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3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要点一、指导思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焦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加快科学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新跨越”这一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焦作在全省率先实现新跨越、奋力走在中原崛起前列提供坚强保证。
二、目标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
(二)解决突出问题。
(三)增强党性观念。
(四)提高应对能力。
1(五)构建和谐焦作。
(六)提升党建水平。
三、主要原则(一)坚持解放思想。
(二)坚持实践特色。
(三)坚持分类指导。
(四)坚持群众路线。
(五)坚持正面教育。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解决问题。
(二)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解决问题。
(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解决问题。
(四)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解决问题。
(五)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解决问题。
五、方法步骤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时间安排:2009年3月—4月底主要任务:坚持以巩固扩大“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成果为载体,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率先实现新跨越”大讨论活动为抓手,与“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提高阶段相结合,加强学习,深入调研,解放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2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学习要点1、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概念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十六届三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以人为本。
4、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是坚持我国发展实践的基本经验的需要。
7、以人为本的概念是什么: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9、“五个统筹”是什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2、合理区域发展格局是什么: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3、八荣八耻是什么: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发展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全面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统筹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统筹资源利用,协调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注重长远利益,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经济建设中,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建设中,要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创新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态效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辅导读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以发展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而确立的一种发展观念。
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科学发展观》,党的中央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辅导读本。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的步骤。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阅读,因此需要选择一个较为宽敞、安静、通风的地方,以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同时,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阅读。
建议在学习期间尽量保持室内的环境安静舒适,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预习和复习。
在正式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之前,先对书中的章节结构、核心理念、主要内容进行预习,对于新概念、新词汇进行查找和了解。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笔记和整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提问和总结。
学习完毕后,及时复习整理笔记,查漏补缺。
三、注重交流和讨论。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不仅要个人认真学习,还要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通过交流,能够得到不同角度的启示和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了解。
四、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到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锤炼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
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同时,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前言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的理论指针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必须坚持吧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系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队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一、充分认识可续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1)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实际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2.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成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探索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必然结论,及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新境界。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些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心得体会篇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姚文秋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个刚入党不久的党员,从思想上和认识上我都必须加强学习,才能跟上党的步伐,于是我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党支部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纲要的学习“活动,使我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思想认识,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政治觉悟。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转变思想观念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不仅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
就我本人而言,既要着重加强积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又要提高关于管理方面的能力,转变观念,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结合工作实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1.在学生方面要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
在教师管理方面,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运行和管理机制,要注意抓好组织、管理、内容、奖励等几方面工作的落实。
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反复探究,起到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作用2.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
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3.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党、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党员应该把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点第一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要点1、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实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做出的重要结论。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4、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5、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提纲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和意义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点和基本原则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a.全面发展观b.集体主义观c.人本观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和路径a.坚持创新驱动b.注重协调发展c.注重绿色发展d.注重共享发展3.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c.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d.构建良好社会管理体系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和成就1.科学发展观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a.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型b.消费升级和城乡发展的均衡2.科学发展观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a.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节约环保b.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3.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创新和人民生活改善中的贡献a.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b.人民生活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1.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与挑战a.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b.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c.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问题2.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与措施a.加强科技创新体制b.推进绿色低碳转型c.提升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d.推动公平正义发展五、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价值1.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和历史贡献a.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b.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道义价值和现实意义a.科学发展观的道义价值和社会功能b.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发展进步的指导作用六、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影响与展望1.科学发展观对国际合作的启示和影响2.科学发展观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作用3.科学发展观的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此为科学发展观学习提纲,供参考。
实际写作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扩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的坚持解放思想(前提和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
.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
.坚定不移动的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坚定不移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奋斗目标)是到年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继承和发展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
()发展出现了新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实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务(一)原因:.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先进性要求必须防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必须防到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归根到底是要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发展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关乎国富民强。
.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发展对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有决定意义。
(二)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新途径。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旧的观念、革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绪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一、要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发展要更新观念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三、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的发展现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第三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现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第四章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统筹兼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二、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落实到各个方面三、全面落实统筹兼顾的要求第五章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二、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三、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六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四、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提高科学性、增强协调性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七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八章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学习《科学发展观纲要》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纲要》是我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一个重要决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概括和政策定位的基本依据。
