词通过艺人的努力钻研,在“五四”后又发展了许多的流派,如()。
参考答案:祁连芳“祁调”;杨振雄“杨调”;蒋月泉“蒋调”;徐云志“徐调”第二章测试1.被誉为“吾国音乐界开导第一人”“提倡音乐教育最早者之一”的是()参考答案:沈心工2.1907年,曾志态、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在上海创办了音乐社团()参考答案:夏季音乐讲习会3.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式管弦乐队一上海贫儿院的创办人是()参考答案:曾志志4.1927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首任院长是()参考答案:萧友梅5.()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参考答案:学堂乐歌6.乐歌《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的创作方式是()参考答案:依曲填词7.学堂乐歌传唱最广泛的歌曲《中国男儿》的旋律主要来自于()参考答案:日本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8.下列哪个文艺团体是由郑觐文发起的,以研习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参考答案:大同乐会9.下列不属于学堂乐歌的内容的是()参考答案: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胜利10.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有着“少年风流倜傥,青年为人师表,中年皈依佛门”奇特人生经历的是()参考答案:李叔同第三章测试1.赵元任的独唱歌曲主要收入哪部歌集()。
中国音乐发展史第一篇: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音乐发展史一、萌芽与初步繁荣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可考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资料显示,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即可以吹奏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乐律学家推论当时在乐律上已经形成五声音阶。
根据10个墓葬的发现,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说明音乐活动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经测定的骨笛年代为距今9000年。
由此,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地说,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约有9000年可考的历史。
这些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骨哨早1000年,说明在我国广大国土上古代音乐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一只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彩陶盆这是我国乐舞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可与古籍上记载有关古乐舞的传说相印证。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根据史籍记载,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代,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蒦》;周的《大武》。
二、交流和融合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留下很多业绩,但统一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和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秦汉时期,乐器的发展适应鼓吹、相和歌等俗乐形式发展的需要,乐器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弦乐器更多的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
古琴、箜篌、琵琶等弦乐器的发展引人注目,吹管乐器以排箫、笛、羌笛、笳、角等更为突出。
三、高度繁荣时期――隋唐、五代时期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它所建立的各方面体制和政策对后世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1.民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民歌、新民歌、民歌改编曲之间有什么不同?答:(1)民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具有独特民族音乐风情的民歌演唱也不断创新和发展。
中国各族的民族民间歌曲,异彩纷呈,各自有独特的风采。
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不同的民歌方式,千变万化,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而民歌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民歌作品。
(2)民歌、新民歌、民歌改编曲的区别①民歌是指每一时代、地域、民族、国家,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都不其然产生的人类自娱、文化留传或生活实质的宣泄,人们以不同的形色传递他们的历史、文明及热爱,而歌谣亦是其重要之一环,这就是民歌。
②新民歌是指鸦片战争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一些生动反映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歌谣。
③民歌改编曲是指新的生活、思想感情、歌词,使某些原有曲调产生了一些质的变化,根据民歌改编而来的一些曲目。
2.简述苏州弹词发展改革的主要经验。
答:苏州弹词,发源于江苏苏州,盛行于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一带,是运用苏州方言为主的曲艺形式。
其发展改革的主要经验有:(1)历史传统悠久,积累的曲目和腔调相当丰富。
(2)较早进入城市,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产生、流传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为艺人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对艺人的演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4)弹词艺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一直处理得比较好,他们既重视继承自己的传统又敢于不断大胆创新,从别的艺术形式中汲取有益的因素。
(5)各流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取长补短,以利于各自兼采各派之长而独创新腔。
(6)较早成立了科班,有严格培养后代的优秀传统。
(7)得到了不少文化界人士的关注和帮助。
3.简述中国早期民族器乐的发展概况。
答:中国早期民族器乐的发展状况:(1)鸦片战争后,在反帝反封建的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一些生动反映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等曲种。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音乐结构的变迁作者:格各格日勒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格各格日勒(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近现代中国社会音乐结构的变迁。
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中国社会音乐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帝国主义打开,西洋音乐文化迅速传入,新音乐得到了发展,中国由此进入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新时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传统音乐;新音乐;音乐结构的变迁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200-02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守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思维被禁锢在传统的模式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内心里更易于接受传统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人们以往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被帝国主义的炮声所动摇,西方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都随之而来,中国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了社会历史性变革。
而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对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二者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局面。
