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
- 格式:ppt
- 大小:557.50 KB
- 文档页数:10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
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
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 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飞速,出口额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为2002年的第5位,在出口额构成比重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1992年的38.49%上升到1999年的53.64%,这正符合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真正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必然要加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大潮流中来。
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水平就是衡量一国外贸竞争力的标志。
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一般来说,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是产业内贸易最基本的推动因素。
一、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
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
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
商品差异的类型不同,引起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也不同。
水平差异,是指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
第三节产业内贸易一、早期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或称同产业贸易定义为在同一时期内既进口又出口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
1960年,维多恩(P. J. Verdoorn)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
1966年,巴拉萨(B. 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是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H. G. Grubel and P. J. 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
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他们把产业内贸易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所谓同质产品(homogeneous products)是指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或相同产品生产区位不同或制造时间不同。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认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由于运输、储存、销售和包装等成本引起的。
主要有以下一些类型:(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例如水泥、黄沙和砖瓦等等,这些产品的运输成本占整个产品成本的比重非常大,从而使这些产品的贸易半径比较小,这种产品的消费者会从最近的原料生产点来获得这些产品,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决定了这些产品生产的区位。
因此会出现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些产品的情况,便出现了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的商品其基本形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通过提供仓储、运输等服务来实现商品的增值,成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一国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及其自然灾害可能会引起一个国家进口一些其他时候出口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业内同质产品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第六章-产业内贸易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产业内贸易指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以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为主要流通对象的贸易活动。
该贸易活动不牵涉国际关系,仅限于国内的经济活动范畴。
二、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和特点1.形式产业内贸易主要包括商品交换、生产要素的交换、技术交换等。
2.特点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贸易主体为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的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交易的货物、资本、服务等均为现实的物质财富;•交易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相互间的利益;•交易不受国际关系的干扰,对经济体系自身的影响更为显著。
三、产业内贸易的意义和作用1.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缩短生产链,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提高。
2.增加贸易成本产业内贸易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一系列限制和成本,例如关税、运输成本、汇率风险等。
由于没有国际关系的限制,这些成本和限制不会存在于产业内贸易的过程中。
3.加快市场流转速度产业内贸易能够缩短物品流通的时间和距离,当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获得顾客的认可,供需达成平衡,而另一生产者发现市场上短缺相关产品时,通过内部贸易,解决市场需求。
四、国内贸易政策由于产业内贸易是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一些政策来规范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1.规范市场秩序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2.促进内部贸易的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生产者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活动,建立更加便捷的贸易通道,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市场流转速度,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市场的高效运转,使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之间愈发便捷,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经济水平。
五、产业内贸易发展方向1.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普及,产业内贸易也将加速向新技术方向发展。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是指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产业内贸包括了各种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的买卖活动,这些行业可以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
产业内贸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间的需求,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
通过产业内贸,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以及向其他企业销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的交换不仅能够实现企业间互相补充、合作和协同,还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产业内贸的核心是供需关系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供给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和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和购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和创造力。
产业内贸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产业链的发展和深化。
产业内贸使得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推动了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
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换和合作使得整个产业的协同作用得以发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了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供需的平衡和市场机制的发挥。
产业内贸通过市场机制,使得供需双方根据自身需求和供给条件进行交换,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
市场机制的发挥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
3. 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实现了互补和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推动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业内贸也促使了企业间的竞争,强制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应对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
4. 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产业内贸使得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择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和交换。
这种多样性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丰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
产业内贸易的名词解释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行业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产业内贸易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对产业内贸易进行全面解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和特点产业内贸易是由于不同行业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形成了一种国内贸易模式。
国家内部的不同行业之间,通过供需关系、分工协作等交易方式进行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融合:产业内贸易是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融合,通过各个行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优势相互支持,形成更加高效的生产和交流体系。
2. 资源互补:产业内贸易实现了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互补,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3. 协作共赢:产业内贸易强调的是行业之间的协作共赢关系,通过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4. 增加就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各个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带动了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和模式产业内贸易有多种类型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供应链贸易:供应链贸易是指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通过供应链的衔接,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和产业内贸易的有效推动。
供应链贸易强调的是供应商与生产商、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商之间的紧密合作。
2. 产业链贸易:产业链贸易是指通过产业链的环节连接和产业链内的合作,实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产业链贸易的核心是利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 跨行业合作:跨行业合作是指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
跨行业合作的核心是通过组织和行业间的协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赢。
4. 产业服务交流:产业内贸易不仅包括商品和物资的交换,还包括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产业内的服务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
例如,各个行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人才培训等。
第四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认为,从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
他通过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的特点和原因,继格鲁贝尔之后,格雷、戴维斯、克鲁格曼和兰卡斯特等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使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丰富。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主要有:①从静态出发分析;②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③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④考虑需求情况。
显然,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与传统的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 i= 1-(Xi-Mi)/(Xi+Mi)式中,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 为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
由式(4—1)可知: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