我通过学习这篇重要文件,获得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科学发展观纲要》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全面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协调推进,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进步。
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谋划我国的发展道路,不能仅仅看重狭隘的经济增长,而是要注重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纲要》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全局,把握发展的方向。
只有从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才能做出科学的发展决策。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因此,我们的发展要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此外,科学发展还要讲究协调发展,不仅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还要关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这三个基本要求,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再次,《科学发展观纲要》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能够持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实践中,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科学发展观纲要》还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坚持。
科学发展观是指科学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论,它包括了科学发展观的13个方面,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
这些方面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这些观点,使之成为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指南。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知识点重点归纳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特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指向的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继承性与创新性结合:科学发展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在创新中发展。
•问题导向:科学发展观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全面思考: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统筹,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全面进步和全面协调相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谈。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全面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福祉。
3.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践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之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下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单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相互冲突。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三、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要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推动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时代中国特殊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思想。
它包含了许多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即经济社会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和各区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三、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地向前推进。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即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安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安全发展,即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注重协调、注重可持续性、注重安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保障。
六、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即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农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发展,并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问题,并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八、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即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推进改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方面的改革,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学习提要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各种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形成过程;掌握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和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理论基础;学习要点一、发展观的基本含义1、发展的含义P1-32、发展观的基本含义p3-53、当代发展观的基本特征P5二、发展观的历史演变1、发展和增长的联系与区别P82、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形成、核心、包括的主要内容P15-16可持续发展的定义P173、发展模式含义和特征P17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P33四、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P35-41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学习要点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其次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三,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第五,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第七,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含义P512、社会发展包括的内容P523、协调发展、“五个统筹”的含义P54、P55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1、统筹兼顾的含义P562、如何做到统筹兼顾P57-58第二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把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学习要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三是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国我统筹城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曾经采取的重大举措;掌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战略意义;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学习要点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含义1、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P782、战略意义P80-82二、国家统筹城乡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与效果P83-86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P87-93四、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1、我国实行统筹城乡发展具备的基本条件P93-942、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对策P94-100第五章统筹区域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区域发展历史演变进程;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应坚持的原则;掌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学习要点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1、什么是统筹区域发展P101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应坚持的原则P102-105二、我国区域发展历史演变1、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P107-1082、90年代以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P112-115三、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及主要问题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118-122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措施P123-134第六章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原因;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含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掌握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要点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1、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P135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P137-138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138-141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及原因1、表现P141-1472、原因P147-148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推进、应采取的措施P149-158第七章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了解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重点把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应采取的对策;学习要点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P159二、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1、取得的进展2、面临的问题P164-169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和应采取的对策P170-175第八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 明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了解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成就;掌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和要求;学习要点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内涵P177或P177-178二、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1、历史经验P178-18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取得成就P181-183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P185-193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和要求P195-200第九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学习要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1、面临的主要问题P202-204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4-2063、思路和措施P206-209二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1、存在的主要问题P210-2132、方向和任务P213-215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任务P220-222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P225-227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应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P227-229第十章建立和完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学习要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机制P231-245一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第一,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寂静活动中的职责范围;第二,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权责,努力实现各级政府权责协调;第三,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第四,完善对政府的监督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具体要求6个方面P236-237三是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具体内容有4点P237-238四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五是深化企业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4条P241-242六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书本目录绪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深刻总结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一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一、要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发展要更新观念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三、实现科学发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的发展现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坚持科学发展就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第三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现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第四章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一、统筹兼顾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二、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落实到各个方面三、全面落实统筹兼顾的要求第五章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二、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三、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六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四、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提高科学性、增强协调性五、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七章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八章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二、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四、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九章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涵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第十章维护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三、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共同努力第十一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二、和平发展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十二章统筹城乡发展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十三章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二、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三、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第十四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统筹区域发展是重大战略决策二、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五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抉择三、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十六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三、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十七章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三、坚持“两个务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语: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提纲一、总体要求我所的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央和市、区委、局党委的方针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能不能得到全面贯彻,“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目标任务能不能顺利完成。