随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断发展与西洋音乐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社会由此进入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新时期。
一、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的音乐结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以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主导。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代相传,在中国繁衍发展历经几千年的时间而形成的中国本土音乐。
中国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其中尤以民间音乐的发展成就最高。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创新与发展一、引言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卓越的创造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音乐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并探索其未来的前景。
二、历史沿革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古代礼仪乐曲,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音乐风格。
传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不同流派。
在古代,传统音乐扮演着宗教、娱乐和社交等方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受到了来自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华尔街风格的影响。
三、现代创新为了使传统音乐保持活力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许多音乐家和学者开始进行创新和改革。
他们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例如,一些音乐家在传统乐器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子音乐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另外,一些音乐学院和机构也开设了传统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课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供年轻音乐人发展和展示才华。
四、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将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列为文化事业的重要任务,并积极推动传统音乐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例如,世界音乐博览会等重要音乐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此外,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传统音乐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五、未来前景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潜力与可能。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的重视,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同时,也需要寻找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途径。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更多的音乐家和学者将投身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新的表达方式和技术手段,使传统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形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经历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深刻的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和推动力。
由于变革中的文化主动选择,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被纳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并被有所接受。
由此,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其文化转形、衍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与以往音乐历史现象迥然不同,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双文化现象”,即仍在中国古老土地上生存、衍变甚至新有发展的传统音乐与随着西方音乐(包括其音乐形态、技术理论、教育体制与音乐行为方式等)的传入而形成的新的音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并存。
并且,这两者从一开始就处在相互影响、吸收、融合的文化转形过程中,但却又仍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
这两者在动荡的时代风云与多姿多态的社会舞台上,都在不同程度上顺应着时代的进步与革命的需要而产生了一批宝贵的新的音乐文化成果。
这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产生新的变化,成就新的文化风采所跨越出的一步。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里的记述,与今后将产生的、认识更为深刻的历史论著相比,只能算作是了解这段音乐历史的“入门指南”。
1)民歌清末明初,民歌作为在民俗音乐生活中经广泛口头传唱而生存、发展的民间音乐体裁,依然同拥有众多居住人口的乡镇村寨的娱乐、习俗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也由于民歌扎根、生存于民俗生活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生活发展新的历史变革、出现新的生活内容时,民歌中也势必不断产生出新型的、及时反映新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感以及各类新的社会矛盾的民歌谣曲。
例如在太平天国、义和团与捻军起义农民运动中产生的民歌有:《大举旌旗》(广西)、《灾民投顺太平军》(湖南)、《洪秀全起义》(山东)、《义和团》、《义和团歌》(山东)、《打洋鬼子》、《练义和团》、《说唱义和团》(河北)、《捻军大战十二月》(河南)等等。
第一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第一节新民歌、城市小调和民歌改编曲的发展一、新民歌民间歌舞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将自己对一些生活的感受通过对传统曲调填上新词逐步衍变而成的。
鸦片战争以来,在贯穿这个阶段的反帝反封建群众革命斗争中,涌现了一些生动地反映这个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新民歌”。
如反映农民群众受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的河北张家口民歌《种大烟》等。
有些民歌是反映在官僚买办压迫剥削下中国早期工人的苦难生活和迫切要求解放的愿望,如河北开滦民歌《矿工苦》等。
有些民歌则热情歌颂了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如山东惠民民歌《洪秀全起义》等。
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压迫的民歌,如蒙古族民歌《引狼入室的李鸿章》等。
这些新民歌都是根据群众熟悉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的。
它们是生动反映当时历史现实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城市小调辛亥革命以来,我国广大城乡曾涌现不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城市小调或小调性的填词歌曲。
这些城市小调常常被编成各种集资流传各地。
其中有《坚持到底》、《鬼议员》、《阎瑞生》、《孟姜女》等。
这些作品大多数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高,但它们都是真实地反映部分城市群众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的看法,以及各阶段社会革命斗争对它们的影响。
民歌,尤其是城市小调,是民间艺术体裁中反映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及时、广泛、直接的一种艺术品种。
这些新民歌和城市小调,虽然在内容上与其原来的民歌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它们在曲调方面往往是同出一宗。
同时,在它们流传的过程中,也给予各地的戏曲、说唱和民族器乐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当时还出现了少数完全是新编的小调歌曲,如《木兰辞》、《苏武牧羊》等,它们也曾在群众中广泛流行。
在“五卅”运动时期,杨荫浏又将在“五四”前后以元朝诗人萨都剌所填词写作的《金陵怀古》的原曲调改填以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
这首歌曲在后来的抗日救亡斗争中曾传遍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