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单位在科学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要把“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各项工作作为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最需要取得的实效,着力转变思想观念,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创新工作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思想认识达到新高度、能力素质得到新提升、解决问题取得新成效、创新机制实现新突破、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为园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解放思想。
在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主观世界的思想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二)突出实践特色。
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区委、局党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拓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讨论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推进园林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增强园林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进一步提升全所干部职工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真正做到重落实、见效果、上水平。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取得实效。
要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员干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对照我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下力量研究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开展调研。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体会或结合本职工作提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要点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的坚持解放思想(前提和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胜法宝。
2.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强国之路。
3.坚定不移动的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4.坚定不移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是继承和发展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准确把握世界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4.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
(2)发展出现了新的任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实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务(一)原因:1.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先进性要求必须防到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必须防到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
归根到底是要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2.发展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关乎国富民强。
3.中国现在仍然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
4.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条基本经验。
5.发展对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有决定意义。
(二)要求: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新途径。
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冲破旧的观念、革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4.必须密切联系群众,集中民众力量。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5.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1.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4.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6.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全面:“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1.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稳定保证。
3.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4.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体现。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环境。
协调:(是全面发展的途径和道路)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3.局部和整体协调4.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可持续: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统一4.当前和长远利益相统一十个统筹:1.城乡2.区域3.经济和社会发展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6.中央和地方关系7.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8.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9.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10.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坚持作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4.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3.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性产业相结合4.掌握核心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我创新,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5.大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6.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7.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一、必要性: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2.小康社会不平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3.发展农村才能不断扩大内需4.农业丰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二、要求:1.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多给少取、放活“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3.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4.稳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广辟农民增收渠道5.培育新型农民:会生产、善经营、懂管理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1.是衣食之源。
生存之本2.关乎国家稳定大局3.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4.最终决定国民经济其他个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自主创新:(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一.建设创新性国家: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一.必要性(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3.形成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的精神力(二)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二.改革是中国第二次改革(一)改革是中国第二次改革1.改革扫除发展生产力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不是修补3.改革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二)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1.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途径进行改革2.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采取变革(三)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必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三.要求: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
不断增强支持改革开放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政府职能转变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促进政企分开、党政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3.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4.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各级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5.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6.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7.建立法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国企改革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2.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3.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4.加快建设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三)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改革1.财税改革①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②深化财政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管理③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④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⑤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重点对象为省级以下财政体制⑥健全戏院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2. 金融改革①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③提高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竞争力④加强改进金融监管,防范、规避、化解金融风险3.投资改革①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严格市场准入制度②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1.培育市场主体2.培育要素市场3.健全市场机制4.发展市场中介机构5.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建立法制经济6.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7.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8.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四.途径:(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
2改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3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绩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4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二)必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1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2.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改革,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扩大民众参与度(三)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四为一体”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五.对外开放(一)树立全球意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自主知识产权。
(二)有效利用外资,找中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改善投资环境。
(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六. 总之:(一)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五)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内涵: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2.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尊重和支持有利社会进步的创新5.安定有序:完善社会管理,形成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局势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二,要求:1.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5.妥善调节人民内部矛盾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人才强国的战略8.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预见性。
9.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10.各尽其能、各的其所民主政治建设: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2.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扩大民众参与度4.发展基层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5.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民族问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台湾问题------一国两制4.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理论武装头脑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2.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